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应是一套准备系统

基础应是一套准备系统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观中国近代绘画史,西方美术教育输入后,按照西方古典雕塑的复制品进行写生成为了素描学习的必须功课,一代代这样下来,至今仍无改变。而这一套所谓“科学”的观察方法与东方的哲学观、艺术观及艺术结果完全逆悖。中国传统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传神、写意、营造意境,更多表现了超越物质的精神的一面。

基础应是一套准备系统——素描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及实践

李 兵

(绵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摘 要:本文回顾了素描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及办法措施——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切入点,带动课程体系重新建构,并以绵阳师范学院为成功案例,揭示人才培养结果是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贡献。

关键词:素描;教学改革;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一、素描教学改革思路及办法措施

(一)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建设战略向苏联一边倒,美术教育的管理和行课方式也开始沿用苏联的学院派模式(内核为19世纪俄罗斯契斯恰柯夫体系)。这个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几所重点美术学院(中央美院、鲁迅美院等)率先执行,尔后在全国蔚然成风。后因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在内容上体现意识形态要求的“特色”,即文艺要反映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为工农兵服务的主题,及其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大学艺术教育融入了自上而下开展的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留下了特殊年代以“红光亮”“高大全”为特色的艺术作品。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在艺术教育上意味着回复到“文革”前的17年,西方古典主义(法国学院派)、延安传统及苏联学院派是办学的目标。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欧美现代艺术观念被引进,冲击了美术学院的教学,“保守派”和“革新派”的斗争中前者始终在美术教育阵地占据上风,但现代派的观念却在美术创作领域蔓延,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两板块在矛盾中相互做着妥协。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各地大学的美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创办,八大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成了抢手的师资,这批人现在大都成了各大学美术专业的管理者和教育骨干,推行的教育方法也都和自己当年所受的教育直接关联。在20世纪80~90年代,美术教育如同美术创作,呈现的是多元、混乱和良莠不齐的结果。如今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整体的水平虽难以赶上20世纪80年代初的本科生,但敢作敢为、游戏艺术的态度与当今的学生的总体价值取向少有缝隙。

(二)问题

考察我们的美术教育,虽身处多元而求新的大背景中,各个学校自觉不自觉想做出自己的教学系统,但具体环境制约下顶尖美术教育家的缺席、踏实的美术教育实践者的匮乏,使得我们的美术基础教育仍然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阻碍了我们美术事业自主的、健康蓬勃的发展。以点带面地看,统归到源头寻找,那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对素描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愈来愈大,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1)没有从更高的视野界定素描的广义含义和狭义含义。

(2)对素描本身的认识缺少原初的立场——进入历史的观看方法。

(3)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系统、自己的视觉呈现方式和艺术呈现的准备阶段,它们和西方的素描(作为基础训练的素描)观念及方法区别何在,难道非有统一的标准吗?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在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强大,但本质上没有改变。我们的准备系统是什么?怎样来做我们艺术呈现的基础?

(5)西方经典的素描模式不应成为我们唯一的模式,我们要重新学习,当做一门学科对待。

(6)西方现代素描的概念庞杂而定义不明,能否找到与“古典” 对接的桥梁?

(7)统观世界美术发展史中西方模式一边倒的民族和时段,那种被文化“殖民”的结果(如同物种消失)能使我们反省吗?

(8)反省觉醒之后,如何来建构我们自己艺术呈现的准备系统,为人类文化有序健康发展作出当代的贡献?

(三)思路

将这些问题认真梳理出来、总结出来,拿出一套可行的思想观念和实施办法,才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当下的任务。当务之急要做的是:

(1)素描作为美术基础课程的重新定位

(2)素描作为学科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重新评估。

(3)改变原有素描课程的模糊概念,使课程设置具体化。

(4)改革原有的西式(苏式)素描教学操作模式和教材。

(5)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衔接素描教学。

(6)对应目标的课内、课外独特课题的设置。

(7)规范教师授课的理论讲授时数,重视实践指导的启发性示范、民主讨论、讲评、课外学习布置等环节。

(8)教师再培训计划。

(四)办法和措施

基于思想认识的到位,虽身处二线城市一个普通大学,但“位卑未敢忘忧国”,自持“匹夫”的自信和勇气,率先在自己的园地上施肥播种,等待收成。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知道,欲善全局,需先解决一个点的问题,以此为坐标,解决相邻的点,最后形成一个面。所以这几年我们牢牢抓住解决素描这个点。这个点的问题解决得好,以此为统领,整个美术教育的体系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具体措施如下:

1.由学科带头人提供思想和理念,制定出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

(1)素描作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重新定位。

(2)素描作为学科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及如何继承的问题。

(3)改变一直以来素描课程的模糊概念,使课程设置具体化。

(4)改革原有的素描教学操作模式和僵化的教材。

(5)编写创新教材,要求任课教师积极进行课堂课题设置的研究。

(6)规范任课教师授课,如理论讲授时数、实践指导启发性示范、民主讨论、讲评、课外学习布置等环节。

2.由学校、学院行政提供硬件保证和政策支持

(1)画室、教具。

(2)实践教学基地。

(3)教师的科研活动。

(4)教师的科研奖励。

(5)教师效绩考核。

3.教研室、教学质量监控小组、教学质量评估小组负责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改革带动课程体系重新建构

(一)定位准确,找准问题,明确途径,实现目标

(二)加强素描理论的学习和认识

在史的纵深上下力,梳理得失。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最为薄弱,学生学习的内容找不到出处,不知道源头。学生入学前的专业培训中,素描都是程式化的以应试为目标的“馆阁体”,离生活远,离艺术更远。到了大学,这方面也没有本质改观。本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代有文化、高素质的青年,如若把素描仅仅当做一门无继承也无创新的技艺,那将是艺术教育的堕落。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自己都不能对一门学科有正确认识,进入社会后如何去对周围发挥正确的影响呢?所以我们反对通行的素描只重技术、轻理论的做法。加强正确的理论知识环节,除重新认定素描在西方美术史上的作用,更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核心融入这个大框架,希望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

