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边界教育理论审视来华留学生教育

从边界教育理论审视来华留学生教育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的边界教育理论是关于人的权力、种族乃至文化的教育批判理论,因此,边界教育的早期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来华留学生教育指的是外国学生来中国接受某种形式的教育,如学历教育、语言教育等,因此,中国和来华留学生所在国之间构成了基本的界限关系,这种界限关系或称为国际化或国际性。

从边界教育理论审视来华留学生教育

徐为民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 边界教育理论要求人们反思中心与边缘、主流话语与他者话语之间的关系,据此对已有的科学(知识)、社会文化以及教育形式进行重新检验、解读和编码,以达到多元、融合的合理状态。来华留学生具有特定的边缘地位,来华留学生教育在知识、语言以及文化等层面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心与边缘、主流话语和他者话语等关系特性,因而也是一种特殊的边界教育。

关键词 界限 边界教育 来华留学生教育

边界教育是一种后现代教育理念,吉鲁的《作为后现代抵制的边界教育学》、《跨越边界》等著述可以说是这一理论的代表。边界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界限理论,界限理论认为界限是普遍存在的,宇宙万物各有各的形式,各有各的界限,“某物所以有(存在),就是由于它的界限”。[1]界限理论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要关注界限,即关注“边界一边场所之间的不同关系;边界另一边场所之间的不同关系;边界两边之间贯穿那个区域的不同关系;在每一边,该区域自身共享的陈述。”[2]简单说来,就是关注界限及其超越与融合。界限理论与教育学的结合形成了边界教育理论。

早期的边界教育理论是关于人的权力、种族乃至文化的教育批判理论,因此,边界教育的早期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理论。边界教育挑战那些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边界,为学生提供了“从主体的视角对待种族的感觉,并将这种主体位置作为他们自我认同的构成来体验”[3]。它提供给教育者反思权力中心和权力边缘之间关系的机会,在对权利、种族的中心和边界作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种族和文化所构成的政治和文化的边界开始发生变化,最终达到某种新的界线的构建和认同。总的说来,边界教育作为一种后现代解放教学,“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的:反对被隐蔽在合法性权威话语之下的知识和教育形式;弃绝作为人类事务基础的普遍理性;宣称所有的叙事都是片面的;将所有的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本作为历史和政治的建构进行解读”[3]。这种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如何受叙事和话语的语言影响,因此,“教育应该检验主流话语,以此来检验统治者的主张和统治秩序的不稳定性,从而使人们意识到那些压迫性话语,以及用以解放人类和拓展人类发展的可能性话语”[3]。边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跨越人们的现实界限,达到新的界限融合。

边界教育的产生和关注的焦点虽然是种族和权力问题,但是“他的观点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性别认同和阶层认同”[4],此外还有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教育和文化认同已经成为边界教育的特色之一,因此,边界教育“不是用‘专业化’这样的技术性术语言来定义教师的角色,而是应该展示出教师作为文化工作者的角色”[4]

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边界教育的许多共性,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边界教育,但是,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边界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指的是外国学生来中国接受某种形式的教育,如学历教育、语言教育等,因此,中国和来华留学生所在国之间构成了基本的界限关系,这种界限关系或称为国际化或国际性。所谓“际”者,“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国际”是为国与国之间、各国之间的关系,“国际”概念以及“国际化”表明其蕴含着深刻的界限观念和界限意识。国际并非简单的国家之间的抽象边界关系,而是一个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等因素纠结在一起的复杂的界限及界限关系。从留学生教育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来看,来华留学生教育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语言、知识和文化,因此,其界限形态相应地呈现为语言、知识和文化三种形态。就语言而言,来华留学生教育总体上呈现出母语与非母语之间的界限,他们必须面对不同的语言和语言界限;就知识而言,所学的不同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等构成一定的异质性领域,因而也构成了具体的知识界限;就文化而言,情况也许更加突出,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是带着他们的传统文化的印记来到我们的国家和校园的,而他们在这里遭遇的是有着几千年传统的连绵不断的中华文化,中国文化与留学生所在国之间的文化构成了基本的异质文化和文化界限。

