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理论

班级管理理论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员参与理论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应认识到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必须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管理,才能使管理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注意调动班级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班级系统的发展。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班级教育管理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选择和内化才能发挥作用。班级管理活动同样需要控制。

第二节 班级管理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管理理论应用于各个管理领域,班级管理也应该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各项管理工作。我国学者根据管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班级管理的特点,概括出五种理论,即整分合理论、全员参与理论、实践锻炼理论、调节控制理论、整体育人理论。(2)

一、整分合理论

整分合理论认为,要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对如何完成整体工作必须有充分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将整体分解成一个个基本要素,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项工作规范化,建立责任制,然后进行科学的组织综合,即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

(一)整体把握

班级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班级的整体功能是由各部分或各要素在整合的基础上有序运作而产生的。对班级可以分部分进行考察,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它要受到整体的影响,离开整体孤立地分析学生或班级的某个方面,必然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真实情况,作出正确的结论。因此,班级管理应从整体上着眼,将班级学生当成一个整体来认识,把握其整体的状况,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二)科学分解

班级是由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具有层次性。从组织上看,有班级、小组、个人等层次;从目标上看,有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个人目标等层次,也有长远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等层次。其他因素也基本上都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班级管理除了从整体上把握外,还必须对各要素、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实行合理分工、科学协作,才能保证班级目标的实现。

(三)组织综合

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后,往往会出现部分与部分间的不协调或脱节,如班级教学活动与课外活动的不协调等。因此,班级管理必须在科学分解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综合,将各部分的工作综合到围绕班级整体目标正确运作的轨道上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各种因素在运作时的不协调,减少内耗,实现整体优化

二、全员参与理论

全员参与理论认为,在班级管理中应认识到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必须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管理,才能使管理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

班级管理系统中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以班主任为首的教师集体。人是构成班级的要素,也是推动班级发展的动力,离开了人,班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班级首先是为培养人、发展人而存在的,班级的发展也是以人的发展为标志的,而班级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无不需要有人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说,人是班级管理系统的核心要素,是班级管理系统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注意调动班级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班级系统的发展。

(二)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而作为教育和管理对象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教育和管理的影响具有自主选择性。班级教育管理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选择和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而且,班级教育管理活动不可能仅靠班主任进行,需要整个教师集体及学生的参与,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尽可能尊重、信任、关心和重视每一位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班级活动,自觉地接受管理、参与管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使班级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三、实践锻炼理论

实际锻炼理论认为,班级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的,班级管理者必须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一)实践锻炼是学生提高素质和发展能力的基础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自身、改造自身,促进自身发展。所以,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就谈不上人的发展。同理,学生是通过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并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而且,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将获得的各种认识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独特的个性特点,实现个体的个性化。因此,班级活动是学生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基础,如果没有班级的具体活动,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师生间的交往是学生实践锻炼的主要形式

班级组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交往活动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班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正是通过班级的学习活动来增长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认识水平的。班级中的各种交往活动也是学生实践锻炼的一种主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为完成某项任务,达成一定目标而进行的交往活动。在交往活动中,学生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学习掌握交往的规范要求、交往的技巧,形成良好的交往品质。基于以上认识,班级管理者应根据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设计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达到发展的目的。

四、调节控制理论

调节控制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健全管理机构来进行班级管理,形成反馈回路,及时掌握信息,适当调节控制,确保班级管理的有序进行。

(一)班级系统的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实施有效的控制

所谓控制就是人们按照某种目的或愿望,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手段,给系统提供一定的条件,使其不断地消除不确定性,沿着目标指向运动和发展。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控制,没有有效的控制,就无法达到目标。班级管理活动同样需要控制。一方面,由于学生身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他们的发展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班级是由发展变化中的学生个体构成的,学生个体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同样对班级产生一定影响,班级也同样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并且班级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为了使班级、学生能够按照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去发展变化,就必须对各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处理、综合比较,作出适当的控制。教育管理的基本矛盾是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同提高管理效益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教育管理者创造性地思维和劳动。这种创造性的核心是“目标差”思想,它要求班级管理者不是把学校或上级的文件内容和要求作为自己管理行为的唯一依据和准则,而是首先明确自己所管班级的目标,以极大的创造性和热情去寻找和发掘班级的现状同目标之间的具体差距,以“目标差”作为确定和调节管理行为的依据。

(二)信息反馈是班级系统控制的保证

健全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能的发挥是反馈控制有效性的保证。但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有时仅靠正式渠道得到的反馈信息来实施控制并不能保证控制调节的有效性,促进矛盾的积极转化。因为,从正式渠道得到的反馈信息有可能不够全面或不够真实,妨碍了控制调节措施的落实。为此,必须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多方面的信息联系,如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师集体教育会诊,召开家长座谈会或进行家访,加强师生间非正式渠道的交往,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等,收集更为真实的反馈信息,使反馈控制的措施更准确有效。同时,注意发挥学生自我调节反馈控制系统的作用,利用自我教育的力量,促进矛盾的转化,推动班级系统的发展。

五、整体育人理论

整体育人理论认为,班级中学生都是完整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班级管理对学生的影响是综合统一表现在学生身上的,因此,班级管理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学生是人,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有认知,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现代教育学提倡注重生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确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把学生当做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孤立地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最终只能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二)整合各种因素整体育人

进行整体育人就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等班级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内部影响因素,如班风、舆论、班级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整合成一个合力系统,把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教育内容整合成内容系统,同时,加强各教育管理阶段、各年级间的衔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整体,在班级管理目标指引下协同运作,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按照班级管理理论的要求进行管理,才能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实现班级管理的科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