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

用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培育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既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也为当今大学生完成自身人格塑造,成长为创新有为的优秀人才开辟了有效途径。艰苦奋斗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独立、抵御外来入侵的伟大力量,更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用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

艰苦奋斗精神与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精神一样,都是闪耀着灿烂光辉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为凝聚民族智慧和力量、创造民族辉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项充满艰辛、需要创造、富于挑战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的完成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这个巨大的精神力量就是要大力弘扬包括艰苦奋斗在内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培育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既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也为当今大学生完成自身人格塑造,成长为创新有为的优秀人才开辟了有效途径。

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远古时代,自然条件恶劣,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使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凭着这种精神,在生产工具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从象征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贯通南北“动脉”的京杭大运河、体现治水杰作的都江堰、显示桥梁建筑奇迹的赵州桥、标志建筑经典的故宫,到传世著作《史记》、《九章算术》、《梦溪笔谈》等;从古代的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两弹一星”、新一代航天人的卓越贡献,都无不显现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的世代相传和博大精深。历史深深地镌刻着:中华民族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创造了人类文明,为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艰苦奋斗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独立、抵御外来入侵的伟大力量,更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回顾上个世纪的百年奋斗,从1840年到1901年间,清政府因战败赔巨款、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无可奈何时,是手无寸铁的中华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展开艰苦卓绝的反帝斗争,使入侵者魂飞魄散,英勇保卫了祖国的疆域。

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艰苦险恶的战争环境,我们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和率领广大军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使革命力量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战胜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井冈山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穿破衣衫,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数次“围剿”,使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艰辛,战胜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终于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及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同样是靠顽强战斗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挫败日寇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特别是在王震将军领导下的三五九旅,驻防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使原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从而谱写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响彻云霄的凯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军民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美式装备武装的国民党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践一次次证明,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时,只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能使我们党和民族的航船,躲过暗礁和险滩,驶向成功的彼岸。我们民族、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靠艰苦奋斗起家创业,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靠艰苦奋斗成就伟业,靠艰苦奋斗走向辉煌。

育人创新的法宝

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不仅使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发展壮大,使我们党由革命党发展为执政党,而且我们的先贤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用这种精神育人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就是最好的例证。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京津地区的三所著名高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大。它虽然只存在了8年,却培养出了后来成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之父”邓稼先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大批院士。西南联大教授中大师云集,他们的学术水平堪称一流,联大师生的道德和人格力量,特别是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同样是一流的。

当时联大教授的物质生活条件极端贫困。1937年上半年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造成通货膨胀,一个教授的平均月薪仅约350元法币,到1943年下半年联大教授的平均月薪虽有3697元法币,都只等于1937年的8.3元,这样微薄的收入怎能维持一家几口人的生活?惟有如此,才发生了一些让联大学生们目睹并为之震撼的事情:联大法文专业一位首席教授拿了师母的游泳衣去当卖;闻一多先生每天上午在联大授课,下午在中学兼课,晚上批改了学生作业后,半夜还得为别人刻图章卖钱糊口;法律系一教授因为长期患病、经济极为困难,只好请求学校收购他多年来积累的法、英、汉三种文字的全部藏书[1]。知识分子居然卖掉视为“命根子”的藏书,此中苦况,让我们难以想象!联大教授们虽然经济、生活极端困难,但他们首先考虑的还是国家民族的苦难。1942年10月联大有25位名教授(都是各系的系主任)联名致函校领导或教育部,拒要教育部发给自己的特别办公经费,即额外津贴。其理由是:第一,他们认为多做一些工作,是自己的责任;第二,他们想到国家的苦难,不愿享受特殊照顾。其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何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正是用这种精神,三校合并后他们精诚团结,倾心教学,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果和育人伟绩。

