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整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但自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后,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急剧增加,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也直线上升。无疑,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大给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截至2001年3月,体育学科各类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招生点317个,只占体育专业点总数的38.4%,其他体育专业所占比例超过60%。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国内创办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剧增,规模日益扩大,加之基础教育开始收缩、融合,导致体育师资的培养逐渐趋于饱和,人才市场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走“精兵之路”。另外,体育人才也呈现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态势,社会愈是进步,经济愈是发达,愈是对各类体育人才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态势,愈是为体育人才扩大了生存空间,也就是说,社会对“广义体育人才”的需求总体将会呈上升趋势。这就导致许多在体育教育专业就学的学生,尽管不能在体育教师岗位就业,却完全可以在“广义体育”位置上谋职,这就决定了本专业必须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以适应广大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整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为此,可以认为,本专业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出路在于(孙义良,2011):第一,优化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和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质;第二,拓展学生的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扩大专业口径和就业面,提高就业率和体育人才占有率。

一、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机遇

1.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

目前,“终身体育”思想和全民健身运动已引起世界各个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的广泛重视。2009年8月30日温家宝总理签发国务院第560号令,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并从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势必需要一大批热爱体育、懂体育的专门体育工作者。仅从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看,需要补充的数量就为数不少。根据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要达到100余万名(体育总局,2011)。从目前的情况看,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全国共同努力。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并于2007年5月7日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中央7号文件向全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提出了总要求,并明确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总量约有50多万人,相对其他学科教师数量较少,根据测算,我国体育教师总体数量缺额约30万人,并且四分之三在小学。”(李凯,2009)从目前的情况看,达到这个要求还需要各级政府共同努力。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该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该纲要的出台并实施将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将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展现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据统计(江和平等,2010):2008—2009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20%;2009年,体育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0.5%。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达到两千多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GDP的2%,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1%。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远不如发达国家,而且地区和城乡差距很大。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体育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教育的扩招

1.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扩大、毕业人数逐年增多

体育教育专业最初设立于专业体育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中等教育体育教师一直是其主要培养目标。扩招以前,虽然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中等学校教师,但实际上,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是就业的去所。但自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后,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急剧增加,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也直线上升。截至2010年1月,我国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由扩招前的111所增加到295所(唐东阳等,2011)。无疑,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大给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其他相关体育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20世纪,我国体育专业比较单一,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只有个别体育学院开设诸如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上,当时还未形成气候,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冲击不是很大。时至今日,其他相关体育专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截至2001年3月,体育学科各类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招生点317个,只占体育专业点总数的38.4%,其他体育专业所占比例超过60%。另据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3个专业招生人数为10 562人,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人数为16 996人;到2008年这3个专业招生人数为25 407人,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人数为30 325人”(顾小霞,2011)。

从教育部《关于公布2010、2011、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中显示:“2010年增设社会体育专业14所;2011年增设社会体育专业11所,运动训练专业5所;2012年增设社会体育25所。”相比较,在这3年里,社会体育和运动训练两个专业增设了55所高校,而体育教育专业只增设了22所。与此同时,社会体育、运动训练等其他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也日见增长。以前用人单位在选择体育毕业生时没有其他太多的选择,而现在选择面大大扩展。

3.综合性高校和非体育单科性高校创办体育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曾经是师范院校和专业体育院校的特有专业,但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这一格局逐渐被打破,很多综合性院校和非体育单科性院校也相继开设体育专业。教育部每年都要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数据显示:“2004—2007年全国共有53所学校增设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性学院31所,综合性大学9所,其他院校8所,师范院校仅5所。”(张文普,2009)可以发现,一些综合性大学包括刚升本科的综合性学院以及其他专科性院校,占到了新增体育教育专业点的90.6%。在原有体育院校和绝大部分师范院校都已经拥有体育教育专业点以及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形下,仍然在非师范类院校大量增设体育教育专业教育,使体育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工作岗位越来越少,人才供给的急剧增加和社会需求的减少,势必会造成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无疑给专业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教育体制的变革和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提高

1.中等专业学校的撤销或并入高等院校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曾经也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去向之一。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许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撤销或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数为4 143所,2004年减少到3 047所。”(唐东阳等,2011)这些学校升格成职业技术学院后,为了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在新进体育教师时,也很少考虑本科生。依旧保留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研究生充足的情况下,也会优先考虑研究生。

2.高校对体育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和研究生数量的增加

在21世纪前,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不多,各高校在新进体育教师时对学历要求也不是太高,本科学历即是合格学历,专业体育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备受青睐,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体育专业研究生招生和毕业人数逐年增多。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绝大部分集中在高校从事体育教育工作。

