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化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随着新兴科技向各个行业的蔓延渗透,在人类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之间渐渐形成了一条彼此关联的纽带。首先,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数字博物馆集藏品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和展示于一体。

10.2 数字化博物馆

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与延伸,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手段,人们可以方便直观地进行信息展示与传播。自2006年设立“文化遗产日”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人们的瞩目。如何更好地保护人类精神财富,为子孙后代提供丰富的精神遗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此基础上,随着新兴科技向各个行业的蔓延渗透,在人类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之间渐渐形成了一条彼此关联的纽带。

我国文明历史悠久,拥有29处世界遗产地、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00多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万处文物点以及1000多万件馆藏各类珍贵文物[3]。面对这些丰富的精神财富,因地制宜地深入挖掘数字博物馆的内涵,进行合适的开发建设,如对普通实体博物馆的各类科普、文教活动中实施数字化革新,并在此基础上充分体现其来源于文化产业、立足于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三大特性,无论是对于文教科普资源共享平台的展示和学习,还是博物馆活动、珍贵国家文物的安全保护数字化典藏系统的建设与系统优化管理等多方面角度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2.1 基本概念与相关技术

对于数字化博物馆相关理论和技术,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建设和推广。数字化博物馆(Digital Museum)又称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在线博物馆(Online Museum)、网络博物馆(Web Meseum)等,它们都是从一个侧面对该种类型博物馆的描述。具体来讲,这一类型的博物馆都拥有和实物博物馆相同的典藏展览、文宣科普等相关内容主题,然而其特别之处在于它只具有在线形式。更准确地说,数字化博物馆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后所形成的展示平台[4]。游客可在其中自由浏览,通过交互界面在特定活动中和数字化物体发生互动,同时还可以在网络上及时享受各种适时更新的资讯以及服务。在2007年5月17日举行的“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上,专家给数字化博物馆下的定义是: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对文物信息进行收藏和管理,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展示、学习、研究等多种服务的网上博物馆,担负着知识载体收集、科研解读、教育传播及审美休闲的重任,富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人本意义,具有存储数字化、获取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展示多样化、管理计算机化的特点,摆脱了传统博物馆所受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突破了静态观看展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共享,让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5]

数字化博物馆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基本特征之一必然包括新技术,换言之,技术时刻都凸显于数字化博物馆的构建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平台的作用。数字化博物馆常用的技术包括:

(1)多媒体技术。它将声音、图像、文字以二维或者三维视频的形式相结合,通过多媒体集成平台来构建各种展示活动。

(2)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成像技术,人工模拟各类事物的物理性质、动态行为,再现情景与活动,从而使得游客可通过立体眼睛[6],头盔乃至裸眼直接观看虚拟展厅、虚拟馆藏等。

(3)照片无缝接合技术。即按一定顺序拍摄一系列照片,再将上述照片导入软件中无缝接合成环景画面。

(4)超高精度扫描系统。对于某些容易氧化或者起光化学反应的古代丝织品或者画作等珍贵文物,该技术可以将其外表信息先扫描到计算机内,再把数据纳入到3D建模软件中进行后续处理,并最终借助投影仪、PDA、电脑屏幕等设备将其“真实”再现于一定场地之内。

(5)数据库技术。完整且强健的数据库系统对于信息的合理组织、长期保存、及时搜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博物馆内珍贵典藏与尖端科技相关资讯而言更是如此。

(6)W EB技术。数据库技术与WEB技术的结合,是目前开发动态网站的基础,也是数字博物馆的主流技术。

10.2.2 优势与发展现状

1.数字博物馆的优势

一般说来,数字博物馆有三种分类方式:一是按内容所属的学科分类,有自然、农业、医药、工程与技术、人文与社会等五大科学门类,后来归纳为人文与艺术、地球、生命及工程科技等四大学科领域的数字博物馆;二是按运行的方式分类,有单机运行、局域网运行,以及国际互联网运行三种方式;三是按发布形式分类,有单体发布和群体发布两种形式。

