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践发展

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践发展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探索各种新的方式方法,提高当前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已成为各层各级大学生管理者的共识。因此,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的发展有赖于整个社会民主观念与精神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整个社会对话意识与精神的培育和形成。

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践发展

大学生对话管理既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作为一种理论,它首先来源实践,因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产生、发展的原始动因和内在动力,“实践的首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伽达默尔,1988:99)。大学生对话管理理论首先来源于大学生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但它作为一种理论新范式又是对实践的超越,它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这一飞跃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定距离。因此,大学生对话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任务。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面临诸多障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状况,揭示其中的各种障碍因素,指出其障碍克服与规避的路径。

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践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由于深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传统及风行一时的工具理性思潮等多重影响,形成了一种单一、封闭的独白式管理模式,其典型特征是控制、灌输和行政导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我国大学生管理环境的深刻变化,这种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这些新的形势和挑战主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大学生群众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变化导致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全面觉醒,民主与平等的精神已成为人们的内在诉求;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与传统管理方式极不相容;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导致大学教育开放化,大学生受到全通道信息的影响,具有不可控性;等等。与这些新形势、新挑战相伴的是各种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凸显: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大学生极端事件(如自杀、杀人等)屡有发生,大学生不文明、不道德现象也屡见于报端,等等。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普遍质疑,它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处在大学生管理实践第一线的大学生管理者(如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也纷纷发出感叹:现在大学生管理难!难理解,难沟通,工作难开展,教育难有成效。因而探索各种新的方式方法,提高当前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已成为各层各级大学生管理者的共识。在这一探索实践中,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被弱化,更多的人性化因素和方法被引入,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动机、行为需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受到大学生管理者更多的关注与思考,成为他们管理决策与实施、工作方式调整与选择的重要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开始形成,与此相对应的一些新的管理方式与取向受到学生的赞同与欢迎。例如,积极发动学生参与管理,使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与态度积极介入各项管理工作与事务,在此过程中了解、认识管理者的意图、目的与主张,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这既能使管理工作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又是将管理目标变为学生自觉行动的重要方法与路径;开展“三自”活动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倡导学生组建各种群众性团体(如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通过这些群众性团体开展各式各样的自主管理活动,这已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的普遍做法和重要工作形式;倡导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各层各级的管理积极性,更多地注重通过民主与平等的方式来对待学生、走进学生;等等。这些管理方式的调整和新的管理思维与理念的引入,切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增强了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彰显了大学生管理的教育价值和向度。

在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新兴的参与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性化管理等方式方法已蔚然成风、方兴未艾,并且已成为我国大学生管理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而这些新的管理方式方法正是本书所探讨的大学生对话管理的萌芽,它们都是对话管理题中应有之义,是对话管理的一个侧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对话管理的意蕴、价值和魅力,从中已能窥见对话管理的端倪。但无论是参与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还是人性化管理,它们都只是管理方式的调整,都无法实现管理范式的转型,而且其中的任何一种管理形式都无法完全整合和涵括其他几种管理形式而成为一种主导范式,只有对话管理因由对话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的三位一体本性既能成为一种管理范式,又能内含其他几种新兴的管理形式,而成为未来管理的主导范式。当然,毫无疑问这些新形式的管理仅仅是大学生对话管理的萌芽,还不是大学生对话管理本身,或者说大学生对话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范式在我国当前还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它在实践中的完全实现和为人们自觉应用将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在当前的探索我国大学生管理有效性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采用对话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性,已经能够清晰窥见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向当代对话管理范式过渡的趋势和走向。

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践障碍

大学生对话管理从实践到理论是第一次飞跃,是本书初步尝试要完成的任务;从理论走向实践将会发生第二次飞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因为它作为一种新事物将会面临诸多的发展障碍,只有首先认清这些障碍,才有可能为其实践发展开辟道路。

观念的障碍

思想观念是一种特殊的先导性力量,它一方面是一种“解放人”的力量——开启蒙味,破除教条,消解思想桎梏,从而推动“思想解放”;另一方面,一旦人们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它就可能占有人,成为人大脑中的一个“轮子”,成为控制人的生命、阻碍社会发展的异化力量(麦克斯·施蒂纳,1989:80)。尤其是对于新生事物来说,传统的、现行的各种思想观念将会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巨大而首要的障碍。

大学生对话管理面临的各种思想观念方面的障碍,首先来自整个社会层面。在我国社会中,由于历经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缺乏一种根深蒂固的民主对话精神,缺乏厚实的民主环境与氛围,导致社会公民普遍缺乏民主的观念、精神和素养,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习惯于专制的行为和作风,因而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对话观念与意识,从总体上说还是非对话性的,还不具备完全对话的条件和土壤。大学生对话管理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受到社会主流观念与意识的制约,受到各种传统的专制观念和非民主作风的打压。因此,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的发展有赖于整个社会民主观念与精神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整个社会对话意识与精神的培育和形成。

