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优化学习进程中教师心理因素研究

技术优化学习进程中教师心理因素研究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全国“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校中的第一批189所学校中,按照随机的原则,抽取15所小学,对这15所学校参加试验的所有教师使用利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其中收回的有效量表共68份。总体来看,女教师的认识好于男教师的认识。网络化的发展使得这一技术如虎添翼,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有了很高的兴趣和极大的积极性。

第二节 技术优化学习进程中教师心理因素研究

计算机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引起了教师的各种心理反应。本文利用利克特量表对与我国小学教师计算机态度有关的几种因素进行了测量,抽取出计算机接触意愿、CAI的认识、掌握计算机的必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认识、焦虑、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认识和使用计算机存在的障碍七个维度。调查结果发现,计算机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运用前景非常好,目前迫切需要帮助教师寻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合点或者是突破口,以减轻教师由于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而对计算机产生的焦虑。

一、研究目的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利用是各个行业,包括教育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这种资源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是教育技术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我们在教育部重点课题——“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对待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态度和认识问题,对于新信息技术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效益至关重要。因此,清楚地认识教师的态度和认识问题,因势利导,才能使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形成良性循环。

二、研究方法

我们在全国“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校中的第一批189所学校中,按照随机的原则,抽取15所小学,对这15所学校参加试验的所有教师使用利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其中收回的有效量表共68份。

本文将报告这15所小学68名教师对计算机的态度和认识情况。

具体的研究任务有以下三条:

(1)描述现阶段教师对计算机的态度和认识的大体情况。

(2)描述性别对于计算机认识和态度的影响。

(3)描述计算机经历长短对于计算机态度和认识的影响。

三、数据处理结果

(一)七个因子(维度)

我们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技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抽取出七个因子或者说是维度。这七个因子的累积解释率达到整个量表的67.8%。

不管是各个项目的得分,还是整个因子得分的总和,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在这个问题上的认同性越高。比如说计算机接触意愿这个因子,由于组成这个因子的5个项目都是一种否定性的陈述:“我认为计算机烦人”,因此由这些项目组成的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不愿意接触和使用计算机。换句话说,得分越高,否定程度越高。具体实际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表9-8 因子分析

img117

表9-9 子量表的Alpha系数以及均值和标准误差

img118

1.与计算机接触意愿维度

从表9-9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因子是由5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教师在该子量表得分的平均分是19.73。在这一子量表中,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是3.95。

2.CAI的认识维度

从表9-8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因子是由6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教师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27.27。在这一子量表中,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是4.55。

3.掌握计算机的必要性维度

从表9-9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因子是由3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教师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12.32。在这一子量表中,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是4.11。

4.提高教学效率的认识维度

从表9-9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因子是由2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教师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9.30。在这一子量表中,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是4.65。

5.焦虑维度

从表9-9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因子是由3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教师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13.75。在这一子量表中,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是4.58。

6.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维度

从表9-9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因子是由4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教师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16.73。在这一子量表中,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是4.18。

7.认识和使用计算机存在的障碍维度

从表9-9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因子是由2个项目组成的,每个项目的得分从1到5,全体被试教师在该因子得分的平均分是6.37。在这一子量表中,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是3.19。

从以上七个维度项目的平均得分看,高于4分的有5个,依次为提高教学效率、焦虑、CAI的认识、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掌握计算机的必要性;低于4分的有计算机接触意愿(否定性)、认识和使用计算机存在的障碍。

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我们所调查的学校的教师对于进入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计算机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可接受的,是有利于教师把计算机这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改革中,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师对于计算机进入教学过程已经没有了抵触情绪,而且认为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已经不存在很大的障碍。这些条件都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发现,目前教师对于计算机的焦虑程度比较高,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已经认识和感受到计算机在教学中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又没有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和结合点。理论花样繁多,而切合实际的不多;投入加大,产出渺茫;外部期望过大,内部方向不明。这些都是教师焦虑的原因。

(二)描述性别对计算机认识和态度的影响

在我们所调查的教师中既有男教师也有女教师。我们利用方差分析对性别的影响作了探讨,发现在两个维度上在0.05水平上和0.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分析结果如表9-10、表9-11所示。

表9-10 提高教学效率维度方差分析结果

img119

表9-11 计算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

img120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来看,男教师和女教师在计算机提高教学效率和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这两个维度的认识上,分别在0.05和0.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女教师的认识好于男教师的认识。这与我们的调查对象有很大的关系。在我们所调查的教师中,男教师大部分是计算机教师,而女性教师绝大多数是语文教师。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很少考虑它们的具体运用;而学科教师则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看待计算机,更多的是关注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

(三)描述计算机经历长短对计算机态度和认识的影响

根据教师自己报告的从事计算机经历时间的长短,我们将它分成五个层次,然后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过程中的贝努里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在所有的七个维度上,没有任何两组之间的差异在0.05水平上显著。

我国计算机教育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最初的苹果机到现在的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的功能从单一的数据处理工具向信息处理工具发展。网络化的发展使得这一技术如虎添翼,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有了很高的兴趣和极大的积极性。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现在我国拥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中,平均每校拥有计算机教室1.17个,有计算机29.2台。这说明虽然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个计算机教室,但基本具备了开展计算机教育(包括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条件。调查结果还表明,计算机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中小学校长、计算机教师和学科教师的肯定。学科教师对于把新信息技术运用于他们的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愿望,有87.5%的学科教师有这种要求,其中有55.9%的学科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关于计算机的短期培训。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科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使用计算机,与专职的计算机教师所关注的正好形成互补。根据调查,在样本学校中有98.7%的校长、95.7%的计算机专职教师和96.4%的学科教师认为计算机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3)改善传统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教师的这些认识都是在这一两年内获得的。这也就是教师的计算机经历长短在我们所得出的七个维度上在0.05水平上没有任何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

四、讨论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因此,了解教师在这一进程中的心理,了解他们在教学改革试验中的困惑,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引导非常重要。

美国已经在2000年将Internet联到全国中小学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以此来促进教育改革;强调教师要像使用“白板”那样自如地使用电脑;而且还规定了把年教育经费的5%(约130亿)用于信息技术,0.5%用于信息化教育研究。根据调查,美国在1998年已有85%的学校、45%教室联网,平均6.3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由此可见,美国是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了教师身上。

相比之下,中国离教育信息化还很遥远。因此,我们应加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教育,这可以说是实现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