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叙事类论文的结构

教育叙事类论文的结构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册中的《阳光》一课。没想到,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有人嘀咕了一句:“我可以捉住阳光。”当有人说出“我们捉住了阳光,阳光是我们的”时,学生们完全在愉悦、自豪中领会到阳光的宝贵,人类的伟大,我也被学生的灵动所感染、所折服。

第三节 教育叙事类论文的结构

一、教育案例的结构

教育案例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叙述: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问题是否解决了;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者没有被很好地解决,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措施;对整个事件的认识与思考,等等。从结构来看,教育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标题

研究者在撰写教育案例时首先要考虑案例的标题,借助标题来反映事件的主题和相关信息。通常有两种确定案例标题的方式:一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如“张小明被退学以后”、“闷葫芦会讲话了”等;二是用事件中包含的主题作为标题,如“考试促进了我成长”、“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等。前者通过展示事件的相关信息,能更好地吸引读者,后者能使读者明白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二)条件和背景

本部分应该向读者提供问题产生的场景,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即和故事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三)主题与描述

每个案例都要有鲜明的主题,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如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等。同时,案例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它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虽然案例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但具体情节可以紧紧围绕主题进行适当调整,对故事的关键环节要有详细的描述。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一环。需要详尽描述这部分内容,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四)反思与讨论

在反思与讨论部分,研究者应该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梳理自己的相关经验与教训。比如: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和启示等。(6)

二、教育叙事的结构

教育叙事就是通过叙事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即一边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发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而鲜活的教育事件和令人深思的动人故事,一边阐述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教育感悟。

教育叙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从写作上看没有固定格式。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教育叙事格式。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问题产生的背景部分通常包括教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内容,不过,并非每篇文章中都必须涵盖以上每一部分,只要将故事发生的特别原因及相应条件交代清楚就可以了。

(二)问题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叙述者千万不能为了叙事而独撰故事。不过,为了凸显问题的焦点,在具体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叙述者可以对实际教育故事进行情节筛选。在描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叙述者要一边进行细节描写,一边进行深刻的讨论。

(三)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对问题解决的结果或者效果进行详细描述,并给予一定的评析。一般来说,叙述者在描述完整的故事后,通常应该进行总结反思。总结反思是叙述者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良好方式。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对于叙述者来说,标志着对特定教育教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形成了含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

三、教育反思的结构

教育反思是研究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再认识过程,通过记录教育理论运用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

研究者应重视发掘教育实践与教育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搜集有关学校组织、课程安排、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资料,通过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个体反思或集体反思的方式,发现教育理论运用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同时,研究者可结合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等,总结教育过程与案例的经验教训,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为以后教育过程的开展提供新的、有创造性的参考借鉴。比如,研究型的教师在上完课后,要对本节课程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是否得当,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知识点是否讲解清楚,与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交流等。

1.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教学实践并不是一个独立静止的概念,它应包含着两种认识:一方面是将教育者教学实践的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另一方面应被看作是获取学生意见与反馈的源泉而进行分析研究。教学反思的实例非常常见,如附例15-2所示。

【附例15-2】

阳光教学反思:“我可以捉住阳光!”(7)

那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册中的《阳光》一课。在教学“阳光是大家的,谁也捉不住阳光”这一段时,我感慨万千地说:“是啊,阳光是公正无私的,它给予每一个人都一样多,谁也无法捉住它占为己有。”没想到,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有人嘀咕了一句:“我可以捉住阳光。”

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曾经说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经常性地存在着某种偏差,其实这种“偏”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对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其中应该不乏有价值的成分。由此想来,课堂中那个嘀咕的声音不正是这种儿童文化的外显吗?其他学生的真实思想中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呢?

我再一次对教材进行了认真钻研,于是在第二课时中就有了下面这样的对话。

师:“(轻轻地)上节课谁说可以捉住阳光?”

生:“老师,周筱说她可以捉住阳光。”

师:“周筱同学真棒,有自己的看法。周筱,来说说你怎样捉住阳光,好吗?”