其次,来自教育系统内部。传统的师生观认为,教师作为主体处于积极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客体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化身,学生是填装知识的容器,知识从教师到学生是单向传输。在这种观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培养与被培养的关系,师生之间不可能平等对话。尽管这种传统的师生观的局限性已经为人们所认识,但在实践中传统师生观的转向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并未真正完成,传统的师生观念仍旧深深地影响着现实中的师生关系,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真正自觉地确立起学生主体的观念,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在自觉引入和采用教育学新理念方面还相当滞后。另一方面,虽然对话的理念与精神受到了我国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使得对话教育特别是对话教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启动的新课程改革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则主要是体现了对话教育和教学的精神,但是从总体上说对对话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仅仅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层面,而对对话对于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范式变革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仅仅将对话视作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普遍观念,严重限制和阻碍了我国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情况在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教育管理领域更是如此,很少有人认识到对话的精神实质与意义,主流认识和观念仅仅达到视对话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高度,因而还无法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型。

最后,来自高校内部。在我国的高校内部,对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从事大学生管理往往被很多人视为“打杂”,大学生管理者特别是学生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及其他学校管理者相比地位相对不高,专业化发展不够,大学生管理没有被放在与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管理大多仅仅被视为一项“工作”,而没有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教育,其中缺乏教育理念与思维,没有完全按照教育的规律和要求来进行相应的管理,通过管理去渗透、融合和实现教育目标的观念没有得到完全的确立。大学生对话管理要回归教育的原点,立足于教育的根基,而其中首要的就是要确立大学生管理是一种教育的观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到大学生管理的所有实践之中。而且大学生对话管理基于对大学教育内部结构关系的新判定,将大学生管理置于与教学同等的、平行的地位,认为大学生管理与课堂教学构成了大学教育的一体两面,主张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管理的有机结合去达成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提升大学生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大学生管理者的地位,而我国当前高校内部的上述主流认识和观念无疑成为重要的障碍。另外,当前在我国高校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功利主义思想与作风,这些风靡在整个社会中的功利的思想与观念深刻地左右和影响着我国高校的所作所为,使高校各层各级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行为动机、决策管理过程、绩效评价等都深深地受到其主导与驱使,这是推行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最大威胁与障碍。

体制的障碍

体制是一个社会组织或系统的内部结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的统称。一个社会的体制从总体上规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对话依赖于一定的体制机制与环境的保障,一种体制可能促进对话,而另一种体制则可能阻碍对话。一个社会的体制主要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其他方面的体制往往都由这两方面决定和派生。对话要求一种民主化的政治体制和一种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而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并不完全与对话的精神相兼容,一种完全与对话精神相适应的体制尚未形成和建立,但我国正在向这一方向发展。

就政治体制来看,从总体上说我国现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专制政体,而不是一种植根于民众之上的自下而上的民主政体。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民主也一向被确立为国家长远发展的三大目标(富强、民主、文明)之一,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种真正的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在我国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就经济体制来说,虽然我们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体制也已初步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的重大转型,但是一种完全的自由市场体制并没有得以确立,在实践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政治干预、行政干预过多、过滥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各式各样的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残缺(当然这里并没有否认适度的行政干预的必要性)。这种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导致了教育的单一化的、过度的政治化、行政化倾向,并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强化了大学的官本位体制与作风。在这种体制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能得到真正凸显,管理下级的主体地位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凸显,管理各方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对话关系。因此,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践发展受到整个社会现行体制的制约,有赖于整个国家社会体制的发展、完善和进步。

人为素质的障碍

对话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第一,较高的文化知识与素养。对话无边界,对话人必须“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具有较为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展开较为深远广阔的对话。第二,开放的心胸。对话人必须秉持开放与包容的心态,能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正视和容忍“持不同意见者”,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意见和主张,放弃固执与偏见,包容多样性和多元化。第三,真诚的态度。对话人要有一颗敞亮之心、一种谦卑之情,要真本自性、诚心诚意,敢于坚持真理,不为功名利禄所左右,摒弃虚妄的态度和不实的作风。因此,真正的对话只存在于高素质的人身上。

