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先进事迹

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先进事迹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西林,男,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当代中国重要美学家、文艺学家与汉语人文科学理论奠基人之一。尤西林1947年生于成都,祖籍陕西榆林。1966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做工,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尤西林教授论文被引用率居“文化学”第五名。结论是双方共同获得的,听众成为主动的发现者。

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先进事迹

img38

尤西林,男,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当代中国重要美学家、文艺学家与汉语人文科学理论奠基人之一。1997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陕西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2008年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带头人,2009年获聘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项目《美学原理》首席专家。

尤西林1947年生于成都,祖籍陕西榆林。1966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做工,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美学学科带头人,校宗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澳门利氏学社学术顾问、香港法住学院研究院教授、(洛杉矶)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大学人文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学学会理事。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高等师范院校人文科学概论教学探索”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陕西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200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8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带头人(2008年)、陕西省精品课程《人文科学概论》主持人(2010年)。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1项,2009年受聘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专项“美学原理”首席专家。

尤西林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美学家、文艺学家与汉语人文科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人文科学信仰论与现代性理论相结合角度的文艺学-美学研究,被媒体誉为“在人文科学领域探索美的智者”。

早在1982年,他就在《学术月刊》发表了《关于美学的对象》,在美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文汇报》列为美学四派之一;1987年他在《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中提出的“美学的人文学科定位”,被美学界九十年代中期视为美学基本理论新时期重要成果之一,在系统思考中国人文科学理论建设中也被视为开创性著作;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尤西林又扩展向基督教文化研究,学术界视其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代表人之一。他的许多著作,如《文学批评的类型》《审美学》(与周长鼎合著)《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2006年增订再版)《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使命》(2006年增订再版、2008年繁体版)《人文科学导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台湾繁体版)《心体与时间:20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等在学界口碑相传;他的数篇论文被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翻译、转载。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尤西林教授论文被引用率居“文化学”第五名(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尤西林在美学领域的研究成就为他赢得了广泛声誉,使得他在2009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专项“美学原理”首席专家竞争中脱颖而出,西北地区同获此殊荣的还有张岂之先生受聘担任“中国思想史”首席专家。

尤西林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长期、广泛的辛勤积累、“什么时候都皱着眉头”思考外,他的为学执著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的学生杨国庆说:“先生备课非常认真,他使用的100多页的《巴黎手稿》,被多种色彩的笔批注得密密麻麻,中间夹满了纸条,看起来有400页的书那么厚。”“先生为了集中精力搞科研,把社会活动占用的时间追回来,每天晚餐后都会步行到办公室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休息。先生在写作《人文科学导论》一书时,刚做完手术,身体状况很不好,而高等教育出版社又催稿甚急。因为手术的原因,先生不能正常坐卧,只能站在桌边或者趴在床上写作。先生在没有给我们缺一节课的情况下,硬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书稿完成了。”

尤西林不仅是一位美的探索着,也是一位美的传播者,几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坛上远眺美育精神的地平线,洒下了辛勤耕耘的汗水。

1982年,中文系领导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定让应届毕业生尤西林给1979级的学弟们讲新开的“美学”课。尤西林后来回忆说,“我几乎背诵了讲稿,试讲那天发高烧喉头水肿,我看着台下学校、系、教研室领导与老师、窗户外黑压压的人头,对讲题内心升起一股激情”。自此,一届届学子纯真的目光支持着他20余年的教学生涯,让他始终视讲台为神圣之地。

尤西林认为,讲课的语调是课堂语言与教师心态的定位。他在自己的《在神圣的讲台上传播美》中阐释到:

即使作为人文学科,价值观阐释也必须以理性论证,切忌煽情或直陈颁布式训政语调,不要高声朗诵,而宁可接近日常恳谈风格。恳谈使教师不是将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以平等邀请的语调将学生带入共同思考的氛围。教师每次都以新鲜的眼光演示自己无数遍探讨过的知识行程,吸引学生与自己一起经历这一思考过程。结论是双方共同获得的,听众成为主动的发现者。尽可能使学生更真切细致地目睹知识的脱胎过程与经历源初的思路历程,并引导学生尽可能丰富地看到知识的相关母体环境。要让学生直观到教师敏锐、忖度、犹豫、决断的目光(甚至允许停顿沉思片刻,这比演讲式流畅语言更能作用于学生内心)。由此不仅使学生思想操作(而不是静观旁听)式掌握了知识,而且体会了方法,甚至感受有魅力的教授远眺知识真理精神地平线的优雅高贵气质,从而领略大学教育最深层的境界。而在那些平庸的宣讲中,人们听到的则是无个性的结论与独断判语。后者犹如穿上了一件铁壳外衣,知识的诞生过程已被封死。

