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典型案例剖析的未来展望

基于典型案例剖析的未来展望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4月的某天,浦东新区督导人员来到一所地处农村的学校进行督前的自评指导。督导后的各项措施经使用效果良好。2012年5月的某天,浦东新区督导组再次来到该校督导。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督导组与学校达成共识。学校提出督导需求,督导方予以归因分析,提出解决的改进建议;学校实施了改进,督导回访验证改进有效,学校对督导方的需求指导服务表示满意。第一次督导的学校需求与督导服务是成功的。

基于典型案例剖析的未来展望

(一)典型案例剖析

2008年4月的某天,浦东新区督导人员来到一所地处农村的学校进行督前的自评指导。当时,学校提出了督导要求(类似督导需求),即:近年来,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发展声誉,希望经本次督导,在督学专家帮助下,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建议和指导。

督导人员就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作了深入的访谈、座谈及问卷调查,得出两项主要归因:一是学校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因地处农村交通不便,教师的学习生活、业余生活寂寞,参加教研活动困难,不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专业成长;二是相对市区来说,学校生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日增)结构的变化,给教师教学带来挑战,骨干教师成就意识较难实现,心理失落。

督导组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两条建议,即:一是建议学校教师工会开展积极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开设接送教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的班车,为教师参加校外教研活动提供交通便利;二是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行为的教育研究,树立教师新的成就意识观,在学生结构变化的情况下找到新的成功感、成就感,与此同时,建立学校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激励提供保障。

学校在听取建议后,感觉对骨干教师流失问题有了较好的破解之策。督导后的各项措施经使用效果良好。一年后的督导回访反映:教师队伍稳定,工作热情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2012年5月的某天,浦东新区督导组再次来到该校督导。奇怪的是,学校提出的督导需求依然是:骨干流失严重,教学质量再次下滑,影响学校的发展和声誉,希望督导人员提供帮助。

为什么同一所学校和同样的督导需求问题,在前后两轮督导(新区督导学校层面通常5年一轮)中重复出现?是督导组的评估质量出了问题,还是学校督导后的改进不够持续?带着“重复的问题”,督导组再次进行了信息采集与甄别。有趣的是,学校的需求问题属实(骨干教师确实又产生流失),而且上轮督导提出的对策建议,学校也在行动性地坚持改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重复的、同样的需求问题呢?

督导组在整合、分析信息的基础上,作了如下的归因分析:学校在2010年,经历了“二校合并”。中层干部的聘用上,过多考虑人事关系的平衡,两所学校的中层干部未作调整。最突出的是学校教导处设有四位教导主任,而且职责分工有交叉,工作有相互推诿现象,校级领导对此协调不力。从督导人员31节随堂听课评价来看,一般课有11节,占总听课数的三分之一,而且主要集中在非考试科目上,从教师的专业基本功素养看,应该说属良好水平,但课堂的教法、学法设计显得欠缺。部分学科,上课时学生教科书都不带(这在督导活动的听课中实为罕见),教学常规显得极不规范。由此可见,学校中层干部使用不妥,特别是教导处人员使用,导致教师对学校的质量提升和发展失去信心,骨干教师流失再次发生,学校质量再次发生滑坡。教师在访谈中也反映:“教育管理环境若不改变,会耽误自身的专业成长,既然学校无措施,那也只能走人了。”

为此,督导组建议:在分清学校教学工作管理职责的前提下,迅速调整教导处的中层干部,建议设一正、一副两位主任,同时,对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作一次全面的自评检查,列出问题、制订措施和全面整改,并建立骨干教师的选拔、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督导组与学校达成共识。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改进建议计划也随之制订,对督导后的学校发展又有了新的信心。

学校先后两次督导提出的督导需求,从形式上看为同一内容,是重复问题,但从归因性角度分析,其实是不同性质的问题。

1.学校在督导需求的发展变化中,实现了学校问题解决式的前进与发展,经历了督导需求量积累、质变化的显著状态性的发展变化

2008年督导后,督导组对学校骨干教师流失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性建议。学校提出督导需求,督导方予以归因分析,提出解决的改进建议;学校实施了改进,督导回访验证改进有效,学校对督导方的需求指导服务表示满意。这说明:学校督导需求提出后,经督导方的专业服务,学校在趋于问题解决的需求导向和日益变化的程度上,实现了量积累的趋向满意度,找到了从发展困惑中走出来的感觉,并通过行动性的操作,实现了问题解决,即骨干教师的相对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一次督导的学校需求与督导服务是成功的。

