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

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本章主要讨论为了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益,如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来创造实施信息素养培育的条件。因此,信息素养的培育是离不开广泛而经常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而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成了培育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这是我们在学校开展信息素养培育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硬件的首要理由。

第三章 实施信息素养培育的条件

在前面几章,我们已经讨论了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等等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信息素养的意义,也了解信息素养的培育方法,有志于从事信息素养的培育工作。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信息素养是涉及人类基本素质的一个复杂概念,它的形成是贯穿于学生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计算机学科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中,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同时,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具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懂得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并且具有一定的操作信息技术与应用它们为自己服务的基本能力,所以作为信息素养培育基地的学校,通常应该具有一定的实施条件。我们在本章主要讨论为了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益,如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来创造实施信息素养培育的条件。

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在其所著《圆中华现代教育之梦》一书(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年版)中提出了他们学校的“21世纪的办学模式”,并且指出它的含义是:“以‘三个面向’为总方针,继承、借鉴、创新,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从小到大‘一条龙’,人脑加电脑加网络。”指出了“人脑加电脑加网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素养培育与其他现代教育一样需要创造出一定的条件,需要解决包括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软件建设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队伍的问题。

上海市教委在准备全国中小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场会的过程中提出了“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口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建设了上海市与各个区的教育信息中心,提供了中小学主要课程的教学资料库,形成了一支能够参加软件开发、积极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的教师与管理人员队伍。

各种条件有些什么实施的方式,如何以比较少的投入来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益,始终是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而国内外在这一方面也创造了许多好经验,我们将一一进行介绍。

第一节 创造实施信息教育的学校环境

虽然在早期信息素养培育时人们常常讨论无机教育问题,但是前面已经谈过,信息素养本身是一种操作性十分强的素养,无论是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还是信息技术知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尤其是处于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信息时代,新的应用方法与软件不断出现与推广,如果不是让学生经常接触与使用信息技术,那么他们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就可能很快地退化。因此,信息素养的培育是离不开广泛而经常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而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成了培育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

一、学校中建设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在一个学校中建立能够让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使用的信息系统,不仅是为了培育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而且还是一个十分好的机遇,可以使学校工作,特别是教学改革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与出发点。概括地说,可以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建设必要的信息系统是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条件

前面已经讨论过,信息素养具有操作性特点,也就是说,信息素养的目标与内容十分强调学习者对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掌握与使用能力,而且信息素养目标中所包含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的实际水平也需要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才能反映出来。同时,信息学科教学的内容中也十分注意信息能力的内容,这些能力只有通过大量操作与使用才能熟练掌握,达到一定水平。因此它的培育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操作与使用信息系统。没有必要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提供学生进行操作,就不可能使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是我们在学校开展信息素养培育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硬件的首要理由。

其次,在学校中装备必要的信息系统,还创造了一种培育信息素养的有利环境,学生在教室、图书馆、食堂、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等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无疑会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普遍适用性,从而提高了信息意识;通过这些与信息系统的广泛而经常的接触,学生由于他们天生的好奇心会设法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要使用这些信息系统工作等问题,他们会产生学习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的愿望,而这种学习的愿望是学会知识的基础条件;有了必要的信息系统,学生在经常的使用与接触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可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例如,他们可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并且以后会反对他人散布计算机病毒;同时,经常地使用各种各样的信息设备可以提高学生操作与使用信息系统的技能。我们可以说,具有必要的信息系统硬件条件可以使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提高得更快一些。

2.建设信息系统能够优化与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信息素养的培育有三条主要途径:信息学科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而且,我们在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的时候,已经讨论了它们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见,在学校中建设一个比较好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而且可以促进学校中的各个方面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而广泛深入地应用有着如下一些好处:一方面它们本身可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变革,促进教育过程的优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与效果;另一方面在学校中有了信息系统,也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熟悉了信息技术,并且能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成为能够赶得上信息时代的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这样的一支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他们能够及时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教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条件——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新的实验研究、新的教育技术产品等等的信息资料),并且能够通过信息系统与国内外各行各业的专家接触与联系,如从教育心理理论研究专家那里了解学生学习的理论与激励方法,从科学技术专家那里了解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从政策研究人员那里了解政策发展趋势,从经济预测人员那里了解经济发展动向,从各个学科教育专家那里了解学科教育的重点、难点,因此他们可以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与能力,成为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一个教书匠。同时,这样一支队伍在各行各业专家们的熏陶与帮助下,还可能成长为一支能够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队伍,他们会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活动,而教学研究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与基础。

3.建立信息系统能够帮助树立学校形象

信息系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包括传播自己单位的各种信息。在信息时代,信息系统可能会发展到成为比目前的报纸、电台更为广泛的一种传播媒体,因此一个学校要让其他人了解自己,利用信息系统无疑是一种快捷的方法,而结合学校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要求其有一部分宣传自己的功能。世界上各个有名的大学在建设自己校园网的时候,都制作自己的主页,有一部分是欢迎所有的客人来网上访问学校。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因特网看到这个学校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专业及有名的教授,开设哪些课程,有些什么实验室与教学研究的设施,可以提供学生就学的条件,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的情况等等。这样学校通过信息系统的宣传与介绍,一方面树立自己学校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吸引优秀人才报名入学。在西方,学生来源本身就是学校地位的一个象征,即使在我国,有没有信息系统对于一个大学来说,反映了能够与国际联系的渠道的多寡,也意味着学校的水平与现代化的程度。因此,国内外也有一些中小学开始设置自己的主页,来宣传自己。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社会效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他们在信息系统中介绍自己学校的历史、有名的教师与毕业生、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学校特点与风格等。这样既表现了自己现代化的水平,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也提供了人们关心学校、帮助学校以及向学校询问各种教育问题的一条通道,有利于树立学校与家长、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良好形象。

二、学校建设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

在一个学校,特别是一个中小学建设信息系统是一个人力物力投入都比较大的重要项目。决策者作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决定有着他们的理由,一方面期望它的建设能够对于学生素质塑造有比较好的影响,培养能够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希望它的建设与应用能够对学校的社会形象与经济效益带来有利的影响。一所中小学要在有限的经费、场所与人力条件下建立信息系统,使得这个决策更加合理与科学,达到以有限的投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与效益,决策者必须认真地考虑。我们准备首先讨论信息系统硬件、软件与人这三个要素的关系,然后讨论建设信息系统的一些原则。

