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行集团帮扶制的背景

实行集团帮扶制的背景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集团帮扶制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理论基础,立足于我县“渝鄂湘黔毗邻、民族地区、大农村、大山区”的资源状况,在遵循教育内在诸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相互联系的规律的基础之上,而提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区域教育统筹发展新型运行机制。通过集团学校的调研会诊,共同商定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及内容,打造鄂湘渝黔边区特色教育;每年举行一次特色成果展示活动,开发学校特色校本教材,互帮互学,孕育学校文化特色。

构建集团帮扶“四方对接制”

酉阳县民族小学校

从2008年开始,酉阳县民族小学校为贯彻市、县教委“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文件精神,切实推进城乡教育统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县内的大溪、万木、可大、楠木小学结为集团帮扶学校,实行集团帮扶制,建立教育发展共促体,扎实推进帮扶工作,促进集团学校同步、快速、均衡发展。

一、实行集团帮扶制的背景

在实行集团帮扶制之前,我们这几所学校在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学校领导相对独立,交流较少。在2008年之前,几所学校在县教委的统一领导之下,是独立的个体,各自为政,相互学习求发展的主动性不强,学校领导在一起共谋发展的几率为零。

二是联盟学校交通闭塞,流动较少。与我校结为集团联盟学校的大溪、可大学校地处位于湘、鄂、渝三省交界处,万木屯上小学与贵州交界,几所学校均是典型的偏远农村小学,离县城较远,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师观念较陈旧,教师互不往来,也没有支教、上挂学习的流动机制,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三是教学研究流于形式,实质较少。由于学校是相互的独立体,学校之间的教研工作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根本没人来组织几个学校在一起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不能给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有送教下乡工作,但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委安排的送教下乡任务,更多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四是各校办学目标盲目,平台较少。各校办学目标不明确。教育思想、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学校发展活力不足,乡镇教育管理中心的管理水平、治校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区学校资源的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更加突出;农村学校经费运转十分困难,给予教师发展平台少。

五是学科专业教师缺乏,师资不稳。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能力与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有较大差距,各学科专业教师奇缺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新招考教师因自然条件、生活及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安心投入教育工作,学科性矛盾、年龄结构、男女教师比例等结构性问题日益呈现,教师职业倦怠感十分普遍,教师的基本理念、师德建设、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培训培养方式亟待改进,教师的终身学习观念短时间还难以深入人心,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还任重道远。

二、集团帮扶制的主要做法

集团帮扶制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理论基础,立足于我县“渝鄂湘黔毗邻、民族地区、大农村、大山区”的资源状况,在遵循教育内在诸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相互联系的规律的基础之上,而提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区域教育统筹发展新型运行机制。我校与万木屯上、可大、楠木、大溪建立集团发展学校,联盟学校又与其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学校结为集团学校,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一是调研会诊,确定目标。我校通过到联盟学校实地调研,与领导、教师交流,对联盟学校办学思想、师生发展目标、教育教学、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会诊,根据几所学校的地域、规模、特点,从发展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校文化等方面做思考,明晰办学目标,全力打造“卓越课堂”。

二是四方对接,扎实推进。我校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上,坚持:调研是发展的前提;完善管理是发展的基础;创新运行机制是发展的保障;注重内涵是发展的要求;立足师资是发展的最佳突破;课题研究是发展的有力推动。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结对帮扶:

第一,校长干部对接。为了加强工作交流,集团牵头学校校长每期到联盟学校调研一次,与集团学校领导一起“诊断”,对症下药;副校长及中层干部每期到联盟学校帮扶一次,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集团学校领导班子每期进行一次交流活动,交流学校管理,共找管理过程中的得失,共享双方管理过程中的有益经验。

第二,教师对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学期我校组织一次多学科的优质课到联盟学校,进行说课和课堂教学的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培训。开展上挂学习活动。建立教师上挂制,联盟学校选派1~2名教师到我校上挂学习,我校派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进行指导。开展支教学习活动。四年来,我校派出骨干教师10人次到联盟学校支教1年。其次为教师搭建平台,相互交流。我校与联盟学校的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梦想沙龙QQ群、集团学校QQ群等)交流。教师就备课、上课、听评课、学生养成教育、班级文化、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共同促进和提高。

