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论高校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的教育

简论高校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的教育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间层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基于传统的“抓两头、促中间”这一班级管理模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而提出的。生源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应重视“中间层学生”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中间层学生”的人数较多,覆盖面较广,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简论高校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的教育

周晓光

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摘 要:根据现行的“抓两头、促中间”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弊端,提出重视“中间层学生”教育的理念;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办学模式,分析了做好“中间层学生”教育的时代意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阐述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由五个方面组成的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教育

随着高校试办的普通本科院校(简称独立学院)不断发展,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简称大学生)由于其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社会阅历、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异,形成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能力呈现出一定层次性的现象,即优、中、差。本文中的“中间层学生”主要是指学习成绩或综合素质处于中游水平的学生群体。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其人数所占全部大学生的比例最大,做好“中间层学生”的教育对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做好“中间层学生”教育的必要性

1.体现教育公平性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和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教育投资意识逐渐增强。学生认为自己交了同样的学费,应该享受同样的“教育待遇”,然而现行的“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模式与学生的需求往往形成一对矛盾。

“中间层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基于传统的“抓两头、促中间”这一班级管理模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而提出的。一个学校或班级,“两头”毕竟是少数,关注优秀生,使其更上一层楼;盯牢“后进生”,通过转化使其成为“进步之星”,可以说,“抓两头、促中间”在这些方面确实颇有成效,但“抓两头”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现实中所谓的“抓两头、促中间”往往变成了带而不问、带而不管、一带而过甚至不管不问。曾有学者指出:“抓两头、促中间”是一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教育模式,违背了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原则。

2.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

传统的“带中间”,其实只是被动的等“带”,他们得不到积极的诱导和教诲,其结果只会是原来的差生转变了,而新的差生很可能又从“中间层学生”中分化出来,导致恶性循环。通过对“中间层学生”的教育管理,使其进入优秀生行列,对于优秀生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能够消除优秀生的优越感,促使他们不骄不躁,奋发图强;对于后进生来说,也是一种希望与压力,促使他们想法设法赶上来。“中间层学生”与优等生、后进生的差距相对较小,可比性较强。突破“中间层学生”的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做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二、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做好“中间层学生”教育的特殊意义

根据教育部[2003]8号《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其中新机制是指独立学院要一律采用民办运营机制,即“以学养学”的机制。这机制决定了学生对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希望得到平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办学机制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应准确把握教育对象,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学生——“中间层”的合理需求。

独立学院的生源是高考分数达到三本录取线、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或者说能努力争取择校就读的那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是位于班级第十名左右,且偏科现象较为严重,是典型的“中间层群体”。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理较为自卑、思想情绪不够稳定,心灵较为敏感和脆弱,但其可塑性较强、思维较为活跃、见多识广、接受能力、民主意识较强等特点。生源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应重视“中间层学生”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三、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解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的现状,对浙江省部分独立学院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基本情况如下:

1.随遇而安,应付了事,缺乏积极主动性

调查表明,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的处世、学习态度缺乏积极主动性,往往表现出一副“无所谓”、“随遇而安”的态度。在获取各类信息的态度方面,79.67%的受调查对象认为“中间层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态度是随遇而安的;有7%的受调查对象认为他们从不主动获取信息;有4.67%的受调查对象认为他们怨天尤人,埋怨客观环境;只有8.67%的受调查对象认为他们会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类信息。

在访谈中了解到,“中间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做很好的安排,更谈不上目标的确立,比如课余时间主要用来做什么,大部分受调查对象认为他们漫无目的、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者只能上网、看电影来消磨时间。

2.“中和”内向,有“闪光点”,缺乏敢为人先的精神

从精神状态来看,“中间层”学生往往缺乏竞争意识,性格较为内向。这部分学生很少对外界的冲击说“不”,缺乏个人见解,往往表现出超常的忍耐力,内心世界从不轻易向外人表述,处世态度往往表现为“中和”。

调查发现,有77.67%的受调查对象认为“中间层”学生有自身“闪光点”;13人的受调查对象认为没有,余下的表示没有注意。因此,大部分“中间层”学生有着自身的“闪光点”存在。由于他们自身“甘居淡泊”,不想与人争锋,就令教育管理者难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座谈中了解到,做好培养“中间层学生”教育的最好方法是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且能够给予他们同等的关爱。同时,“中间层”学生自己认为老师、同学的关注对于他们的进步很重要。

四、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教育体系的构建

针对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的现状,本文提出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来构建“中间层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

1.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建立“三全育人”的有效机制

“中间层学生”的人数较多,覆盖面较广,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三全育人”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大学生健康成长这个根本目标,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负有培育学生的责任。在实践中,一方面要发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和后勤服务队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发展、成才的良好环境。

要实现“三全育人”,既需要思想认识到位,又需要组织落实,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由于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计划,同时对就业意识模糊,导致临近就业慌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容易造成人才资源浪费。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现状以及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是做好“中间层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以个人兴趣为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地指导。

