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焦虑的界定及其本质

焦虑的界定及其本质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界各个学派对焦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行为主义者将焦虑看作是一种行为的驱动力,揭示了焦虑的动机作用。认知主义对焦虑的界定主要考虑了认知因素在个体焦虑形成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不确定性理论对焦虑的界定主要强调引起焦虑的因素源于刺激的不确定性。焦虑状态通常伴有生理变化,主要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亢进。Torgerson发现,焦虑组直系亲属的焦虑状态是相应控制组的两倍。

1.1 焦虑的界定及其本质

英文的anxiety源于拉丁文ānxietās,ānxietās又源于拉丁文ānxius,指“担忧、渴望、盼望、愤怒、痛苦、折磨”。中文“焦虑”的“焦”是一个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意思是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是,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说文解字》中说:焦,所伤也。所以“焦”有烦忧、烦躁之意。在《史记·夏纪》中有“(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说法。“虑”是一个形声字,从思,虍(hū)声。本义是指思虑、谋划。《说文解字》中说:虑,谋思也。焦虑二字合起来指忧心苦思之意。《辞源》有“劳神焦虑,消日忘年”的说法(辞源,1988)。无论从中文词源学还是英文词源学的角度看,焦虑(anxiety)指的是一种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或是思想上的忧虑和恐慌。

焦虑研究历史久远,但真正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界定则是到19世纪中后期才开始。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界各个学派对焦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从社会文化对自我的过度压抑和排挤,导致自我过于无助或渺小,甚至失去了自我这一角度出发对焦虑进行界定。代表人物是Freud (1856—1939)(叶浩生,郭本禹等,1998)。

行为主义者将焦虑看作是一种行为的驱动力,揭示了焦虑的动机作用。他们认为,焦虑或恐惧是一个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恰好是有害的或引起疼痛的)经几次伴随(配对)之后所获得的一个条件反应,这里的恐惧或焦虑被视为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建立起来的获得性驱力或次级驱力。

学习理论的焦虑观既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又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提升了焦虑主体的地位,把个体看作具有自我选择和学习能力,并非完全受环境摆布的能动主体,相对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的焦虑观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代表人物是Hans Eysenck(1957)。

认知主义对焦虑的界定主要考虑了认知因素在个体焦虑形成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代表人物是Aronfreed(1968),他认为个体行为的自我调节是基于对以认知评价为中介的情绪体验的内化来进行。也就是说,像焦虑这样的情绪反应,个体首先体验到这样的情绪,然后将此情绪体验内化,并与某些行为之间建立起联系,继而不断表现出焦虑与某些行为之间的伴随关系。但不可否认,焦虑有时完全可以由一些非认知因素引起,比如简单的外界刺激引起个体的高度唤醒,躯体的唤醒进而引起个体心理上的焦虑体验。

不确定性理论对焦虑的界定主要强调引起焦虑的因素源于刺激的不确定性。他们既不偏向于认知理论也不偏向于行为主义,而是将众多理论进行了综合。代表人物Lazarus(1991)认为,当个体面对即将来临的躯体伤害时,会表现出惊恐反应,但焦虑反应所针对的威胁则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当个体觉察到一些事物与自己的目标相关、不一致或损害了自身价值或自我认同的保护时,个体都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反应。另一代表人物Barlow(2000)则提出,焦虑是个体防御性动机系统内部的一个独特而密切相连的认知—情感结构。焦虑的核心就是对可能的威胁或危险的“不可控”性(uncontrollability)。大脑内的某些神经环路为个体应对可能发生的无助提供了生理上的准备,焦虑时个体强烈的生理或肌体反应则可能是脑内特定神经环路参与反应的表现。该学派对焦虑的界定主要从刺激物相对于主体的特征这一角度出发,结合众多理论流派的观点来探讨焦虑的本质,没有出现以前那种只强调一两个角度的以偏概全现象。

当代中国的很多心理学者也提出了对焦虑的理解。比如,张春兴(1994)认为:“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王极盛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王极盛等,1998)。

