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道德修养方法

论道德修养方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上,孟子将孔子“君子求诸己”、“厚于责己”的思想推演为“反求诸己”,并把它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鼓励人改过自新方面,孟子还从改过与从善两方面提出积极的意见。

三、论道德修养方法

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方面也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求诸己”、“忠恕”、“厚于责己”,以及“杀身成仁”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一)反求诸己

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上,孟子将孔子“君子求诸己”、“厚于责己”的思想推演为“反求诸己”,并把它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他说:“亲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81]意思是说如果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这就要问自己的仁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可是别人不受我管,这就得反问自己是否明智;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这就应反问自己是否恭敬。总之,对任何得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乐取于人以为善”[82],做到凡事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二)动心忍性

即意志锻炼,虽然孟子宣扬人生来固有“良知”、“良能”,但也承认“良知”、“良能”必须通过实践磨炼才能得到发展和扩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3]。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84],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与道德品质,才是造就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必要条件。

(三)存心寡欲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人的心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所以,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于存养和扩充这些善端。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85]他认为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物质欲望。这就是说,应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欲望,否则就会失去先天的善端。孟子的这一观点反映了他的唯心主义的性善论思想,要真正做到寡欲,就必须发挥人的“大体”——理性思维的作用[86]

(四)改过迁善

孟子指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但是如果为物质所蔽,就会失去这一善端,而做出不义的事。如果做了坏事知道羞耻,就会重新恢复这一善良的本性,所以说“人不可以无耻”。但如果做了坏事不知羞耻,那么这种耻才是真正的羞耻,即“无耻之耻,无耻矣”。知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耻才能恢复和发扬其善端,知耻才能改过迁善。孟子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斋浴,则可以祀上帝。”[87]所以他在道德教育方面积极鼓励人改过自新,并且主张对改过自新的人不应追究既往。

在鼓励人改过自新方面,孟子还从改过与从善两方面提出积极的意见。他主张要像舜那样“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而且要有过改过,无过应当学习别人的长处,积极地为善,并协同别人一道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