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狭隘封闭到走向国际理解

从狭隘封闭到走向国际理解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经济与文化并不因为你的封闭而远离你,世界正向中国走来,甚至在许多方面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产生了较大影响。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基本内涵。我们把多元化的国际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是要给学生主动评判、认识的机会,要站在中国的民族性上引导学生自我构建课程的文化意义,走向课程的国际理解。

第六节 从狭隘封闭到走向国际理解

我国的文化传统是内敛型的,课程内容对世界文化的介绍不够,没有提供给学生一种全球性的知识背景,学生对国际环境的认知比较肤浅,无法对世界进行整体深入把握。这样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世界经济与文化大潮,尤其是需要独立进行选择的时候,在知己不知彼的情况下,多了份茫然,少了份自信与认同,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新世纪的“国际中国人”。

世界经济与文化并不因为你的封闭而远离你,世界正向中国走来,甚至在许多方面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冷战”结束后,国际交往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世界由两极争霸,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格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工具的革新,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以网络通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日趋缩短。国与国之间交流密切,为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甚至认为未来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地球村”。

世界性的交往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人是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将与别国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对话,以局内人的身份参与经济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全方位交融,我们的目光不能再隅于本国一域,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人口膨胀、南北差异、区域战争等,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奋斗才能解决。我们必须学会国际尊重,要站在全人类、全球的立场,以全人类的和平、生命安全为价值取向,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承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走向进步的基本素质和前提。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基本内涵。大会通过了《宣言》及《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标志着“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理论与政策上的确立,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精神本质上是国际性与民主性的内在统一。这一理念已经被许多国家课程改革所接受,日本在中小学课程中始终贯穿着国际意识的培养,并在以社会、地理、历史、外语等为中心的各学科以及道德、特点活动里,都加入了相应的国际化教育的内容,如日本小学、初中、高中的社会科学目标,都在原来的“培养民主和平国家和民主和平社会的成员所必备的公民基本素质”中加入了“生存于国际社会中”的词句作为“成员”的定语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中提出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韩国人形象”,实施外语早期教育,培养适应国际社会环境并具有韩国传统性及国际普遍性的人才,增进国际交流,主动迎接教育开放,在基础教育课程上,安排了世界历史、世界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国际观念。

世界发展需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参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理解和相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求生活其中的人要互相认识与了解,即通过对他国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的学习,达成相互理解和包容。从而和睦相处,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共同生活,更不可能去发展。我们把多元化的国际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是要给学生主动评判、认识的机会,要站在中国的民族性上引导学生自我构建课程的文化意义,走向课程的国际理解。

邓小平同志早就睿智地说过:“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只有面向世界才能走向未来,课程同样要面向世界,在世界的大背景下展开我们的课程,积极鼓励课程方面的国际合作,使课程达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高度统一。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课程中的文化不仅仅是本民族的,还应该包括全世界文化的精华,课程要关注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的课程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保护世界,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课程文化应当是多元化的,课程内容的遴选应少些偏见,多些对世界文明的认同和融合;课程中要贯穿国际意识的培养,在一些科目中加入国际化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与课程的对话中走向世界,更好地在“地球村”这个大家庭中生存,让学生站在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的高度观察世界,认识自己的国家。放眼全球的发展。

我们要使课程认识、理解、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世界一起走向进步。但共同发展和走向国际理解绝不是对民族性的舍弃,民族性是国际性的基础,没有了民族性也就失去了国际性。中国的民族教育资源博大精深,是我们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走向国际理解也不是将域外文化毫无能动性地、纯粹客观地、依照原样地介绍到中国来,而是要进行积极的批判、筛选和加工,吸收其合理内核,繁衍出新的文化意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