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主参与的意义

民主参与的意义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于是,某学校领导也欲尝试在学校中推行星级教师制度。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既要追求效率,也要追求人文关怀。我们认为,现代学校制度之所以能区别于传统学校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现代学校制度追求规范,讲求效率,是希望通过理性的推演建立完备的行动方案,从而增强人的行动和策略抉择的科学化,保证教育活动的合理性。

第一节 民主参与的意义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要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职业学校可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理(董)事会制度。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1]。可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原有体制中的固有缺陷短时间内难以根除,加上不少教育工作者对待学校制度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些学校盲目借鉴他人的做法,不加鉴别而匆忙上马,也有些学校直接将企业管理中的相关做法移植到学校工作中,常常使得本应彰显育人效应的学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却是漏洞百出、运行低效,甚至伤害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笔者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就曾亲身见证了这样一个案例:

许多学校都有教师激励制度,如星级教师、骨干教师、教师职级等,这些制度对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于是,某学校领导也欲尝试在学校中推行星级教师制度。文稿起草之前,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参考了几所兄弟学校的做法,又经过反复对比、斟酌。在拟定讨论稿的时候,校长将它定位在促进教师群体的进取之心,同时,为学校培养名师创造条件。最后学校领导班子信心满满地准备在教代会上提交教师讨论。

但是,令他们意外的是,在教代会上,大多数老师对该方案持反对态度。尽管反对的理由各种各样,但总的来说,老师们觉得,一方面,这个方案中将教师工作分教学、教育、科研等几个方面,通过若干个指标进行评价,达到一定的标准后评为相应的星级,鼓励教师冒尖,一改往日“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积习,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为那些有才能的教师发挥个人风采提供了平台。但是,另一方面,该方案却又人为地将老师群体置于相互竞争之中,用星级的方式把教师分成了几个等级。也就是说,对于评上星级的老师来说,他们的工作业绩获得了肯定,而对于那些平日里默默奉献的教师,特别是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们来说,方案并没有明确提出一套认可他们的工作成绩的方式,也就是面临着“淘汰”的风险。学校似乎变得不那么讲“人情”了。因而,仅仅凭借一种简单竞争的方式,或是单一的评价制度,只能让少部分人受益,而对于那些没能评选上“星级”的老师们而言则是不公平的。尽管校领导们多次协调,数易其案,但该方案在一片质疑声中被否决了。

相信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都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原本旨在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进专业自主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各类措施制度,有的始末实行便“胎死腹中”,有的虽然仍在运作,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草草收场,不了了之。反观上述的这则案例,好在该校领导没有一意孤行,否则,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度势必受到影响,进而,学校整体的工作氛围和教学质量也必然会打上“折扣”。倘若我们深入审视这项“新举措”就不能发现,它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它过多地强调了单一式的竞争,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校本身的办学规律,尽管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初衷。然而,放眼当前学校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又有多少类似这样以追求效率和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理念下的制度呢?诚然,我们不能否认企业管理对于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参考价值。学校当然需要规范制度,但学校管理得好坏并不等于制度本身的多与寡,也并不意味着它等同于校长的个人魅力。

一、学校制度建设的民主参与强调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管理的科学性在于以客观的规则和章程对组织进行管理,使组织活动有章可循。它以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为管理的目标,信奉分工与专业化,建立明确的、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并且认为经济上的奖惩制度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简而言之,科学管理的最终理想,就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科学管理曾经为社会生产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科学管理理论与其具体方法,促进了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当然,其缺陷也是明显的,特别是在后工业时期,科学管理显得特别的冰冷,因为这种物化的管理,直接忽视了对人的关怀,将人等同于物。恰恰相反的是,人本管理强调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认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只有人才能最终提高活动的效率。在组织活动中,必然根据人的特点,满足人的需要,因而尊重人、激发人、调动人,促进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率一词在人本管理那里,成为其次的追求。