尤西林把这种美贯穿于课堂教学当中,深受学生欢迎。这从学生与他的书信往来以及博客里的描述中可见一斑——

“您一毕业留校就为我们年级开美学课,我们是您的首届学生。二十多年流逝,早已过了容易崇敬他人的年龄,我与同学们依然认为——尤老师是我们青年时代的精神导师之一,他对我们的影响一直及于今天。”

“您曾经引用高尔基的话说‘美是未来的伦理学’,当时的感觉,犹如醍醐灌顶。这是不是孔子说的‘成于乐’的意思呢?在您的课堂上,我体验到了宗教般超凡脱俗的美以及随之而来的善,这使我坚信,只有美激发出的善,才是自觉的、自主的、情感的。真正的完全的善来自于美的激发。而制度,即使是善的制度,对于人内心的觉醒也是无能为力的。美却有令人觉悟的力量。这就是您的课带给我的启示和恩惠。”

“那还是八年前的事情。那时候我大一。我选了您的《人文科学导论》课。第一堂课后,我就已经被折服。那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被一堂课折服。坦白地讲,我不是一个很守纪律的学生。迟到和早退是家常便饭,自己不喜欢的课会想方设法地去逃,或者在下面看小说,遇到意见不合的老师,经常顶嘴。而您那堂课,把我所有的年少轻狂都剥蚀掉了,我没想到师大还有这样的老师,还有这样的课堂——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绝无恭维的意思——您也无需恭维。后来就有了我那次冒冒失失的在课后与您的交流。后来,我又很冒冒失失的把我写的一些文章给您看了。您给我回了信。

大二的时候,我又重新去听了您的《人文科学导论》。因为去听您的课是唯一比较容易见到您的方式。那一学期是在晚上上课。您那堂课的时间正好与我一门专业课的时间冲突。我逃了不少课,代价是我大三的时候重新上一遍。但是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值。那些课堂中,我只是在上课而已。而您的课堂,却可以让我的灵魂也异常兴奋地参与进来。您讲课的认真投入状态是我在别的老师身上从未发现的。他们只是在说话,仅仅是说话而已。您也在说话,可是您却在用灵魂说话。您讲述的内容,每一个停顿,每一个举例,甚至您的声音——一切都让我感到震撼,这种震撼带给我一种愉悦,是我那时候每周一次的精神大餐。

一方面,是我内心无比敬仰的尤西林。入了他的门,可以引领我进入一座神圣的殿堂——因为天知道我多少次在心里与他共鸣过。他的讲堂,他的书,他的演讲,无一不穿透我的肉体,直抵我的灵魂,那是一种被荡涤的感觉,胜过任何一种快乐。因为他关心的和我关心的总是相同的问题——我的灵魂从未这样和另一个人契合过。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谈灵魂已经足够奢侈,何况寻找一个与自己契合的灵魂?如果我到了他那里,我积攒了那么久的热情就可以通过良好的训练而日臻完善,我甚至可以为他人为这世界做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很微小很微小的贡献,而我,则能达到灵魂的满足和愉悦。”

著名基础教育学家李镇西有一篇《培训班记》的网帖,这样描述他听尤西林讲课后的感受:

“他学识渊博,口才极佳。他上课时,两眼很少看着大家,而是盯着他眼前的讲桌或学员的第一排书桌。其实,这只是我们的感觉,他并没有看什么书桌,而是沉浸在自己的讲述的思想之中了,完全进入了忘我也忘他的境界。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而且充满思想的穿透力。可以说,每次在听尤西林教授讲课时,我们的思想被他的思想点燃,并且不停地燃烧。”

尤西林是美的探索者、传播者,也是美的践行者,他以自己的善点燃学生的善,以自己的美影响学生的美,将最美的智慧和情操奉献给了学生和社会。

尤西林曾在他的小传里谈到,在上大学时,他经常每晚只睡四个多小时,总是凌晨一点以后才回宿舍,而第二天六点就要出操。他因为回去得晚,怕拿脸盆时的响声惊醒宿舍里的其他人,就事先在盆下垫上一块毛巾,然后悄悄出来在厕所或走道里洗漱。而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尤西林甚至没有耐心去排队买饭菜,而是经常到旁边的“五七”食堂买一毛八分钱一份的面条,连汤带面一并吞下,然后到图书馆占位置读书。现在的学生可能觉得这样的学习太过刻苦、艰辛,而尤西林认为那样做“非常正常,不觉其苦”。

