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教育的目标

科学教育的目标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明确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为此美国的科技界、教育界提出了"为全美国人的科学"的响亮口号,制定了计划。日本对科学教育目标做了面向新世纪的改革。我国科学教育的研究工作者认为,科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强调知识与行为相互依赖的关系,促使科学教育与技术教学的结合。许多学者主张,中小学科学教育目标并非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

第二节 科学教育的目标

科学教育目标是依据科学教育的原理,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原理作基础,按照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认知程度,配合自然科学完整的概念来制定的。

一、近四十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目标的变化

随着对科学教育认识的变化,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科学家,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①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自然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②西方与前苏联科技竞争加剧,特别是1957年前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使西方迫切感到加速培养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性。

196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明确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惟一可以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

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教育目标是,为培养科学家转向面向全体学生而无论他今后是否从事科学工作。

1983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表了《全美天才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国家在危机中》,其中就提出:科学课务必要进行修改,要适应现代化,要既利于那些不准备进大学的人,又要兼顾准备考大学的人。

1985年,美国开始了以提高全美国人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技术教育计划。这个科学素养指的是公民必须具备科学、数学和技术基本知识。为此美国的科技界、教育界提出了"为全美国人的科学"的响亮口号,制定了计划。美国科促会将这项计划称为"2061计划",是因为提出这项改革计划的1985年是哈雷彗星飞过地球的时间,而下一次哈雷彗星飞过地球的时间是2061年.因此将"2061"作为计划的代号。这项计划是一个内容广泛和全面的教育改革计划,这项计划的出台向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引起了全世界教育界和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

"2061计划"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为所有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选择事业和职业的机会;

2.使所有的美国人都能参加与个人、社会和科学技术政策有关的决策讨论;

3.使所有的美国学生都能够从感情上和智力上参与在美国文化和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科学和技术实践活动,以便使他们能够有兴趣及时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科学,从事其中一个领域的实践并将了解、学习和从事科学发现作为自己终生的事情;

4.在课堂教育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自身所遇到的困难,他们的兴趣以及对于世界的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

1985年,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召开的科学课程研讨会议上,专家们对科学为大众的内涵、内容、目标等做了界定。目标是给予每一个人适应改善生活质量急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泰国的IPSI综合理科课程具体提出七条教学目标:集中了科学的基本原理、性质、范围、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应用等。1987年,马来西亚中学新课程大纲讨论会上提出目标: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智力和精神的发展。重点在于阐释科学和技术对增进人类生活,特别是马来西亚人生活质量的作用和贡献。

1988年,英国国家课程工作组提出的报告认为,科学技术课应考虑到对所有学生的价值。应保证所有学生,不管能力、种族、文化背景的差异,都能学好,提出科学为大众的观点。由国家科学课程工作组提出的科学教学六项目标中,提出了理科学科对社会的贡献,建立科学和其他知识的联系。其中小学的目标为知识和理解,探索能力信息技能三大类。

日本对科学教育目标做了面向新世纪的改革。改革的特点,是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连贯起来考虑,由于高中教育已经普及,初中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意义事实上已不存在。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面向新世纪,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具有丰富情操的人。

具体目标是:1.培养具有丰富情操、健康活泼的人。包括有宽广的心胸、健全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遵守社会规范、有自律自制精神等。

2.重视培养具有学习欲望、能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即把初等、中等学校教育作为培养终生学习的基础,重视培养自学欲望,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重视作为国民必要的基础知识,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即把初等、中等教育作为人的终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国民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必须使每个学生确实学到手,并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发展个性的教育。

4.加深国际理解,重视培养尊重日本的文化和传统的态度。1989年11月,美国化学学会提出:要修改科学课程,把科学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科学、技术、社会的问题上,让所有年级科学课程更多地讲授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内容,为那些对科学兴趣不高的学生将来能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界中,做好生活和适应社会的一切准备。

加拿大目前对科学教育目标的认识:科学的知识、理解力、科学在技术与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目标立足于提高全体公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努力把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相联系,注重科学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实效。

罗杰斯还认为,按照变化是惟一可以确定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既能够自我组织一些活动,并且能够为此负责,能够明智地进行选择和自我指导,能够评价别人的贡献,同时又是富有批判精神的学习者,能够获得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够灵活地、明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与别人合作;能够自由地、创造性运用所有的有关经验;他们的工作不是为了别人赞许,而是为了自己的社会目的。

二、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

我国的科学教育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的方式,体现在小学自然,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之中。由于分科教学,所以没有总的科学教育的目标,但在各科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可以归纳为:(1)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2)培养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3)了解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的方法训练,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些大纲中提到培养社会问题的关心和责任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尚情操。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生物大纲中提到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和审美观。

小学自然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科学教育的研究工作者认为,科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强调知识与行为相互依赖的关系,促使科学教育与技术教学的结合。许多学者主张,中小学科学教育目标并非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塑造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并懂得如何运用科学来解决问题,改变社会。

我国《现代科技》小学实验教材的培养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科技的意义、发展以及在为人类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对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树立起科技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建立对社会的责任心。

2.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热爱家乡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学生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3.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一些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并在操作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启发他们的心智和发展适应科技社会的生活能力。

4.指导学生了解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会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比较、概括、分析和操作的初步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能够有效应付未来科技发展与变化的能力;并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独立个性和特长。尝试用所学知识参与讨论解决社会生活中简单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