当时由于物价飞涨,联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也是极端艰难的。学生食堂不仅伙食质量差,而且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杨振宁教授在谈及当年在西南联大的4年本科生、2年研究生的经历时说,那时的教学场所非常简陋,学生住的是茅草房。就餐时,没有凳子,同学们围着一张桌子站着吃,饭就装在一个大桶里,饭中有时还有沙子,有时吃了第一碗,就没有第二碗了。杨老深为感慨地说:“西南联大的6年生活经历,在我的一生中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时西南联大只有约1500名学生,是一所非常小的大学,又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办学,然而在8年的时间里却培养出一批非常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对中国后来的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的学术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不仅要学习西南联大师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还要学习他们始终把人民大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发扬西南联大校训所说的“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与挑战,决不退缩,勇往直前。

逆境成才

常言道,人生在世,苦难在所难免。苦难一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如遭遇乱世灾荒、患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等;另一个是个人生存环境的恶劣、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等。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逆境。顺境可以成才,困境、逆境能否成才?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说明,后者亦可成才。困境、逆境固然有些残酷,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进,启迪智慧,也引人彻悟。逆境成才最重要的就是靠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前些年,朱光潜先生在台湾的一位侄女写了一篇深情回忆朱先生的文章,文章中说,集大成者往往是“天才+勤奋”。又说朱光潜先生智力并不是最好的,家境也不好,但他却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一个极具艰苦奋斗精神的人。

朱光潜先生生前曾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加哪怕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3]直至走完89年生命旅程的最后一刻,他始终是这样做的。

到了晚年,他感到自己在世的时间不多了,他为中国的美学研究还很落后的现状异常焦虑。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资料不足,于是他潜心资料翻译和译著工作,以便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翻开朱先生临终前五六年出版的书目,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耄耋老人所完成的。他校阅了近400万字的译著和论著,还出版了80岁以后的新著《美学拾穗集》和《谈美书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光潜先生为了完成他最后一部翻译巨著——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他争分夺秒地伏案笔耕,每天从早上到下午5点,除了吃饭,他不离书桌不下楼。体重只剩下35公斤,最后终于病倒了。大夫们为他会诊后做了结论:“是疲劳综合症,他实在太累了!”历经三个寒暑,47万字的译著终于全部脱稿,可惜朱先生已等不及看到出版的新书便辞世了。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他的这番惊人成就,并不是其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他的成功全在于他逆境中奋进,在于他较早具备了独立生活能力。

现在教育学界正在研究农村孩子成才的原因,确实值得思考。就我个人经历也有感触。解放初期,农村百废待举,我家庭景况不够好,主要是弟妹多,缺劳力,我又是排行老大,因此小学毕业后,父亲便不让我上普通初中,要我考简易师范,最好留在家乡开荒种地,做父亲的帮手。我生活的湖南益阳,是地处资江下游、洞庭湖之滨的人文荟萃之地,民俗古朴纯真,尊师重教形成风气,我从小非常崇拜也想将来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那年夏天听说简易师范在邻县的桃江县招生,于是就和村里另一小伙伴冒着酷暑步行60华里去报考,结果那位伙伴因故没让考,我认为那种学习太浅便未考而返。过了不久,周立波先生家乡的益阳县第四中学招生,在我家附近的一所中心小学设有考场,我有一个在该小学烧饭的堂兄得知消息后偷偷替我报名,还帮我借了一支毛笔。考试的那天我满心欢喜,一大早出门连走带跑地走过了好几里路,也许是老天有意捉弄,一到考场,却不知那支揣在兜里准备考试用的毛笔什么时候掉了,当时我急哭了!在万分焦急之时,又只好请堂兄找老师借来一支不太好使的毛笔。考完以后,回到家里我表面上若无其事继续我的种地生涯,可心里老是惦记着上学的事,发榜的那天,忍不住又偷偷跑去看,没想到我竟考了第一名。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的成功的喜悦。回家的路上,我心想,这次父亲也许会让我上学了吧,没料到父亲还是因为家里没劳力,仍不让我上学。真是万幸,此时正值党和政府为鼓励工农子女上学在农村开展劝学运动,村干部和当地小学教师知道我考第一名便轮番到我家做劝说工作,这样我才得以能上中学。我靠政府颁发的人民助学金和父亲辛勤劳动所得缴纳学费,每逢寒暑假除回家帮助种地外,还同父亲一道日以继夜地从事做伞的副业,经常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干活,获得微薄收入以弥补学费的不足。在学校自然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牢记党和国家的培养。几番曲折,几度春秋,我初中毕业后又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高中毕业后终于以优秀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并完成大学学业。在我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事情都可以淡忘,惟独此事刻骨铭心,它催我奋进,让我终生不敢有半点懈怠。

