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农村学生的择校问题,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据报道,农村留守儿童有90%择校后靠租房上学,这无形中又加重了这部分群体家庭的经济负担。三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优质师资的长期缺失,使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及教育状况堪忧。目前,福建省已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级改革试点设在厦门市,其他设区市各确定一至二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福建省义务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义务教育公平问题仍很突出,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仍然存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显薄弱;教育总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福建义务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义务教育走向均衡化的道路还很曲折

福建省义务教育还未能建立起完善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与教育公平息息相关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一是城乡办学条件仍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农村学生在起跑线上还是落后于城市的孩子,虽然小学、初中采取就近划片入学制度,但众多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仍然非常激烈,有钱有门路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那些弱势群体的孩子,虽然有天分、很用功,却仍然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小学、初中甚至是高中逐渐没落,往往是几个村的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上学,寄宿学校也就应运而生。加之优秀教师向县城集中,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大幅下滑,也就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吸引力,如此恶性循环,教育资源产生了虹吸效应:越往上越丰富,越往下越贫瘠。小学优势教育资源向乡镇中心集中,中学优势教育资源向县城中学集中,而县城的优秀教师又纷纷被省城中学挖走,省城的优秀教师又被经济发达地区挖走。福建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虽经几年的努力成效显著,但与理想还有差距。据福建省教育厅统计,2010年,全省小学在校生238.89万多人,其中农村学校学生约70.98万人,占29.71%。同期全省小学校舍中的危房面积约为91.58万平方米,其中农村校舍危房约50.74万平方米,占55.4%。全省普通初中在校生127.58万人,其中农村学校在校生29.62万人,占23.22%。同期全省普通初中校舍中的危房面积约41.92万平方米,其中农村校舍危房约14.9万平方米,占35.54%。从中可以看出城乡办学条件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各类办学设施设备达标比例虽然在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已经打破了小学大于初中、城市大于县镇、县镇大于农村的不良格局,城乡中小学办学在软件方面的差距也已有改观,但差距仍然存在,尤其是建网学校比例,2010年城市小学、初中是农村小学、初中的2.2倍和1.6倍[4]

二是择校问题仍很突出。国家早已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但总有学校为了争夺优秀生源及谋取自身利益,在招生流程中不按章办事,给择校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农村学生的择校问题,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农村教育缺乏吸引力,相当多的农村学校达不到义务教育办学标准,由此导致大部分农村学生到城镇学校借读,造成部分农村学校生源过少、师资和教学设施浪费,而城市学校却又大班超额的现象,更加剧了城乡、校际之间的不均衡。据报道,农村留守儿童有90%择校后靠租房上学,这无形中又加重了这部分群体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两为主”的政策实施后,城市公办学校已经成为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问题基本解决,公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承担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任务。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公办学校入学门槛太高,各类隐性收费仍然不断;部分民办校教育质量低下、监管困难、安全隐患大;学校在管理上由于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而困难重重;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衔接,使得农民工子女教育不连续;在当地接受“初中后教育”难;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心理发展存在隐患等问题。外来工孩子在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带有原籍地的深深烙印,环境的变化,增加了他们的失落感,当他们的精神生活受到损害时,大人们的关心往往不够。2010年,福建共青团省委曾对全省农民工子女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3.6%的孩子表示更需要精神上的帮助,如亲情陪伴、学业辅导、自护教育、感受城市等。今后几年,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加快,更多的外来人口“进城”,其带来的适龄随迁子女,将使这一系列问题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福建省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寄宿制学校对提升农村下一代综合素质、改善农村孩子生活质量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设立寄宿制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缺乏。学校各方面条件均不足,与非寄宿制学校相比,寄宿制学校教师们的压力大得多。

四是师资配置均衡化还无法突破瓶颈,农村师资流失问题仍很严重。由于收入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已经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最大挑战。而免费师范生下基层难也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的规定无法落到实处。优质师资的长期缺失,使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及教育状况堪忧。

