首页 理论教育 国民教育制度实施后的情况

国民教育制度实施后的情况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最严重的是龙泉县,该县虽然改设的学校数量在各县居首,但校均补习班只有0.42个,这意味着该县的218所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中,有一半以上是名不副实的。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被定为浙江省的“教育年”,省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以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浙西南山区在“教育年”的国民教育成果比较显著。

3.2.2 国民教育制度实施后的情况

1939年,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政教合一”的新县制。在同年9月公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中规定:“每乡镇设中心学校,每保设国民学校,均包括儿童、成人、妇女3部分,使民众教育与义务教育打成一片。”1940年3月,教育部根据该纲要制定颁行《国民教育实施纲领》,规定国民教育分义务教育及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部分,这两种教育都整合在国民学校(4年制初小)及中心学校(6年制完小)内同时实施,这两级学校内均设置小学部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部(简称“民教部”)。其中民教部学级编制要按民众的职业、性别分班教学;初级班每期4~6个月,为初小程度;高级班每期6个月至1年,为高小程度[31]350-352;[32]156。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国民教育制度是此前各种成人教育形式的延续和提升;对于初等学校而言,成人教育从原来可有可无的“兼办”地位提高到了与适龄儿童基础教育任务一样必不可少的“并重”地位。

3.2.2.1 浙西南山区国民教育制度的实施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浙西南山区各县陆续把各种公私立小学改设为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并设置民教部招收成年男女入学。经过4年的发展,到1943年浙西南山区的国民教育事业初具规模,从总体上看改设的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也逐渐名副其实,达到了校均1个以上失学民众补习班的基本要求。当然,不同县份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详见表3.12)。

表3.12 浙西南山区各县1940—1943年国民教育发展概况表

单位:所(学校),个(班级/学校),人(民众)

img24

续 表

img25

资料来源:[33];[34]。各县学校总数综合自各县教育志,不一一注明。

说明:1.资料载体为缩微胶卷,页码已模糊不清,无法注明。2.“校均班级数”、“合计”、“入学民众总数”、“毕业民众总数”和“毕业率”均为另行计算得出。3.表中数据也有值得怀疑之处,比如一般而言毕业人数应该少于入学人数,但是丽水县1940年的毕业人数反而高于毕业人数,青田县和遂昌县1943年这两个数据则是相同的;另有个别县相邻两年的数据是相同的,这也不合常理。

从表3.12可见,在1940—1943年间,浙西南各县的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数量都处于不断增加中,增幅最大的是遂昌县,该县1943年的学校数是1940年的6.6倍。但是,从“失学民众补习班数”和“校均班数”这两项指标来看,各县办理失学民众补习班的过程则大多起伏不定,而且往往办理补习班的进度跟不上改设学校的进度。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与原来的小学最大的区别是设有民教部办理失学民众补习班,每所学校至少要办理一个成人班或妇女班,否则就是名不副实。如1940年各县的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平均每校只有0.84个班,超过校均一个班的县只有缙云、云和和景宁3县。其他7县虽然学校已经改名为中心学校或者国民学校,但实际上并没有办理失学民众补习班,只是换了块牌子而已。问题最严重的是龙泉县,该县虽然改设的学校数量在各县居首,但校均补习班只有0.42个,这意味着该县的218所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中,有一半以上是名不副实的。总体上看1942年是一个低谷,浙西南10县总共1375所中心、国民学校中,每校平均只有0.65个失学民众补习班。这与1942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侵入缙云、丽水、青田、遂昌、松阳各县造成巨大破坏有直接关系。各县的校均班级数起伏最大的是龙泉和庆元两县,最小的是缙云和遂昌两县,没有一个县是呈稳步增加趋势的。同样,各县在这4年中民众的入学数和毕业数也起伏不定,除了遂昌一县呈逐步递增趋势之外,其余各县都出现过负增长。在入学人数上,这4年间起伏最大的是龙泉、缙云和庆元3县,最小的是宣平和景宁2县;在毕业人数上,这4年间起伏最大的是龙泉、庆元和缙云3县,最小的是宣平县。

总之,经过4年的发展,浙西南山区各县共改设了1643所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办理了1669个失学民众补习班,4年共招收了166216名成年男女入学受教育,其中有132726名学员达到标准而毕业,毕业率接近80%。

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被定为浙江省的“教育年”,省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以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浙西南山区在“教育年”的国民教育成果比较显著(详见表3.13)。

表3.13 浙西南山区“教育年”国民教育成果

单位:所

img26

资料来源:[3]97;[24]43,48-50。

1944年和1945年两年间浙西南各县的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的情况,目前只搜集到缙云、青田、云和、松阳、遂昌5县的数据。根据推算,这两年间5个县参加失学民众补习班并毕业的成年男女大约为33763人(详见表3.14)。

