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民主的实现

教育民主的实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民主理念被引入教育之中并生成为“教育民主”的观念以来,有关教育民主的内涵问题就成为人们不断探询的问题。具体而言,教育民主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教育民主所提出的教育普及的要求意味着社会对教育提出这样的平等要求,一种非形式化的并且有着实质内容的平等。普及意义上的教育民主要求将法律的要求化为实际的行动。人民民主的治理形式要求国家必须为公民提供普及的教育体系。教育民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差异。

三、教育民主的实现

(一)教育民主的理念

自民主理念被引入教育之中并生成为“教育民主”的观念以来,有关教育民主的内涵问题就成为人们不断探询的问题。一方面,“民主”一词所固有的多义,造成人们理解教育民主的多样与分歧,另一方面,东西方有关民主语境的分裂与对立,也导致人们对“教育民主”作出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把“教育民主”看做政治的民主概念在教育中的推广,从而使得政治的民主与教育的民主获得同质性,那么无疑教育民主的内涵便取决于人们对于政治民主所作出的理解。这意味着,在任一社会之中,有什么样的政治民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民主观念。对于民主观念之理解所存在的差异尽管并非不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必然关联性。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说,社会的政治民主决定着教育民主。

不管人们对民主作出怎样的理解,民主的本质都与“人民统治”或“多数人统治”联系在一起。从“人民统治”这个概念则引申出民主的基本原则——平等,即一切人生而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托克维尔在论述美国的民主时明确地指出,美国社会最引人注意的事情,其影响远远大于政治措施和法律并对政府和公民所产生作用的,“莫过于身份平等”——“它不仅在制造言论,激发情感,移风易俗,而且在改变非它所产生的一切”。[34]当政治民主被看做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时,意味着人们在政治上的身份平等时,教育民主的概念也因此而获得了确定性的原则要求。就政治民主和教育民主共享“民主”之理念,并且政治民主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民主观念时,教育民主的观念内容也因此而确定:在特定的社会共同体内部,每个人都确定无疑地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教育民主因此而获得一种确定的规定性: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自然能力或禀赋,但是每一个生而有足够智力、能够成为公民的人,都应该得到某种教育,从而使他们能够胜任政治生活,参与公共事务活动或管理活动。[35]

当我们把教育平等确定为教育民主的基石时,对教育民主作深入细致之阐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确定“教育平等”的含义。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里,人们将教育民主理解为教育机会的均等。应该说,这样的理解抓住了教育民主的某个方面,但是它没有顾及教育民主所应当包含的全部内容。而在我们看来,教育民主的意涵远远超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一定的教育,这是从身份平等的角度来看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或稀缺,每个人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显然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即不平等。但他们所面临的教育机会应该是平等的,这是从教育权利的角度来看问题。具体而言,教育民主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量上讲,教育民主意味着教育应当像选举权那样普及;无论是年轻人还是成年人,要尽可能地惠及每一个人。由此,教育民主首先是指教育的普及。它强调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不仅是法律上的要求,而且也是事实上的要求。教育民主所提出的教育普及的要求意味着社会对教育提出这样的平等要求,一种非形式化的并且有着实质内容的平等。法律有关教育平等之规定仅仅具有观念的意义,表明了社会对于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的清楚认识和理想追求。然而,仅此是不够的。普及意义上的教育民主要求将法律的要求化为实际的行动。否则教育民主就仅具有法律的意义而不具有现实的意义。一社会能否提供普及的教育体系,既是衡量一个国家所作出的人民民主承诺的诚挚程度,也是衡量一国教育民主的发展程度。人民民主的治理形式要求国家必须为公民提供普及的教育体系。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普及教育程度的考察,来对一国之政治民主的程度进行评判。

第二,从质上讲,教育民主意味着作为普及的教育应当是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而不是进行职业培训或职业教育或升学教育。为了培养服务于人民民主的合格公民,教育在一定的阶段,特别是在普及的阶段不应该有质量上的差异,而应该是同质分布。教育质量上的差异存在,意味着公民在接受普及教育时的不平等的对待,而此种不平等的对待背离了教育民主的本质和理念。无论一个人具有怎样特定的社会背景或社会身份,无论他们是农民子弟还是市民子弟,也无论他们是富有阶层还是贫穷阶层,都应该能够获得同样等质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基础教育之民主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即使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所呈现出的差异,都明白无误地向人们昭示着这样的事实:人们虽然都在接受教育,然而却在接受不同质的教育。

