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单边活动到双边活动到多边活动

从单边活动到双边活动到多边活动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类交往模式是双边活动。双边活动理论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多边活动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在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情境之中。

第二节 从单边活动到双边活动到多边活动

教学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光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个人心理是不够的,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包括师生问的交往和学生间的交往。学生的认识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态度的过程。在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下,学生才能付出意志努力,从而取得学习和活动的成功,取得交往的欢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出现师生间、学生间的对抗与冲突,这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必将普遍下降;反之,如果师生间、学生间互相支持和关心,全班学生的成绩将会普遍上升。师生、学生的交往模式有3类:

第一类交往模式是单边活动。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群体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单向联系,一般采用“教师—学生群体”和“教师—学生个体”这两种模式。这是在单一班级授课制、单纯讲授法状态下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为特征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类模式主要关心的教师如何教,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复杂特质。由于这种模式垂直交往不畅,水平交往缺乏,信息反馈不健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第二类交往模式是双边活动。也就是师生之间的信息的双向联系,一般采用“教师→←学生群体”和“教师→←学生个体”的模式。这是近些年来大家几乎都认可的一个教学论命题,也是我们现有许多教学方法所强调的一个基本理念。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一个重大进步。双边活动理论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做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这种把教与学的过程只看成是教师一一学生的双边活动,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

第三类交往模式是多边活动。也就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边联系,一般采用“学生个体→←学生群体→←教师→←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的交往模式。多边活动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在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说,除了师生互动之外,生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而我们长期以来却对之视而不见,弃而不用,甚至当做消极因素来对待,这是对教学系统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我们目前教学效率不高,师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应这种人际交往模式的变化,教学组织形式便发展成为班级、小组、个别三结合教学制,教学方法使发展成为以“教师主动教,学生主动学”为特点的学导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以高效、低耗、速成、愉快而著称的“暗示教学法”就是其中一例。暗示教学大量地运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从而使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多重色彩,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教学效果数倍于常规教学方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欢迎。魏书生的教学法也颇具多边性特色。课堂上他自己常常讲得很少,更多的是让学生们提出问题,承包学习任务,引导他们互教互学,相互切磋,讨论求解,共同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以多边活动论作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走势,它把教学置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立体背景上,突出动态因素间的多边互动,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