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活动就是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活动的参与者共同利用教学手段,作用于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构成部分。按活动的主体可分为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师生通过相互交流谈话,达到释疑解惑的教学目的。竞赛以班级为单位,由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参加比赛。由同学推选裁判,现场评分,现场公布竞赛结果。

8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教学活动就是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活动的参与者共同利用教学手段,作用于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教学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构成部分。教学活动设计应该是动态的设计过程,即以动态的、生成的、开放的观念,审视运演教学过程,对其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目标、实施的方式、主体间的关系及信息传递渠道等问题要综合运筹、把握,并恰当采取有效对策,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将教学过程变为意义持续生成的过程。(赵昆艳,2006)

课堂教学活动方式趋于多样化

教学活动方式按教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分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活动方式,像讲授活动、谈话活动、讨论活动;以培养和训练技能为主的活动方式,像问题探究、项目制作等,以复习巩固为主的活动方式,像课堂练习、专题研讨……按活动的主体可分为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本书所讨论的范围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不包括课前各项预习或准备活动方式,也不包括课后所布置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

讲授活动

主要特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口头系统的理论阐述、知识讲解、重难点分析、相关内容演示、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深刻而清晰的理论、知识及其结构。虽然,课程改革倡导和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课堂教学互动,对讲授教学活动提出了挑战,但是,讲授教学活动仍然有其教学优势:一是适用范围广,不仅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二是有利于学生系统高效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化的知识;三是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刻、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四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谈话活动

师生通过相互交流谈话,达到释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是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优势: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方法既照顾全班,又能对待个别学生,运用谈话教学活动还可以了解和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谈话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时,一是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是否具备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因为在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谈话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二是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谈话的问题,并设计多种回答问题的答案,有时甚至还要考虑对所提问题的启发诱导方案。三是具体的谈话过程中,遇到学生的答案如果离主题太远,教师要设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当问题交谈已经成熟时,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及时作出总结、得出结论。组织谈话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比较好的诱导的素养,注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研讨活动

师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设计一定的课堂研讨活动的课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加深对所研讨的内容的理解。专题研讨活动对中小学生而言,有其他教学活动所没有的特征:一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所研讨的问题展开多向思维,拓展思维的尝试和广度;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培养他们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学习素养;三是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讨还是学生思维进行撞击的过程。在研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好的研讨问题,让学生研讨中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要求在学生研讨活动结束后,做出全面系统的总结,把研讨活动的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高度。

讨论辩论

讨论和辩论是课堂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给学生创造讨论和辩论的机会,营造有利于讨论和辩论的氛围,促使学生在讨论和辩论过程中不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还能结合别人的意见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意见。讨论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一般是围绕某一中心话题展开讨论,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要不同意见的发表。辩论一般是在持不同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之间进行的。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特别要给那些不爱发言和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无论是课堂讨论活动还是课堂辩论活动,一般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的选择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水平,要让学生讨论或辩论前认真做好准备,并在讨论或辩论偏离话题中心时,及时地调整,把讨论或辩论引入正常的轨道。

实践活动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活动开展前,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相应的实践方案,并组织学生对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验、体会。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发散、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和技能。实践活动中,教师还需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及时调整活动进程、引导学生探索实践思路,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对于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不仅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置,还要能因势利导,以保证实践取得所设定的效果。

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性竞赛活动,也可以是技能性竞赛活动,还可以办成头脑运动会式的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由教师设计和组织,对于竞赛的内容、程序、规则、积分等相关方面都必须进行周密的研究和布置,还必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竞赛以班级为单位,由各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参加比赛。由同学推选裁判,现场评分,现场公布竞赛结果。竞赛活动一般多用于复习巩固或阶段复习教学,可以设计若干的必答题、抢答题,教师或推选的学生裁判,根据各组所得分数,选出优胜小组。有时课堂竞赛活动还与课外的相关活动相结合。有时通过在课外组织观察、实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竞赛材料,课堂根据课外的实践成果开展竞赛。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活动的具体操作之前,先是由教师指定或学生们一起讨论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开展信息的搜集活动,这一般是在课外完成。课堂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也根据其内容和目的不同而采取多种方式进行:(1)信息发布会:学生在课堂中发布他们围绕班级同学关于信息搜集的主题所搜集到的信息,为了保证这种信息发布的效果,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将要发布的信息内容在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调整,力求从多个侧面发布信息,让其他学生在发布中获得更多的效益。(2)读书报告会: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师所提供的书目中的书,一段时间阅读之后,组织学生在读书报告会上发表自己读书的体验、读书的收获、有关书的内容的信息。(3)信息交流会:这种活动和信息发布会相比显得更加自由些,可以是有明确主题的,也可以是自由的围绕某一方面交流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信息交流活动的程序一般是:搜集信息—信息发布、交流—信息汇总三大部分。