对于传统博物馆的四大基础功能——典藏维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而言,数字化博物馆的功能发生了新的嬗变。在当今各行各业数字化的浪潮推动下,数字博物馆是促进实体博物馆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资料的数字化管理不但可以提高效率,更可以对物品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把数字化博物馆当做实体博物馆另一扇面向公众的窗口,随着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窗口会大大促进人们和博物馆接触的可能。同时,随着技术的更新与成本的降低,它在未来也极有可能成为人们了解博物馆内容的主要方式。在传承传统博物馆一贯的人文以及科普精神的同时,通过丰富且多样的展品,新奇的展览和虚拟情景下或迷人或震撼的场景,激发了博物馆潜在目标人群对于参观、体验真实博物馆的兴趣,进而成为走进实体博物馆的观众。

从非正式学习的视角来看,在数字化博物馆内所倡导的学习体验是发现式学习,通过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协作式学习,学习者通过人机交互系统引导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进行双向交互式远程教学,就博物馆不同主题下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或答疑解惑。任何学习者只要可以接入互联网,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还可以将博物馆丰富的典藏、研究成果和展示资源与校本课程及当地文化相结合,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课外知识的相应补充。此外,这对于营造终身教育的氛围,弘扬优秀网络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之所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希望借助新技术的应用,扩展出一种全新的展现方式与参观体验,并最终希望它能发挥知识载体、科研解读、全民教育及审美休闲的效用,彰显内在的科学内涵和人本精神。可以说,数字化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对于传统的实体(真实)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的比较参见表10.2。

表10.2 数字化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比较

img157

将新技术引入博物馆的优势显而易见:

首先,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数字博物馆集藏品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和展示于一体。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资源整合、文物保护、新技术利用等服务,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1)数据采集。包括对藏品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和研究信息的文本及二维影像数据采集,以及特定复杂信息的采集(如三维数据等)。(2)藏品信息管理。对进入藏品数据库的信息进行统计和整合。(3)网络互联。包括博物馆内部有线或者无线局域网连接和互联网接入。(4)虚拟信息展示。涵盖博物馆内部辅助实物藏品的展示、互联网上的展示和数字文化产品等,如导引观众和检索、讲解信息的电子触摸屏,配合展览说明的数字播放和投影等。

其次,从信息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参观浏览有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知道,想象性、互动性、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所致力追求的三个方面,而联通与分享则是互联网技术的两个最大特点。引入上述技术,对于传统博物馆的功能来说,可以起到极其良好的补充作用:(1)虚拟世界的跨时空性。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藩篱,能在更广袤的范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参观,利用方便。(2)多媒体的丰富性。它能对实体博物馆数字资源(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进行整合、加工、提升和及时替换,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使提供的知识、信息丰富多彩。(3)知识学习的多维性。它能在教育区域建立专家定期讲座和专题教育节目以及配合学校课程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料,借助Webquest、Wiki以及网络远程教学,进行多角度的知识学习。(4)超链接的联想性。超链接(Hyperlink)允许用户在不同栏目和页面之间穿梭来往,参观展览、欣赏藏品,浏览新闻、活动资讯或是参与学习讨论完成知识构建。(5)网站的互联性。它能利用论坛、留言板等发表意见,相比实体博物馆展厅的纸质记录的留言和调查,更为便捷。