1.学校信息系统三个要素的关系

前面我们讨论过,要能够很好地实施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成为一个开放的、有效的信息系统,而一个信息系统本身如前所述,是包括硬件、软件和人三个部分的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硬件是物质基础,软件是控制与内容,人是灵魂与核心。同样,学校实施信息素养培育的基础是学校中有一定的信息系统,而其中足够的信息技术硬件是其物质基础,软件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条件,人是其使用程度与优劣的灵魂。

有人说,信息系统的硬件好像高速公路,没有公路跑不快;信息系统的软件与信息库好比汽车与货物集装箱,没有汽车或者汽车不好跑不快,没有适合人们需要的货物光有公路没有任何意义;懂得信息技术的人们好像司机与汽车修理工,没有懂得信息技术的人得不到有用的信息,或者用不好信息系统。这种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和人三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共同工作、不可偏废的关系。

因此,学校中建设与使用信息系统必须注意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特别要注意人员培训与建立信息系统的软件环境的问题。当然,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全员培训时必须有一定的软硬件设施才能很好完成。良好的做法是逐步扩大,逐步深化。

2.学校建设信息系统的主要原则

在学校中建立信息系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处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笔者认为在一个学校或者地区建立信息系统设施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实用性优先的原则。我们建设信息系统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使学校赶上或者保持先进水平,因此,我们在建设学校信息系统时必须注意其先进性,不能刚刚建立就已经落后了。但是,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必要的设施,也是贵重的设备,因此,在策划信息系统的建设时,也必须从实用性出发,必须考虑建立是为了使用,用得好就是效益,实用性与先进性相比,实用性优先是首要的原则。首先要从需要出发,根据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来计划信息系统的配置,不片面追求档次和数量,而是好用、够用就行。所谓好用是指对于培养信息素养的各种信息能力已经好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的活动已经好用,而所谓够用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使用频率比较合适。因此,好用、够用、用好是一条重要原则。至于怎样算够用,这里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

对于信息学科教学来说,可以采取一人一机或者二人一机的方式让学生使用,这样机房应有50台机器,或者30台机器,通常信息学科的实验上机与课堂授课的比例为1:1较好,而一间机房的开放使用频率按通常规律以每日5至6节课比较合适的话,那么按学生每周一节实验课计算,一间机房可以提供25~30个班级的学生使用。目前考虑到一部分学生参加选修课与课外活动,尽管他们人数少一些,但是他们上机的时间要求多一些,因此,可以考虑一间机房能满足15~20个班级学生的信息学科学习与他们的选修课、活动课的使用要求。

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的需要来说,则需要考虑学生、教师、教室设施多方面的因素,合理考虑机器数量与档次问题。

在建立信息系统时应该考虑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用好它。因此,必须考虑人、软件、硬件的关系。还要认真考虑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且很好地执行它。

(2)认真规划、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学校的信息系统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重要设施,也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建设时必须认真规划与论证,制定目标高并且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制订方案时必须考虑信息系统是软件、硬件与人三者一体的系统,需要注意避免只重硬件轻视软件的弊病,要更加重视人的要素。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人员培训先行是管好、用好学校信息系统的保证。

此外,由于信息系统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速,同样的软硬件设备的价格由于使用人数的增加而自然下降的速度很快。因此,采取逐步推进的方针有着如下一些好处:首先,根据需要逐次添置软硬件设备可以减少投入而使得学校信息系统又能够经常保持领先地位;其次,可以使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熟悉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素养,从而协调信息系统的均衡发展,而且由于统一规划,宝贵的信息资源可以逐步建设起来。

(3)信息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必须注意积累与保护。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不断获取外面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对于学校来说,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保存与共享学校内部的信息资源,例如学校教学管理的各种文件与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教师的教学资料(如学校中各个教师的典型教案)等,这些信息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而且也是教学研究与管理研究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建立信息系统时必须注意保护信息资源。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学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要把学校中的各种有用资料整理成为信息资源需要一段时间,并且把它们送人信息设备也要一段时间,因此在学校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时。就需要考虑信息资源的格式问题,要求学校的许多工作、文件、资料都按一定格式处理,以便在信息系统开通后就能够有相当数量的信息资源可用。

三、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系统工程的一个基本理论——生命周期说。

生命周期说认为,一切人工设计制造的系统都如同一个生命体一样,有着它的从开始到结束的生命周期,而一个生命周期可以如同生命体的周期一样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有着具体固定的任务。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按照周期的发展而工作,就可以相当自然而顺利。

对于一般人工设计制造的系统来说,它的生命周期包括孕育、计划、设计、实现、应用维护等阶段,直至退役,为了改进与保证其工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价环节。

1.孕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逐步形成与发展,如系统应该包括一些什么部分,其工作原理怎样,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逐渐形成。它们往往是一种新兴技术与一个新应用领域的结合。例如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能不能在中小学得到应用,能够取得一些什么应用效果,应该怎样应用,具有一些什么基本功能,作为系统有哪些基本部分,这些往往由一些先行者考虑并且提出,这样就开始了一个具有特色的系统的研究工作。当然,有些系统可能是利用别人已经得到的成果,例如学校决策者听取或者阅读了一些专家所介绍的新思想、新观点,产生了要在自己学校建立一个信息系统的设想,那么这个孕育阶段的主要部分就隐含在这些专家的研究过程中。

2.计划阶段

有了建立新系统的设想以后,第一个阶段就是计划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调查研究,分析对于所要设计制造的系统的目标是什么,系统的构成怎样,资金投入怎样,人力投入如何,并且应该拟订一个设计开发的计划。这个计划首先包括设计开发的目标(为什么要进行开发设计,预计它的作用,有没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哪些人提供服务,他们有哪些特点等),然后分解目标成为一个个具体功能,并且提出它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机器条件、人员能力水平、房间与其他设施的要求)、经费与人员投入的预算,并且还要估计所需要得到的各种支持,最后,还要提出预计的工作进程安排与如何检查监督的措施。