现场考察

为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把学生带到某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场,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师应关注学校周围新发生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件、工程、环境问题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如:带学生到某建筑工地观看各种机械施工作业的情景;农村春耕或秋收的情景;某地区河段严重污染的情景;垃圾场、污水处理厂等。在做写景类的文章时,有些教师按照美术写生的办法,让学生带着写作的稿纸,到所写景物的现场,边观察边写。

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条件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对实验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要做认真的准备,还要制定严格的实验指导学生的实验方法,以保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的符合社会实际的结论。不仅在中小学科学类的课程教学中使用得比较广泛,就是人文类课程中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像小学语文中的《乌鸦喝水》《曹冲称象》《刻舟求剑》《捞铁牛》等课文也开始组织实验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情境模拟

情境模拟活动是为了使学生对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充当某一情境中的角色,亲身经历一次真实性演习活动。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当堂表演情境,可以通过图画引导学生模仿,进而创设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像为了配合“3.15”,一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素养,引导学生学习《消费者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设计一个“你购买了过期食品怎么办?”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模拟表演,显示情境中的生活。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一敏感的话题展开讨论。

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一般是在某些课堂教学进行中,为了提升某一环节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活动方式。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系。组织和开展课堂游戏是一种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道理。不少学科的教学内容中都可以设计游戏活动。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等课程都可以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为了教学的需要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地位,并按照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模拟该角色,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场景或生活,让观众从这种所扮演的角色和由他们的表演所展示的生活场景中以增加对内容的理解。角色扮演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组织学生按照教学内容对照角色的要求,再现教学内容,其他学生通过对角色表演所展示的行为的观察、分析、研究,评价角色扮演的行为及其所寄寓的内涵。

欣赏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通过阅读、观赏、聆听、交流等方式进行欣赏,在欣赏中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在课程改革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人的体验的目标下,欣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为了提高欣赏课的质量和吸引力,要求教师在欣赏教学活动开展之前,由教师自己或学生广泛搜集某一教学内容所表达的专题的故事、诗歌、散文、歌曲、绘画、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等作品,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共同欣赏,进行评议。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并且关心的话题。

课堂访谈

课堂访谈活动是师生在课堂上采用的类似记者采访的活动形式组织教学,是教师、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对话的一种方式。课堂访谈前,教师必须对访谈的方法和相关知识进行辅导,不仅要组织同学进行示范,还要帮助学生制订课堂访谈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开展访谈活动。在课堂上因为对于某一个教学的内容或某一有意义的话题、观点,组织学生对教师或学生进行访谈,必要时对于一些涉及社会成员的内容,还可以把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对社会成员进行访谈,让学生从大量的访谈中获得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自由学习

自由学习活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不受教师约束的状态下自由学习,看自己想看的读物、想自己喜欢想的问题、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了使得自由学习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师在自由学习之前做一些必要的工作。一是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二是要加强自由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不走马观花,努力掌握要点;学会质疑,敢于提出新问题,善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学会归纳,能列出提纲,概括中心。三是创设利于学生自学的环境条件,保证自由学习时间。

教学活动设计的策略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课堂教学得以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也是所有教学策略艺术的最终落脚点。离开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什么课程改革、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发展等都将失去依托。

以问题解决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问题解决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等为基本方法,强化知识的开发与吸纳,追求课程内容的展开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匹配的同构效应。通过设计或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答案,达到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递进式问题设计。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解决的实际需要,设计逐渐深入的子问题,构成有前后逻辑关系的一套问题。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着这种递进式成套问题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在一个个子问题都得到解决的基础上,以求得中心问题的整体解决。比如生物教学中可围绕着叶绿素的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叶为什么是绿的?叶上面和下面颜色是否一样?为什么?为什么长期生长在暗处的植物叶子总是淡黄的,而把它们移到光线充足的地方又会变绿?等等。

主题分解式问题设计。对于教学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可采取主题分解式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将综合性的问题个体化,然后再分别解决,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操作。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将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加工成学习主题,进而将这一学习主题转化为中心问题,再将这一中心问题分解成 络式的若干子问题,由学生分头去解决。如对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教学,可设计成几个并列的主题: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种子萌发与空气的关系、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种子萌发与水分的关系等,然后分组展开学习。同时每个小组又可以把研究的问题,再分成若干个子问题,再分别去探讨,从而形成对该问题的整体认识。(孔德英,2005)