2.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数字化博物馆的理念萌发于20世纪70年代末,此后的90年代初期,美国国会图书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启动了旨在将一定范围内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存储形成相应专题并可通过互联网共享的“美国记忆”、“世界记忆”计划。在此之后,世界各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集中于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即极力营造一种无墙式的、可实现跨库无缝连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此后,数字化博物馆继数字化图书馆之后开始迅速发展。在90年代中期,美国和欧洲的一些著名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都先后开始实施自己的数字化建设计划,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罗浮宫博物馆、梵蒂冈教廷博物馆等,它们都将各自馆藏品进行数字化整理,开发出基于典藏品文化分类或者创作形式分类的管理、展示平台,再通过当时流行的多媒体技术向浏览者进行藏品的展示。以上这些,标志着进行早期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国家已经超越了初始阶段继而走向成熟发展道路。英国的未来实验室网站就有评论认为:“目前在一些特定场地,访问虚拟博物馆的‘虚拟’游客已经超过了现实中的访问游客。而前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由此开展了专门的学习。”[7]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持续增加与数字化博物馆的快速崛起,数字化博物馆在未来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学习者走进其中,去感受它的魅力。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在应用层面的建设几乎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进入世纪之交,随着以“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数字故宫”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博信息化项目的开展,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与利用得到了很大发展。《光明日报》在2007年曾以“我国数字化博物馆进入快速发展期”为题发表社评,认为我国数字化博物馆无论是数量和范围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是年5月17日,在第30个世界博物馆日之际,国内外近百位数字博物馆专家齐聚北京参加“2007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共同探讨数字博物馆建设发展大计。6月17日,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数字科技馆建设工作开了先河,加快了博物馆行业的数字化工程。截至2007年底,仅北京地区就已经陆续建成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科学与艺术数字博物馆、民俗数字博物馆等,数字科技馆和北京数字博物馆平台等一批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数字化博物馆。[8]而早先北京故宫博物院与IBM合作的“数字故宫”项目的建成,更是我国当代博物馆进入数字博物馆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9]。此后,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山西、辽宁、河南、甘肃四省300多家文博单位完成了38万多件珍贵藏品数据采集,故宫、上海世博等单位也完成了10万件以上文物数据采集。几十家博物馆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并使用了各种版本的藏品信息管理软件、图书资料管理软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一批深入解读遗产价值的数字文化产品广泛传播,并取得良好效益。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在“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中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大学博物馆的数字化改造。2004年夏,教育部科技司正式立项“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多所大学下设的博物馆均已兴建数字化部分,这些数字化博物馆无论是在技术应用还是在特色创新上均有不俗的表现。

表10.3 中国大学的数字化博物馆[10]

img158

续表

img159

尽管数字化博物馆在中国只有一二十年的探索发展历程,但在强大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它对传统博物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然而,数字化博物馆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克服。比如,数字化方式存储的信息还是会受到特定事物(磁场、计算机病毒等)的干扰、破坏;数字化信息很容易下载和复制,在知识产权保障体系严重缺失的当代社会,如何处理经济成本效益与知识产权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些都是以后在开发设计数字化博物馆的时候需要改进和突破的地方。

10.2.3 数字化博物馆案例

1.大不列颠博物馆(http://www.britishmuseum.org/)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简称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其数字化博物馆除了在网站上提供9种语言支持,各展品展示平台以及webquest,shop online等一般站点都具有的常用功能之外,游客在博物馆内游览时,可以利用新多媒体导航定位设备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在导游的带领下,伴随着图像与音频解说,深入了解包括帕特农神庙和古埃及展厅在内的61个展馆中的200多件藏品。

img160

图10.1 大英博物馆首页

大英博物馆还与BBC、维基百科等单位展开合作。BBC与大英博物馆开展的活动名为“世界历史”,借助BBC的覆盖网络向观众介绍世界历史的发展。在同维基百科的合作中,由wikipedia负责对藏品进行拍照,并在维基百科上进行编辑发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维基百科对编辑后的与藏品相关的网页进行浏览学习。

2.纽约科技馆(http://www.nyscience.org/)

实体的纽约科技馆是目前美国面积最大、内容最多的科技知识普及中心。美国纽约科技馆网站则将总面积1.8万多平方米的实体科技馆浓缩到网页上,有别于其他历史人文类博物馆,该数字化博物馆展示了百余项科技馆内的实验项目。同时针对目标受众年龄小的特点,网站设计简单明了,色彩明快、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img161

图10.2 美国纽约科技馆界面实例

img162

图10.3 罗浮宫博物馆的动画导航界面实例

3.罗浮宫博物馆(http://www.louvre.fr/llv/commun/home.jsp/)