3.设计阶段

明确了目标与制定了计划以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工作。一般来说,都要进行设计,也就是具体提出系统工程的设计。指出系统的结构、配置怎样,以及如何施工,一直到每个部分应该如何组成为止。总之,要求在设计阶段考虑得越清楚越好。对于信息系统来说,需要指出信息系统的功能需要由哪些子系统来操作,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怎样,各个子系统内部又由哪些较小一些的子系统组成,然后再仔细分解,直到一切关系都十分清楚,而且也了解硬件系统应该如何安装、如何施工,软件如何配置,人员需要怎样培训等。

4.实现阶段

设计以后就进入了实现阶段。它的任务是具体建立和开发所设计的系统。对于信息系统的实现就是硬件工程的购买与施工安装。软件的添置、安装;对于有些自己确定的特色软件则要按照需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开发;各类人员的培训;整个系统的连接调试。同时还要组织各类人员进行试用,以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5.应用维护阶段

系统实现以后。就可以投入使用了,但是作为一个系统来说,实际上它仍然处于一个应用维护阶段。一方面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系统又是处于一种维护、改进、完善的阶段,作为系统的开发者,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追踪研究系统应用中的各种问题,发现错误与缺陷,然后进行维护。对于严重影响系统工作的错误必须认真纠正;对于影响不大然而也容易修改的缺点,进行适当修改完善;对于一些修改起来影响比较大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记录下来并且提出修改建议,在系统重新设计时作为重要的依据。学校信息系统也是这样,建立以后,就应该立即投入使用发挥它的效益,同时还要注意软硬件系统的维护与人员的继续培训,不断发现其中的问题,但是必须区别对待问题与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于软件部分不要一有问题就改,而是由专业人员分析轻重缓急,妥善解决。

6.评价环节

在各个阶段工作完成以后,为了保证下一阶段工作顺利进行,都需要有一个评价环节,对各个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看看该阶段的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当然,可能名字不一样,计划阶段以后的评价可能叫计划审查,设计以后的评价可能叫设计审核,实现以后的评价可能叫工程验收,但是它们的工作都是一样,依据目标检查判断阶段成果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生命周期学说主张每个阶段在上个阶段的成果的基础上,由该阶段的专业人员进行这个阶段的工作,然后由专门的评价人员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能够保证工作进度与质量。不但影响面广、投入大的项目应该遵循这个理论方法。即使是一般的工程项目,也应该注意到一切系统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计划——建立(包括设计与实现)一直用维护——退役这样一些阶段。对于每个阶段的成果都进行有效的评价审查,保证其达到预期目标,而每个阶段的成果是下一个阶段工作的出发点,如果能够这样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工作,就能提高效益、保证质量。同时,还要认识到任何一个系统,它的应用与维护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工程完成以后,一定有一个维护阶段,必须要有继续投入的预计与可能。

四、信息系统的建立

建立信息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我们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学说的方法一个一个阶段地完成工作。特别对于比较大型的信息系统也应该这样工作。即使是小型信息系统也是学校中投资大、期望效益比较大的项目,需要认真规划与设计。在明确了建设信息系统的原则以后,如何具体进行工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介绍一种比较简单而合理的适合小型信息系统的工作方法,上图所示是一个常用的信息系统建立工作流程图。

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的任务是:

1.调查研究

在学校建立信息系统是有关学校今后如何迎接信息时代挑战与需要的问题,也是有关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如何发展的事情,同时信息系统的投入比较大,而且还必须考虑以后一段时间内的持续投入,因此决策者一定要在决策前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因此,在策划信息系统的建立之前,一定要对校内外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各方面专家对于建设信息系统的看法,以确定学校各个方面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家长等对于学校建立信息系统的意见,包括希望开设信息学科教学、选修课、课外活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管理教学各个方面的重点与急切程度,社会对于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信息素养的期望,教学与教学管理中应用信息系统的需要与条件,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师对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投入资金可能的数量与来源等等。这些工作可以由学校决策者召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来征求意见与建议,并且可以走访已经建成信息系统的学校,了解投入与施工情况。了解实际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对于这些投入的必要性的看法等。

2.决策与计划

在调查研究以后,根据需求与资金来源、学校资源等情况,决定学校建立信息系统的长远目标与发展计划。最好是以明细表的形式列出各个要求的重要性、已经具备的实施条件、所需投入的估算、能够产生的预期效益,然后决策者讨论决定一个可行而且效益比较高的方案。这个时候要注意逐步发展的方针,确定信息系统各个功能单位发展的先后,资金分批投入预算,在预算计划时要估计到软件的长期支持与系统日常运作和维护的经常性预算情况,还要确定人员的分批培训计划。

3.信息系统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的建立

在决策以后,就需要组织具体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机构。其职能是执行领导决定的发展规划,实现所确定的信息系统功能。为此,学校领导应该制定有关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

4.选择与确定资源

即使是完成同样的功能,学校信息系统的构成方案可能有许多种。因此,通常需要领导进行调查,了解各种方案的所长所短,也可以采取投标方式,选择的标准是有合理的信息系统结构、实用而价格合适的软硬件、针对性强的人员培训、良好的售后服务,这样可以保证信息系统的配置合理,投入经济,运作良好。应该指出的是,在选择资源时必须考虑售后服务问题,包括安装调试服务、日常维护服务、信息提供服务以及软硬件更新换代时的优惠服务等等。

5.培训人员

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员能够使用。因此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首先要制订培训计划,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人员培训是保证信息系统发挥效益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形成信息素养培育环境的重要方面。

第二节 硬件条件的组织

信息系统的硬件部分是执行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以及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的物理设施。在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方面,它是投入最多的一部分,由于硬件的价格目前下降的趋势最为明显,而其速度、容量等功能提高也最为明显,因此在建设信息系统时,许多人十分重视硬件建设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注意硬件建设的两个误区:一是片面地追求高档次,我们追求的是达到目标,至于设备只要它够用与好用就可以了;同时还应该指出。由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的高档次两三个月以后就已经可能不高了,所以一般的学校是不可能永远在高档次的。笔者1996年在德国参观一些学校时,有的学校所装备的信息设备仍旧是以286档次的计算机为主。另一点是由于计算机等信息设备价格下降十分快,因此,有的学校就一直等待而犹豫不决。实际上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培养学生,能够早日开始服务,就产生了应有的效益;而且,通过早日使用,我们可以培养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并且可以积累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些东西对于更高档次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因此在建设信息系统的硬件时,以逐步发展的方式为好。

