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提问题的能力

培养提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阅读中自寻问题,自提问题,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自提问题的能力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体现。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自提问题的能力。课后每道问答题,在文中都可以找到一个答题“范围”。反之,确定一个范围,也一定能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取代教师对事件的分析,而且使学生明白了鲁迅受人爱戴的原因。

培养提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中自寻问题,自提问题,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自提问题的能力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体现。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自提问题的能力。

一、看“题目”,提问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围绕题目提问,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捞铁牛》一课,看了“捞铁牛”这一题目,学生就想到:①为什么要捞铁牛?②谁去捞铁牛?③铁牛是怎样捞出来的?带着自提的这三个问题,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就能理解课文的层次:为何捞—怎样捞—捞上来。其中“怎样捞”是重点,这一重点又分两层写:①准备工作;②打捞经过。最后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宋朝的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

二、定范围,找问题

课后每道问答题,在文中都可以找到一个答题“范围”。反之,确定一个范围,也一定能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教学中可定一个自然段或多个自然段为提问范围,让学生从中概括出问题。例如:教学《李时珍》第二自然段,可向学生提出:谁能从中概括出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这一段内容?同学根据这段主要内容提出: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起先不愿让儿子当医生?从哪里看出李时珍决心学医?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学习好的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学习差的同学也能积极思考,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定答案,安问题

答案一定,问题可以多变。那么,该定什么样的答案内容,学生才有问题可提呢?每篇文章,在教学中要是能以文中重点词、句作为答案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就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抓住重点句“他就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作为答案,提出问题。经过启发引导,学生提了不少问题:“从哪几件事看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结果是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取代教师对事件的分析,而且使学生明白了鲁迅受人爱戴的原因。这句话在全文中点明了中心,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四、遇疑难,想问题

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课堂上可进行“答”“问”比赛。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一段时间交换答、问,哪一组“问题”提得多而好,答问快而准,哪一组就获优胜,予以表扬。当有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时,就要联系重点词句、上下文理解。例如教学《丰碑》一文,让学生理解“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含义时,学生“卡壳”了。有的问:“晶莹什么意思?”“丰碑什么意思?”“军需处长是人,怎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他作为一个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军需处长有什么精神?”“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有什么位置?”通过这样的提问,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全面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因为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不惜被严寒冻死的形象是高大的,表面看是一座丰碑,他那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是不朽的,他是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总之,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提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融洽师生感情,使学生乐学、好学,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1998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