2012年再次督导,学校提出的督导需求雷同,但看似同一问题的现象背后,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为此,督导人员需重新调整工作思路,确定新的需求服务内容。第二个督导需求,学校寄予督导人员新的专业服务内容,也较上次督导提出新的需求满足度内容。此类问题的督导服务,是新的量积累变化下学校满意度的趋势性开始,在督导服务的专业化努力下,经历督导流程的始末,学校再次得到需求问题解决的终极性满意,也就实现了发展性教育督导推进学校发展的目标,学校的督导需求实现了质变化。可以畅想,还有第三次、第四次以至更多次的督导评估,更多次的学校督导需求提出,更多次的督导服务提供,督导提供服务学校由此不断发生增量变化,学校需求问题解决满意度由此不断发生量积累,学校需求和督导服务由此不断发生质变化。沿着这样的思路,学校在督导需求与服务的永恒中实现不间断的发展。

2.比较两次督导需求变化,分析需求发展过程的肯定性与否定性及相应的督导服务关系

2008年的督导需求“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业余生活、生源结构影响成就感的满足和参加区内教研交通不便。在与校方沟通后,督导需求得到认同,并进行了相应的问题解决的指导。

面对2012年学校的督导需求,如果用2008年的督导改进建议,显然文不对题。从学校需求发展来说,“原需求”有三条成因,督导服务围绕肯定性的归因,也有相应的三项改进建议,从督导后的随访了解到学校改进措施得体,效果较好,体现肯定性“原需求”下,督导肯定性服务的有效。而在2010年学校发生两校合并的外力因素后,原有的肯定性需求与肯定性督导服务的平衡态发生转化,因为新的人员结构变化,导致原有的肯定性因素被否定。原有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看似相同的需求中却隐含着极大的不同。如果说2012年学校督导需求提出后,督导服务要出改进建议,则首先是对2008年督导需求肯定性服务建议的否定,然后才是对2012年督导需求下新的肯定性服务的建议(调整教导处中层干部解决骨干教师流失)。正是经历了督导需求的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督导再次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二)学校需求督导的未来运行之启示

1.从需求督导起因,引发对学校督导态度尊重的反思

上文已述:督导需求的提出来自于督导实践,是新时期学校基于自主发展向督导工作提出的强烈要求。学校是督导需求的提出方,也是督导活动面临的工作挑战方。怎样有效地服务好学校的督导需求,事关督导工作效度,意义重大。

正是学校督导需求的提出,督导关系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趋势,学校态度从“要我督”向“我要督”转变,而督导工作从传统性“权威督导”向现代意义的开放式督导转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性观念吻合,督导人在实践中明白:督导工作效度,不是以强势权威让学校“怕督”,而是以服务真诚来激发学校“愿督”。真正树立学校喜欢做的事、愿意做的事且对发展有利的事,督导人就要积极去做、主动去做、竭尽全力去做的观念。通过督导服务,满足学校的督导需求,是体现“观念”的具体行动。

尊重学校、服务学校并满足学校需求,调动学校积极的督导态度,将是督导活动持续有效推进学校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未来的督导工作中,督学人员务必长期不懈地坚持,并不断创新来完善“需求督导”模式。

2.从需求督导状态,厘清“服务”与“再服务”之需求发展度

在现实的督导活动中,督导需求是伴随着学校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需求提出、服务解决、学校满意;“再需求”提出、“再服务”解决、“再学校”满意,如此循环往复地推进学校发展。这就要求督学人员需要把握以下的操作事项,即:“原需求”与“再需求”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其中“原需求”处于量变状态时,会隐含“再需求”的状态因素;当“原需求”量变化积累到发生质变程度时,“再需求”就取代了“原需求”。相应的是,“原需求”对应的督导“原服务”内容,应伴随着需求的变化发展而变化、适应。当“再需求”取代“原需求”时,督导的“再服务”也就应该适时取代“原服务”。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好“度”。我们认为:一是取决于督学人员对需求专业性的判断,包括适时把握问题解决与否的度和新问题的生成条件与背景;二是应与学校进行充分协商,共建“再需求”的提出机制;三是从性质上甄别“原需求”与“再需求”的差别,特别要从阻碍学校发展的影响程度上作区分,将需求原本、再生的关系弄清楚了,那么相应的“原服务”与“再服务”也就顺理成章。由此,督学人员专业发展的目标、内容也就有了新方向和新定位