我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落后的小农经济社会,国民素质总体还不高,还达不到完全对话的条件。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管理各方和利益相关者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这成为阻碍对话的重要因素。比如,我国大学后勤管理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甚至有的还是初高中文化水平,这导致其对大学生的后勤管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常常造成不利影响,达不到服务育人的基本要求,更不用说对话管理了;大学生管理的一线管理者——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发展受限,导致很多辅导员不安心工作,将“学生辅导员”作为暂时性的过渡职业,最终目标是转教学岗位和提升行政职务走仕途,这就陷入在岗时不能提升专业化水平和素质,提升了学历学位水平和综合素质后又转岗了的怪圈;一些大学的社区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有待改善,小商小贩林立,社区居民素质良莠不齐,缺乏大学应有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社区品位,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总之,在我国当前,无论是就我国社会的公民素质而言,还是就大学生管理各方和利益相关者的人为素质而言,都还远未达到完全对话的素质要求,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践发展必然有一个渐进式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实验:大学生对话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对话管理既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又是一种行动的实践。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它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有起点无终点。作为一种行动的实践,它依赖于管理者的对话觉解,因为能否付诸实践,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如何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行动;同时,它又决定于各种实践中的相关因素。大学生对话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之路是实验,因为实验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与中介,经由实验而不断的“实验—总结—推广”、“再实验—再总结—再推广”的循环往复,大学生对话管理就会逐步走向自由自觉的发展之路。

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的可行性

首先,各种障碍的相对性。当前虽然大学生对话管理还面临上述观念的、体制的、人为素质的诸多方面的障碍,但是这些障碍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不可克服的。这些方面的因素正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会不断得以改进,逐步消除;而且它们的分布和存在状态也是不均衡的,会因时、因地而异,对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学生管理组织而言,这些障碍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存在不同的发展可能和机会。这就为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提供了介入的可能与契机。

其次,大学生管理者的对话觉解。大学生管理者是大学生对话管理各方中的首席,是大学生管理中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是大学生管理实践发展中最直接的推动力量。大学生管理者的对话觉解程度决定了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发展的高度。尽管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管理者素质状况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管理者认识到与大学生开展平等对话的重要性,而且也不乏一些高素质的大学生管理者,他们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以大学生教育管理为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他们能够成为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的组织力量和中坚力量。

再次,大学和各级学生管理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大学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具有超然物外的天然属性和古典气质。尽管当今大学正在走入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但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仍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崇尚,因为这是大学的本性使然。大学既要适应社会,回应社会的诉求,更要引领社会的发展。大学的超越性和独立性,为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提供了生长发育的土壤。这就使大学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克服来自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与体制方面的障碍,为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推行大学生对话管理提供了完全的可能。而且各级学生管理组织往往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相对独立性,这就为在一所大学内部的部分院(系)或班级依据大学生管理者的对话觉解,率先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提供了可能。

最后,大学生对话管理是一种行动的实践。对话是一种行动,一种过程,一种实践。大学生对话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展程度取决于管理各方的行动。这种行动是可以实验的,而且能够达到行动与实验的同一,即在行动中实验,在实验中行动。

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的进程、方法与应该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的进程一般应遵循由小到大的原则,即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实验,待取得一定效果与经验之后逐步拓宽推广,其一般顺序是班级(年级)→院(系)→校→区域院校→全国高校,也可根据随机原则在多个高校、多个院(系)、多个班级(年级)同时交错展开。这其中的决定因素是大学生管理者的对话觉解,即开不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在多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开展,要视具体的管理者的对话觉解而定。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部长(或者副部长)抑或其他的对高等教育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领导人、专家或知名人士认识到对话的意义和大学生对话管理的价值,就完全可以发挥其领导、决策等方面的影响力在全国高校倡导推行和推广大学生对管理实验、实践;如果某个大学校长或其他领导认识到大学生对话管理的价值意义,就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大学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验、实践;同样,如果某个学生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具备了对话觉解,就能够在自己管辖的班级、年级及学生中开展对话管理;等等。这些多层面、多层级的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实践可以交互共生,遍地开花,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程序、原则和框架。

但是,作为一个标准个案的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其一般程序与方法是:①选取样本;②人员培训;③制定操作指南或手册;④记录数据,建立档案;⑤比较和评价;⑥系统分析,撰写报告;⑦总结、推广。

选取样本,就是确定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对象和参照对象。这其中的主要考虑因素是管理者的对话觉解,即选取作为样本的学生班级、年级或院(系)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或其他主要负责人要具备对话的精神与素质,能够自觉践行对话管理,自愿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具有事业心和奉献精神。选取的参照班级、年级或院(系)等与实验班级、年级或院(系)等要具有对等性、相似性和可比性。

在选定样本后,就要对相关人员特别是管理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管理者理解和把握对话管理的精神实质、理念体系、方式方法、价值目标、运行机制等,提高其对话觉解程度。给学生介绍对话的理论与知识,发放有关对话的学习资料,使之认识对话的价值,掌握对话的技术与技巧,培养对话的能力,养成对话的意识和品质。

接着就要根据大学生对话管理的范式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管理理念、内容、方法、方案、规则与措施,形成操作指南或手册,用以指导各项管理活动。