3.普通中小学数量的减少和招生人数的减少

中学体育教师一直以来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职业选择。进入21世纪后,大中城市的小学教师也逐渐成为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但由于国家人口政策的原因,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适龄人口开始逐渐下降,普通中小学学校数和招生人数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到21世纪上半叶,我国各级学校适龄人口的规模都将有25%左右的减少(段成荣,2000)。中小学数量和招生人数的持续减少,一方面,直接导致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生源减少,部分学校宁肯让目前数量不够的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也不愿意补充新的教师。

4.县、市级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发展困境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臻完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市、县级业余体校逐渐失去了其创建之初所具有的经济、社会和体制优势,传统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严重冲击。“招生难、办学难、经费不足”一时期成为市、县级业余体校所面临的普遍难题。目前县一级还能够正式办体校的为数极少,即使是地区一级甚至是省级的体校也只能处于勉强维持阶段。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少体校最鼎盛的1992年,中国拥有少体校3 700多所,1993年统计全国体委系统各级、各类业余体校3 236所,在训学生71万人,教育系统办的高水平运动队试点校347所,业余体校415所,行业系统创办的体校达200多所。到2003年各类少体校减少到了2 762所,包括体育中学和各类单项体育学校,在训学生近30万人。”由此可知,1993—2003年仅10年的时间里,我国基层体育运动学校减少近500所。

以广东省惠州市的业余训练工作开展为例,2003年,除市体校外,惠州市六县(区)尚有惠城区业余体校、惠东县业余体校、博罗县业余体校和龙门县业余体校4所县级业余体校开展训练(惠阳区业余体校已停办),在训人数140多人,训练项目涉及田径篮球举重乒乓球4项;到2006年,由于办学经费不足、生源紧张等原因,4所业余体校中只有博罗县业余体校和龙门县业余体校尚在艰难维持,但在训人数已不足100人。

(三)专业体育院校培养质量的降低和培养特色的淡化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除了受到其办学质量的影响外,还受到其办学特色的影响。扩招以后,绝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数量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各专业体育院校也不例外,而且专业体育院校的特色也不再明显。以前,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是:“师范基本功扎实、术科专项技术水平较高、综合身体素质好”,很受各级各类学校欢迎。而现在,出现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和其他院校相同专业“同质化”现象。专业同质化的直接结果是人才培养上“千人一面”,最终导致结构性失业。

(四)专项设置和选择的不合理

不同用人单位在选用体育专业毕业生时有不同的专项要求。群众基础比较好的专项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多。但也有些单位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对一些冷门专项也有少量需求。而且正如专业一样,专项的冷热也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体育学院学生的专项选择时间一般定在进校后的第一学期。但是,由于学生刚从中学进入大学,对专项的特点、社会的需求、本人的技术基础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专项选择上往往出现预测不准、不顾自己的兴趣和身体条件盲目跟风等现象,从而造成有些专项人满为患、有些专项无人问津。

(五)家长及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观念不当或职业方向迷失也对就业造成影响。如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强,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使用人单位对这些“眼高手低”的“高材生”敬而远之,而毕业生则认为自己已经大学毕业,理应成为社会“精英”,必须在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工作,不但专业要对口,而且待遇要高于“蓝领”。资料显示:“40%以上的毕业生都有在就读的大学所在地或同级别城市寻找工作的要求,30%以上的大学生欲往国内一二线大城市就业。一部分毕业生贪图安逸,不愿到比较艰苦和收入相对较低的乡镇工作,更不愿意到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工作,造成人为的待业”(易三平,2006)。这种盲目的择业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失去了就业机会,且加剧了大中城市的就业负荷,导致大中城市的人才需求高度饱和,而一些小城市或者不发达地区却求贤若渴。许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个比较舒适、稳定的工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民营企业、去农村中小学。他们的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就业。

三、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对策

1.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宏观调控体育专业招生规模

由于近10年的连续扩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规模空前发展,专业数量不断增加,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限制招生专业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社会体育专业在理、工、农、林、医类等院校加快布局,体育教育专业数量还在膨胀,整体感觉比较混乱,有宏观调控失效的嫌疑。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针对目前和将来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从而对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在宏观上进行合理控制。

2.加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加大就业、创业宣传和服务工作力度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鼓励有志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西部和农村基层建设。其后又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和基层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专业体育院校应该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误区,加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切实做好就业、创业的宣传和服务工作,确保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观念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就业、创业信息渠道畅通,保障服务工作到位。

3.提高培养质量,突出专业体育院校的培养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专业体育院校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应根据自己不同的校情,采取差异化发展的办学策略。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一方面要下大力气,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训练质量,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不但要突出专业体育院校的特色,还要尽可能结合本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使自己的体育教育专业办出不同于别的院校的专业特色来。

4.避免盲目跟风,合理调整不同专项招生比例

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在专项设置上一定要有前瞻性,对目前市场就业好的专项,可以适当扩大规模,对于目前就业形势不是太好的,也不能完全砍掉,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专项选择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专项,避免学生盲目跟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