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材解读“多元”与“标准”的和谐统一

教材解读“多元”与“标准”的和谐统一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应注意“多元”与“一元(标准)”的和谐统一,坚持“标准”是在“多元”基础上的标准,“多元”也是有“标准”的多元。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标准”的成分,甚至达成一致。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是“重视熏陶感染”和“价值取向”。

教材解读“多元”与“标准”的和谐统一

傅冬云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的绝对解释权,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似乎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向学生奉送现成的真理,追求语文知识的统一与完整,似乎学生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去个性化解读,课堂学习淡而无味。

而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内容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许多教师就在这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对学生偏离主题的“独特体验,个性解读”听之任之,不加指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与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而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或在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读的“幌子”下,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的跑马场”。这样的曲解与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应注意“多元”与“一元(标准)”的和谐统一,坚持“标准”是在“多元”基础上的标准,“多元”也是有“标准”的多元。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标准”的成分,甚至达成一致。

一、适时引导,使“多元解读”回归文本

学生因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视角,对文本进行着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体验、思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在上《赤壁之战》一课时,同学们对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和弊产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赤壁之战就败在“铁索连船”上;更有学生说曹操用这样的办法真是太笨了!曹操如此轻信黄盖的信也说明曹操太笨。但是,又有同学说: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不可能这么笨的!他相信黄盖是有其他原因的,《三国演义》中说是用了一个“苦肉计”,曹操才如此相信这信。又有学生说:曹操的铁索连船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他手下一名叫庞统的想出来的。看着同学如此热烈的争论,我引导他们再走进文本:曹操用“铁索连船”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经过再一次的解读,大家发现针对曹操当时的情形,利用“铁索连船”是利大于弊,其原因在于:1.曹操的兵士坐不惯船,不连船,江上风大浪大,会晕船,这样就过不了江。2.“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操的战斗力,如果曹操提高警惕,不轻敌的话,不会遭受火攻。3.如果那天不是东南风的话,曹操也不会遭到这样大的损失。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曹操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铁索连船”,而是曹操当时骄傲自大,麻痹轻敌。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如果能够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这些智慧的火花,再通过自己的引导,抓住课堂上学生的独特感受诱发引导,多元解读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互动对话,让“多元解读”趋于合理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是“重视熏陶感染”和“价值取向”。如果有违这个前提,那就需要疏通和引导,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在阅读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教师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

曾听一位老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让孩子们说说唐僧、孙悟空和白骨精,你最喜欢谁?孩子们有的说是孙悟空,因为他机智勇敢;也有的说是唐僧,因为他仁慈;还有一位学生说因为白骨精三次骗唐僧,骗不到,可他不灰心,这种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我十分佩服!此时,另一位学生也帮腔说白骨精还很孝顺,把老母亲也请过来吃唐僧肉。听了这样的解读,老师立即加以引导,“你说说白骨精为什么要三骗唐僧呀?”学生们知道是因为白骨精想吃唐僧肉。老师接着说:“那干坏事不泄气,那坏事不就越干越多了!现在你还佩服他吗?”同学们这才认识到白骨精的“永不放弃”“孝顺”,那是建立在牺牲他人的基础上的,自己的理解是不对的。

教师在张扬孩子个性,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时,不忘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新课标大力提倡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个性,允许孩子对文本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悟。但保护不是庇护,更不是无视,当学生的认知、情感有一定的缺陷、偏差时,教师就得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进行引导,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实现文本的个性解读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三、关注生成,使“多元解读”达成一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丰碑》,一个感人的故事。课堂上,笔者正围绕“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句话展开教学。

生:老师,我觉得这位将军也太官僚了,明明看到军需处长冻死了,将军还吩咐手下的人把军需处长叫来,难道将军不认识这个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本人吗?

师:同学们,你们会认为将军官僚吗?请你们再把将军的表现和军需处长冻死的情形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纷纷读起书,都在努力寻找反驳的依据。)

生1:我不同意将军官僚的说法,课文一开始就说到将军早已把马让给了其他人,怎么能说他官僚呢?

生2:老师,我也不同意这种看法,我想大雪把军需处长覆盖了,文中说到,已看不清军需处长的面目了。

生3:老师,我从将军的神态就可以看出将军本来对这件事很恼火,说明将军是很关心战士的,怎么能说他官僚呢?

学生在读书中对将军关心战士的品格有了进一步了解,军需处长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格也自然流淌到学生的心里,从而对“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句话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将军是‘官僚’还是关心战士?”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读书的体验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文本解读往往会有不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的真实情况,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动向。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由于在课前解读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因此,这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从而也使课堂精彩纷呈。

只强调标准,不注重多元或否定多元是错误的;而只强调多元,否定规范、否定导向又实属矫枉过正,是对新课标理念的误解,是对受教育者生命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在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多元”与“规范”“导向”之间的关系,在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凭借教育智慧规范多元,聚合多元,提升多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