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教育的“拨乱反正”

科学教育的“拨乱反正”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教育更是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为此在邓小平同志的指挥和领导下,我国开始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同时,这次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对我国科学教育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揭露“四人帮”的罪行中,在科学教育领域影响较大的活动主要有两次。这篇文章对科学教育中拨乱反正、端正思想路线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一节 科学教育的“拨乱反正”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民渴望教育振兴,国家建设呼唤人才,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人才匮乏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最大制约因素。为此,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国家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1977年5月12日和5月24日,邓小平在和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谈话中强调: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必须抓教育,要在党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他还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邓小平认为,中国要走现代化建设之路,要改革,就必须寻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科技和教育。而教育更是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为此在邓小平同志的指挥和领导下,我国开始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同年8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就今天的现状来说,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

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又再次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型科学基础上的……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大会上的这一讲话,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开始走向正规的开端。同时,这次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对我国科学教育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7年里我国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在谈到关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的时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2)

这次座谈会的召开,成为了我国教育战线的一个时代转折点。1978年9月,他在与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又一次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3)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知识分子的作用,这“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此后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开辟了先河”(4)

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教育战线开始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化大革命”所扰乱的教育教学秩序开始得到治理,他指出“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即使是思想作风上有这样那样毛病的科学技术人员,只要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就不能称为白”。

在揭露“四人帮”的罪行中,在科学教育领域影响较大的活动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1977年1月16日,教育部大批判组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场围绕自然科学基础理论问题的政治斗争》一文,明确地阐述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中的各种技术的应用与数、理、化、生、地等基础科学的关系。以此澄清被“四人帮”故意把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这篇文章对科学教育中拨乱反正、端正思想路线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次是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讲到:“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教育内容。”(5)邓小平还批驳了“四人帮”关于“智育第一”,“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科学教育历史性转变的里程碑。从此,我国的科学教育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恢复和规范科学教育制度

针对“文革”期间,各省科学课程设置不完备、教学时间没有保证、教学内容各异这一现状,教育部在1977年8月起草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施行草案)》。同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并于1978年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卫生四科的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颁布,对理化生课程的设置和课时的安排作了规定,完善了科学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体系。1983年,教育部又召开了中学数学、物理、化学教学要求讨论会,发布了《关于颁发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的通知》,规范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实际。

在教科书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从美、英、法、日等国选购了大批科学教育方面的教材,供编写我国教材参考。1979年底,我国编写了既重视基础知识,又注意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的理、化、生教材。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增加了电子技术等基础应用知识;中学化学教材中加强了以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为主要理论来认识和研究物质的内容等。这套教材的出版,为以后科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课程设置的调整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开始走向大众教育。

1988年9月20日,国家教委印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该教学计划在初中课程中将生理卫生课合并到生物课内。同时,生物课除了初步懂得生理、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和实验能力。此外,由于我国先前实行的教学计划不适用于普通高中,理、化、生课程结构比例不太合理,生物课时偏少。于是,国家教委在1990年3月8日印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相应减少物理、化学学科的课时,增加生物课时,科学教育课程设置日益合理。

除了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整顿外,我国开始摆脱“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外封闭的现状,积极选派留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1978年6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作出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在我们迈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学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如何”(6)。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讲话后来被称之为“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讲话”,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国留学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国的留学生工作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随后,教育部就提交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确定了选派计划,留学地选为美国。中国赴美代表团由当时担任中国科协代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担任,他们于1978年10月7日抵达美国,12日正式开始与美方谈判。在首次谈判中,周培源指出:“从本学年开始,我们将派遣大批科技人员和留学生出国进修和学习。派我们所需,学你们所长。派遣来美国的学生是以进修人员和研究生为主,还有部分大学本科生。学习专业以自然科学为主,还有少量学习社会科学和语言的……1978—1979年派遣的总数500名。”经过多次谈判,终于在当年12月26日,我国派赴美国的52名访问学者启程抵达美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