为了使福建义务教育更趋均衡化,我们还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加大力度改变城市与农村教育不平衡的现状,减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立对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致的资源配置标准,并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实现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减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欧美、日本的乡村教育并未被割舍,而是政府对此加大扶持,使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均等化。但中国的一些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已外流,若一刀切式地对其加以扶持并不现实,因而,还是应根据实际情况,保障目前开办的农村学校,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让其走出文化荒漠。同时,深入探索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备、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基本均衡,有效解决择校和大班额问题,试点单位的城区建立“小片区”管理模式,启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校际交流,同时鼓励优质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以及将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让优质资源共享,以解目前优质资源不足之难题,带动农村学校和薄弱校提升。目前,福建省已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级改革试点设在厦门市,其他设区市各确定一至二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计划于两年内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重点扶持教学点和农村完小改善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加快薄弱地区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力争两年内将达标学校的比例提高到92%。2011年秋开始,厦门市实施小片区管理、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一体化对口支援,全市已建有25个合作办学共同体。

二是加强师资双向流动,促使师资向农村倾斜。“择校”实质上是“择师”,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目前,福建省以开展教师校际交流、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为重点,选出11个县(市、区)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试点,缩小学校间教师配置条件的差距,并在片区内进行教师校际交流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教师校际交流的范围,重点引导骨干教师、优秀校长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实现师资均衡配置,2011年秋季新学年,各试点县参与交流的教师都已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同时,各地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及时补充农村教师及紧缺学科教师。这些做法值得进一步推广,教育部门要出台鼓励优秀教师、大学毕业生向普通学校流动的政策;创新机制,均衡教师收入、福利待遇,提高在边远地区和农村工作的教师待遇,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实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配足配齐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合格教师,城镇中小学教师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才能评聘高级职务(职称);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留优、竞优、流优是师资向农村倾斜的良方,即提高教师待遇,把农村优秀教师留下来;在评职称、先进时实现指标单列,以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优质师资向农村流动。此外,不否认首届免费师范生下基层的意义,但不宜把“下基层”列为政策硬杠杠。基层不是句点,而是必要的历练过程。优秀人才到基层历练,掌握当地实情、经历教育实践,才能成为未来的教育家。因而,让政策更富吸引力,是解决师范生“下不去”难题的有效手段,校方应尊重师范生的个人选择,创造条件让他们下基层实习。其实,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其意义在于示范,以地方师范类学校为主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是进一步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计划。应该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全省各地教育发展规划及区域教育管理体系,指导和督促公办中小学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对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给予充分经费保障,及时足额向学校核拨教育经费;扩大公办教育资源,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提高公办校的接收能力,简化入学手续,降低入学门槛;由于公办学校容量有限,短期内无法完全吸纳随迁子女入学,各地应建立健全以接收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审批、管理及扶持制度,并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纳入规划。制定具体的政策,鼓励公办校对民办校结对帮扶,组织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轮流支教,鼓励社会各界向其提供资助;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能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还应看到,关心农民工子女单靠学校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不可或缺。据悉,福建省已于2011年底推动设立30个志愿服务基地关爱农民工子女。这些志愿者小组、团队以结对子的方式,在农民工子女当中集中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等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担当孩子们课余生活中的“代理老师”、“代理家长”,了解农民工子女最切实的需求,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更好地配合,这些做法非常值得赞许和提倡。

四是努力使资助体系更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使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制度安排,应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把各项资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标准。继续完善各项引导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

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快学校硬件标准化建设,并规范升学入学。学校硬件的标准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应均衡配置中小学校舍、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2010年,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工程,全年共计投入83亿元用于农村及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一些省市已经提出,2012年要让每一所学校都达到确定的基本标准;为了使规范办学落到实处,应按照学校分布情况和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合理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分配招生名额;禁止公办学校设立所谓“占坑班”、“实验班”,杜绝招生学校以任何名目收取择校费