表3.14 浙西南山区5县1944—1945年失学民众补习班情况表

单位:个(班级),人(入学民众、毕业民众)

img27

资料来源:[2]53;[8]49;[9]210;[10]158;[12]133。

说明:除松阳县外,其余各县的“毕业民众”数据是按照“入学民众”数据乘以80%(1940—1943年间浙西南10县的平均毕业率)计算得出的估计值,合计数据也为估计值。

1946年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这一年浙西南山区各县(宣平县不详)共有初等学校1981所,其中:210个乡镇中有中心学校262所,2363个保中有国民学校1674所,另有其他学校45所;成年男女学生共有29274人[3]97。如果按照1940—1943年的平均毕业率80%计算,这一年应该有约23419人毕业。

1947年,在乡镇整编过程中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也对各乡镇中心学校、保国民学校、私立小学进行了整顿,一些办学基金不足、设备不充实的学校被停闭,因此这一年多数县份的学校数量出现了小规模下降。到1948年,浙西南各县(宣平县不详)有中心学校226所、国民学校1589所(见表3.15)。

表3.15 浙西南山区各县1948年国民学校设置情况

单位:所

img28

资料来源:[2]19;[7]48;[8]49;[9]72;[10]44;[25]14-15;[26]12;[35]12;[36]28;[37]30;[38]38;[39]8。

说明:1.本表缺宣平县数据。2.松阳县为1946年的数据。

1947—1948年间浙西南各县的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的情况也没有较完整的数据可供分析,从目前已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缙云、青田、云和、松阳、龙泉、庆元6县参加失学民众补习班并毕业的成年男女应该不少于25521人(见表3.16)。

表3.16 浙西南山区6县1947—1948年失学民众补习班情况

单位:个(班级),人(学员)

img29

资料来源:[2]53;[7]48;[8]161;[9]210;[10]158;[13]121;[14]31,102。

说明:1.表中“班数”是指民教部办理的失学民众补习班数量,“入学人数”和“毕业人数”均指参加补习的成年民众人数。2.除松阳、龙泉两县外,其余各县的“毕业人数”是按照“入学人数”乘以80%(1940—1943年间浙西南10县的平均毕业率)计算得出的估计值,合计数据也为估计值。

根据上述已掌握的资料,1944—1948年间浙西南各县由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办理的失学民众补习教育总计有大约不少于82703人毕业。到1949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走向崩溃,政局混乱、经济凋敝之下,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事业全面萎缩。

3.2.2.2 本期小结

从1940年实施国民教育制度以来,浙西南各县原有各种公私立小学改设国民学校的数量逐年稳定上升,直至1949年前后才有所回落。判断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毕业民众的数量。1947年全浙江省总人口为1518.39万人,1940—1947年全省共有2469354名失学民众(缺1945年)从各种补习班毕业[4]663-664,占总人口数的16.26%。据1948年统计,浙西南山区10县的人口规模为124.21万人[17]69;[18]93,约占全省总人口的8.2%。根据前述已掌握的资料估算,在1940—1947年间,浙西南山区10县至少有207970名失学民众从补习班毕业,约占该区域人口总数的16.74%。这个比例与全省的情况基本持平[9],并明显超过了浙西南山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8.2%的比例,可见浙西南山区的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在全省中并不落后。

但是,失学民众补习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常常是大起大伏,历年办学规模很不稳定,这一点从表3.1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实施国民教育制度的时代条件极端恶劣。1940年国民教育制度开始实施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艰难岁月;到1942年时,浙北、浙东已先后沦陷,浙中、浙西都成为战区。僻处一隅的浙西南山区本来就经济落后,成为战时大后方之后,又要负担大量的外来人口和供养政府机关和军队,地方经济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战时政治中心的地位可以让很多教育政策能得到迅速充分的传达和督促,但是恶劣的经济条件往往使得国民教育的实施意图大打折扣。日寇1942年的大规模入侵则造成了巨大灾难和损失,很多校舍不是成为轰炸对象就是被侵略军临时占据和毁坏。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国民教育制度的推行谈何稳定有序?战后的中国,并没有迎来一个重建国家的时代,而是又陷入到内战之中,到了1946年后,地方政府忙于征兵征粮,“置教育于廓(角)落”,“尤其是成人教育,大家熟视无睹”,因而导致“许多保国民学校关门”[13]2。到了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行将崩溃前夕,虽然省教育厅还要求各县市要把二分之一的国民教育经费用于办理成人班和妇女班,但实际上是一纸空文,因为各县市已经连合用的成人教育课本都没有了。而省教育厅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是“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民众实验学校所出之民众读物购发各县自行抄用”[40]6。在恶劣的时代条件下,各县学校能保证学龄儿童入学已属不易,再要负担失学民众的补习教育确实难上加难。所以就造成了各县一有经费支持和政策压力时,学校成人教育就一轰而上,一旦没有则急速下滑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