一、学校硬件条件的不同配置方式

学校中的硬件系统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办公室与课堂单机应用、单机机房、网络机房、校园网、校际网络、因特网等几种。

1.单机信息系统

早期的许多信息系统是单机信息系统,例如,单机学校财务系统,单机学籍管理系统,单机计算机辅助测验与阅卷、成绩分析报告系统,单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单机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等等。这些系统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行政事务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提高了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效率。更加重要的作用是提高了学校中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与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开始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文化氛围。同时,通过单机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积累了学校有关的信息资源,例如,学校中财务的电子数据库,学生、教师的资料信息库,各种教学资料的数据库等等,它们已经成为电子化的记录,为今后网络化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尽管单机信息系统比较多地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办公室自动化,但是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单机计算机辅助教学、单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其他的电子媒体辅助教学(录像教学、录音教学、语音实验室等等)。它们的特点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是全班教学,即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使用这些媒体作为教学内容的存储与播放设备,它们可以传播声图文并茂的形象化信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能够观察到不易用文字语言解释清楚、不易靠肉眼观察到的许多现象,从而发现客观事物的规律。这种硬件配置方法效率比较高,一台机器可以进行一个班级的教学活动;但是,它不容易周到地考虑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需要,而是以照顾整个班级的情况为主要因素。

单机也可以用于学生个别化学习上,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小学在图书馆中安置了一些计算机、电视录像机。现在,有些学校图书馆设立了电子读物阅览室,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设备阅读光盘读物,或者浏览校园网与因特网上的资料,便于学生课后复习与强化学习,这样就弥补了课堂教学只能照顾整体学生进展情况而不能兼顾两头的不足。而一些家庭购置了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的。

2.单机机房

早期的信息教育(可能是以计算机课程为名),学生的上机实验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而机房中的配置大多数是采取单机方式安装的。让学生一人单独一台用机,或者两人一台用机,学生利用单独安装的机器进行操作,学习与熟练计算机操作,培养他们的信息能力,而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或者各种投影设备示范典型事例,提出上机实验的任务,然后在学生用机实验时巡回检查学生的操作情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且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方式训练信息能力的优越性在于学生有充分的实验用机时间,避免了无机教学,符合信息技术的操作性特点。但是,在这种硬件组织方式下,教师的指导时间中相当一部分是巡回走路,在进行个别指导时就难以照顾整个课堂,难以发现这个问题究竟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一个特殊性比较强的问题。

3.网络机房

在单机机房的基础上将机房内所有的机器连接成网络,就成为网络机房。网络机房中仍然让学生一人或者两三人一组使用一台机器,但是由于这些机器是连成网络的,比较单机机房来说,它有一些好处。首先,由于所有信息设备全部连成网络,因此可以共享通常放在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源,学校购买软件时可以节省一些支出;其次,教师可以从自己使用的机器上监视学生如何使用信息设备进行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时可以给予帮助与指导:再者,教师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指导、学生自学等多种教学活动组织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协作;教师也可以单独指导某个学生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在看到某个学生的学习有着共同性问题,或者做得比较特殊,感到有必要介绍给其他学生,就可以把该学生所做的内容转发给其他学生,并且可以加上自己的评语。网络机房的布置可以采取与单机机房相同的方式,不过通常应该考虑使用一台档次比较高一些的机器作为服务器,而且通常安装在教师容易使用的地方,以便教师监视与控制网络上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情况。

4.校园网

在整个或者部分校园里布好网络,使得信息系统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整体,校长能够全面了解各个部门工作的有关信息,各个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相互联系沟通,教师上课时可以使用校园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而不用组织与携带各种信息资源。学校校园中的这样一个信息网络系统,通常称为校园网。

校园网的概念原来是指大学中的信息传播网络,主要满足学校内部大量学生使用信息设备的需要,做到校园中的信息资源共享,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水平与学术研究水平。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原来各个部门已经有了30个小网络,80年代初实施雅典娜计划,建立校园网,而且添置了专门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的雅典娜工作站。成为具有100台服务器、300个教职员工、450个公共工作站的校园网,改善了学校的教学与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环境。我国自从1987年在清华大学建立第一个校园网以后,许多大学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主要还是帮助师生进行科学研究与进行学术交流。以后,随着中小学教育事业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有些中小学也相继建立了校园网,北京景山学校于1995年建立了校园网,并且可以与因特网相连接。

我国已经有一部分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通常它们的功能比较强调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与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上课时可以从校园网上得到有关教学内容与有关媒体资料,也可以查找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料信息,并且可以实现交互式学习。

校园网实际上是一个内部信息系统,一般可以结合学校校舍改造工程施工,在设计时考虑服务器机房与整个学校校园网布线的计划,使得今后计算机的接口方便;同时由于校园网施工质量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因此像上海静安区一些学校在建立校园网时采取招标方式,而且在施工时聘请专门的施工监理,以保证校园网能良好工作。

5.校际网络

我国的一些地区(例如上海的闸北区)为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方便与效率,以及提高一个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建立了地区的教育信息中心,并且把各个学校已经建立好的校园网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校际网络。

6.因特网

因特网实际上是一个国际性的计算机网络,它由许多个别的网络相互联结而构成(据统计,至1994年底与因特网相连的网络有12,000多个)。例如,中国教育科技网(CERNET)、上海热线(Shanghai Online)等等都与因特网相联结。它们各自是一个独立的网络,又相互联结,一个网络上的用户可以分享另外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与利用另外网络的信息处理功能。从硬件上来说,与因特网相联结(俗称上网)是十分简单的事情。以电话拨号上网方式来说,只要有一个调制解调器(MODEM),并且在一个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上登记一个账号,然后就可以使用了。如果使用专线相连的方式,就需要进行施工连接。

有的学校也可能采取学校内部连成校园网,而学校里的计算机通过它的服务器以电话拨号上网方式与本地的一个网络相连,然后与因特网相联结。这样,学校中比较多的人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工作与学习,但是,其费用比较大一些。

二、如何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益

信息系统的硬件投入目前仍然是中小学信息系统建设中人力物力投入比较多的一项大规模建设,因此其使用效益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些比较典型做法。