《Gale心理学百科全书》将焦虑界定为一种由对未来事件的期望、对过去事件的记忆或对自我的反思而引发的不愉快情绪。由真实的或想象的危险所激发,不同年龄或不同社会背景的人都会遭受焦虑的折磨;焦虑如果由非理性恐惧所引起,就会使个体的生活陷于混乱而无法正常进行(Strickland,2001)。Elsevier公司出版的《应用心理学百科全书》提出,焦虑是指个体感觉受到威胁及在危险刺激或情境下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包括不愉快想法、感觉以及身体上的变化(Raglin,2004)。《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焦虑的界定是: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它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而发生。焦虑状态通常伴有生理变化,主要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亢进。严重而持续的焦虑反应还有注意力集中困难、联想和记忆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社会活动能力下降和性行为能力减退等。病态性焦虑多见于各种焦虑症。焦虑还可由非病理心理情况引起,例如维生素B1的严重缺乏、低血糖综合症和边缘叶病变等引起。

从众多焦虑定义中可以看出,有的人从焦虑产生的原因角度来界定焦虑;有的人从焦虑的症状表现来界定焦虑;有的人从情绪的层面来界定焦虑;有的人从认知的层面来界定焦虑;有的人从动机的层面来界定焦虑;还有的人从神经生理层面来界定焦虑。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焦虑至少包含以下3方面本质:

(1)从内部来看,焦虑是认知、遗传、生理和情感等多种因素集合的产物。首先,认知因素对个体焦虑的产生起关键性作用。认知理论和其他有关焦虑的研究都有大量证据表明,认知加工对焦虑的产生起重要作用,包括先前经验、已有信念、对事件或信息的重要性评价、自我效能感以及不确定感等。其次,先天遗传为焦虑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基因准备。Torgerson(1988)发现,焦虑组直系亲属的焦虑状态是相应控制组的两倍。同卵双生子研究也表明,遗传对焦虑的作用随焦虑类型的不同而变化。焦虑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尽管它不是特别显著(阎巩固译,Eysenck,2000)。Cook&Mineka(1989)发现,幼猴在同时观看了成年猴对鳄鱼和玩具兔表现出的恐惧之后,只对鳄鱼表现出恐惧,而没有对玩具兔表现出恐惧。由此说明,在恐惧的获得上,只有当个体天生就有对某种刺激恐惧时,学习才显得重要。也就是说,尽管学习很重要,但它只能在一定的天生反应基础上才能起作用(维雷娜·卡斯特,2003)。再者,大脑的某些神经环路为个体应对这些可能的威胁提供了生理上的准备,因而焦虑个体会表现出生理上的反应,即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或运动性不安等。还有,焦虑个体一般还伴有强烈的无助、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情绪和情感体验。

(2)从外部来看,引起焦虑的刺激因素具有特异性和社会文化性。引起焦虑的外界刺激是一种可能的危险或威胁,具有不确定、不可控和模糊特性。焦虑和恐惧的一个最主要区别在于恐惧有明确的对象,而焦虑没有。对于焦虑个体来说,外界的危险或威胁一般是比较模糊的、不确定的、难以控制的。另外,焦虑具有社会文化特性。无论是精神分析学者、存在主义哲学家,还是当代的跨文化研究学者都发现,焦虑具有跨文化差异,不同文化条件下个体的焦虑状态呈现出整体的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或家庭教育氛围对个体来说是压抑还是民主,对于引发个体焦虑水平的作用是不同的。

(3)从相互作用角度看,焦虑是个体动机性防御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焦虑与恐惧和疼痛一样是有机体的防御性表现,是一种紧张的期待,具有动机意义。焦虑让人很不舒服,因此体验到焦虑的个体总是逃避或设法降低和消除焦虑,正像人们总是试图减少饥饿、口渴或痛苦一样。焦虑促使个体面对自己,它是一个信号,告诉个体现在受到了威胁或陷入了困境,应该想办法补救(维雷娜·卡斯特,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