从近年来留学生教育实践来华看,语言、知识和文化等界限的发展趋势是不尽相同的,随着知识、学科的不断交叉和综合,随着留学生教育逐渐与国内高校教育一体化,知识界限逐渐呈现出淡化的趋势,因此,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界限的跨越日益简单和普通,而在教育的形式上,界限更是趋于消解,英国大学副校长和院长委员会在知识教育方面甚至提出了一种无边界知识教育观念[5],主张在技术时代,特别是强大的媒体时代知识教育的无边界性,即通过媒体等技术手段在避免学习者实际接触的无边界情形下学习,如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与此相关,语言教学的无边界化趋势也比较明显。但是,在这种无边界化趋势加强的同时,文化的边界性却日益凸显,文化差异和冲突所导致的各种问题不断产生,这是因为文化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现实,文化是“生活在一起的方式”,是在一起的生活,留学生每天都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也与其他国家的同学生活在一起,他们和我们都是具有特定文化的人,特别是在目前,关于文化的科学态度还没有真正形成,文化的界限及其碰撞不可避免,文化冲突已经成为来华留学生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也是来华留学生作为边界教育的重要特性。

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一种边界教育,其基本要旨在于正确认识不同界限的特质,处理好不同界限之间的关系,据此培养留学生的认同感,特别是文化认同感,实现界限的跨越。在语言和知识学习方面,主要在于实现知识的掌握、贯通、融合,而在文化方面,首先要淡化或去除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的某些不合理的中心意识,特别是文化唯我意识。边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其基本要旨是“去中心的”[3],它反对中心话语,重新解读边界形式。来华留学生教育总体上说来具有两个特殊的中心,一是留学生教育过分特殊化所构成的留学生或留学生所在国的文化中心,这种中心是留学生特殊性和优越性的反映,这一中心在留学生发展初期非常明显,在刚刚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学校比较多见,不过,随着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随着留学生教育趋同思想的发展,这种中心化的现象已经逐渐淡化,可能在某些范围或某种情况下已被去除;而另一个中心则相反,它是由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对留学生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产生的国内学生中心或中国文化中心,目前,这一中心化有强化的趋势。我们在对最近发生的几起中外学生校园冲突事件的分析中发现,在留学生教育趋同化的过程中,对来华留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满以及由此产生的优越感逐渐凸显,自我中心化也随之出现,有些还十分严重,产生极端的闭门排外心理。这两种中心化实际上具有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某种形式的话语强权,一种文化唯我论。对于这种中心化,必须进行某种形式的解构,以重新确定合理的中心和边界的关系。据此,来华留学生教育应有一种文化间性、文化交融的眼界。文化间性是相对于文化中心性而言的,文化中心性可以是一种“唯我性”。“唯我性”文化以“我”为中心,“我”文化优于“他”文化,“他”文化因此就成了一种边缘文化。间性文化观消除了“我”文化的盲目优越性,强调“我”文化与“他”文化所具有的平等性,强调文化之间的联系和文化的融合,这种文化眼界的最终目标就是“和”,即文化的“和”。[6]“和”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主要表现为同在、认同、存异和创新等几个方面,“和”说到底是一种异质的和谐,一种界限的跨越和融合。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上,我们要注重中国文化对留学生所在国文化的推广和影响,推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借以提高中国文化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同时也要注重留学生所在国优秀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促进中华文化的推陈创新。[7]

具体到留学生实际教学,边界教育要求教师在注重“主场”性的同时充分关注“他者”的语言、知识、文化状态[3],聆听在我们的语言文化界限之外的他人的声音,与各种各样的“他者”话语相互作用,成为一个允许多元化存在的场所,给学生提供“参与由不同的文化编码、经历和语言构成的多元情境的机会”,“提供在变化的世界中成为活跃学习者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进入多元文化”。[3]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将自己作为跨越边界的人,这些边界不仅包括自然的边界,还包括历史、社会、文化等边界,在此情况下,意义、知识、语言、社会关系和价值的边界作为编码和规则被重新协商并被重构,学生也随之穿越这些边界,达到新的和谐融合。

参考文献

[1]徐为民.西方哲学中的界线理论和界限意识.哲学研究,2009,(9).

[2]查尔斯·蒂利.身份、边界、社会联系.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3]亨利·吉鲁.作为后现代抵制的边界教育学,见:M.Craver.教育的哲学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M.Craver.教育的哲学基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5]英国大学副校长委员会(CVCP),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无边界教育事业:英国观点.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3,(4).

[6]刘辉.间性文化中的留学生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5,(7)

[7]刘辉,徐为民.趋同求和——留学生教育的根本原则.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管理学会2002年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