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优质专业建设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优质专业建设方案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将成为人们就业要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并存与冲突,使职业教育发展和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缺乏社会需求动力。城乡居民由于经济地位的悬殊而导致社会地位悬殊。

第四节 社会环境分析

一、社会环境对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驱动作用。首先是人的发展需求驱动。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教育要求。人民群众对职业技术教育和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要求不断增长,高职教育强校建设才有生源和发展动力。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将成为人们就业要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和谐社会建设驱动。精神文明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需要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的职业教育,提升人的精神素质,促进包括人的个性在内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物质文明作为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强大基础,需要职业教育激发、激活人的潜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驱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作为教育发展的最高利益,最大限度地考虑和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这既是职业教育的元功能,也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四是协调发展驱动。发展的协调性要求高职教育强校建设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保持良好的动态适应性,与普通教育保持合理的比例结构,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形成发达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体系;要求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互惠互利,优势互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沟通,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能够为人的职业发展、个性发展以及教育享受提供优质服务。五是均衡发展驱动。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性。职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社会公平的基本内涵,要求高职强校建设关注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农民、城市贫困人口、缺乏就业基本技能的退伍、转业军人、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如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适合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

二、社会环境现状与预期。首先是人的发展驱动现状与预期。有业可就,衣食住行无忧是人的基本生存要求。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却是一个难题。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依靠低效率的计划经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解决就业问题。尽管人人有业可就,基本满足衣食住行,但生活水平低下,一遇自然灾害就会出现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对外开放使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大量涌现;对内搞活推进了国企改制,用人自主,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户籍松动,大批农民工进城,使就业和再就业渐成常态;工人下岗,农村劳动力过剩;大学扩招使毕业生大量增加。这一切推动了劳动力市场形成和规模不断扩大。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处于恢复期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职业岗位技术技能含量不高,劳动力市场主要需求对象是一般技能型人才。人的就业需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主要体现在数量需求上。职业教育也主要通过办学规模扩张的方式满足人的就业要求。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尽管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规模较快的扩张阶段,但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比例有了很大的增长,高职教育则处于普通专科教育转型和规模扩张的酝酿阶段,直到1994年国家“三改一补”发展高职教育相关政策出台,高职院校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类型与层次提升,职业岗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城市化进程启动并加快发展,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推进了农村来到了结构层次和类型的优化。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农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与养殖业;第二产业加快发展,越来越趋于技术密集化、资本密集化和服务化;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突飞猛进。我国经济开始从依赖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向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成为官方和高等教育界热议的话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技术和技能层次更高的职业岗位和薪酬待遇,也使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在劳动力市场的缺口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国人眼界大开,思想解放,追求职业生涯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欲望大幅度提升,大学生、产业工人、进城务工农民、乡农民,都不再满足有业可就,衣食住行无忧的基本生存要求,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人的归属、尊严、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职业生涯优化发展、继续发展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2006年11月教育部及时下发教高16号文件,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建设阶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特点,调整和优化高职院校专业层次和类型结构,建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题和主要工作任务。

其次是社会环境现状与预期。21世纪的中国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社会工作涉及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随着社会建设的社会化和法制化推进,必然带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驱动高职教育强校建设。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并存与冲突,使职业教育发展和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缺乏社会需求动力。一方面现代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教育、文化、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传统经济对劳动者教育、文化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城乡居民由于经济地位的悬殊而导致社会地位悬殊。农村青少年摆脱农民身份,过上城里人生活,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育谋得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获得较高的预期报酬。但这里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普通教育,而不是职业技术教育。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对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进入普通中学后考入本科大学是首要奋斗目标,上职业技术院校不过是无可奈何,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尽管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来强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已超过50%,但一则由于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就业质量不高,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空间狭小;二则由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实行终结式职业,绝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升入高职院校,使学生和家长普遍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就读。长期实行的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和限制劳动力流动政策,也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和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缺乏需求动力。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实行“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政策和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将大量剩余劳动力固化在其原来居住的狭小的空间范围内,观念、意识、风俗、习惯等等方面墨守成规、闭关自守,对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接受较慢,甚至加以抵触,劳动力人口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和对教育的需求必然不会十分强烈,许多家庭不注重下一代知识、文化、技术水平提高,不愿意过多支付人力投资于下一代,极大妨碍和抑制着人力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

第三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环境与预期。《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虽然提倡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但由于法律没有赋予行业协会、企业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他们无法进入运行体制在整体上发挥作用,只能在体制外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单凭学校自身很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采取的一个共同办法就是校企合作。德国的两个70%令人印象深刻: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而70%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学校学理论占30%,而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占学业学习时间的70%。我国《职业教育法》也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落实这一规定,企业没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工作的质量可能会受影响,有些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而且,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上世纪90年代末,职业院校办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职业院校脱离行业改制为属地化管理,而原政府经济部门管理的职业教育的主要职能却没有真正得到转移,使此后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出现行业缺位的状况,行业在审批、认证、评估等管理环节上几乎没有话语权,从而造成学校与企业关系严重脱节。建设高职教育强校要求,校企合作办学必须由粗放到集约,由松散到牢固紧密,做到相互依靠,相互制约,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弱在校企合作!在前不久召开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强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

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外部环境”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理论观点出发,分析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外部动力问题,抓住了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本质和矛盾所在,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高职教育强校建设问题的策略、方法、措施和路径。许多高职教育强校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运用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外部驱动力”理论分析研究,就可发现矛盾和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同时,也可以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审视和指导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制定出适合时代和经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环境的发展策略和措施。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外部驱动力”理论既是基础理论也是应用工具。在运用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外部驱动力”理论时,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这四个驱动力是辩证的统一体,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又相对独立的。例如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时又脱离经济发展轨道自己独立发展;而政府的推动常常遇到不理解甚至鄙视职业教育的人们的阻滞。说它们是统一的,就是说这四个推动力离开了任何一个,高职教育强校建设都无法健康快速发展;只有这四个推动力同时推动,高职教育强校建设才能全面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强校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四个推动力的不平衡。经济、科学技术、政府和教育的需求往往不同步。有时,经济发展了,而政府的发展策略和措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有时,政府的推动力度超越了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超越了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造成学生失业;要寻找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矛盾和问题的原因,需要从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四个外部驱动力的不平衡分析入手。第三是要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研究高职教育强校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从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矛盾与内部矛盾的关系入手,把握四个推动力理论的导向性职业教育的服务性,根据地区、行业、领域、学校、专业的特殊性,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舍,有所不舍,有所侧重的策略,确定高职教育强校建设的要素和比重,找出最佳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