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材更新机制研究的新进展新突破及其成果应用

教材更新机制研究的新进展新突破及其成果应用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日益暴露出其运转不灵、缺乏活力的弊端。本课题初步建立了一套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并被采纳用于2002年教材评奖。当然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材功能的改变不断完善。研究指出,当前应特别关注教材形式的更新,鼓励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一是要充分依据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选择教材内容、知识体系以及编写构架。

教材更新机制研究的新进展新突破及其成果应用

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统”和“包”为特征的教学管理机制(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统一分配)和教材管理机制(统一编写、统一印刷、统一发行),虽然大体适应当时的教育体制,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尔后根据形势发展也进行了许多改革,但至今还有消极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日益暴露出其运转不灵、缺乏活力的弊端。当前高教教材内容体系陈旧滞后,教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这里,必须进一步打破“统和包”,打破旧的思维定势的影响,真正实现宏观管好、微观搞活。本课题研究在教材管理机制的更新和教材内容与形式更新方面的若干问题上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这里的“新进展”是指有一些问题通过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得到深化,感到必须提出来加快改革;这里的“突破”是指有少数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做法上都有所突破,应该在机制上加快更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应逐步放开,从当前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为转变为主要是出版社或出版集团的行为

国外高教教材建设完全是市场运作,出版社或出版集团发挥着重要作用。善于捕捉教材市场上的有用信息并及时有效地组织教材编写,所以国外教材的更新能够较好地与教育及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知识、新技术在更新教材内容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高教教材建设也应逐步从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为转变为出版社或出版集团的行为。遵循教育规律,同时又充分利用市场调节规律,加快教材更新的步伐。

2.在教学上要打破“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旧模式,实施一门课程多种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新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课程沿用基础教育的做法,一门课程使用一本教材(实际上是课本),教师教到底,学生学到底。部分课程也指定了教学参考书,但作为正式教材仍然只是一本。这种状况严重束缚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学生自主能力的成长,也束缚了教材的多样性和及时更新。本课题研究建议今后在教材编写上要淡化“教学大纲”及“教学基本要求”的束缚,强调教材编写要在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和学术专著不同)充分发挥编者在学术上和教学上的特长,编出有自己特色的教材,这样也有利于抑制低水平重复的教材出版。就目前情况来看,全面改变一门课程使用一本教材、广泛采用多种教材作为教学参考,在有些地方、有些学校可能条件还不成熟,所以不要搞一刀切,而要逐步展开。作为一种过渡,可以首先做到除指定一本教材外还指定若干本教学参考书,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提供给学生选择。在全面实施一门课程使用多种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新模式以后,就可不再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或“符合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作为衡量一本教材教学适用性的基本指标,而只是把“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体现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等指标,来衡量教材的教学适用性。

3.大胆引进并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使竞争机制贯彻到教材的编写、选用、出版、发行的全过程

真正打破“铁锅饭”、“大锅饭”,激发教材工作的活力。建议广泛试行“招标”管理模式:在教材编写方面,每年选择若干重点学科的主干教材采用招标办法落实编者,通过这种办法建设一批精品教材;在教材出版方面,则在对出版社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确认教材出版定点单位,鼓励作者根据出版社的服务质量、出版质量及稿酬标准等各方面条件在定点单位中选择出版社;在教材的评价与选用方面,对于对人才培养影响比较大的公共基础课教材采用招标评审的办法推荐选用。要提升高水平教材在各种学术成果中的地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高水平教材。同时,不再一般地鼓励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只把高水平的优秀教材作为提职、晋级的依据。

4.加强宏观管理,建立并完善教材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机制

在加强对教材的宏观管理过程中,要把工作重点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建立教材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监督机制,这是进行制度改革与机制更新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只有抓住质量评价和监控,才有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措施,从而避免平均主义。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尚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对教材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制度的建设,还必须主要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主持完成。教材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制度的建立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例如:通过评奖请专家集中评价;对重点教材进行专项社会调查;利用多种媒体(刊物、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给读者(师生)提供随时评价教材的平台,广泛收集对教材的反映;统计各高校开课教材选用(及使用)情况,并向社会公布情况统计结果等。从长远讲要支持、扶持社会中介机构对教材质量、使用效率进行跟踪调查,建立社会对教材的公正、公开、公平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目前可以通过“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省(市)教材建设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开展工作。这类中介组织要接受有关部门的指导,独立实施教材质量监督。

5.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本课题初步建立了一套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对电子教材的评价体系在国内首次提出),并被采纳用于2002年教材评奖。在这里我们试图建立一套反映现代教育思想的科学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搞好对教材评价与监督的前提。一方面这个指标体系可以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教材质量的衡量标准,同时也可以引导编者遵循“站在时代前沿,重视基础理论,强调素质培养,有利自主学习”的编写原则,编写高水平教材。当然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材功能的改变不断完善。

6.注重教材形式的多样性,大力加强电子教材建设

研究指出,当前应特别关注教材形式的更新,鼓励教材形式的多样化。除了继续支持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建设外,还要加大电子教材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网络教材以及适合于远程教育与使用的电子教材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是教材载体上的一场革命,也是伴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出现而诞生的一种新的教材形式,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建议今后在规划文字教材建设的同时做好电子教材的规划,国家“十五”规划建设的精品教材,都应要求有配套的电子教材,如:电子教案、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试题库、素材库等。

此外,本课题在下述教材编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进展:

一是要充分依据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选择教材内容、知识体系以及编写构架。注重改变过去单纯从学科自我完善出发选择内容,单纯从传授知识和认知的逻辑性安排体系的作法。“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的奋斗目标。为此,高等教育教材的更新与建设工作,应当正确把握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在选择教材内容和确定编写体系时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要进一步把教材编写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实践相结合。应该建立一种机制使各大科研院所,在出版科研成果的同时,能积极参与相应的教材编写,出版高水平的教材成果。鼓励高校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或与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合作编写。高等学校更应该针对本校优势学科的科研课题与相关教材的编写同时立项。科研结题时同时出两项成果,使教材成果成为该课题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践性比较强的教材比较短缺,应该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教师与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编写,也鼓励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把他们的实践经验、生产工艺上升到理论高度,系统化地编写相关教材出版。

本课题所完成的成果有些已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送审稿)

这项成果对“九五”期间我国高教教材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科学的总结,针对我国高教教材建设的现状,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十五”期间我国高教教材建设的方针、目标和任务。提出了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实施教改立项,建立创新机制;建立监控机制,确保教材质量等措施。成果经高教司审查修改后被采纳,已于2001年3月6日以教育部“教高[2001]1号”正式行文(见附件6)下发全国实施。在指导国内“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全局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及专家评议表》

这项成果经过项目小组近两年的潜心研究,经过反复测评,反复修改完成,又调研了国内50多所高校的500多位专家、教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好评。这套成果已在《中国大学教育》杂志上公布,并在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工作中使用。特别是在国内首次对电子教材提出评价依据,得到评委及参评院校教师、干部的认可和好评。

3.课题组提出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有些也已在高教司宏观管理中被采纳。例如:在教材建设的宏观管理中注重发挥出版社的作用,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问题;逐步改变一门课程使用一本书教学,使用多种教学参考书问题,作为一种过渡,一些学校已提出要求,除指定一本教材外,还要求给学生指定若干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加大教材评价力度,推荐优质教材进课堂问题;利用多种媒体(期刊、互联网、电视台等)加大教材的评价力度,为提高高教教学及教材质量正发挥重要作用。

(原载李进才主编《更新教材机制推进教材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与白光义教授合作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