每位学生都会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个人兴趣,只不过优秀生或落后生在这方面的表现相对明显,而“中间层学生”平时并没有把个人兴趣表现出来或者是周围人员没有注意到。很多“中间层学生”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所以让他们了解个人兴趣对于成长成才很有必要。当“中间层学生”找到良好的兴趣点时,学院老师应及时加以肯定和有效的指导,并且尽可能地将其培养成个人优势。

(2)将专业发展方向与个人兴趣有效结合,进行人才分类培养

每一个专业都会有好几个发展方向,比如园林专业大体有三个发展方向: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鼓励他们在校期间就进行有侧重点地学习,逐步形成自身的优势。学院可以根据他们的各个重心,进行分类存档,毕业就业推荐的时候,就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避免推荐了不合适的人选或推荐人选到了不合适的岗位

3.执行“六个一”思想,建立合理标杆

“中间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往往不明确,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甚至对自己活着的意义产生怀疑,这就需要教育者引导他们树立合理的标杆,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多做一些计划。比如通过执行“六个一”思想,能够使“中间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更加明确。

“六个一”具体是指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大学。即每一天,要有所思考,思考今天的收获和明天的计划;每一周,参加一次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体育运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每一个月,看一本有意义的书,比如礼仪、社交等方面的书籍,这些知识的积累能为今后多元化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一个学期,选择一至两门自己认为较为重要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认真地学,为自己优势的积累奠定基础和发展方向做好铺垫,同时可以保证自己的成绩在班级里的排名不会很落后;每一个学年,争取获得至少一份荣誉证书,就是希望“中间层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一个大学,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是做事、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按照“六个一”的要求,能够为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增强计划性,尤其对于“中间层学生”而言,能够让他们自己更清晰地明白应该做什么事,不再迷惘。

4.积极引导,充分利用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是由于教育者的期望和热爱而产生对学生的影响,包含着形成期望、表达期望、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期望并作出反应等三个阶段。

由于受忽略,“中间层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是无足轻重的一员,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抑郁以及无所谓的心理,相对于后进生,他们有更大的学业和精神压力,更高的自我期望,更多的劳动付出,但相对于尖子生,他们学习基础、能力又逊色不少。因此,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失败感、自我无能感。要消除“中间层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教育者必须改变对他们的期望方式,给他们多点积极的期待,给他们多点展示自我的机会,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比如多争取些机会与“中间层学生”直接接触,平时聊天谈话时,应该把诸如“你最近挺努力的,期末考试肯定会有所进步”、“其实你是会学习的,只是你平时还没有很用功”等一些具有期望效应的语言运用其中,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

5.以生为本,构建多元化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由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必然要求高校在办学实践中,需要构建以学生为本,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中间层学生”朝着多元化的路子成长。

(1)评价内容多元化。在评价内容上,学生较为关心的是素质与能力两个方面。在素质评价方面,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为每一位“中间层学生”都建立一个综合素质档案袋,用来记录学生的身体、心理、职业道德等各方面素质的变化;在能力评价方面,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倡导实行“多证制”,鼓励在校期间多获得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教师不再是对学生评价的唯一主体,而是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目的,实施评价的主体应该是不同的人员,比如学校教师、用人单位、学生本人、甚至家长等。在学生评价中,引入用人单位、鉴定机构以及家长的参与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学校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校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自我评价,及时准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明确努力方向,实现预期目标。

五、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

以上独立学院“中间层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主要在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进行了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1.办学现状滞后于经济发展

由于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甚至一些知识和技术没有进入高校教学内容就已经有新的内容替代了,致使高校里所学的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直接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对于今后毕业后的工作没有很大的作用,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学校里应该做什么,从而徘徊在“中间层学生”行列里。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民营、灵活的运作优势,借鉴成功的民间办学经验,比如被中央领导誉为“万里模式”的浙江万里学院人才培养经验。为避免一些专业人才过剩,而一些行业所需的人才高校又不能及时培养出来,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做适当的调整。

2.独立学院师生比较小,尤其是专业老师更少

独立学院的师生比远远少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师生比,这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专业上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尤其那些平时不是很主动的“中间层学生”更没有接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机会。独立学院的师资一般都是依托本部,对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课题、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等方面的工作,应在待遇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使校本部的专业老师愿意主动指导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业。同时,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高校“银色人才”的知识、经验、资源等优势。

六、结束语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在抓好“两头”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中间层”这一庞大的学生群体,应尽力挖掘他们的潜质,让“中间层学生”真正能够成为大集体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廖鹏程.浅议班级管理的中间生培养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06).

[2]王会金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探索学生管理新模式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03).

[3]钱国英徐立清应雄著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4]徐辉季成钧主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5]丁惠屠国元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教育评论2006.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