尽管这种两种看似针锋相对的管理思想发端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但它们都对学校制度的建设产生过不同的影响。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场所,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活动的发生及其过程,绝大多数都是人与人面对面进行的。因此,教育本身需要更多的进行人本关怀,需要培养人际关系,那么,学校管理似乎更多地应倾向于人本管理理念。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学校教育也需要效率,学校管理也要追求规范。只有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才能避免学校管理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认为,现代学校制度既要追求效率,也要追求人文关怀。

二、学校制度建设的民主参与促进师生发展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褚宏启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学校制度当中的“现代”一词,并不具有历史分期意义上的时间含义,我们所讨论的“现代学校制度”,显然不是指现代社会开始以来所建立的、与现代社会在同一个历史起点上的“关于学校的规则体系”[2]。我们认为,现代学校制度之所以能区别于传统学校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正是由于根植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才决定了不同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

现代学校制度追求规范,讲求效率,是希望通过理性的推演建立完备的行动方案,从而增强人的行动和策略抉择的科学化,保证教育活动的合理性。当然,我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追求规范或讲求效率,并非等同于学校制度应出台各种禁令或限制,也并不仅仅在于体制和程序的完备上。人性的发展与人的幸福,才是占据学校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倘若学校制度的追求导致人的缺场,那么,学校制度的功能除了约束和监控之外,再无其他可言了。之所以这样论述,是因为我们当前仍处于一个追求技术的时代之中。在实现层面上,规则、技术及程序至少在表面上能够让一个组织无懈可击。然而,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要靠教师的努力,是通过教育教学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对于教师的工作,学校当然有必要进行规范,比如,规定教师工作的科学程序,规定教师工作的最低底线,等等。但是,教学活动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无法做到完全预设。而教育的灵动与教学智慧正是蕴含在这些无法预期的思维火花与创造性中。那么,无论是对教学的考核,还是对教师的评定,都不能按照一种过度僵硬的规则实施。民主参与解放教师的创造力,为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可以说,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追求,就是在规范与自由、控制与放任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太多的限制会产生阻碍,而失去了约束也会带来混乱。经常听到有关制度的争论,有说管理靠制度的,制度多,规矩多,自然学校便有章可循了,这样才能变就一所好学校;也有人说,一位好校长才是成就学校的关键,那么多制度,连校长自己都记不住,如何执行,怎么监督?人性化管理最有效,因此,校长的人格魅力是学校管理的法宝。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学校制度就如马路上的交通信号灯,没有信号灯,马路上乱成一锅粥,谁也不能畅行;可如果到处布满信号灯,或者设置不合理也会让人无所适从,寸步难行。这对于学校管理而言,制度和文化互为作用,符合教育规律,十分有价值。

三、学校制度建设的民主参与激发人的智慧才能

记得成都武侯祠里有一幅著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它概括了诸葛亮毕生的文韬武略,也是现世管理及治家格言。现代制度的意义与它如此默契,制度让人“反侧自消”才是高明的,不然“宽严皆误”。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褚宏启教授指出的那样,现代学校制度的“现代”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指“好的”、“先进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意思;在制定制度,使用制度时应该“思考制度的伦理基础”。因此,在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适应需要、以人为本是制度价值的体现。

学校发展中有几个阶段,一是“人治”阶段,校长凭着自己的智慧与人格带出一支队伍,创建一所好学校;第二阶段是“法治”阶段,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规章制度;第三阶段是“德治”阶段,通过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来提升学校的品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将学校发展从仰仗个人德行阶段向文化影响的必然途径。学校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是一种很高境界,实现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在学校管理中无法回避制度的建设,而传统意义的制度与现代学校制度最大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制度形成的基础、过程,以及制度形成以后的执行。现代学校制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因素,进行动态运筹策划,有效应对管理危机,规避学校风险,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它需要学校管理者拥有智慧和创造精神,制度建设要思考是否适合,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强调教师、家长、学生的民主参与,这是保证制度建设对于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