当前,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由于缺乏较好的生活条件,在学习中反而更能吃苦耐劳的事,也值得我们深思。北京广渠门中学有一个特别的“宏志班”,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守纪律,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4]。这个班的学生伙食简单:馒头、咸菜、白开水;几乎不花零用钱;乐于吃苦,全班同学曾从学校步行25公里到卢沟桥参观,没有一个人叫苦。学习成绩优异,领先于全校,引起社会瞩目,各阶层人士纷纷向校方要求让子女进入该班学会吃苦,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将来能够成才。

当然,我们共产党人并不主张苦行僧,也不否认顺境可以成才,只是需要认真地把握。但是,因为生活条件太好,而不能好好成才,甚至有些已成为经不起风浪的“温室花朵”,就值得十分警惕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道出一个普遍真理:大凡有成就者,无不历经苦难而奋起。因为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每一项进步都是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基础上取得的,都是人类在不懈地艰苦奋斗中获取的,因此,尽管时代在变,惟有人类文明成果——艰苦奋斗精神是永恒的。

走向未来的通行证

当前尽管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还不平衡的小康。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为数不少,等等。因此,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须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况且,我们国家在发展进步时,发达国家并没有歇脚停步。因此,形势的发展告诉我们,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则退。去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和中央书记处同志赴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庄严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即使是将来条件好了,也要永葆艰苦奋斗的本色,因为我们的现代化是后发的追赶型的现代化,如果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跑,必将会被历史所淘汰,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紧跟时代,艰苦奋斗,实施跨越式发展。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世界普遍关注独生子女问题。最初,有些人从心理学、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令人担忧的一代。我国目前有独生子女6000多万人,相当于法国人口的总和,两个加拿大的人口,到底是不是问题儿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差别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从问题儿童到差异缩小,直至为零,关键在吃苦精神、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艰苦奋斗与一定的物质条件相联系,又是一定精神境界的反映。当物质条件非常匮乏时,不艰苦奋斗就无法生存,这种情况下的艰苦奋斗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本能,也是一种无奈。当物质条件显著改善后,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则是一种境界,需要高尚的人格作支撑。而且,我们所弘扬的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培育的过程,作为青年一代更是任重道远。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比较强,期望值比较高,他们在强调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智慧的同时,特别重视个人目标的实现,不少学生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艰苦奋斗精神的极度缺乏形成了强烈反差。我国的基本国情,迫切需要大学生艰苦奋斗、勇挑重担,但有些大学生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准备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少数人甚至胸无大志,贪图安逸,无所追求。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同理,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是难以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

当今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对后代进行吃苦精神的培养,认为一个勤劳奋进的民族才能很好地把握未来,学校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英国贵族学校和中国的“贵族学校”有很大的差别。英国贵族学校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但是学校的富家子弟却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学校常常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恶劣天气里穿短裤到操场、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学校的良苦用心在于通过这一生活环境的磨炼,以增强在艰苦环境下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孩子坚忍性格的养成。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英国人的看法。

未来的20年,中国将会发生更加令世界瞩目的巨大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在当代大学生手中实现。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不受制于人的重要法宝,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立自强、进步发展的根本。弘扬并不断培育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教育+实践”的磨炼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最重要的“孵化器”。就道德品质来说,每个个体从天真无邪到成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接受、身体力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艰苦奋斗贵在长期坚持,重在刻苦实践。我们相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将造就一代代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先辈和民族的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富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贺祥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道德和人格力量,北大人,2001年秋冬合刊.

[2]张玉来.杨振宁:难忘西南联大,人民网——校园内外,2001年9月12日,http://www.baidu.com/.

[3]徐泓.春蚕到死丝方尽——记朱光潜先生,东方网,1986年3月,http://www.baidu.com/.

[4]叶运生、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

(原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2期,与孙超合作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