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行为主义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对解释指导人类动作学习取得了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第一,他否认遗传的作用。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

img10

图2—5 华生

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1958)(如图2—5所示),于1913年首先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怕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刺激—反应(S 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比较著名的是“恐惧形成的实验”(如图2—6所示)。第一步,让一个婴儿抚摸一个小白鼠,看上去他玩得很开心;第二步,当小孩玩小白鼠的时候,在周围发出一个刺耳的巨大响声,孩子感觉到了恐惧;第三步,反复步骤二若干次,一周后小孩一看到小白鼠就觉得害怕;第四步,这个实验重复多次以后,他不但惧怕小白鼠,而且害怕兔子,甚至害怕长者的胡须和毛发。

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的典型代表,他采用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测验法等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出了许多关于人类的感觉、情绪、思维、人格等方面的理论,并提出了学习上的频因律、近因律等学习理论。华生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用内省方法,主张用实验方法。他提出S R公式,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知道用什么反应,就可以推想出是由于什么刺激所引起。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对解释指导人类动作学习取得了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

img11

图2—6 恐惧形成的实验

第一,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从刺激可预测反应,从反应可推测刺激,由于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决定于遗传,而行为反应又是由刺激引起的,因此行为不可能决定于遗传;虽然华生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为,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作用。

第二,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的一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其环境决定论的理论思想,他指出:“给我订一批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他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

img12

图2—7 桑代克

2.桑代克——联结论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如图2—7所示),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研究动物的实验中,领会到它们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出他的联结主义理论:刺激(S)—反应(R)公式。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最著名的贡献就是迷箱实验(如图2—8所示),通过观察猫如何从迷箱中逃脱,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入设有打开门闩装置的迷箱中,迷箱外有一盘食物。在猫第一次偶然打开门闩逃出迷箱之后,又将它放回迷箱,进行下一轮尝试。“逃出—放回”如此重复多次。桑代克记下猫每次逃出迷箱所需要的时间,发现经过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以至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就能打开门闩,跑出迷箱,获得食物。桑代克根据动物实验,提出了学习的试误说,即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尝试与错误而实现的,试误说包括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img13

图2—8 桑代克迷箱

准备律: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练习律就是强调联结的应用。

效果律: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那么学习就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这种行为反应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效果律后来演变为强化。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如口头表扬、奖品激励等对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知识技能熟练掌握的程度。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虽然桑代克的理论后来被行为主义者吸收并成为他们的主要理论原则,但桑代克本人对行为主义学派的热情却并不高,他本人对精神和意识也很感兴趣,这是行为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并且桑代克本人也并不欣赏行为主义者那种将精神和意识一棍子打死的作法,因而对行为主义的观点异议颇多,所以就只能算是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3.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如图2—9所示),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操作条件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他发明教学机器,设计程序教学方案。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img14

图2—9 斯金纳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

第二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操作性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自己设计的著名斯金纳箱中进行的(如图2-10所示)。箱内放进一只白鼠,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img15

图2—10 斯金纳箱

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广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进行。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造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各种强化程序安排的效果作了较为科学而又详细的考察。但是他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习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评价

行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部分学习行为,其中一些理论和规律也可以较好地指导动作技能或需要经过反复强化习得的知识。但是它存在着诸多缺陷,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人简单地等同于动物的学习,忽视了人的思维过程;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被动的,这与人类的学习行为不符,也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它的适应范围也较为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