(三)改变素描教学的惰性、无目的性

素描教学应包含较强的理论知识和较多的实践技能因素,而后者的有效性是前者质量实现的有力保证。在苏联影响下的素描教学(按部就班从简到繁的写生长期作业,戏剧性的光影,单一的表现方式)仍然是一些学校、一部分教师所认识的唯一正确方法,现在看来,已完全脱离了当今多元多变的社会需求;一些学校,另一部分教师虽然已看到这样的弊端,对素描教学却采取了一种无为放任的态度,旧标准破坏的同时又没有一种新的办法,学生也茫然不知所从。我们所制定的原则是在教学中讲效率,讲单位时间的使用率和成果率,所以大幅度增加素描作业量是必需的前提。比如过去一周画一张写生作业,可改为一节课一个课题,作业1~30张。这对提升教师上课水平和促使学生激发潜能具有强势规格的保证。在教学环节上,强调教师要有理论分析与讲授、课题设计、启发性示范、辅导、作业讲评、小组研讨、课外阅读布置等内容。

(四)改革教材、教具

过去的素描教学,石膏几何体、石膏像占了很大比例,几乎要用去素描学习的一半时间。我们在进行素描教材改革时,首先便是从供学生写生使用的石膏模型改起。统观中国近代绘画史,西方美术教育输入后,按照西方古典雕塑的复制品进行写生成为了素描学习的必须功课,一代代这样下来,至今仍无改变。再看看我们近代的写实性绘画作品,与“西化”之前的中国艺术对照,差距何其之大!原因就是从石膏训练开始,学艺者就在接受高鼻深眼的造型方法,一切以骨点、转折面、解剖、空间来看待事物,其结果就是将东方的事物用西方的眼光来观察。而这一套所谓“科学”的观察方法与东方的哲学观、艺术观及艺术结果完全逆悖。中国传统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传神、写意、营造意境,更多表现了超越物质的精神的一面。西方古典主义虽也有灵的因素,但总体上是透过表现物质来呈现的,所以西方“科学”的训练方法虽然使中国的艺术增添了表现“真实”的手段,但从西方的角度看中国的艺术已不再像中国的艺术,更像他们自己不高明的拷贝,尤其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许多留学海外的有识之士,做了一番对比之后,认为中国艺术难以复兴的症结也正在于此。从更长远的时间来预测,中国文化有吐纳、交融外来文化的强大消化力,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正是个消化期。由于我们的自觉,再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中国文化必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复兴,对人类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五)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从2002年就有步骤地开始改革我们的教材内容。我们将西方石膏像写生这一基础训练扩展改革为对传统“天然博物馆”内容的实践学习,如传统宗教石窟群、石刻造像的写生。虽然采用了通常的工具材料和写生方法,但东方特有的造型法则和规律所呈现的独特的东方形象样式,会在学生写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进他们的意识和认识系统。另外,通过对造像及其环境气氛的研究体验,扩大学生的心胸和视野(这是在画室里永远学不到的东西),最后通过在实践地一段时间的驻扎,切身体会古代艺术匠人对宗教及艺术的虔诚和不畏劳苦的劳动品质,训练学生意志,打造他们的人格。除了石窟石刻造像,古代的建筑、门阙、壁画也是素描写生的教材。另一个重要的实践内容就是风景素描写生,这个内容对应了中国传统成就最高的山水画美学观,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构图的散点透视、布局的四段式、皴法、虚实等,从另一平台拓展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渗透。这是我们有别以往走马看花似的“考察”的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能够较早做出战略部署并取得了有特色的成绩。

(六)出版与之相配套的自编教材

2010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们自编的改革教材《新素描教程》。教材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素描概述,阐述了素描的发生发展及素描的形式语言组成;第二、三章是欧洲素描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第四章为现代素描的认识和操作方法;第五章是本书的创新部分——美术教育领域首次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和观念纳入素描体系并设置了实践课程可操作方法,提出了构建当下中国素描教学体系的可能性。与以往素描教材的区别还有:第二章开始,每章设有解码、背景指南、巨匠(经典)语录、实践课程表等,插图范例皆有文字说明,教材后有建议选读书目。无论宏观还是细节,这本教材都有优于以往教材的创新内容。

三、人才培养结果是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贡献

作为地方院校,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现设专业有两大板块:美术学(师范)和艺术设计。从1993年专业创办招生至今已走过了18个年头,目前在校生1800人,过去的毕业生大都在川内主要是绵阳周边填充着各个地方的中小学和政府机构。我们对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视、提倡创造性意识培养的理念,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都会得到强化。当他们步入社会,那种活性的种子就会发芽结果,“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影响。从过去的统计资料看,绵阳周边县市、德阳、广元所有的中小学,我们的毕业生作为美术教师占到了85%以上。近几年由于招生地域扩大到全国其他省份,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扩大。绵阳周边的美术教师(美术工作者)趋于饱和,毕业生大有整体向外扩张之势。有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影响。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与美术学毕业生相仿,他们大部分留在绵阳周边城市,为城市的各个角落进行美化设计。早年的毕业生都在各自的公司(单位)成为管理和技术骨干,用他们的职责做着我们期待的造福工作。随着我们教学体系的不断成熟,随着教学团队科研的不断深化,具有民族本土特色的美术基础训练体系必定会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运用。图1为素描课程体系改革功效示意图

img40

图1 素描课程体系改革功效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