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兼结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专兼结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首先必须培养一支“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只有转变观念,认真分析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可实施操作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二节 专兼结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且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即具备“双师”素质。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成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鉴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必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秉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在高职教育领域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创新地提出了:“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及理念,通过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结构、“理实一体”的大课堂实践教学环境、以“能力为本位”的素质培养实践环境等理论教学改革;搭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等途径,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全程式”实践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在三年的学程中都能受到实践的训练和“准工作”环境的熏陶,培养具备“一专多岗、零适应期”的高技能人才。

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首先必须培养一支“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大体要求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二是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即使是专门从事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岗位针对性。

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转变观念,认真分析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可实施操作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单一,实践锻炼缺失

资料表明,我国直接定位为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师资的高校并不多,仅有限的几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其他各类院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既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实践技能培训;另外,高职院校教师要求实际比其他院校高,在待遇上并不是很相称,又受人事调动的政策影响,企业技术人员中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又具备教师素质的业务骨干很难补充到高职教育教师师资队伍中来。有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备高技术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占的比例不足15%,离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目标相差很大。

(二)“双师型”教师资格界定不一,认证制度缺失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在《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就提出了,1998年,国家教委首次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但对于“双师型”结构教师的认定资格尚无正式、统一、公认的标准,在各类文件中的界定各不相同。正是因为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使得“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难以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操作,并且很多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也因没有资格证书而无法成为统计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三)教师的培训急功近利,长效机制缺失

目前,虽然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双师”素质进行培训,但大多数是为了达到评估的数量指标,还没有形成共识,建立相应的培养培训长效制度。另外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也都存在一些问题。职教师资的职前培养仍然是沿用普通师资的学科本位培养模式,学科性较强,从事“真刀真枪”的实践性训练机会少。即便安排了实训,也因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实效性不强,最终导致受训效果不理想;职后培训基地的整体资源功能不够,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培训模式和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在培训实施中,企业参与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缺乏有效匹配,缺乏量身定做的培训内容,常常是“一刀切”,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岗位知识的充实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作用不突出,激励制度缺失

从评价制度来看,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没有走出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子,许多方面的操作程序和方式仍不同程度地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尤其是职称评审的导向虽有要素但作用不突出,仍然偏重学术要求,过于强调完成的工作数量和科研业绩,而对技能考核要求权重不够,这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也失去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分配制度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取按劳分配为主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双师型”教师所投入的前期资本远远高于理论课教师,没有考虑劳动中所投入的无形资本和产生的隐性价值,使“双师型”教师在待遇上与理论课教师没有差别,这直接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三、“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鉴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充分认识全面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培养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好,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放宽高职院校进入政策,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

贯彻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优化学院教师的知识水平结构,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根据专业和课程结构的需要,学院要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观念,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行家、技术能手,充实专任教师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聘请企业刚退休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指导实训基地的建设、参加教材的编写等,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并掌握最新知识和技能,一走出学校就可以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技术骨干和应用型人才;同时,他们在与学院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也可以促进学院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二)尽快完善“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建立高职教师准入制度

“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已逐渐成了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的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求高职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双证制”,严格执行了准入制度,才能真正地推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从事高职院校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部明确规定的“双师素质”标准和“双师”结构教师的基本要求,相关部门要对“双师型”教师上岗前的培养有一套层次清晰、要求明确、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考核程序,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要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

(三)制定高职教师培训法规和制度,健全“双师型”师资培养体系

1.改革职前培养模式

一是需要改革传统的职业院校教师教育课程,重点是要强化实践性课程,要让师范生多去企业,多接触生产实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要优化课程内容,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要能及时反映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与社会需求、企业生产相接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社会所需求的“紧俏人才”。二是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延长职教师资培养的年限,实行大学、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培养的模式。学生在大学里用两年的时间先学习专业课程和示范课程,再花一年的时间到企业亲临现场,熟悉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亲自实践。企业要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专业成长,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企业要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整合。最后一年到职业院校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职业院校要选派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为他们开设专业课教学法等课程,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的职教教师。

2.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

首先,立足校本培训和实践。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校本培训的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训)、实习、毕业设计时要和企业的需要接轨,尽可能做到结合企业的生产标准,同时采集企业生产一线的数据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校本培训还可以通过校内教师师徒结对,聘请校外专家或技术人员指导等方式进行。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企业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组织,其用人需求处在快速的变化之中,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采取脱产培训、寒暑假集训等方式安排教师尤其是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深入工厂、企业顶岗从事相应的生产管理及工程技术工作,使其掌握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以市场为导向更新知识、训练技能,加强教师实战能力培养,为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供机会和时间,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职业院校请企业管理、技术、经营专家参加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时掌握企业发展的最新信息,把企业用人的要求作为学校培养目标,建立订单关系,及时根据相关企业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以适应市场需要。

第三,加大对“双师型”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实训基地是职教课程主要的实施环境,也是优化“双师”结构的重要途径。不论是进行校本培训还是进行校企合作都要以实训基地为基础。政府、学校和企业要统筹规划,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坚持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实训设备的更新和建设上。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还可以统筹规划,为高职师资培养建设一批重点实训基地,形成全省高职师资培训网络。

3.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紧贴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教育,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因此“双师”结构教师培养应是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终身培养,高职院校应当倡导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跨学科进修,支持教师攻读研究生或专业进修,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培养制度,构建职前、职后一体的、终身化的培养体系。

4.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激励体系

对“双师型”教师应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激励办法。首先,具备“双师”教师的课时酬金在同等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应高于其他教师;其次,对教师的技能水平认定作为教学业绩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第三,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素及取得的相应业绩在职称评审中的导向作用。另外,还可以设立专项经费,制定“双师型”教师的专项奖励措施,把“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纳入学校的发展计划之中,鼓励教师加强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切实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水平,尤其是“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一流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实施教学,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而“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科学的培养模式、外部知识的灌输和硬性的政策性规定,还有赖于其内部有适时的激励动机、不断提高的意识和获得发展的能力,把社会对高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其自觉的行动。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努力来建立健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