观念到位,认真规划,逐步推进。学校信息系统的硬件是信息系统的基础部分,它的建立是信息系统建立的主要工作之一。在硬件建设时,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目标恰当,并且根据目标来确定如何配置信息设备。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而同样性能的设备价格下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信息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无论什么人都很难预测一段时间以后信息系统的性能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因此,我们还是比较现实地考虑近期与中期的目标为妥。在考虑近期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信息设备价格在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可能下降的因素。有的单位在建设学校信息系统时采取认真规划、逐步推进的方式,不搞超前式,而是计划到位、逐渐添置的方法,学校里尽管有着不同档次的机器。但是学校能够以比较小的投入,而取得比较先进的信息设备的支持。同时,由于目标切实,它的软件添置、人员培训的任务都十分明确,可以有计划、有保证地完成这些任务,使得信息系统可以得到均衡协调地发展,从而取得更大的效益。

对于有些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地区,安徽芜湖的建立中心、共享资源、逐步扩大的方法是值得介绍的。他们市的教委在明确了本地区要以尽量少的投入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方针以后,决定首先成立芜湖市的计算机教育中心,把有限的投入集中使用,配备硬件设备,而要求该中心为周边学校提供服务,这样使得芜湖有一部分学校(不是一个学校)可能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然后,逐步推进到几个分中心;而且在这些中心设备更新换代以后,把原来的设备分别拨到一些还没有设备的学校去。这样做,计算机教育中心在教师队伍比较强一些的条件下,可以比较好地探索如何发挥新的信息设备的潜力与功能,而且能够帮助各个学校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使他们能够比较快地具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与素质,也使这些学校的有关人员能够了解如何建立与应用学校信息系统。同时,这种中心也是可以集中各个学校人力进行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方法探索与发现如何提高信息系统效益的试验点。

注意硬件各个设备的合理配置,防止因为配置不平衡而造成浪费。信息系统的硬件本身就包含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与信息处理设备等许多部件,这些部件本身有许多功能有着差异、价格也有着差异的不同型号、不同档次的产品,它们组成了一个系统。而按照系统论的分析,系统的整体工作不是取决于某个部件的功能与效率,而是取决于整体效率,甚至可以说是系统各个部件中功能最差的部件的效率。所以,信息系统建设者应该追求的是整体功能与效率,应该使得各个部件之间达到平衡。这样才能以比较少的投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节 软件建设

信息系统的软件是实施信息素养培育中最丰富多彩而又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尽管过去由于它不像硬件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它是高科技的产物,是信息科学技术成果的结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必须注意软件的配置与投入。我们在这里并无意推荐什么软件,只是讨论软件建设的布局与注意事项。

一、软件建设的几个主要方面

尽管现在许多人已经认识到软件建设的重要性,许多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在建设信息系统硬件的同时,提出了要重视软件建设的要求,而且也愿意增加软件投入,但是如何合理投入取得较好的效益始终是学校决策人员与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一个十分关心的问题。首先我们讨论一下中小学校究竟有哪些软件可选择,然后再讨论软件投入的一些问题。

1.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软件

学校计算机管理教学需要配置相应的软件,它们实际上是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所需要的软件。这里可以根据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配备情况有所不同。

(1)专用管理软件。学校各个行政管理部门都需要专门用于处理自己日常事务的专用管理软件。例如,教师工作室需要配备学生成绩记录与处理的有关软件、学生数据库管理软件,财务室需要学校财务处理软件,教务室需要排课表软件、学籍管理软件,总务室需要学校物产管理信息系统,食堂需要学生用饭记账系统,医务室需要师生病历管理系统,图书馆需要配备图书借阅归还管理软件与图书编目系统等。如果校园网还没有建立,可以分别是一个单机系统,但是在建设这些系统时应该考虑统一的数据格式与使用界面,以积累宝贵的信息资源,为将来建设校园网后迅速提供可用信息资源与使用人员创造条件。在校园网建立以后,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应该一方面注意信息安全,保证不受内外“黑客”的破坏与偷盗;另一方面要注意提供有权限的信息共享,例如学生可以了解课表与教室使用情况、新书出借情况、学校本周公告等;教师可以了解班级学习历史、学生家庭通讯地址等;教务办公室可以了解学校物产资源而尽量发挥其作用,或者提出添置的需求;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的校长及其办公室的机器所需要的软件应该能够调阅各个部门的重要信息。此外,各个部门需要配备基本统一的办公室自动化的有关软件。这样,在联成网络以后,传送文件比较方便。

(2)通用的办公室自动化软件。一般说来,它们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工具(例如Word与WPS)、电子报表软件(例如Excel),还可以包括电子图片处理软件(例如PowerPoint)。这些软件是人们使用得比较多的软件工具,可以帮助学校中大多数人处理个人许多方面的工作。

(3)通讯软件。主要用于进行在各个计算机之间传送信息的软件工具。包括用于通过因特网、中国教育科技网、上海热线等网络传送的远程通讯软件,以及校园网中用于通讯的软件。许多校园网信息系统所采用的通讯软件与远程通讯用的通讯软件一致,它的功能一般包括电子邮件传送管理、公告板、远程信息查询与下载等。

(4)各个学科教学资料库。我们在这里专门讨论教学准备工作的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就是学科教学资料库。教师在准备教学活动时,通常要查找许多资料,并且在自己的授课计划之中引用它们;此外我们的许多中小学在规范教学管理的时候都把检查教师的备课材料是否完备与整洁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建立便于教师查询各个学科教学的资料库。而且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引用有关材料时可以不再进行大量抄写的烦琐劳动,而是利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辑加工功能,又好又快地完成备课工作。在准备备课材料时教师不仅准备了教学活动的计划,还能够准备好教学活动的媒体材料。带着一张盘片(如果是网络的话,连盘片也用不着),在课堂上就可以演示各种需要演示给学生的内容,也可以把准备好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来。

2.信息学科教育所需软件

实际上,信息学科教育所需要的软件与通常人们使用的软件基本相同,只是要根据教材选择相应软件版本就可以了。这里所要指出的是,除了按照现在的教材的规定,根据教师、学生的人数准备足够数量备份的相应软件(包括工具、语言系统)以外,还需要注意准备一些典型习题与供学生可以修改与调整用的参考数据文件与程序,这样学生上机实验操作可以从模仿开始由浅入深地学习与练习。

