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标准化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标准化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它是产业发展、生产率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本推动力,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的速度决定了标准更新的频率。一方面,标准化是技术创新的平台,标准化本身就是自主创新的成果,是科技研发和经验积累的结晶;另一方面,技术标准又是科技研发的基础。虽然标准对创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忽视标准在某些方面对创新也有阻碍作用。

一、标准化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一)“创新”的概念

什么是“创新”?对此各学科均有不同的解释。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他从生产函数出发,研究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如何实现新组合。他把创新定义为“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结合”。[3]这包括五种情况:开发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采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征服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其定义的创新概念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包括经营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等。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它是产业发展、生产率提高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本推动力,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并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多层次经济周期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形成是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表现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循环往复的模式,这完全是因为“新的组合,不是像人们依据一般的概率原理所期望的那样,在时间上是均匀分布的”,而是“一旦出现,就会成群成组地、以不均匀的时间间隔,断断续续地出现”。[4]也就是说,创新活动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方法并不是有规律的,而是一个时高时低、时疏时密的间断性过程,企业家的出现也不是连续的,而是成群地出现,这是因为,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家的出现可以促使其他企业家出现。在创新出现前,经济处于一般的均衡中,这种状态没有企业家,也没有创新,因而也没有发展,生产停留在马克思所说的简单再生产阶段,一旦出现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平衡即被打破,企业家可以因创新获得超额利润,这又吸引其他的企业家进行模仿和创新,随着创新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创新带来的利润逐渐被细分,创新的动力也逐渐降低乃至消失,社会发展速度变慢甚至停滞,直到新一轮的创新开始后,社会经济发展又进入新的循环周期。

(二)技术创新直接推动标准发展

当今世界,现代技术突飞猛进,呈现出加速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特点,产品技术生命周期显著缩短,技术不再单一出现,而大多以整个系统的子系统的形式出现,技术之间也不再孤立,而是形成了一个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网络,这些变化也为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课题。

(1)技术创新的速度决定了标准更新的频率。现代技术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这对标准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过去在技术生命周期较长的情况下,标准的制定往往是在技术走向成熟的时候,因此,制定时间较长。如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开发者在引入新技术后,都尝试着直接制定出相适应的标准,因此,技术创新与标准出现同步的趋势,否则,技术难以迅速产业化,而标准也可能呈现滞后性。

(2)技术的网络化,改变了标准的动因。标准化的动因往往是竞争。众多的技术竞争通常会带来未来技术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技术在市场上不能迅速被消费者所接受,而标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标志该项技术已经成熟,从而增强消费者的信心,使新技术迅速占领市场,并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3)技术的系统化,使得标准化过程更多地从整个系统着手。在信息发达的条件下,技术创新呈现明显的系统性,不论是系统创新还是系统内的局部创新,都需要与系统的其他部分进行兼容,这就需要规范接口标准;而且,现代技术创新是一个体系,很少有新技术能独立发展,因此兼容标准显得更为重要,这也会推动技术的系统化和兼容产品的发展。

(4)标准先行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竞争的鲜明特点。在传统工业化时代,标准是后补型的,往往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往往是标准先行,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其表现更为明显,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由此带来的经济利益。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特点是技术发展迅猛,技术方向各异,产业投入巨大,协作配套要求高,因此,这些产业的发展首先依赖于技术标准的确立,比如3G技术、无线视频接收技术等,在标准的方向未定的情况下,产业很难发展起来,而且标准的缺失也意味着产业的技术尚不成熟或未完全定型,有待继续研究后再推进产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化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导和成熟的重要标志,而抢占产业的制高点就转化为争夺标准的话语权。换句话说,在高新技术领域,往往是先有标准,再实现技术的产业化。

(三)标准化能支撑和促进技术创新

标准化与自主创新具有协同效应。一方面,标准化是技术创新的平台,标准化本身就是自主创新的成果,是科技研发和经验积累的结晶;另一方面,技术标准又是科技研发的基础。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科技研发的成功率和效率,并将自主创新的技术以标准的形式加以固化,进而通过标准的推广实施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水平。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趋势,很多跨国公司将自主研发的技术申请专利,又将专利融入标准,不断实行产业扩张,做大做强后获得技术领先优势,再通过收取专利费的形式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是遵循了标准化和自主创新的内在规律。

同时,根据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当创新成果形成标准以后,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就会提高。标准化降低了产品的差异程度,减少了超额利润,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而会促使企业家做出新的创新,这就提高了创新的频率,促进了创新的发展。

(四)标准对创新的“双刃剑”效应

虽然标准对创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忽视标准在某些方面对创新也有阻碍作用。这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在某些领域次优的技术成为标准,从而对最优的技术形成门槛。这在正式标准(如中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较易发生,因为标准是协商一致的结果,最新的技术由于适应范围小,往往不易被更多的企业接受,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选择次优的技术。但是在以自愿性标准为主导的国家,这种情况会少得多。这是因为自愿性标准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二是标准引入的时机,如果标准引入过早,技术尚不成熟,就很难保证标准采纳的是最好的技术;如果标准引入过晚,技术有了新发展,而原有的标准不能及时更新,就会制约新技术进入市场和迅速产业化。正如克努特·布德林在《标准经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错误的标准、过早或过晚引入的标准都会降低标准在技术革新中的潜在的积极影响,甚至使其转变为负面影响。”[5]

(五)标准与专利的关系

由于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一些技术专利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标准,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这也是技术创新与标准相结合的体现。对于标准与专利的关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标准与专利的结合既可能促进创新,也可能抑制创新。一方面,专利进入标准后,能借助标准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扩散,因为专利主要是专利持有人使用,而标准是一个行业使用,这就扩展了专利的使用范围,专利持有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市场回报,也可以促使企业进行再投入和创新,加快企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专利持有人获得了稳定的回报,也可能考虑减少投资,降低技术创新速度以回收投资成本,同时千方百计阻止其他竞争者进入,打击其他技术创新者的积极性,从而抑制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其次,标准与专利的结合既能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又可能导致产业垄断。一方面,专利纳入标准后,借助标准被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迅速提升了行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一些在管理和技术上具有优势的跨国公司或企业联盟,将标准作为经营策略来运用,借助标准对某些技术实现事实上的垄断,这种产业垄断现象不仅威胁相关企业和产业的进步,而且会限制市场竞争,侵害公共利益。

最后,专利进入标准要遵循相应的规则。从一定意义上讲,专利属于私权,标准属于公权,国际上对专利进入标准有明确的政策,总体上说,在正式标准(或称文本标准、法定标准)中,对专利进入标准是十分慎重的,这是因为正式标准多属于公益资源,体现了标准的公权属性。如果要纳入标准,一般有以下原则:一是标准中纳入的专利必须是制定标准所绕不开的技术,也称“必要专利”;二是标准化组织应尽量披露标准中涉及专利的全部信息;三是标准化组织要在获得专利持有人的免费许可或合理无歧视的声明后才能纳入;四是标准化组织不介入企业间具体的专利许可事务。但在事实标准特别是企业联盟标准中,有大量的专利融入了标准,许多发达国家和优势企业或企业联盟娴熟地运用这一方法,推动了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实现了专利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带来了前文所述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