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生日成”的教育思想

“日生日成”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提出其教育思想,提倡依照儿童的特点对其进行教育。王夫之的知行观以及“教必著行”的思想,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教学论的,是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读书穷理”和“格心”的教育的批判和修正。王夫之所谈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他的教育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而要做到“自勉”,关键在于有内在的动力。

王夫之:“日生日成”的教育思想

请跟我来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他是明清之际哲学家、教育学家。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提出其教育思想,提倡依照儿童的特点对其进行教育。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今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船山先生。曾读书岳麓,24岁考取举人。青年时与友人组织“匡社”,立志匡时救国。清贵族入京,他举义兵于衡山,抗击清兵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因上书要求改革,反对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结党营私,屡遭不测。遂至桂林,助瞿式耜谋策抗清。桂林复陷。他心怀忧愤,最后遁迹衡阳,筑土室于石船山,刻苦研究学问,发奋著书立说,勤恳授徒讲学,达40年之久。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于石船山下湘西草堂。

他以接近反映论的原理,阐明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了“学思相资”,以“心思”为主和“行可统知”,以“行”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他把教育比作冶炼大炉,说明教育对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发展和增强“天性”,养成和变革“习性”。他将人的形成和发展与知识的积累和德行的养成统一了起来。

img27

王夫之

他认为,由于社会是不断进化的,所以人类的文化教育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衣食足”而“天下治”,“乃可以文”。若是人们还处在“日争一饱,夜争一宿”的情况下,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故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结合的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是文化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他认为人们有了饭吃,能安居乐业,社会风气好转,就会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可以更兴旺。

在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串着反民族压迫的民主思想,主张教与学都要为“当世之急务”服务,不能以当时俗儒的“流俗之心”去从事教学,使学者“无心无目”,把国家民族的危亡置之脑后。所以,教人为学,要先教人“立志”,“志定而学乃益”,若“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同时他也反对闭门记诵辞章的“专经保残之学”,认为这只能使学者“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结果是无益于“身心”,无益于“伦物”,无关于“政教”。教育要“造时合用”,才能造就“今日之才”。

王夫之是怎样论述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关系是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们的重点论题。在这一点上,王夫之的观点与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法都不同。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他认为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离开行,就无以知。他认为知与行是不同的,各有其功用,二者相互为用,才能取得更大的效力。他还指出“力行然后知之真”,知的目的也是为了“行事”,即力行不仅是获得真知的可靠途径,而且是知的目的。

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王夫之的知行观以及“教必著行”的思想,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教学论的,是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读书穷理”和“格心”的教育的批判和修正。

王夫之是怎样论述教与学的关系的?

王夫之所谈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他的教育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他指出:“夫学以学夫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学,而教必非学。”阐明了教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不等于教,而教也不能替代学。他还指出教学过程归根结底是教为了学,教师主要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教师当然要教,但“教在我而自得在彼”学生一定要勤勉,他说:“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反过来说,为了使学生自勉,教师就不应该降低标准去迎合学生不求上进的要求。而要做到“自勉”,关键在于有内在的动力。“若未有自修之心而强往学之,则虽教无益”。同时,他也要求教师须是“善教者”。只有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兴趣,觉得有收益,学生才会愿意学。教师必须顺应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加以引导,使之乐学,而不能一味地强迫学生勤勉刻苦。

大开眼界

王夫之在儿童教育方面,亦有新鲜的见解。认为儿童教育要适应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所能接受,同时认为儿童易受外界影响,可变性大,便于“求通而不自锢”。故教育者必须“正其始”,“养其习于童蒙”。王夫之著作,今存者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读通鉴论》等72种,358卷,后人编有《船山遗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