此外,现在的课程指导纲要还提出了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信息系统应用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选择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特别值得提倡的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进行信息学科的教学。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量准备一些信息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如果使用网络机房作为上机实验教室。比较好的是选择那些除了一般网络管理功能以外,还带有对于课堂教学管理十分有用的功能的软件。这些功能包括:教师可以对学生用机进行监控(如调看某个学生用机的屏幕以检查学生正在做什么,有什么问题,封锁某些学生的使用操作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课,把教师用机屏幕内容播发到学生用机屏幕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同样的信息),管理学生学习(如学生报到记录。学生个人与群体学习情况统计分析),组织学生讨论等等。

3.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需软件

为了在学校有效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有充分的教育软件。大致上,它们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工具软件。用于辅助教学的一部分软件是直接使用某些通用工具软件,例如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写报告与论文,从而学习中文、外文以及各种学科报告的撰写格式等;使用绘图工具软件绘制图形,填色,拼图等,从而学习美术;用电子报表软件绘制统计图表来学习数学等。这些工具软件与办公室自动化软件,或者人们在自己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工具是相同的,也与信息学科教育所使用的软件相同,它们常常用来进行辅助教学。通常,人们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相应版本的软件工具。

(2)各个学科教学的课件。各个学科教学的教学软件即课件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需要的一种信息资源,一种教学材料,也是课件开发者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一些组合,可供教学活动时利用。由于学校里课件可能越来越多,而某一个课件对于一批学生来说使用的次数不会太多,有的可能只有一次而已,因此为了提高软件使用效益,应该提倡充分共享,办法是在学校建立课件信息库,告诉各个教师有多少课件,它们的题目、学科、适用年级、主要特点及使用方法,与学科教师的培训相结合,把各种课件介绍给各个学科的教师,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应用。

(3)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工具。无论是市场购买的教育软件,还是学校或者地区组织开发的教育软件,都有着一个个性与共性的问题。因为课件实际上反映了课件开发者个人的教学设计,所以带有课件开发者个人的风格与特点,其他人使用时必然有自己的看法。也许希望增加一些不同的事例来做更进一步的说明,也许希望减少几个例子与说明。因此,理想的是在提供各种各样的学科教学软件的同时,还为希望对它们进行改造与调整的一部分教师提供能够编辑加工一些素材组成自己上课时使用的教育软件的工具。

二、软件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

学校为了推动信息素养培育,提高学校教学效益,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除了建立信息系统以外,还要重视软件的建设问题。而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是相当不同的,我们在下面讨论软件建设的一些方针与思路。

1.建库是推广应用的保证

软件、硬件与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他们之间必须协调发展。软件的功能一般比较复杂、内容比较多,所以人们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了解与认识,而且经过一次使用可以加深一次理解。在正式教学之前使用软件,不像备课时阅读一些资料那么简单方便,需要启动与使用信息设备,而且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经历整个教学过程是十分花费时间的一件事,除非这个人对于软件有很大的信心,或者自己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决心很大,否则他是不会花很多的精力去了解与使用的。因此,学校除了在政策上鼓励与敦促学校里的工作人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外(例如,对于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实验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项课题,对于能够在工作中很好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人员予以奖励,在职称评定时把信息素养作为标准之一等等),更加重要的是提供教师获得与了解软件的方便。为此,一个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软件信息库与软件库。此外,为了帮助教师备课与提高教学水平,在学校建立教学资料库已经如同在学校建立教师阅览室一样重要了。

(1)软件信息库。如果已经建立了校园网,那么软件信息库可以与软件库联系在一起建立,如果暂时还没有建立校园网的打算,那么也必须以适当方式建立软件信息库(例如,以信息卡片库的方式存放在机房管理人员处)。软件信息库通常由一些软件信息卡组成,软件信息卡可以采取上表所示方式。它们可以方便地转换成数据库方式保存与查询。信息卡中特点一栏,一般由学校根据某些权威机构的意见填写,或者组织学校中在该学科教育方面有经验的教师与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人员试验使用,进行评价而得出意见。

学校通过一定的方式经常公布有关信息,使得学校人员可以方便地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软件,而且能够知道权威人士对于这些软件是如何评价的,他们就会积极地阅读与尝试使用。

(2)软件库。软件库是将学校的所有软件集中管理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建立校园网以后,可以让学校全体有关人员共享库中的软件。即使没有校园网,也可以集中所有软件,让学校人员根据自己需要借用有关软件。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学校中的许多教师都能够利用一些软件开发工具来自己制作一些课件时,由于他们的时间精力等原因,一般来说,只会开发一些片断的教学过程的课件,而且不会做什么标题封面,交互方式也比较简单,但是他们所做的相当适合自己使用,符合教学要求。学校最好的一种方法是让这些软件进入一个库,学校中其他人可以共同使用这些软件,而且能够帮助出主意,提高软件水平。

(3)教学资料库。在学校有了信息设备以后,就应该利用信息设备把原来分散在个人手里的、写在笔记或者卡片上的教学资料集中起来,供学校中的人员共享,这就是建立教学资料库。同时这也为建立校园网的软件库做好了准备,一旦校园网建立,那么学校各位教师之间可以交流共享这些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资料实际上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的资源,包括光盘与网络上下载的教学资料;一方面是内部的资源,包括自己学校的各个教师的教案,各个学科的题目精选等。

2.应该注意软件的经常性投入

软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产,因此在信息系统发展的早期,人们有时会忽视它的投入问题,好像购买机器设备才是必要的,而买不买软件问题不大,他们在进行资金投入的预算时往往把对于软件的添置与开发所需要的费用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现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软件在信息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始把软件的开发与添置费用列入投资预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还没有把软件的添置与开发作为一种经常费用来考虑,而是作为一种需要时才申请的项目费用来考虑,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尽管在学校信息系统作为一个项目建设的初期进行投入预算时,系统软件应该与硬件、人员的初期培训费用一样作为项目费用来考虑,但是由于软件的更新换代发展比较快,每次更新换代所花费的成本不大,却可以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增强比较多、使用更方便,能够更好地发挥机器硬件与人的潜力;同时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科教材内容的变化,学校原有软件中有一部分可能再也没有使用意义了,而要使用内容与教学思想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新软件;此外,各种软件能够进行的工作各不相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管理教学所需要的软件品种很多,因此不可能也不应该在一次就全部采购完成,有些软件(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还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需要进行设计与开发。所以,软件的投入应该是一种经常性质的学校支出。如果学校不能长期单独列支信息系统的经费,那么根据其特性,它的来源可以列为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的软件更新换代是系统维护的日常需要。现在的系统软件发展很快,许多新的软件能够很好地发挥系统功能,或者建立一些有用的功能,从而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益,或者使得学校师生使用更加方便,因此,根据需要更新一些系统软件是系统维护的一种日常需要。也就是说。在信息系统的维护费用中应该有一部分是用于系统软件更新换代的长期预算。

