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管理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管理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及学校组织管理提供了心理学理论支持和有益的借鉴。本文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和教师管理的启示,以促进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本文就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管理重构进行一些探讨。显然,这种传统的教研组形式不适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多元智能理论的精彩之处是多元性和包容性。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管理

杨炳奎

摘 要:新课程给学校教师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教师管理应注重人性,满足教师需要;注重和谐,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注重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及学校组织管理提供了心理学理论支持和有益的借鉴。本文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和教师管理的启示,以促进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改革。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管理;尝试

现代社会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现代学校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管理体制、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等方面,如何适应社会与学生的需求,培养真正适合社会的有用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而教学管理的成功与否又直接影响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目前比较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理论,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已经把它作为学校和职业发展的一种普遍的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发展心理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先生创立的。加德纳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针对学校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不论是背诵、命名还是阅读、写作,都同大脑某一特定区域有关,每种特定的智能都有特定的生命基础。他将智能定义为“人类在解决难题和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多种文化所珍视的那种能力。”认为每个人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认为这八种智能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是一组能力而非一种能力。他对传统的智商理论提出了挑战,突出了智能的多元性、包容性。

这一理论一经问世,就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关注,并在不少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应用这一理论,在这些学校取得成果的同时,多元智能理论开始传遍世界,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心理学理论支持。加德纳教授本人也因此享誉世界,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智能理论逐渐进入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他们开始利用这一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在一些学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的背景和本质缺乏深入的理解,使改革误入歧途,教育实践也多半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缺乏一定的广度。

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涉及学校管理的许多层面,如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来加以保证和推进。没有一个相应的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新课改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而作为一个校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新世纪多元化的时代,教师的需要也是多元化的,管理也应该多元化、多样化,应该注重创新与灵活。假如能把多元智能的理论运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那就有助于真正做到正确评价教师,就能学会欣赏教师,学校和教师就会在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上交流、共同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管理重构进行一些探讨。

一、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管理教师队伍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八种不同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和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聪明范畴和性质各不相同。任何一种智能都可以使人成功。多种智能的配合会使大脑更具效率,使人变得更聪明。这要求管理者确立一个信念,即每个教师都会成功的。校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完善智能结构,组织教师“智能小组”,建立自信。鼓励教师的优势智能向弱势智能渗透,以便使教师更好地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将教师划分为不同的教研组,这样每个教研组内的教师其智能结构和知识结构相对趋同。显然,这种传统的教研组形式不适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因为多元智能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多元的智能结构,以便设计出多元化和个别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但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和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其智能结构中多元智能均衡发展的情况也是不常见的,而更多的情况是其中的一项智能处于优势智能地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与同事合作的方式,组织“智能小组”,即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智能强项。这样,“智能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就具有了完善的智能结构,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类小组通常包括有2—4名教师,在课程开发及日常的教学中,每位教师负责一种或几种智能。“智能小组”的出现,使得具有不同特长或智能强项的教师能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既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智能结构的完善,也有助于多元智能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全面认识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管理者往往是以分为本,热衷于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工具,也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是十分片面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精彩之处是多元性和包容性。因此,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质量应是多元的,有显性质量和隐性质量等。显性质量:升学率、考试分数、竞赛名次、教科研成果等。隐性质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技能、思维品质、认知技能、学生学习过程的愉快度等。当然,还应从道德维度来考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升。这些质量有时很难用语言表述,但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很容易被忽视。传统教学只是从显性质量去衡量一个教师和学生,这是很不客观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既重视从显性质量更重视从隐性质量方面去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