(二)义务教育内涵提升的任务仍很艰巨

一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声从未停止过,然而,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在“减负”声中越减越重,成为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顽疾”。据报道,有80%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演变为家庭负担、社会负担。究其根源,在于片面的政绩观与用人制度。一些地方把教育事业等同于经济增长,一说到教育质量,就只看升学率,把教育与人的发展割裂开来。另一方面是用人导向问题,如今用人单位往往以文凭取人,高学历用人、高学历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很多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通过学业取得高文凭,出人头地。如此,升学率便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最重要标准。当升学焦虑蔓延时,减负困难重重。此外,学业负担过重与违背教育规律也是相辅相成的,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课程、高年级学初中课程的现象在目前非常普遍。有的学校为了赶进度而破坏学制、违背课程方案,在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产生大量差生,差生又要补课,越补课越厌学,越厌学成绩越差,造成恶性循环;尽管学生的兴趣、爱好、天赋各异,但围绕着升学指挥棒,学校提供的还多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这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课外娱乐时间,失去了生活乐趣与童真,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及民族创造力。

二是义务教育师资队伍问题凸显。经过多方努力,福建省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是最大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教师专业标准,不同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教师,其素质千差万别,有些培训机构的质量难以保证。教师中“授人以鱼”的相对多些,而“授人以渔”的相对较少,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知识更新,不少教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他们分析讲解知识尚能到位,研究学生却远远不够,不能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经历自主成长。一些中小学的师资配备不齐,或某些学科短缺;学校衡量教师优劣的标杆只有学生的考分,这是教师业务提升的障碍,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是难出良师的。目前,一部分教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所谓的差生,一些非教学压力也使教师的职业道德未能得到提升。

教育的均衡与优质发展并不意味着千校一面,而应该凸显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体系。

一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已刻不容缓。它需要地方政府、学校、家长齐心协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在既定条件下遏制应试教育的膨胀,有效缓解升学焦虑,消除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过头的利益驱动,端正家长的认识。社会要主动承担起服务学生的责任,如做好社区内运动场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让孩子课余时间有休闲娱乐之处,而不是被送进补习班;家长应尽可能带孩子融入社会、亲近大自然,节假日可带孩子去旅游或到博物馆参观,加强孩子的非知识性学习。同时,严格落实国家已经制定的政策法规,禁止小学入学及小升初考试,禁止学校按考试成绩排名次,杜绝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

二是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我们要促使学生走出校园,通过构建多种形式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实现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对接,形成“大教育”机制,是当前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如北京的“社会大课堂”、上海的“七彩课堂”,他们把学科课程融入实践,把各类主题教育延伸到社会,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案例。福建省目前也已着手这方面的改革,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以基层教育局中招数据库为依托,探寻中考成绩全等级呈现及高中招生可行性的有效途径,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招生录取中的有效运用,规范中考加分照顾项目和加分分值,力求开辟生动活泼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局面。同时,还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教学研究,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通过组织实施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培育和推广一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建设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探索综合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方案。

三是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优良的教师是优质教育的前提与关键。首先,要让教师回归教师职业的本质,缓解教师的压力,解决好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好教师这一职业的发展空间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职业吸引力,对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由于现行的教师管理模式往往让一些教师感觉自己并非学校的主人,而忽视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升。为此,要改变教育管理,改变单一、僵化的评价系统,改变教育环境。政府部门要尊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自主性和道德自主性,为学校教育出良师创造条件,并担起责任,提供福利保障,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着力解决当前尤为突出的农村教师问题,消除城乡教师待遇不均现象,对于在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要给予更优厚的回报。

四是探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特色、优质发展的新模式。在现有教育资源总量一定的前提下,通过区域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构建义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流动机制,充分发挥既有教育资源的效用。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县域范围内,构建“农村综合教育学区”,以农村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核心划定学区范围,在学区内统一调配教育资源,充分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共享;根据学校的位置分布和层次,实行“城区纵向教育组团”,在纵向上强调扶持、互补、联合,以使弱校变强、强校更强,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特色、均衡发展;打破以往学校各自发展的格式,实现“城区横向教育组团”,让同一层次的学校有机联合,构建成校际合作互动、协同共进的团体,促进团组内校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缩小校际差距,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注释】

[1]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教育统计简明资料》(2010—2011学年度),第183、185、262、271、274、280、326、331页。

[2]《福建省教育统计简明资料》(2010—2011学年度),第226页。

[3]《福建省教育统计简明资料》(2010—2011学年度),第314页。

[4]《福建省教育统计简明资料》(2010—2011学年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