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

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在具体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在这个设定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达到预先所设计的教学效果。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都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完成的。在进行以目标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明确该节课需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把这一目标视作课堂教学活动内容设计的基本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内容选择时,必须紧紧围绕目标这一基本点展开,为这一基本点服务。目标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要求所设计的目标必须能够实实在在地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服务,要能够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项目完成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项目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活动,通过与真实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多方面的学习经验,是注重发展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大致设计为六个阶段:(1)确立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主题,主题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起结构性支柱作用。(2)确定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活动中提倡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3)提交以项目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方案,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组织形式后,要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为活动开展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及方式。(4)开展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是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利用各种机会,主动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专注于自己的项目;二是抓住教育时机,引导学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寻找突破口,把项目研究引向深入;三是指导学生随时做好阶段成果的总结与整理,并不定期地展示阶段成果;四是学生在活动中要懂得取舍,使得精力集中到项目的完成上来。(5)班级交流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成果,各小组采用了绘图表、照片展览、角色表演、录像放映、视频、请被访者亲临现场对话等多种方式展示以项目为导向的活动的成果,把他们的见闻、感受、想法表现出来,并通过讨论、说明、展览等途径,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和分享所获得的经验。(6)反思、评价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过程,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随时进行评价和反思,可以是个人评价,也可以是小组评价。(张雪芳,2008)

以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集中力量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际,合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的生活教育情境,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对生活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这种教学活动设计最核心的是如何设计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或途径有效创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生活教育情境。以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一般有以下四种基本方式:

互动类活动。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不同意见的争执中领悟学习内容中的体验性知识。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理解不同,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会不同,通过学习者与教师建立在对话、合作之上的交往,可以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实验类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体验活动的意义。一位教师在《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为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以下实验用品:一只广口瓶,一些大小石块,一碗沙子,一杯水。要求:(1)时间限定两分钟;(2)所放物质不得高于广口瓶;(3)必须放满一种物质后才能放另一种物质。让各组同学相互比较:哪个组的同学装得最多?遵循了什么原则?给你什么启示?细心观察、体会其中的道理,学生在动手、讨论与思考中领悟到:人总有许多事情要做,但事情总有大小之分。

表演类活动。让学生根据生活体会和观察,扮演剧情角色,在剧情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也可让学生表演小品,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问题。

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经历。通过实践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鼓励学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为他们最终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夏银娟,2008)要保证活动效果:一是设计这种体验性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依托,二是体验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三是体验活动需要教师的价值引领。

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设计

这种教学活动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适用于学习有关涉及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内容。一是任务驱动,不再用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改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所设计的任务完成的需要,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三是坚持做学一体,打破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四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是任务的设计不宜过大、过难,应符合学生特点;二要遵循“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三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完成任务所必要的条件;四是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指导,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明确完成任务的切入点。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一般过程为:

教学内容模块划分。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要求及自身知识结构特点,将其粗分成几个大的教学目标模块,对于每个大的目标模块,根据其内部关系可再分为若干个适合操作的小子模块。

设计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任务时在总体上保持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以此为纲,但不完全受其束缚,而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第一要素。

揭示课堂教学任务。为学生揭示课堂教学中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指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任务分析。为了让学生找到学习任务相对应的知识点,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突破口,教师帮学生分析任务中的问题,在信息加工及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对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

完成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下,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教师的引导主要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

评价学习任务。评价可以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以创意创新、主题突出、技术处理技巧等为主要标准,以学生的作品为主线进行评价,目的是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王晓岩,2009)

教学活动设计需坚持的原则

以学科内容的结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应依据学科内容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多样化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采用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基本有两种: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合理选择并有机地整合。(孔艳秋,2003)

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刚性原则,自然也必然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要坚持的一条准则。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以人为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时刻想着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深入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掌握“会学”的方法,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还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愉悦的情感体验,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水平

教学活动设计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习和训练服务的,教学活动设计时关注、了解学生是必要前提。教师要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其效果。(喻林春,2009)

教学活动设计要灵活而有次序

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对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估,考虑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一些什么预案进行处理,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灵活而有次序,忙而不乱。

严格控制教学活动的数量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数量上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追求恰到好处。在设计活动时,应该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注重教学活动设计的层次性,尽量减少教学活动的数量,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教学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既要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的“ 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 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俞连池,2011)

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设计既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学生的任务,还可以尝试:教学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确,教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讲解活动让学生参与,疑难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内容让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总结,教学活动评价让学生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