动员所有相关人员帮助教师获得成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不但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硬环境(如,配备必要的现代教学设备等),更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的软环境(如,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等)。同年级、同教材的教师要加强交流和沟通。个别编写教案、共同研究教案、合理修改教案、自觉反思教案,以取得优良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则侧重于团体考核,即,备课组和教研组的考核。在机制上大力提倡合作学习、合作教学、共同进步。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共同关心学生成长。如果有可能还需引入社区的参与和帮助,建立与社区的伙伴关系,以创造真实的情景,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有机会充分地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让社会成为学习的大课堂,帮助教师实现教书育人的崇高目标。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构建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能否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形成。因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家长、教育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教师为主的教代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抓好教研组的日常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教研组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最基层的单位。新课程改革理念贯彻得如何,与教研组的日常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教研组进行民主、科学的管理,其教学成绩、科研成果、团队精神表现就比较突出。相反就会缺乏凝聚力,很难取得满意的成果。

多元智能理论设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这与新课程改革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同样,校长必须树立每个教师一定能成功的理念。实践证明,在一个民主、科学管理的教研组里就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并满怀信心地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去努力地实施这一理念。而在一个缺乏民主、科学管理的教研组里,教师往往会缺乏信心,常常会把原本是教师的问题推向学生方面去。不同的管理方式产生不同的管理效果。

教研组对课程的二次开发,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引导教师从“教书”转向教“学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遗传基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智能是不一样的,他们接受学习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面对的是有差异的学生,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是教研活动的重点。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教育使命是个别化教学。这种教育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精心设计教育实践以平等服务于有各种不同智能特征的学生。了解学生智能是个别化教学的第一步,需要各学科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包括家长在内的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智能分布的特点和差异性,避免只看到其智能方面的差异,而不采取措施来应对,应当通过课内和课外实施个别化教育。实施个别化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事实证明,经过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成果还是明显的。

教研活动的另一个重点是实现为理解而教。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理解的内涵是教学面向学生实际,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进行知识内化,能否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产生知识全面迁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能否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推而广之,还应包括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交流,在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多元智能教育协会理事长张开冰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多元智能对道德教育有什么启发时说,智能本身是没有道德性的,任何智能都可以用于建设,也可以用于破坏,智能和道德结合才能成为美德。这是我们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班级活动内容而言我们认为它是培养和发现学生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的好形式,需要班主任老师根据学校的安排去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和课堂教学密切配合。

多元智能理论的未来走向是智能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类全部智能,并使之与道德相结合,就能培养出更多全能型人才,就会增加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繁荣作出更多贡献。

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制度

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考评制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核制度。

(1)在考核内容和标准上,要体现新课改精神,体现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改革、教改实验、创造性的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核内容,充分发挥考评对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

(2)在考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考评制度中只重视结果,忽视考评过程的做法,应该视考评过程和考评结果一样重要。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八种以上的智能,每个教师的遗传基因和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都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智能发挥也不一样,认识教材和学生的方式不同,课堂教学表现方式也不一样。因而教学效果自然不可能一样。重要的是应帮助教师找到他的优势智能,进行必要的肯定和鼓励,以树立信心。然后,向相关弱势智能渗透使得他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断有所体验,有所进步。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评过程比考评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重视考评过程,才能保证考评的结果更加公正、客观,也才能培养出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教师。

(3)校长应从事务管理走向专业领导。一般认为,校长是考评小组的领导,当然考评小组应有广泛的代表性,公平、公正、公开地实施考评。在这一方面各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看到发展的不平衡性,考评过程的不足。

校长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和同样是管理对象的财物、信息、时空相比,唯人是最活跃、能动的,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作为校长往往容易陷入到公共事务和处理学生行为的问题中去。一个优秀的校长必须超越这些限制,充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来倾听来自教育第一线教师的心声,解除他们的质疑与困惑,鼓励并支持教师成长。要把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工作看作是自己最主要的工作、最重要的职责。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就是人类认知的丰富性。只有承认并重视教师个体间的差异,才能在教育管理中更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个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团队精神,更好地实施评价制度,营造一个适合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优良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Howard Gardner.Frame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Basic Book,1983.

[3]顾明远,等.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3.

[4]林崇徳.智力结构与多元智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05).

(本文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0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