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需要良好的全员育人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需要良好的全员育人环境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全员育人就是高校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培养人才的工作,都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曾有过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需要良好的全员育人环境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始终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理论和实际教学工作者们不断地在内容、方法以及教学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改革和实践,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整体上还是难以令人十分满意。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多种思想文化交织并存,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固然要从课程、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改革,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学校全方位的大力支持,统筹规划建设,需要全校教职工都来共同关心、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成功,提高教学实效。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全员育人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更是高校全体教职工所肩负的共同历史使命。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专业方面高质量,而且要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高要求,要德才兼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全员育人就是高校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培养人才的工作,都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育人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1)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全员育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特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曾有过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指明了方向。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多次反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学校应当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期我党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党的教育方针明确阐明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谁服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性质问题。《意见》也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学校某个部门或某些人的事,而是全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岗位或者是在管理岗位、服务岗位,无论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人员还是非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人员都要积极履行育人职责,结合岗位工作,找准育人的结合点,以教学课堂和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措施为载体,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落实在育人的具体任务中。

(2)全员育人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要求。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是有规律的。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外在客观因素,即人的社会性。社会是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人在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网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长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培育人才。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广度和深度。

第一,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和与学生交往的同时,自觉地通过自身言语、行为、立场、观点、知识、业务水平、道德风范、处世态度等全方位地影响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被誉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我国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把教师的任务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就是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授业”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解惑”是解决和回答在德育和智育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概括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可见,教书和育人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可割裂,也是教师的天职。

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不只是培养有知识的人,重要的是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更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做好育人的工作,自觉地将教书与育人辩证统一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打破纯粹传授科学知识的单一格局,将知识与情感统一起来,将知识传播与人格塑造统一起来,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活做人的道理贯穿进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平常与学生的交往和谈话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第二,管理育人。管理育人是指学校管理人员结合管理过程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学校管理的规范性、约束性、渗透性、民主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在接受管理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情感陶冶,达到行为规范。依据现代管理科学,在一定意义上管理也就是服务。管理不是单向的活动,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就是通过管理人员,运用各种有效载体,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克服实际困难,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健康积极地成长;通过有效的管理,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现实的发展机会,使学生在现实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的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率先示范,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认同,也可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管理育人,是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渗透育人职能,将育人始终寓于学校管理之中,以管理促进育人,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第三,服务育人。服务育人是指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要服从学校的教育目标,即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一切服务措施、手段方法、行为,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学校的一切工作,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学校育人重任,因而都具有育人功能。这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和单位的本质区别。服务育人主要是指学校后勤、生活服务部门及其职工,在各项服务工作中,要有明确的育人意识,自觉地发挥服务育人功能,承担服务育人职责。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不断改进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服务的育人效果。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全员育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社会生活环境。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西方各种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随之大量涌入,渗透进校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既使大学生发展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又使他们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社会问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腐败现象严重等,给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造成不少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团队观念较差等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与冲击。

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信息、知识的发布、传输、下载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通道,又给错误的思潮、观点、有害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和数量上失去了优势。一些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也超过了我们的教育和主流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决议的颁布和实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明显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思想快速变化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必须从学校育人全局、整体的视角来认识、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全员关心、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现实情况是,一些高校的领导、教职员工依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某部门和少数人的事,以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没有形成,必然影响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质量。

2.全员育人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应该说是一项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性质,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复杂工程,不同于学校其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需要学校一切教育力量和要素,相互协调一致,和谐共振,形成良好的育人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全员育人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如果我们将高校教育看着一个大系统,那么其中教书、管理、服务,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则是一个个子系统。根据系统理论,系统中的某个子系统只有作为系统整体的必要组成部分时,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并使整个系统具有其单个组成部分所不能达到的性质、功能和特性。如果其中某一部分离开了这个整体,以至于不能与其他部分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和联系,这个孤立存在的部分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而作为整个教育系统,其性质、功能和特性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具体来说,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大学生,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德能、智能、体能等素质。其中,德能素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明确的内容和要求,即在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上要达到与一个合格大学生相符合的实际水平。在思想素质上,能够树立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道德素质上,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并能按照社会要求去努力实践;在政治素质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努力行使作为社会主义公民所应具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只具备了一定的智能素质,而在德能素质等方面不合格,那么,高校教育大系统的功能就没有达到。常言道,“有德有才是正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把学校德育作为一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所有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和其他教职员工都是该系统的要素。由于学校内部分工的差异性,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课程和教职员工,虽然具体工作任务不同,内容、功能和途径也不相同,但育人是共同的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德育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的本位职能或职责,也应该是学校其他课程和教职员工的辅助职能或职责。只有坚持全员育人,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一旦学校德育变成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的任务,只是这支队伍孤军奋战,而其他要素无所作为,只教书而不育人,只管理、服务而不育人,学校德育的系统功能就难以充分实现。

(2)坚持全员育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学生工作队伍的主体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育人热情。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不能看成只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专门任务,而应是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和使命。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发扬我党依靠群众路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作为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自觉根据学科和课程内容、特点,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所有教职员工,都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都要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优雅的行为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只有调动全校广大教职员工育人的使命感和积极性,每位教职员工都在本职工作中自觉发挥出育人功能,大家齐心协力,形成全员参与,合理育人的良好局面,“德育首位”,才能得以真正落实,首而有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主渠道、主阵地地位才能得到真正加强,有利于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3)坚持全员育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大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时,也必然同时受到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周围环境与教学内容是否和谐,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程度。当二者所包含的信息基本一致时,接受效果就好。反之,就有可能发生信息冲突,不但降低教学实效,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时学生经过多次教育所形成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因为学校某一件事件,或教职工的某一句话而抵消。因此,学校内所有的人、事、物就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隐性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感,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高等院校是专门为党和国家培养所需人才的特殊单位,学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对学生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一方面通过健康、先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阻隔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校园环境创建,净化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有一个利于身心发展的良好的校园环境。《意见》明确指出,要“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等学校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应是孤军奋战,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原则。只有实施全员育人,所有教职员工目标、言行一致,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能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整个学校的所有时间和空间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育人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就享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利条件,有助于加强课程建设、改革和发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不断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4)坚持全员育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

寓德育于智育、管理和服务之中,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优势。一方面,教职员工的精神境界、信仰、品德、情操以及知识见解、治学态度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经常与学生接触,最容易发现学生思想、心理上的困惑、矛盾和不良行为表现,如果能及时地因人因事地加以引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收到雪中送炭、指点迷津的效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减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困难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智力支持。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占学生在校时间最多,教师在全校职工队伍中人数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最大。尤其是随着学分制在各高校逐步推广和实施,学生与学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教学方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现和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专业思想、如何对待学业上的成功与挫折等思想行为倾向。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在这方面,任课教师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学生工作者更有发言权,拥有更多的便利条件,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更好。

高校学生接受的是专业教育,除专业课程学习外,学校多项工作和学生实践活动都与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特点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心智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并通过文化专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可见,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包含了思想品德的养成、体力和智力的提升等,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注意培养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作为职业人应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质。实施全员育人,尤其要重视教师的教书育人,每位教职工都在本职工作中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学校工作的所有环节,既拓展了学校德育的途径,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