第三,科室对接。集团学校科室间每学年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交流活动;每学期与联盟学校开展一次大型的校本教研研讨活动,课堂相互开放,互派教师观摩、研讨,研究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每期组织一次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交流,提高教师素养和专业成长的速度。

第四,学校特色文化对接。通过集团学校的调研会诊,共同商定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及内容,打造鄂湘渝黔边区特色教育;每年举行一次特色成果展示活动,开发学校特色校本教材,互帮互学,孕育学校文化特色。

三是项目支持,资金扶持。我校在深入各联盟学校调研后,发现各联盟学校的硬件建设项目启动缓慢,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在了解情况后,我校多措并举,帮助联盟学校争取项目资金,从学校的经费中对联盟学校中最困难的学校予以支持(万木屯上小学、清泉小学等学校捐资2万元) ,协助万木屯上小学、可大小学、大溪小学这些边远学校到相关部门争资立项,尽快解决各学校各项在建项目短缺的资金,确保学校硬件建设稳步推进,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是完善制度,确保落实。为了达到集团共进的目的,让集团共建得到落实,我们采取以下保障措施:建立保障机制。建立共建活动领导小组,由集团学校校长任正、副组长,各校由一名副校长具体抓此工作,完善制度,建立联络机制和共建工作机制,定期讨论共建工作的推进情况。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对支教上挂、参与教育教学研讨的教师,在评职晋级、评先选优、外出培训上,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

三、集团帮扶制的创新突破

到目前为止,我校教育经过全面深化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和改革试验,着力于名师名校联动、均衡优质特色、教育扶贫组合几项行动计划,并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教师交流,形成机制。教师交流机制的工作重点是加强集团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养与配备。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由超编的农村集团联盟学校向缺编城内学校上挂学习、由城区学校向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流动。

二是教育合作,资源共享。集团学校建立了发展共促体,实现了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教师积分考核办法的推广实施;集团学校办学质量都相对提升。近2年,在县教委年度综合考核中,大溪教管中心上升了10个名次,万木教管中心上升了3个名次,楠木教管中心成为三类中的一等。

三是特色彰显,百花齐放。民族小学的科技特色建设初现成果,大溪镇中心校民间体育活动扎实推进;可大中心校民族教育走进课堂;万木乡屯上小学“三声”(读书声、歌声、笑声)教育初显生机;楠木乡中心校“小班教学”初见成效。学校社会知名度连年提升。

四是明确思路,返璞归真。我校着手集团学校教育扶贫探索,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标,倡导学生主动读书、健康快乐成长。地处渝黔交界的屯上小学,实现图书进教室,教室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

五是校际联动,共同发展。集团学校把握县情校情和时代要求,转变观念,开放办学。共谋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逐步实施“自主办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四大管理机制。依托集团发展平台,大溪小学、屯上小学、可大小学、楠木乡中心小学积极走出去,吸收周边学校的精华来升华本校,学校教育教学发生明显变化,极大地带动了帮扶学校共同发展。

六是创建名校,辐射周边。民族小学创新式地走出了“重内涵、出特色、铸名师;建团队、搭平台、提水平”的创名校之路。将民小的科技、民族特色辐射到集团学校。在2012年4月举办的全国“梦想课程”研讨会上,集团学校教师代表的积极参与,使教师团队精神集中展现,梦想理念在集团学校得到拓展延伸。

四、集团帮扶制的思考

我校将继续创新统筹城乡教育综合发展的工作方法,通过支管支教、资源共享、多元互动等方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特色、持续发展。在资源共享上,我们将搭建更好的平台,让我们的集团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能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全面的交流互动,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我县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不懈努力。

策划审稿人:胡 斌 冉兰香

   撰 稿 人:张玉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