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道德行为调节的必要性

教师道德行为调节的必要性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者。教师作为主体的行为过程是目的外化,学生作为实现全体的行为发展是目的内化,目的体现了社会、教师、学生、家长行为的方向性。教师交往的“人的体系”和社会道德的多层次结构决定了师德关系的层次性:以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为现实定向既是共同基础又是向更高形态发展的前提,也是师德指向性的体现。

第四节 教师道德行为调节的必要性

教师道德行为调节的必要性在于:

一、教育目的统一性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者。教师作为主体的行为过程是目的外化,学生作为实现全体的行为发展是目的内化,目的体现了社会、教师、学生、家长行为的方向性。

二、教育利益的一致性

这里引入“教育利益”这一概念。既指对教育过程效益的态度倾向,又指对教育行为的价值判断。前者具体化以时间为中心的节约;后者则是从结果方面对教育的评估,表现了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人的价值关系的理解与认同。

这就是教育过程师德调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础,起着法律和一般准则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特点是:

1.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观念形态的师德是在其行为范围内发挥作用,是“内在的力量”,体现了作为实施主体的能动本质;“内在的力量”表现为“外显的行为”,在“人的体系”中具有客观实在性,教育新人就是要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观念与行为的统一是师德的第一特点。

2.层次性与指向性的统一

任何道德关系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交往的“人的体系”和社会道德的多层次结构决定了师德关系的层次性:以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为现实定向既是共同基础又是向更高形态发展的前提,也是师德指向性的体现。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道德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是师德的外在结构,构成了其普遍性,其特殊性则是指师德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师德作用的深度超出一般行为影响,直接参与并塑造受教育者人格及个性,师德作用的难度又是多侧面的,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递与发展上作为道德意识和实践继承、发展的重要环节显示了其独特地位。

4.即时性与迟效性的统一

具体行为目标的实现是可见的、即时的,师德调节表现了即时性:但在行为目的实现的大过程中,外部和内部随机因素可能导致已往形成的趋向、目的、结构向相反方向发展回归到原来的不良方面,这种固有的周期性和长期性使师德的调节具有迟效性。

在中外教育史上,实践者和理论家很早就开始注意了师德问题,提出了至今仍有生命力的见解。但是,他们虽然在经验范围内或从某种哲学信念出发对这一问题做出值得继承的探索,不过,历史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本质决定了他们不能成为我们今天探讨社会主义背景下师德的结构和功能的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