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网站于20世纪末就已启用,现包括博物馆信息、藏品、展览、活动介绍和参观事项等栏目。该网站将馆内数字化藏品以文化区域或创作形式分类,展示藏品多达16.5万余件。该数字化博物馆在致力于介绍其各类典藏的同时,提供虚拟导游,向浏览者进行导航。埃及馆以木乃伊的图标位于导航页的一角,借助多媒体渲染下的动画界面,游客将鼠标悬浮于木乃伊的上方时,该图片被自动高亮显示,这样通过点击图片超链接再进入相应的内容介绍。

4.虚拟紫禁城(http://www.virtualforbiddencity.org/)

该项目是由故宫与IBM公司于2008年10月正式推出的项目产品,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旨在展现紫禁城相关历史文化景点的数字化博物馆。该博物馆囊括了目前故宫所有对外开放的区域,通过利用高分辨率的3D建模技术虚拟出宫殿建筑、文物和人物,系统开发人员设计了6条观众游览路线,任何拥有电脑并可以上网的用户只要先下载客户端软件,然后就可以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这座虚拟的北京紫禁城。“虚拟紫禁城”中允许用户选择虚拟替身(官员、宫女、太监等),与其他用户乃至电脑角色进行交流互动,用户在探索“虚拟紫禁城”时,可以选择只是浏览,也可以选择参与某些活动,对于用户所感兴趣的建筑、场景,系统可利用信息查询系统和个人图像保存等功能来充实用户体验。

img163

图10.4 虚拟紫禁城的浏览界面之一

5.中国数字科技馆(http://www.cdstm.cn/)

该馆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共同建设,目前拥有90多个专题展馆,涵盖诸多科技领域,旨在融会文理、贯通古今,全方位展示人类科学探索历程与伟大成就,同时提供科普素材的资源库,允许青少年施展创意的平台。科普资源站点(称博览馆A馆),包括30个主题虚拟博物馆和20个网络科普专栏。比如在该部分的航天博物馆内,学习者可以进入网站的不同栏目内观看有关航天知识的动画、视频、图片、文字介绍等。中国数字科技馆体验馆(B馆)拥有四个系列共40个科学体验区,体验馆特色在于引进教育学中“Hands‐On,Minds‐On”的理念,使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在这样一个模拟“做科学”(Do Science)的网上体验环境里,通过实践机制来检验自己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获得科学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img164

图10.5 生物科技馆内的虚拟试验界面

6.科学与艺术数字博物馆(http://www.e-museum.com.cn/)

这是由北京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在线博物馆。科学与艺术数字博物馆对一些博物馆中艺术品资源加以整合,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向世界展现北京千年积淀的丰厚人文资源,巧妙地将“人文”和“科技”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体现科学与艺术的紧密联系。通过这个窗口,世界各地的人民将同时领略到北京这个城市的传统魅力和青春活力。当不同的观众访问科学与艺术数字博物馆的时候,虚拟的博物馆既可以满足学术性的查询,也可以满足知识性的学习和娱乐性消遣,做到寓教于乐。

7.中国丝绸博物馆(http://www.chinasilkmuseum.com/)

该馆定位于专题类博物馆,主要介绍丝绸的起源和发展、丝绸的主要种类、丝绸之路及丝绸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的地位。浏览人员可以在网站内欣赏到从部分精美的丝织物、丝织服饰的实物图片,了解到蚕的生物习性以及蚕丝特点,丝绸史话典故民俗等一系列各种和丝绸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img165

图10.6 中国丝绸博物馆界面实例

8.河姆渡遗址博物馆(http://www.hemudusite.com/)

该数字化博物馆下设视频河姆渡、河姆渡文化、网上展厅、余姚文化、河姆渡国际文化节等若干部分,通过电视台制作的视频(如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历次考古发掘出的大量先民文物高清图片,以及当地中小学生参与的模拟考古活动的记录,集中向人们介绍了大约在距今6000年到7000年之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风貌。

img166

图10.7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首页

9.浙江大学虚拟校史馆(http://xywh.zju.edu.cn/)