“千万不要迷恋于发表”是尤西林教授经常告诫研究生的一句话,他对目前鼓励发表论文的体制感到“非常惋惜、非常遗憾”。在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尤西林说:“学术文章的发表,往往和个人的世俗、功利绑在一起,目前的体制固然无法因个人力量去改变,但一定要对它有清晰的认识。‘千万不要迷恋于发表’代表着中国学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风和传统,这种传统不会简单地在市场化的冲击下消失,相反,它应该且必然将继续传承下去,并影响到年轻一代的学者。”他的成名作《关于美学的对象》在当年引起的反响,也使他意识到了这一论域的深邃。所以,此后五年,他停止了写作,潜心读书,写下了几十万字读书札记与同样庞大的思路卡片,常是夜不能寐,为一个突然冒出的想法梦中醒来,在房内踱步至天亮。

尤西林是知名学者,社会事务繁杂,但他几乎没有让自己的学生为他承担任何额外的劳务,相反,对于学生的要求,他都会倾力相助,为他们的学习排除后顾之忧。他的书橱总是向学生敞开外借,就连自己的未定稿和珍贵资料也毫不吝惜。他虽然经常鼓励学生要有信心去做学问,但并不强调学生都要待在高校里做专职科研。他认为,学生能力禀赋高低有别,但必须应有一颗真诚的心,真诚待人、处事、为学。

尤西林教导学生要重视问题意识,特别强调理论反思的距离意识,教导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追逐时髦,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立场。杨国庆回忆说,在一次海德格尔《尼采》的讨论课上,尤西林教授指出海氏的这个讲稿有些部分水分很大,大家完全没必要在大师面前丧失自己的自由判断,在学术研究上,一定要通过沉潜读书,努力做到平视古人。

尤西林研究文艺学、宗教学、美学,强调人文精神,作为教师,他又重视师范教育的研究。他认为,师范教育的系科专业虽然也具有专业性的内容,但它作为知识技能并不直接成为生产活动,因而处于更远离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地位。对师范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在根本上即是要树立将对象当做主体来看待的精神态度。具体来说,师范生不仅在理智、思维上,而且在感情态度上都应具备善解人意、富于同情心与感受体会能力等。这类人文素质对于师范生不仅具有一般人的道德教养意义,而且具有更为直接的专业能力素质。他认为,无论文理科,师范生均不仅需要接受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培训,还应普遍接受修辞讲演、艺术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培训与熏陶。人文精神应当贯穿于师范院校各系科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并尽可能广泛地渗透于师范院校的文体活动、业余社团组织、校园环境风气等日常生活中,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一个师范生应该比其他人更有教养、更富于良好细腻的精神感受力,他们应处在更高的教化水平上。因为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面对的既非客体的物,也非客体的人,而是尚未进入职业分工、包含着未来丰富潜能的主体的人。

尤西林在讲授课程时,将这些理念向学生渗透。听过他课的陕西师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黄辉说:通过听尤老师课,我知道了大学的“大”不在地盘面积,而在“大师”之多,在于一个很好的氛围来全面提高你的素质,包括很重要的“人文精神”。这些是职业学校无法代替的,也使我认识到即使是化学专业,化学也不是全部,还有更广阔的空间。而体育学院的李吉鹏说:体育应该表达身体的人文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切实担当起一名体育教育者的职责,去教育自己的学生。

在人文社科领域里探索美,在神圣讲坛上传播美,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使得尤西林教授获得了广泛认同。

他的《人文科学概论》授课涵盖文理工本科生十多个专业,2010年获陕西省精品课程,所撰教材系“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委员会第2批推荐书目第一种。近年来,除应邀先后在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中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开设讲座外,还应邀以自己成长经历为例在校内外(包括省图书馆与工厂)等进行了多场义务讲座,并一直保持与校外普通听众的联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我的小学生活》编辑了国内一批著名学者文章,西北地区有陈忠实与尤西林。

他不仅历年来是本校学生评价最高的教师之一,也是西安地区高校教师与学生旁听最多的教师之一。1983年陕西省委科教部对西安交大与陕西师大79级调查,尤西林为评价最突出的教师,受到省委科教部长赵长河领导的联合调查组接见与表彰。据搜狐教育、评师网2010年3月31日联合发布,尤西林名列中国通识类课程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11院校类)。2009年1月14日出版的《教师报》曾以《传道以美育人以真》为题,以一个整版的篇幅,详细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