(2)一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添置与开发是学校图书馆建设的一部分。目前,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得不少学校图书馆已经设立了电子读物阅览室,因此,一些电子百科全书类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以及复习、操练与练习类型的软件,都可以放在图书馆内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因此,在学校图书资料建设费用的开支中,应该有一部分用于添置电子类图书资料与学科教育的复习资料。

(3)一部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教学参考书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教具建设的一部分。为了学校教学的需要。每个教师都要有教学参考书,也需要准备各种教具,以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各种软件都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设施,因此应该作为教具与教师用教学参考书来考虑它们的经常性支出。

(4)此外,有一部分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鸦片战争》这样一些历史性、地理性、思想教育性都比较强的光盘,可以作为宣传读物和向学生推荐的电子读物让学生课外学习用。

3.学校需要积极鼓励软件的应用

学校投入人力物力来建设信息系统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它营造一种培育信息素养的环境,而且通过其广泛应用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水平。而软件是信息系统应用的关键,讲到底,一般人应用信息系统的方式实际上主要是应用一两个信息系统的软件。因此,鼓励学校人员应用软件就是提高他们信息素养的重要一步,而且软件的作用也体现在其应用上,只有鼓励其应用才能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益。

鼓励应用软件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公布软件信息,告诉学校有关人员学校有哪些软件可以提供使用,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尤其对于原来人们常用的一些软件,在版本更新换代时更要及时发布消息,说明其更新以后的特点,引起学校人员的兴趣。发布消息的办法有:通过学校信息系统的公告板、学校正式通知、研讨会、公开课等。

(2)对于软件使用中的问题要有帮助措施。例如,可以在学校信息系统中提供请援信箱与软件使用讨论园地等。这样,人们就不会因为遇到一点困难而放弃应用软件系统。同时必要的讨论可以提高人们应用软件的能力与积极性。

(3)学校还应该有一些必要的鼓励措施。例如对于使用软件次数多的在应用信息系统方面给予一些方便等。对于参加软件开发设计的教师应该考虑他们的工作量,并且应该承认他们的研究成果。

(4)由学校出面组织一些专题小组,研究如何正确地使用各种软件,提高教学与管理效益,并且提高应用水平。

第四节 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

信息系统的核心与灵魂是人,对于学校信息系统来说,就是学校中人员的能力与水平,将决定学校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益与效果,决定学校培育信息素养环境的优劣。关于学生信息素养问题我们已讨论得相当多了,所以下面主要讨论学校中教职员工的问题。首先我们讨论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问题,然后讨论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以及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一、教职员工信息素养的几个方面

我们在讨论学校中人员的素质时必须注意到它的层次性。首先,学校教职员工是社会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过渡,因此学校教职员工必须具有信息时代公民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其次,教职员工承担着培育学生、提高学生素质的责任,因此,他们要具备能够培育、指导学生获得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能力,以及影响学生形成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社会的一分子,学校人员应该具有公民信息素养,但是由于他们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而学生心目中,教师有着比家长以及其他许多人更高一些的权威性,教师(包括学校中的所有教职员工)对待事物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更大一些的影响。许多事例说明,如果学校教师重视信息素养的培育,那么学生的信息能力就比较强;相反,如果教师自己不太了解、也不太重视使用信息技术,那么学生也就普遍不关心信息素养的培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大卫·泰克与拉里·库班在讨论技术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时指出:“许多技术发明(如无线电、电影、电话)都被宣传得无所不能,然而事实上也不过如此而已。尽管专家们一再强调要将技术引入教室,老师们的反应却是淡漠的甚至持反对态度。”他们还认为,尽管这场计算机革命许下了很高的诺言,在与教室相结合方面却遭受到了同样的命运。他们对计算机技术在公共教育中担当的角色作了评估,得出如下结论:计算机在常规教育中只不过充当了一个小小的配角。他们甚至为计算机拟了墓志铭:“计算机遭遇教室,教室大获全胜。”当然,他们的讨论说明了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那么设备再好,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是不可能真正得到很好应用的。

同样,如果一位教师在应用信息系统上语文课或者数学课的时候,还要一位学校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在旁边“保驾”,帮助他操作信息系统设备,那么教师本人与班级里的学生会怎么想呢?我感到,首先教师本人会感到很累,由于不协调,由于还要考虑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因此他比平常上课要累得多,而且还会感到学生知道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而没有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有点沮丧。如果是公开课或者研究课,那么他想想也值得,不过很可能他会说:“以后再也不做了。”或者说:“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信息系统的操作了”。这是必然的想法,如果是前一种,那么他可能放弃信息系统的应用;如果是后一种,那么以后他就可能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能手。其次,学生看到两位(或者更多一些)教师在那里忙碌地操作信息系统,一方面会感到很有兴趣,觉得这节课十分重要,会尽力表现好一些;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也许会觉得这样上课事情很多,兴趣会不再集中在听课上,而是转移到看另一个老师操作信息系统上,同时他们还会感到连老师也不会操作信息系统,因此我们会不会没有什么关系。这样,就会明显地影响了学校培育信息素养的氛围。

当然,学校中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的要求是不完全一致的,一般可以有几个层次的不同目标,不过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他们的共同需要。

1.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教职员工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个学校建立信息素养培育环境的时候,对于学校教职员工来说,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其信息素养的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他们需要比社会其他成员对于信息技术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关心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人类知识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能够积极考虑它,努力应用它。对于学校教职员工来说,本身的各种事务比较多,所以要积极投入时间精力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如果能够使他们认识到,在自己工作中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是改进自己工作、提高工作效益的一个机遇,那么他们就能够挤出时间学习信息技术,并且积极地在自己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