在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详实地记载各种数据、事实和案例,建立各种各样的档案,如管理者日常工作记录档案、学生活动档案、学生成长档案、经典对话集录、特殊学生教育管理案例,为比较、分析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验效果积累第一手的资料。

每年度结束,将实验学生的学习成绩、活动参与、自我效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参照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揭示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效果与价值。在对比中,既要注重实验学生与参照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也要进行单个学生的纵向发展比较,特别是要突出学生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对对话管理价值的评价。这就要开发和设计各种学生评价量表与问卷,达到大学生对话管理比较、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撰写和形成年度实验报告。

最后是实验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在大学生对话管理的实验过程中,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经验交流会,对实验的各种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对各种经验和新做法进行推广,通过“实验—总结—推广”、“再实验—再总结—再推广”的循环往复,促进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由少积多,由点到面”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对话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它具有自身内在的独特机理和运行模式,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时要牢牢把握其内在特性,不能完全因袭传统的管理思维与模式,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防止过度行政化的倾向。教育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密不可分,它要服从政治的需要,打下政治的烙印;但是教育又具有超越性和相对独立性,不能跟在政治、行政之后亦步亦趋。教育过度行政化必然使教育的本质发生异化,从而迷失教育自身的方向。当今中国教育具有过度行政化的倾向,值得警惕。在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中,首先防止的就是这种过度行政化的倾向。我们强调各级管理者在大学生对话管理各方中的平等首席地位,强调其组织策划、发动带领的作用,但要摒弃其行政命令方式和以行政为导向的组织运行模式(当然这里并没有否定行政机制在大学生对话管理中的积极作为),要认识到各级管理者是作为“公共服务者”、“教育者”而不是“行政官员”的身份介入各项管理活动,其一切管理行为与作为是基于自己的体认,而不是行政的需要。

第二,要坚持自觉自愿的原则。大学生管理者(如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是否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如何开展、开展的程度等都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对话觉解和自觉自愿,不能违背其意愿由上级强制推行,只能以由上级倡导,各级管理者和学生组织自愿申报、自觉推行的形式展开实验。学生在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中更是自觉自为的主体,除学校规章制度明确规定或禁止的行为外,学生参加各种实验活动都是基于自愿,都是自主的行为选择,不能强制学生参加各种实验活动。一切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活动都应在管理各方特别是学生主体意愿的基础上,以自然、开放的状态进行。否则实验的结果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并应受到质疑。

第三,要尽力去除功利的行为与作风。大学生对话管理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实践是一项现实的事业追求。它要求管理者以干事业的态度,满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一同成长和进步,这就要求去除各种急功近利的功利行为与作风——对话精神是与功利的思想格格不入的。大学生对话管理追求价值理性,排斥单纯追求功利的工具理性思维。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建构与发展。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不能成为达到管理者个人功利目的的手段,实验的成效不能作为“政绩”、“形象工程”加以“宣传”,其评价不能单纯以上级评价为主要依据,而应以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为主要依据和标准。

经由实验克服、消减障碍,逐步走向大学生对话管理的自由之境

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的尝试,它将种种影响因素聚合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加以检验、验证与整合,探索、创造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是实践发展中的一个缓冲期,缓冲是一个蓄势的过程,是为了加速。实验是一个孵化器,在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中孵化、萌芽各种生成、发展的种子与幼苗,这些种苗既可以在实验中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也可以被移植它方栽种发展,更可以先在实验中开花结果,产生许许多多成型的新种子,再将这些种子广播天下,遍地芬芳。因此,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经由实验环节之后,才能呈现并且必将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实验是实现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由少积多、由小到大快速发展的有效而便捷的路径。通过实验将使更多的人了解对话,认识对话的重要性与价值,使对话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因此实验的过程是对话教育的过程,是培植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主体的过程。随着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主体的增多和实践经验的推广,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就会逐步扩展,从一个班级到更多班级,从一个院(系)到更多的院(系),由一所大学走向更多的大学,从而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

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是逐步克服、消减种种障碍的过程。大学生对话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在当前还面临各种思想观念、体制及人为素质方面的障碍,而开展大学生对话管理实验本身就是克服、消减这些障碍的一种尝试、一个环节与过程,因为对话本身就是一种革命的力量,一种自由的实践。对话是一种新的文化,它既是思想、文化、观念的革新力量,又是一种自由民主体制的增进累积力量,更是提高人为素质的一种内生动力。以对话去培育对话,是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发展的内在逻辑,用实验去预演、推动实践是大学生对话管理实践发展的便捷路径。

【注释】

[1]University California at berkeley. The Berkeley Campus Code of Student Conduct. http://students.Berkeley.Edu/uga/conductapendix.asp.htm.

[2]蒋泽标.学习共同体的基本问题[EB/OL]. http://www.etc.edu.cn/blog/jiangzebiao/archive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