浙江大学校史馆分为虚拟馆和实体馆两个部分,其中的虚拟校史馆作为浙江大学校园精品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共同开发。该虚拟博物馆内下设浙江大学自1998年四校合并后的成就展览馆和百年浙大校史展览馆两个部分,两个分馆都有三维和二维两个浏览模式。在二维展览馆内,浏览者在观看浙江大学基本概况介绍的同时,可以看到画卷形式呈现的浙江大学往昔岁月的历史照片、前辈先贤对莘莘学子的深情寄语,听到庄严肃穆的校歌;三维展览馆基本依据浙江大学校史馆实体馆内的设置与内容开发,实体馆内所陈列的校友捐赠物品、浙江大学前身求是学院与现今紫金港校区微缩模型等物品,在三维展览馆内可以看到相应的虚拟模型。该馆向浙江大学的师生们展现了浙江大学蕴涵丰富的学校历史,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来说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10.2.4 数字化博物馆的教学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字化博物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以“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为例,介绍数字化博物馆在中学校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义乌人”数字化博物馆是一个纯虚拟的博物馆,由义乌四中和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科研团队于2008年开发。该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围绕“义乌精神”为主题,描述了当地家喻户晓的“鸡毛换糖”故事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义乌人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介绍了义乌古今辈出的人才的生平事迹。该馆不但在内容上精心编排,同时还引进虚拟现实技术以提高展示的逼真程度,提高浏览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了促进义乌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义乌人”数字化博物馆既作为义乌的地域文化精神的载体,同时又和其他子系统共同组成了义乌地域文化虚拟学习环境系统。它们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在结构上彼此联系,内容形式上丰富新颖,致力于向学习者全方位地展示义乌地域文化精神,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更经济、更安全地构建自身人文知识体系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全方位学习平台空间,在此基础上更是借助数字化的形式诠释了当地优秀的文化遗产,有效促进优良文化的代代传承与发扬。

1.系统的功能与特色

虚拟博物馆下设古代馆、近代馆、当代馆和新人馆等4个分馆,馆内收录了各行各业,从古至今义乌各个时期的著名人物,同时展示了各文人义士的生平事迹,众多义乌商人所具有的开拓创新品质,乃至外来文化与义乌本地文化相融合后的义乌创业精神。浏览者先进入序厅,之后可自由选择和大厅相连的其他各分馆,不同的展厅内有该展厅特定的材质、地板、展品和人物画像,不同的展品和画像所指向的超链接在新弹出的窗口下,可更为详细地对展示内容进行介绍。技术上,它主要依托基于VRM L的web3D技术为开发工具,将所有展厅做成w rl格式的文件,从而允许用户不需要特殊的客户端,仅仅凭借加载特定插件后的普通IE浏览器就可以自由浏览参观。馆内展览物品分别通过3D建模和2D贴图两种形式展示,这样做既考虑到了主要展品的良好展示效果,也顾及到了允许浏览者拥有较为流畅的浏览速度。通过对视频文件的超链接,浏览者也可以在馆内看到各种与义乌地域文化相关的视频文件。借助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每位浏览者在浏览博物馆内各种虚拟展品的同时,也能看到馆内的其他浏览人员,系统允许各个虚拟替身彼此之间进行各种交流,从而极大地克服了一般虚拟博物馆网站那种单用户浏览的孤独感和距离感。

img167

图10.8 “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界面实例

“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提供了以下特色功能:

(1)虚拟替身选择

虚拟替身(Avatar)是学生在虚拟博物馆等三维虚拟环境中的替代,丰富多彩的替身形象可以调动起学习者的注意与兴趣,避免对千篇一律的形象的反感。在个人博物馆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虚拟替身进行操作,例如学生可以控制虚拟替身在博物馆中漫游,控制虚拟替身与其他学生进行肢体语言交流。进入三维的虚拟环境前,学生需要选择自己的虚拟替身,虚拟替身库中存放了大量的虚拟替身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选择。虚拟替身库采用了权限控制,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开放不同数量的虚拟替身。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协作、交流、评价和测试等活动获得一定数量的积分和级别,才能获得相应虚拟替身库的开放权限。