生:“(大声)我家有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它,我可以捉住阳光。”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这一下,其他学生的思路也被打开了,有的说:“我家有太阳灶,利用它可以捉住阳光来烧饭。”有的说:“我家有太阳能蓄电池,利用它我可以捉住阳光,想什么时候用电就什么时候用。”……

当有人说出“我们捉住了阳光,阳光是我们的”时,学生们完全在愉悦、自豪中领会到阳光的宝贵,人类的伟大,我也被学生的灵动所感染、所折服。

课后,兴奋之余,我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端上桌子的都是好菜”,习惯了分析作品中的成功之处,缺乏批判的眼光,我们在呼唤师生民主平等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教师“跪”着教书,学生便习惯了“跪”着学习。

课堂上发现亮点后,教师及时予以关注和引导,并进行放大,让所有学生都来关注,推敲课文中的语言,改变句子的说法。学生的智慧得以催生,情感得以撞击,视界得以敞亮,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我想,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

教师若能时时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重构教学,学生就会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智成长的愉悦。

2.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反思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应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避免出现别人犯过的错误。可以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听课交流,与他人共同研究教育实践中的经验,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分析自己的不足。在学习比较的过程中,找出理念上、方法上、运用上的差距,从而提升自己的水平。

3.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教育研究者要真正看清自己所经历过的教学过程就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对每一节课我们都要这样反思:这样做是否正确;这样设计是否合理;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等等。每一个单元结束后,我们要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找出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在学期期中或学期结束之时,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等。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教育研究者做好“课后思”、“单元思”、“月后思”和“期中思”对于教育水平的提升十分重要。把课后所得、单元总结、期末分析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这种总结记录不宜庞杂冗长,而应是有感而发的。它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提问和建议、教师的语言、板书、手势及眼神等做记载和探讨。这种教学回忆、整理、分析、归纳出来之后,就会成为可贵的教学体会与教学经验。经过这样的归纳反思,找出了得与失,也找出了问题的症结,那么我们的经验日积月累就更加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失误就会更少,教学效果就会更好了。

4.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广泛途径。集体反思是通过与身边的同事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记录和分析双方的教学实践的得与失,就双方存在的问题和优点进行一种互动式的对话和讨论活动,以实现教师间的合作学习与共同进步。通过这种评议互动、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观摩学习,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疑问,进行共同的反思与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使执教教师形成更为清晰的自我认识,收获新的启发和教益,还可以使听课教师学会反思,引以为戒。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二)总结归纳

教育研究者在综合自身教育实践经验并结合之前搜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能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1.记录成功之处

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就是记录课堂上的成功点,可以涉及教学中引起学生思考的方法;教师对课程流程的合理安排;课堂上的精彩“镜头”,如师生对答、学生争辩、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教学高潮和亮点;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中收获的感触;教学突发状况的机智应对;课程中突出的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引导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框架清晰、条理分明的板书;先进教学理念与新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成功应用等。只有详尽地记录这些优点,通过总结归纳、推陈出新,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借鉴和使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具体实例如附例15-3所示。

【附例15-3】

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数学乐趣(8)

一、背景

“年、月、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简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

我们知道,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时间单位中“年、月、日”更为抽象。“年、月、日”的课程内容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学期教材中出现,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同样出现了,说明了这一内容的重要性,不过新教材中更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实际教学时,我注重让教学实践更贴近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独特乐趣。以下是我关于“年、月、日”这一课的几次教学探索实践,以及反思和剖析。

二、片段与反思

1.第一次教学

(放录像:播放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情景。)

师:看到这一场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骄傲,因为奥运会将要在首都北京举办。

师:谁知道北京申奥成功所发生的时间?

生:是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夜晚10时。

师:刚才你们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时。

师:对,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在你们的生活经历中,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生:一年有12个月。

生:我知道一首歌叫《365个祝福》,它说明一年有365天。

生:我知道一天有24个小时。

……

反思

开课时我选择了学生所关心的、所感兴趣的北京申办奥运会这一时事,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也想引发学生争相表述已知的“年、月、日”知识的欲望与热情,唤醒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但由于放录像的时间过长,学生由此引发的对年、月、日的兴趣不是很浓,而且早早地把新课内容表述出来,减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第二次教学

师:我们班最近有哪些同学要过生日了?你的生日又是哪一天?今天是×年×月×日?(学生争相举手回答问题)

师:年、月、日是比我们以前学的时、分、秒更大的常用时间单位,你们知道年、月、日是怎样形成的吗?(动画演示: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状态)

师:大家记不记得以前的一首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跑一圈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这样跑一圈的时间是一个月,地球自己会旋转,这样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谁能用自己的感受或亲身经历说说一年、一个月、一日有多长?

