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致良知”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哲学思想上的主要内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承袭了孟子和陆九渊的学说并加以发展。他说的“心”,即“良知”,又称“天理”。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其具体内容就是“明人伦”。他认为“良知”是先天具有,人人皆备的。他的教育思想对打破程朱理学教育的束缚,启发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意义。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他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

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思想

请跟我来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了解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他是明代中叶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教育学家。在哲学思想上的主要内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承袭了孟子陆九渊的学说并加以发展。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30多岁开始讲学授徒,长达25年。他每到一处任职,都修建书院,倡办社学,利用从政之余进行讲学。谪居贵州龙场驿时,建龙冈书院,主讲贵阳书院;巡抚江西期间,立社学,修濂溪书院,集门人于白鹿洞讲学。退职回乡期间,先辟稽山书院,后办阳明书院,并讲学于余姚龙泉山寺,各地学者云集,环坐听讲者达300余人。他的办学、讲学活动,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他把“心”看成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认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他说的“心”,即“良知”,又称“天理”。“心即理”说是他世界观的核心,也是他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认识的源泉不在客观世界,而是“吾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其具体内容就是“明人伦”。他认为“良知”是先天具有,人人皆备的。道德修养的关键在“去人欲,存天理”。他不同意朱熹“知先行后”的说法,提出“知行合一”说,要人们在修养上“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重视对意念的克制工夫。

img24

王守仁

他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心学”是根本,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寻求方法而已。单读书是不行的,必须考之于心。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他提出教育的作用是恢复良知,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学和行相结合、自求自得、独立思考。他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他提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要因人而异;人的才能也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他的教育思想对打破程朱理学教育的束缚,启发人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意义。他提出的根据年龄和程度的区别而因材施教,分别施行灵活简明的、容易为人接受的教育方法,为后来的教育家所吸取。

王守仁是怎样论述道德教育的?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

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王守仁提出下列几点。

第一,静处体悟。他认为道德修养的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所谓的“静处体悟”就是叫人静坐澄心,除去私虑杂念,体认本心。

第二,事上磨炼。这是他晚年提出来的。他觉得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因此,改而提倡道德修养须在“事上磨炼”。

第三,省察克治。他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己”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包含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

第四,贵于改过。他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他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

王守仁是怎样论述儿童教育的?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揭露和批判了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的做法;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因此,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同样,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同时,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虽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大开眼界

相传,王守仁的父亲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很刻苦,但很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改正,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到了河里。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