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文化建设以“水”为载体,从内涵与外延上挖掘水文化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发挥水文化的教育功能。近几年来,学校还在校报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上开辟“水文化”栏目,利用媒体开展水文化教育,此栏目被省教育厅评为品牌栏目。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昌工程学院

为彰显办学特色,唱响水文化,近五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水文化为特色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文化支撑,为创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校水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学院的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以水文化为主兼容多元文化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的校园文化规划,紧紧围绕“爱国修身、爱水立业、爱校求知”的校园文化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载体、从多个角度,开展以水为涵一系列水文化建设活动,诠释水的智慧,褒扬水的美德,弘扬水利精神,凸显水利特色,唱响水利文化,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培养全校师生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水利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

多年来,我校下大力气推进水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为原则,着力在“水”字上做文章,不断加强水文化的阵地建设、基地建设和载体建设,以提升建设的品位和理论水平。

水文化建设以“水”为载体,从内涵与外延上挖掘水文化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发挥水文化的教育功能。坚持为人才培养服务,以水文化教育为依托,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进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坚持为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以水文化教育为契入点,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1.以“人为本、时为励、水为涵”为主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年来,学校坚持用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学生,用丰富的活动凝聚青年学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水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每年实施“人为本、时为励、水为涵”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二、三”工程。即:以人为本,开展师生共建精神文明建设;以时为励,开展“二月”建设,促进良好学风教风的形成;以水为涵,开展爱祖国、爱学校、爱水利的“三爱”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以“以水为师、勤修师德”为主题,对教师进行水文化教育。每年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特别是新进校的教师进行中国水情教育、水利基本理论教育和校情教育;组织他们进行水利实践教育,采取实地考察参观省内外较大规模的水利枢纽、水土流失典型治理区等水利工程,提高教师对中国水利事业的认识和了解,对水利知识的感性认识;增进他们对学校的了解,强化他们爱岗敬业的思想,使他们爱教育、爱水利、爱学校。

3.崇尚水的品格,开展学算帐、学感恩、学做人的“三学”主题教育活动。从“涓涓细流汇成河”、“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中,启发学生学算经济帐、时间帐,教育学生节约勤俭,珍惜每一寸光阴;从“恩泽四方”、“滋养众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启发学生学感恩,教育学生珍惜父母的劳动,通过刻苦学习,努力成才,回报党和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的养育、培育之恩。从“上善若水”、“水滴石穿”、“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君子之交淡如水”中,启发学生学做人,教育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瞄准目标锲而不舍,努力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做诚实守信之人、友善之人。

4.发挥水利专业特长,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每年的寒、暑假,水利专业学生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有效途径,让水利知识和水利政策法规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把所学的知识带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基层的水利事业服务。如:组建了“科学发展鄱阳湖,和谐共护赣湿地”赴吴城镇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开展了“我与环境共友好,携手保护母亲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还在南昌市一些社区开展“知水、爱水、节水”宣传教育活动,江西电视台第五套全程跟踪报道。

5.拓展有效渠道,利用主流媒体,开展水文化教育。近几年来,学校还在校报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上开辟“水文化”栏目,利用媒体开展水文化教育,此栏目被省教育厅评为品牌栏目。承办了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映山红网(江西大学生在线)“水文化'栏目,在全省大学生中传播水文化。

自2007年起,我校在每年五月举办水文化节。通过开展水文化节系列活动,加强培养与水利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人才,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教育、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爱国修身、爱水立业、爱校求知,进一步增强师生水利特色意识,增强爱水利、为水利事业而成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水文化节中,举办水文化展,举办“水之魂”征文比赛,举办“水之能、水之魅、水之韵”书画大赛,开展“知水、爱水、节水”宣传周活动,举办“水利精神代代传”主题辩论赛,开展主题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师生签名活动等。

img8

水文化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文化建设的品位,学校开展了“水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讲坛”和“瑶湖龙舟论坛”活动,汇聚校内外资源,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坛讲学,积极引导广大师生互动参与,产生了积极反响,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以来开展的“水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讲坛,一是聘请专家学者讲述水利事业、水利政策、水利与经济、水利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水利建设、水利工程、水资源、水利科技、环球水利等科学知识及前缘的学术研究成果;二是聘请专家学者讲述水利史、水利文化、水利精神、水利人、水利发展与学校创建精神、水文化与和谐校园创建、水利与创业等人文精神和学术研究成果。2009年开展起来的“瑶湖龙舟论坛”,是专家学者开展讨论的一个平台,是学校开展的精英专题访谈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在水字上做文章、在应用型上下功夫”主题,进行教学科研、创新创业、水利生态等专题访谈,并与师生对话互动,共同交流探讨,凝炼水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论坛”以前沿、创新、求实、果敢的风格,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近年来,邀请了全国政协常委索丽生、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江西省副省长胡振鹏、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校友留英博士圣小珍、著名文化学者王东林等相关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导来讲坛作学术讲座十余场,有力地宣传了水利精神和水利事业,传播了水文化,使学校的学术氛围空前浓厚。

学校成立了水文化研究中心,从水文化研究、水文化与生态水利研究、水文化与生态经济伦理研究等三方面对水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提升水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为水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地指导实践。水文化研究中心坚持与办学定位相结合,凸显学校特色和在全省独有的优势;与研究基地成员已有成果相结合,突出研究优势;与省重点学科和硕士点建设相结合,整合全校资源,促进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扬长避短,重视特色。水文化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已发表关于水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论文十余篇,有的教师积极撰写了有关专著。学校每年暑假还专门召开“水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专题研讨会,全校教师以文赴会,并将会议的优秀论文汇编成专辑。

为了发挥校园环境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学校创建了具有水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实现水文化建设有形化,使师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感受丰富的水文化内涵,净化身心,培养高尚的人格,使校园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相融,共同发挥其育人的功能。近年来,学校建设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水文化浮雕墙、水利名人雕像、生态环境园、水文墨小品,还在新校区的楼宇、道路桥梁、湖泊等命名中体现水文化内涵。

我校在推进以“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时间长,力度大。多年来,学校党委对水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成立了水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由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工作机制,共同促进水文化建设;同时给予经费保障,加大投入。二是形式多,内容实。在水文化建设中,采取以专家讲座、讲坛形式进行水利知识、水利政策和水利理论等内容的教育,以竞赛、演讲赛和水文化节等形式让广大师生参与到水文化建设中来,使水文化建设内容实在,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范围广,影响大。学校在水文化建设中,采取了从校内到校外的实施途径,每年多次组织师生分别到全省各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被中央及省、市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扩大了学校影响,提高了学校声誉。

我校在推进以“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广大师生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更加明晰;二是人才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三是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提高;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中得到体现。

我校在推进以“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一些启示: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不断推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不断推进和谐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彰显学校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相结合,发挥各种有效载体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南昌工程学院的水文化建设把握了时代的特征、水利的特色、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长,突出主旋律,完善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载体,积极打造水文化品牌,营造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案例点评

本案例系南昌工程学院秉承优良的教育传统和彰显办学特色,开展了以水为内涵的一系列水文化建设活动,以服务人才培养为目标发挥了水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水文化节为阵地把水文化建设引向了深入,以水文化高层讲坛和瑶湖龙舟论坛为依托提高了水文化建设的品位,以水文化研究中心为基地提升了水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以校园环境建设为载体实现了水文化建设有形化。通过水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凸显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构建和谐校园、实现科学发展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本案例对加强大学文化的载体建设和风格营造上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