3.从需求督导过程,掌控“原需求”与“再需求”的发展度

在督导过程中,“原需求”与“再需求”是体现需求发展阶段的两种状态。需求发展中原有的肯定因素占主导时,它的性质为原需求;当需求在发展中原有的肯定因素被否定时,则上升为“再需求”。可见,需求的发展中存在着肯定与否定两种因素,并由此推进需求的永恒变化与不断发展。这就是需求发展的过程论。

在现实督导过程中,督学人员不仅要清晰地明了需求发展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把握需求发展过程之“原需求”与“再需求”的发展度。“原需求”是什么,“再需求”又是什么,把握好两者的边界线,在“原需求”做“原的事”,到“再需求”则做“再的事”。具体而言,就是:当“原需求”性质构成要素为充分肯定时,则督导的服务围绕它展开,定位是“原服务”;当“原需求”性质构成要素为否定主导时,则“再需求”将要发生,但需引导、帮助;一旦“再需求”呈现,则督导服务的性质也随之变化,定位就是“再服务”。通俗说来,就“原需求”提出的原问题,经督导“原服务”后是否真正得到解决,督学人员要有专业的判断力。当确认原问题得到解决,则应有效地帮助学校,发现学校发展的新问题,并适时地引导学校提出“再需求”。由此,循环往复地在需求发展中,推进学校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实现持续发展。

4.从需求督导的特征,关注需求与服务之联系中的互动发展

督导需求与督导服务构成需求督导模式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彼此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在督导活动中,有学校的督导需求出现,就会有督导服务(特指针对督导需求配置的专业性强、人员素质高、指导有力的工作团队)与之相应。如果仅有督导需求的提出,没有相应的督导服务呼应,督导需求则会因“只呼而未应”,失去提出需求的动力;反之,如果仅有督导服务的存在,而没有督导需求作对应,服务的对象就不存在,督导服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需求在服务的推动中实现发展。学校提出的督导需求,是基于学校的内在发展需要,是基于学校自主发展中瓶颈问题解决的策略困惑需要。学校的督导需求提出后,在督导的服务中,不断地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性优质指导,获得问题解决并取得成效,常态下学校“原需求”满足性的结束。然而,正是因为“原需求”的问题解决,学校基于永恒发展的需要,又会提出“再需求”。所谓发展无止境,问题无止境,需求无止境,服务也无止境。正是督导的不断服务,不断地帮助学校解决发展问题,学校的需求才有不断提出的可能,才有得以生成的空间。

服务在需求的挑战中也实现发展。较传统督导方式而言,督导服务的理念提出,是督导关系根本性改善的一剂良药,使得学校对督导方的信任度大大加强。督导活动成为学校自主发展中实施外力推动的强有力支持和依靠。由于需求的发展性,如“原需求”的服务解决、“再需求”的不断出现,督导服务的挑战性极大。因为每个需求对应的服务要求皆不同。如果说,传统督导中有较多的专业分工,那么在需求督导的今天,我们督学人员必须要学会“一专多能”,多角度地协同作战,合作性地为学校需求的解决提供服务。同时,传统督导中相对多的是“督学手里有指标,学校自查照指标,督学评价对指标,督导结果验指标”,相对而言,督学人员的专业准备预设性较多,事先可以作些针对性的辅助工作。而督导需求的出现,对督学人员的专业要求提高了,事先难以预测学校会提什么样的需求,是什么样的发展瓶颈问题。需求的生成性因素较大,督学人员必须“以万变应突变”,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难以应对。为此,督导人员要研究服务的方式、程序、边界、质量和标准等内容。这些服务元素规范了,学校的需求满足度也就大大提高了。

5.从需求督导效果看,加强“督后”的学校改进服务是新挑战

需求督导模式以推进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需求督导的效果就成为最关注的视点。从检验层面思考,需求督导效果不在督导活动前,不在督导活动中,而在督导活动后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加以体现和证实。