(2)分布式漫游

在“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中,学生如同参观现实博物馆一样,可以在虚拟博物馆的不同展厅中漫游,学习义乌地域文化精神,学生间可以相互看到对方的虚拟替身,也可以共同浏览某个展厅(比如共同在虚拟放映厅中观看视频),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从交流的仿真程度来说,分布式漫游避免了传统网络学习的枯燥感和寂寞感。

(3)导航与交互

为了防止学生在博物馆中迷失方向,利用实时的导航功能对学生的当前位置进行定位,动态显示学生当前的位置,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同时,在导航地图中用不同色块来分别代表博物馆内的各个景物,使得学生可以快速地找到目标地点。

img168

图10.9 不同色块标注的导航系统

为了学生对展览品能够更为详细地了解其中所涉及的义乌地域文化精神,每一个参展物品上都设置了超链接,可以打开相关地域文化精神的辅助说明页面,对所涉及的地域文化精神进行详细的解说。这种非线性学习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允许学习者充分发挥个人联想能力,以个体兴趣和进度为前提,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速度。

虚拟学习环境的语音、视频、通信功能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和讨论极其重要,为便于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和交流,“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为学生提供语音、视频和文本的实时通信功能。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既可以开展课堂教学,又可以进行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中还设置了一些有利于虚拟环境中情感因素培养的动作行为交互,如利用学生虚拟替身推开门窗、虚拟替身之间的交互等。

(4)资源更新

数据资料的实时更新对于博物馆典藏的替换乃至浏览者长期动态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大大丰富网上的学习资源。“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具有可通过网络更新资源的后台,可随时动态添加和更新义乌地域文化资源,为教师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便利,更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分享提供方便。学习者和教学人员由传统的远程学习方式进行切入,比如浏览博物馆,组织展开小组讨论,学习馆内所展示的种种内容,进而进行相应的测评和考核。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资源更新系统,由系统内各用户根据各自权限自由添加更新学习资源,比如可自由通过自我搜索所得到的信息资源丰富个人空间,构建个人博物馆。这样就由传统单向的信息输入变成主动的个体知识建构,教学人员更是可以实时提出各类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览参观和信息搜索。

为了提供更为完善的系统化学习体验,该虚拟博物馆中还设计了在功能上和虚拟博物馆相辅相成的学习环境:虚拟放映厅、实时讨论室、百家讲坛等。

img169

图10.10 正在进行视频播放的虚拟放映厅

2.基于虚拟博物馆的教学活动

“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是一个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主题的数字博物馆,在设计之时就侧重于学习者的网络自主性学习,教师的角色被设计为适时引导和辅助——利用虚拟博物馆的平台,通过设置一系列围绕“地域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和发展”这一课题的任务,驱使学习者在博物馆内寻找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学习进而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这个系统希望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文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扩大学习者的人文知识,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力乃至人文素养。下面以广大中小学教师比较熟悉的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活动为例进行介绍。

(1)基于“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的网络探究活动Webquest

先指导学生登录义乌地域文化虚拟学习环境中的虚拟放映厅,带领学生观看两段视频。

第一段视频是义乌农民从鸡毛换糖到超市世界。主要借助鸡毛换糖的故事为背景,描述义乌和义乌人30年来敢于拼搏,努力发展的创业发展过程。

第二段视频是当前校园中一些中学生传统品质流失的现象。主要反映了随着30年来生活的逐渐富足,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缺失和不当所导致的学生不良举止行为乃至暴力事件。

随后如表10.4所列,老师对学习人员提出以下问题,再通过为期一周的学生自主学习,借助义乌地域文化虚拟学习环境和相关的Internet资源,诸如参观虚拟博物馆和虚拟图书馆,在实时讨论室内进行多人在线讨论,参与义乌地域文化“百家讲坛”内的活动等,来进一步探讨义乌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并最终由学生将学习成果构建成三维虚拟博物馆进行展示、竞赛和评比。