生:我上两个学期加两个假期的时间是一年。

生:我上四个星期课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

生:一个白天加一个夜晚是一日。

……

反思

开课时,拉家常式的交谈,创设了师生亲近的气氛,动画演示与儿歌把抽象的年、月、日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并富有童趣。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教学中创设的儿歌情境和动画演示能紧紧抓住年、月、日这一教学目标,激起学生对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学生们用自己的感受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谈年、月、日时,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较强的探究欲望。

2.梳理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的梳理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在分析原因、总结归纳之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课堂教学中是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有效激发;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等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关注的问题。教育教学研究者通过反思、回顾、梳理、探究和剖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变问题为经验,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会冒出新的思路与新的想法。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一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这些难能可贵的想法与见解都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路得以推广,信心得以树立,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育教学研究者要将这些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4.写“再教设计”

课后,对本节课做一个整体的回顾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的得失;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的体会;课堂的安排是否合理得当,等等。将这些经验教训梳理总结后进行归纳与取舍,考虑以后的改进路径与方法,写出新的教学设计,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教育随笔的结构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如与朋友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教学随笔,也叫“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

教育随笔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搜集、整理和使用。

(一)挖掘和呈现素材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

1.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功

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主要收获在哪里?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

例如,当你发现一个落后的学生在你的帮助和关心下取得很大的进步时,你就捕捉到了一个成功的、喜悦的题材。在写随笔时你可以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孩子取得了成就后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你在这件事情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方面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接下来就可以动手写作了。

2.教学过程中失败的教训

教学中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教师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主要症结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弥补;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等等。好题材就会诞生了。

例如,由于时间仓促,备课时间不足,导致没有充分备课,在这种情况下,上课时课文讲述不够清楚,致使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那我们就应该想一想:这个失误为什么会发生——因为时间仓促;为什么会时间仓促——没有多空出时间;应该用什么方法弥补——不管多忙多累,也要留下充足的时间来备课。

3.教材分析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那么请及时把它写下来。

例如,教材也是人写出来的,随着我们日常教学的深入,有些疑点我们之前没有发现,但是时间长了就能够发现,并找到完善教材的方法,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教学随笔记下,以便于以后调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学到之前课文中学不到的知识。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关于很多抽象的内容所举的例子不一定形象生动,我们可以通过随笔的形式做补充。

4.讲课心得

在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我们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了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了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对此,我们要及时记录下来。

5.听课感悟

作为教师,听课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听到的多数是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

我们还可以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纸杂志中捕捉。

当你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时,有时候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写长篇大论的读后感的,这时,你可以写教育随笔,题材自由,字数不限,只要表达了完整的意思,就算别人看不懂,只要自己能看懂也是可以的。这就是随笔的好处。

(二)分析和提炼素材

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或说不好,这是因为尚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这个至关重要的提炼过程对教师有如下要求。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

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优秀的书籍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阅读多了,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也就是说,平常要多读多写多练,时间长了自然就“下笔如有神”了。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

通过对他人随笔的解读,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一般报纸杂志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他人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的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

(三)写好教育随笔的注意事项

1.立意新

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要让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要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就算是同样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会提炼出不同的观点。教育教学随笔不是不好写,大多时候是自己不注意观察。所以,我们平常应该养成从多个角度看同样一件事情,锻炼自己的眼光。

2.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

在举例时,由于实例就是发生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事件,所以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生动,不能死板,使读者看后既能理解,又能有所启发。

3.要做到小中见大

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

4.文章结构可多样化

教学随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实例说清楚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小结教学的心得体会。

五、教育日志的结构

教育日志作为教育科研成果的重要表述与主要表达形式,是指教育教学研究者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教育教学事件(包括问题、经验、体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呈现出来,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从本质上讲,教育日志是将反思这一单纯的内省活动外化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还原、描写、阐释和反思。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育教学研究者可以及时、生动地再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事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回顾、研究,以改进自身教育教学状况,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

教育日志作为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件定期的记录,是教育教学研究者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学和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前的准备工作,它不仅是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和过程后的自我总结,也是让他人了解自身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作为思考与创造的源泉,教育日志表达了教育教学研究者自身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教育日志不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与修饰,可长可短,文体随意。其内容可以包括具体事件的描述记录,如对某个事件的处理、师生之间的精彩对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效果的差距等,也包括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甚至自身教育理念呈现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

