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就在我们的脚下

德国就在我们的脚下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恰恰是我们执行的“不认真”使原来养成的习惯没有深入骨髓中去。如果说强大的德意志是一个可怕的民族,那么认真则是它成功的基石,它大能使一个国家强盛,小能使一个人无往而不胜。一旦“认真”二字也深入到自己的骨髓,融入自己的血液,此时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认真——成功的基石

胡 琴 吴集起

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铁壁合围,法西斯第三帝国覆灭在即。整个德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经济崩溃、物资奇缺,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严重困境。对于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了,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的话,根本无法度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好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你能想象帝国崩溃前夕的德国人是如何砍树的吗?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的林业工人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的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让百姓砍伐。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谁来执行处罚?当时的德国,由于希特勒做垂死挣扎,几乎将所有政府公务人员都抽调到前线去了,看不到警察,更见不到法官,整个国家简直就是处于无政府的状态。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约定。

看了这则故事以后,我陷入了沉思,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答案只有两个字:认真。因为这两个字,德意志民族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初期到中叶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之后,又奇迹般地迅速崛起。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管理,想到了我们的养成教育,我的眼前浮现了许多的不和谐画面:随地吐痰,随地乱丢乱扔,每次大型活动之后都要留下一地的纸屑、果皮、包装袋等垃圾,在街上行走不循规则,乱闯红绿灯等。这些现象,是令人头痛的顽疾,是影响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形象的大事。许多人有了认识,且评论过,并采取过行动和措施,甚至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最后却“涛声依旧”,不见成效,于是得出结论:现在的小孩不听话,现在的人素质太低。果真如此?我说不是,君不见许多老外在他们本国个个都是翩翩君子,可一旦进入中国就也“入乡随俗”了。所以我说,不是个人素质低,而是我们在教育和管理上不“认真”,没有德国人的那种认真劲。就拿对小孩的养成教育来说吧,我认为存在三方面的不足:

一是认识层面的“不认真”。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些行为是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许多人自己就没有这种意识,对待小孩的教育更是如此。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小孩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无所谓”,可以“不拘小节”。教育管理部门也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而放松了德育,放松了养成教育。慢慢地由于较多人在认识上的“不认真”,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如今的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的普遍存在,却不知“智育不及格是次品,体育不及格是废品,德育不及格却是危险品”的道理。

二是教育层面上的“不认真”。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导致道德教育上的投入不够,两者相辅相成,连环相扣。说到教育许多人联想到学校,说到德育工作者许多人联想到老师。事实上每一个社会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且都能成为一个好的德育工作者。对于不文明行为,大家如果都能认真地指出来,并能认真地及时制止,那么整个社会就成为一个大学校,人人都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人都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维护者,人人都能“认真”地对待一件事,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办不好的事。

三是执行层面上的“不认真”。一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习惯,而习惯的形成却需要较长时间的行为养成。例如许多地区的学校组织起来,让小学生的书包上加了一个“绿色环保袋”。应该说这种做法很好,值得提倡。小学生把吃零食后的包装袋及各种瓜果壳等放入“环保袋”中,所以小学生们在这方面培养了非常好的习惯,执行得非常好。可这种“环保袋”的做法却很少“认真”地在初中生、高中生中继续进行。导致许多人把小学时养成的好习惯全忘了。是中学生的素质下降了吗?不是,关键是我们在执行上的“不认真”,认为不需要了,认为没必要了。事实上,恰恰是我们执行的“不认真”使原来养成的习惯没有深入骨髓中去。

如果说强大的德意志是一个可怕的民族,那么认真则是它成功的基石,它大能使一个国家强盛,小能使一个人无往而不胜。我们实在该好好学习德国人认真得近乎刻板的精神,将认真贯彻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行为中。一旦“认真”二字也深入到自己的骨髓,融入自己的血液,此时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