表10.4 Webquest的任务构成

img170

(2)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由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和虚拟图书馆,向学生进行任务设置——义乌地域文化精神有哪些,引导学生借助于虚拟替身进行角色扮演的基础上并组织开展义乌地域文化精神学习成果展,让每位同学自主学习,构建个人空间并完成知识的整理。在课后时间以班级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全班分为5个小组)完成以下分工:每小组就版式策划与管理、义乌地域文化精神资源与素材的收集、完善和添加、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组织学习内容的交流与相互评价等内容划分一个论坛版块开展义乌地域文化“百家讲坛”成果展。并且就小组学习成果组织开展诸如虚拟博物馆内即将存放的本课时学习内容整理,本课时存放内容的图片、语音、视频素材收集,内容布局策划等要素的虚拟博物馆展览前期工作。

第二课时: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学习虚拟图书馆中的各种媒体资源,仍旧由每位同学自主学习,并根据第二课时内的任务(当前我们应当批判的人文素养低下的现象有哪些;义乌地域文化精神应当发展的内容有哪些;中学生如何才能实现义乌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完成相应知识的整理。之后在此基础上的课后时间,由各个学习小组开展义乌地域文化“百家讲坛”成果展,进行相应的资料更新与学习内容交流讨论、相互评价,同时进行进一步展示虚拟博物馆的前期工作。

第三课时:依托虚拟学习环境下的实时讨论室,由每一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成员,依据自己小组整理的学习内容,就义乌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发展以及自己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来实现义乌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做一个演讲报告。随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演讲作出点评,并通过后台管理系统给学生代表和小组一定的积分奖励。

第四课时以及课余时间:学生根据虚拟博物馆前期的准备工作,由小组组织完成学习成果展示虚拟博物馆的构建,每个小组制作一个PPT,对小组的学习进行总结。

第五课时:对小组构建的所有学习成果展示博物馆进行演示、评比。由系统管理员对义乌地域文化“百家讲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积分奖励,对义乌地域文化学习成果展内的个人空间进行优秀评比和积分奖励,同时对小组的学习总结进行点评。具体评价包括学习与合作过程中的表现;作品评价量规范;借助于义乌地域文化“百家讲坛”,进行全班范围内交流,并进行小组自评、互评,个人之间的互评。

(3)活动小结

目前国内多数的虚拟学习环境仍然采用二维的内容管理系统来实现,少数面向人文教育的虚拟环境发展到了三维展示、交互操作的层面。而本系统基本定位于三维展示和交互操作的层面。在该活动中可以看到,数字化博物馆作为最重要的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我们义乌人”虚拟博物馆开展的教学活动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布式虚拟技术强化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基于个体任务的探索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的评价奖励机制,通过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形式,形成自主探究学习——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自我知识构建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义乌地区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注释】

[1]浙江图书馆,http://www.zjlib.net.cn/Public/LibOverviewCommonInfo.aspx?Nick-Name=% e6% b5% 99% e5% 9b% be% e7% ae% 80% e4% bb% 8b,2010.10.17.

[2]宁波大学图书馆,http://tpi.nlic.net.cn/tpi/sysasp/news/detail.asp?databasename=TPI_% D7% EE% D0% C2% B6% AF% CC% AC&sysid=224,2010.10.17.

[3]罗彦、蒋淑君:《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重组——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与未来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9期,第55—58页。

[4]Virtual Museum.http://en.wikipedia.org/wiki/Virtual_museum,2010-06-30

[5]陈刚、祝孔强:《数字化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分析》,《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年第9期,第29-30页。

[6]张妮佳、成军、张剑平:《立体眼镜及其在虚拟博物馆中的应用》,《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4页。

[7]The Future of Digital Museum.http://www.futurelab.org.uk/.2010-06-28.

[8]北京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成果.http://www.gmw.cn/01gmrb/2007-05/18/content_608418.htm。2010-07-01.

[9]陈宏京著:《数字化博物馆的原理与方法(单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陈红京、吴勤旻编著:《数字化博物馆资源建设规范与方法(人文艺术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