教育日志作为表述教育科研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科研成果相比,研究日志的撰写最为简单和熟悉,更易于完成。

日志不同于日记,具有公开性、共享性等特点。

公开性是日志和日记本质的不同。日记往往是写给自己看的,记录的是个人的思考和感受,往往是不给别人看的,比如涉及个人隐私、个人信仰、政治观点等,这些只能写成日记。而日志是写给大家看的,写日志是为了积累知识、传播知识而进行的客观记录,并且日志有特定的反馈系统,别人看到你的日志,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还会反馈给你。

共享性是日志和日记的另一个显著不同。因为日记涉及个人隐私,所以其内容基本上是不对外公开,由个人独自所有。而日志以积累传播知识为使命,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写教育日志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引发对教育工作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日志与网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更突出了它的共享性。

教育日志是一种搜集、分析教育教学资料的重要工具,是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是极为珍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养成撰写教育日志的习惯,借助教育日志这个平台深入反思,教师可以将教学瑕疵转变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亮点。撰写教育日志可以使得教师增强自我了解,增进对自身困惑的觉察,对于教师理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增强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日志的撰写能让教师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事件及具体情节中抽象出深层次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教学研究者。这些重要经验,对于促进其他教师透过他人经验加强对自身工作的反思,增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育日志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种最实用的模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出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撰写教育日志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撰写教育日志要注意每一篇日志都要有特定的主题,但主题不要过多,主题过多不利于集中精力透彻分析一件事情,达不到写教育日志的目的。

第二,撰写教育日志要重视日常观察。教育日志的撰写始于观察,把观察到的事实、想法、观点记录和表达出来,也就大致形成了教育日志。

第三,教育日志要写得具体,不要采取概括方式来写,教育日志要包括具体的想法、观点等。若每天记“今天工作不错,学生表现也不错”,这样写教育日志的意义就不大了。

第四,撰写教育日志要将事件记录与事件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记录具体的可见可闻的事实和事件,记录具体现象和过程,更要在形式上保证具有一定量的分析,要引起深层次的思考。

第五,教育日志的撰写要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具体来说要包含事件的日期(若书写日期与发生事件日期不同时,需标明之)、脉络性资料,(如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其他看起来可能重要的事。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记录教育日志,日后重读日志的内容,会得心应手得多。

撰写教育日志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夹叙夹议式,即采用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叙述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例,然后剖析事例背后蕴涵的深层含义,使读者和自己都受到启发,这也是撰写教育日志最常采用的方式。

第二,总结式,是教育教学活动后的一种反思,总结和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并将总结的体会记述下来,以达到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升华。

第三,客观叙述式,即如实地将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例记录下来,包括事例的起因、发展过程和结果。尽量避免评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内涵。

第四,对比式,将几个教学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它们的共通之处,或比较它们的内在差异,可以进行学科内的横向比较,也可以进行各学科之间的纵向比较。

第五,评议式,撰写教育日志时,可以请专家、身边的人对事例进行评议,发表他们的观点,以达到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效果,全面地揭示事例的内在含义。

教育日志以其独特的亲和力已成为众多教师改进、完善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教育日志的内容需要阶段性的更新,需要不断有新内容、新观点、新思考,这样教育教学研究者的水平才会有显著的提高。在信息化的今天,教育日志的撰写、发布交流的途径变得日益广阔,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思想空间与交流平台。总之,养成撰写教育日志的习惯,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自己专业化的成长,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思考题

1.教育学术论文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结构是什么?

2.教育研究报告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结构是什么?

3.教育叙事类论文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结构是什么?

【注释】

(1)解腊梅、梁建梅《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十)——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0期。

(2)解腊梅、梁建梅《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十)——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0期。

(3)孙绵涛《试析教育政策伦理的局限性——一种后设伦理学分析的视角》,载《教育研究》2012年第7期。

(4)解腊梅、梁建梅《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十)——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0期。

(5)参见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6)解腊梅、梁建梅《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十)——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0期。

(7)潘莹《阳光教学反思:“我可以捉住阳光!”》,略有改动,http://www.eduzhai.net/jiaoyu/589/jiaoyu_397151.html.

(8)黄玲:《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数学乐趣》,略有改动,http://edu6.teacher.com.cn/tkc1374a/kcjj/ch2/kcxx.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