2.一般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

对于一般学校教职员工来说,他们除了具有我们前面讨论的公民信息素养以外,还应该具有能够在自己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于学校职工来说,需要能够熟练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自己业务,而且能够进行一些信息传送与接收工作。

对于从事非信息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则需要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这里有几个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①应用软件工具组织教学活动与管理教学的能力。例如,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文字处理软件或者电子报表软件,并且能够设计学生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教师还能够自己处理各种教学管理事务,评价学生学业成就与自己的教学活动;了解国内外学科教育发展趋势与动向等。②应用课件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这里包括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软件、安装与运行软件、在适当时候中止与退出软件的运行等的能力。③调整课件以改善教学活动的能力。它包括对于已经使用的软件的运行顺序与内容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整,进行某些补充与更换的能力。④为开发课件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当需要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自己进行课件的教学设计工作,这里主要是指教师比较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的特点,能够把自己对于什么是好的课件的设想用书面方式表达出来,使得计算机软件工作者能够理解而且实现他的设计。⑤利用课件开发工具进行课件开发的能力。更进一步,教师能够使用某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工具,自己动手开发一部分自己设计的软件。包括软件的媒体信息准备与组合、信息存储管理的设计、信息传播流程控制、人机界面设计等。对于学校中一般非信息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其各方面条件,确定一定的能力层次作为个别人的具体要求。

3.信息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

对于信息学科教师来说,在我国中小学目前情况下,他们通常不仅承担着信息学科教学的任务,还要在学校使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管理与辅助教学中起着工作的协调人、信息系统配置方案的计划制定者、信息系统的维护人员、学校组织开发软件的参与者、学校内教职员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者等的作用。因此,信息学科教师一般要求达到前面所讨论过的比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而且需要能够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且能够把这些教学设计实现为具体的软件。

此外,他们还需要持续地在信息科学技术方面钻研与学习,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以适应对于学生进行信息学科教学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中小学中大部分计算机教师不是毕业于信息学科专业,原来对于信息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的了解就不够扎实,信息技术能力不够强,因此更加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包括了解各种信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信息科学技术的学科知识体系,从根本上了解信息学科教材内容与问题的内涵,从而很好把握教材与教学方法,很好地完成信息学科的教学工作,并且能够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科的问题予以很好的回答。

二、教职员工信息素养培育中的一些问题

如何来培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素养?有哪些途径与方法?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是学校管理人员所应该关心的问题。

1.教职员工的全员培训

了解信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利用信息技术,因此,在学校里开展教职员工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已经成为学校面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学校建立信息系统必须是硬件、软件与人的信息素养的共同协调发展,而人的能力与积极性是信息系统发挥其潜力与取得效益的前提。只有学校中大部分教职员工能够使用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才能发挥效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根据目前的趋势,同样的投入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就可能建立软硬件水平更加高一些的信息系统。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倡学校中的教职员工能够用、会用并且想用。因此,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些地区在计划开展计算机教育的时候,就首先派出教师去培训信息技术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许多学校以各种方式鼓励与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都经过信息技术的基本培训,达到一定水平的做法也是值得提倡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进行全员培训的时候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是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学校可以通过提供服务、安排时间、组织学习任务与考核的方式,使教职员工有可能通过使用信息系统来学习信息技术。这样做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们不仅学会了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而且了解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些方法,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从而可以在自己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中利用这些经验。

2.抓骨干,带动一般

提出全员培训的看法,并不是说所有教职员工都达到一样的能力水平,都具有一样的积极性。由于学校教职员工人数比较多。采取通过骨干来带动一般的方式,可以比较快地推动教职员工的学习与进步,而且可以相互帮助,提高使用水平。通常学校中这方面的骨干要在本身学科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而且有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并且有着比较好的合作精神与助人为乐的态度。

对于骨干的培育方法实际上是提出更高一些的任务要求。例如,不是简单地开出几次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而是一段时间内有一些带探索与指导意义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课;安排更多一些的研究时间与更多一些的进修交流机会;给予更多一些的信息系统使用时间与条件;关心指导更加多一些。

3.抓研究,推动普及

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是教育中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而我们中小学各个学科教育中的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从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与效果这个问题入手。要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学校,必须更细致地思考这样的问题:当前我们是怎么教的?有了现代信息系统以后,我们还能够怎么教?

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电视机等等已被看作教室的附属设施,教师们也愿意使用它们来进行教学活动。它们之所以如此深入教学,是因为它们使现存的授课方式(教师陈述与提问——学生听讲与回答)更为方便、高效。显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也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使用要比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电视机等麻烦一些、困难一些。因此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在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起来这一问题时,我们必须问“究竟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应该如何扬长避短,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在45分钟之内要完成如此多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学活动?”

寻找真正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的有意义的、实际的、有趣味的方法是很困难的,然而这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不仅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学习新的知识,而且需要实际地探索与研究教材教法,当教师们确实有了精彩的想法之时,还得为了必要的软件而奔波。而经过这样的课题研究,教师无论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上,还是在对于教育规律的认识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信息时代的教育大师就可能出自他们之中。学校也需要这样的课题来提高教职员工队伍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迎接21世纪教育的挑战。

更加深入一些的研究问题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永远正确。计算机应用只能在一个强调深度重于宽度、时间自由、安排灵活的教育环境之中才能获得成功。虚拟学校、虚拟教室的实现与教学活动是否会影响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的模式?退一步说,每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是否可以变化?

4.同化与散发

英国NDCALP计划负责人理查·霍柏(Richard Hooper)提出,新技术推广方式有同化(assimilation)与散发(dissemination)两种。

同化是使个人与单位接受革新的概念与方法的过程。包括组织共同合作的实验研究,使参与者与评价者都能够了解它的特点,从而愿意应用并且能够应用它;组织对于它的讨论与批评,通过展示会、公开课、学术交流会等使大家关心它了解它。

散发是将这些概念与方法介绍给那些可能被同化的人们的过程。包括通过各种媒体、公报或者展示,发布有关新概念与方法的消息;通过个人交往,向周围人介绍它,不但说它的特点,而且强调它的易于接受和使用的特点,这样人们就可能愿意去尝试应用。

同化是以比较正规的方式让人们参与,通过参与来认识与发展积极性,这样做所调动的积极性能够比较长久;散发则是动员人们关心与投入,影响面比较广。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两种方法来鼓励学校教职员工参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