第三,从普及后的教育层次讲,教育民主所表达的教育机会均等原则仍然是必要的。教育民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差异。从教育的层次上看,义务教育不仅应该为所有的公民成员所享有,而且政府向人们所提供的义务教育也应该是同质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说教育是民主的。对于义务教育后的教育,由于它不能够为所有的成员所共享而导致竞争性,一部分人享有它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得放弃它,因而,教育民主就要求它应该同等地向一切人开放,使接受义务教育后教育具有平等的机会,无论是普通高中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是优质高中教育还是一般高中教育、是名牌大学教育还是非名牌大学教育。

综上所述,教育民主既有量方面的相同要求,也有质方面的相同要求,还有层次上的差异要求。教育民主不仅意味着“教育机会的平等”,——这对于人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也意味着“教育平等”——在教育结果意义上的平等,而非平等对待意义上的平等。每个人都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同等教育(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并拥有接受后继教育之平等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民主,也是教育民主的本质所在。一切微观领域的教育民主,诸如师生关系的民主、教育过程的民主等,都可由此而推出,都可以以此为实践原则。学生知识的获得、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否如杜威所主张的那样,以一种符合民主的内在精神的探究方式来展开,这对于教育民主来说并非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倘若教育者具有民主的意识和理念,对于教育民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倘若民主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的基本理念,因而师生都生活在民主的精神氛围之中,那么微观领域的教育民主不过是教育民主的本质和理念的具体运用而已。

教育的民主化是20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有人认为,教育民主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机会的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活动结果机会的均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教育的民主化要有助于使人人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个要求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考量,有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目标,也有民族国家解放的需要,更有对社会不安定的稳定等。社会应当创造更多的条件,使更多的人有学可上。一方面是努力延长就学的时间,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地扩充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二)致力于创造基于平等原则的教育民主

观念的教育民主与现实的教育民主总是存在一定距离。完善的教育民主或许不会存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作为理想追求的教育民主,而是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加倍的努力而尽可能地接近教育民主的理想状态。为此,就需要改造我们的教育,确保教育民主的实现。从教育民主的本质、理念和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所存在的不民主的情况看,教育之不民主并非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也并不是一个法律制度的安排问题,而是一个从根本来说将教育民主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乃是教育民主的平等要求与不平等的现实条件之间的差异与平衡。因此,从现实的条件出发,从平等被理解为民主的原则角度出发,则教育民主的创造需要将教育平等区分为初级的教育平等与次级的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来加以考量。

首先,致力于创造教育民主要保证初级的教育平等的实现。在普及教育阶段,必须提供平等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教育总体资源的匮乏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机会的均等成为社会普遍流行的观念,并对促进教育民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这种教育民主观念本身的不足。因为社会对此观念的普遍认同达到这样的地步,以至于掩盖了政府应当尽可能地为公民提供起码的等质教育的责任。公民能够广泛地接受教育与教育民主化不是一个相等的概念。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教育民主并不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而是完全的结果意义上的平等问题。为此,需要对当前效率至上的教育发展观进行批判性反思,对功利取向的学校办学观进行理论上的澄清,以确保每个人所享有的义务教育应该是平等的公民素质教育。这个层面上的教育民主之实现,依赖于政府发挥其应尽的教育职责。着力改造现行的基础教育体系不平等的状况,乃是实现教育民主的首要之务。就实现实质性的教育平等而言,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农村和城市能够拥有大致相同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使得农村教育具有城市教育的等质性。

其次,致力于创造教育民主要保证次级的教育平等的实现。次级的教育平等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即必须从基本的教育制度设计入手,使那些不能为每一个人所平等享有的教育向每一个人开放。现在的制度设计在不同的层级上,包括国家、省以及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安排,倾向于为某种特定身份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指标的分配),从而造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策面前不平等的局面。这种政策上的安排显然有悖于教育民主的平等原则。就不能够实现实质性平等的高级阶段的教育而言,则必须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尽管无法实现第二阶段的教育平等,但制度的设计应当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即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与其天赋相适应的教育,以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不民主状况并非完全是根源于教育自身的。各种背景制度亦深刻地影响到教育的民主追求,从而使得对于教育民主来说至关重要的教育平等问题,以非教育的形式呈现出来。恰恰是背景制度影响并制约着教育结构的调整与改造。因此改造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还必须与社会的背景制度的改造同步进行。没有对这些背景制度的改造,就不可能使得现有的教育结构更加的民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