如果将学校收到督导报告作为督导活动的阶段性结束,那么,其后学校与需求督导是什么关系呢?首先,学校要研读督导报告,并重点关注基于“需求”回应的指导性策略建议;其次,将意见梳理完毕,结合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学校拟出“需求改进”方案;再次,学校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改进方案实施改进工作;最后,在约定时间内,督学人员将对学校的改进情况进行督导回访,以验证基于督导需求问题的改进效果。显然,需求督导的效果,不是在讨论中呈现,而是在现实的学校督导的改进中反映、体现。

传统的教育督导活动往往重视现场督导,但业内人士“督完算完”,对学校的改进不重视,尤其对学校的改进服务更不耐烦。用学校的话说,现场督导结束了,再来麻烦督学专家,有点不好意思。其实,基于大督导理念,学校的改进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督学人员务必在需求督导的引领下,将改进环节的督导服务与指导工作做好,尤其是责任督学更要关注这项工作。唯有改进工作到位了,学校的实现发展,需要督导的目标才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实现,“没有白辛苦”!

(三)从需求督导讨论中,对学校督导美好现实与可能的瞻望

由“督导需求”的提出,到“需求督导”的提出,我们在讨论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需求督导,并不是浦东督导人的突发奇想,也不是时尚引领的新血来潮,而是基于督导实践的与时俱进;同时,也是学校基于内涵发展、自主发展背景下,接受督导要求时,所反映出学校积极应对的态度。

经历讨论,督导同仁们可能会对督导需求的运行方式、操作细节引发自己的不同思考;同时,就需求督导改善督导关系、激发学校的积极态度、挑战督学人员的专业精神、推进学校的自主发展,会有较为趋同的认可。作为讨论的发起者,又是第一线的督导实践操作者,想借此告诉督导同仁们,我们不是满怀喜悦的轻松,而是增添了更多的忧虑、沉思和责任。

需求督导模式,在浦东已成为美好的督导现实行动。在为期两年多的正式推进中,督学们感受了学校在督导需求背景下的喜人态度。在挑战中前进,在挑战中督学们更加地自信、从容。是督导需求让督学们找到新的工作改进目标,是督导需求燃起了督学们勃勃的工作激情,是督导需求引导了发展性教育督导的新活力。当然,需求督导模式,就教育督导的漫长历程而言,目前仅是刚刚开始,未来尚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需要努力!

沉浸在这样的职业兴奋中,反思昨天,多年的督导活动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与条件限制,“督导需求”沉睡了许多年。对督导人来说,这是种遗憾。如今,在浦东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督导需求”之花绽放了,她给督导人充分的欣慰、充分的鲜活。如果说,昨天的教育督导历史误会,督导需求不可能那时被提出;那么今天,现实的浦东教育督导实践排解了“误会”,找到她的生机活力。将历史的不可能,经督导人的主观努力转化成可能、转变成现实。

当然,浦东的教育督导在全国教育督导范围内,只是一朵小小的奇葩。就全国督导意义而言,有没有将需求督导大范围、全面性地在各地学校督导中推开,我们觉得有这样的可能,但仍会有诸多困难,如:区域间文化差异导致的观念滞后;行政官员重视不够导致督导工作的边缘化;督学人员自身专业水平不足;教育体制机制不顺导致督导工作者精神不振,等等。值得欣慰的是,督学人员热切盼望的《教育督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4号)及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已经颁布,并将在督导实践中加以实施。为此,未来的路仍艰辛,需求督导全面推开有可能,并不等于现实的需求督导已推开;浦东的需求督导开展更不等于全国性的需求督导能展开,至关重要的是督学人员主观上的不息努力!凡自强不息者终将获胜!

需求督导的实践直觉告诉我们,它在督导活动中有某种潜在规律,我们感觉它有某种哲学元素内含其中。摒弃一线督导人理论功力的诸多肤浅之顾虑,执着于事业的不息追求,职业的本能时不我待,力排探索的风险重重,鼓足勇气前行,所谓“鲜花在前面,我们在路上”,重要的是行动,宁愿在行动中失败,也不可在等待中埋怨。见笑各位督导界的前辈、高手,斗胆撰文,求的是同仁们关注需求督导的共同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