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处方实施的基本要素

运动处方实施的基本要素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每一次干预课的安排、运动量的监控及医务监督。基本部分是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是达到康复或健身目的的主要途径。运动处方基本部分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应按照具体运动处方的规定实施。运动量过大,就会超过人体生理负荷的极限,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对锻炼者的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儿童、少年运动员的体重长期保持不变甚至下降都是不正常现象。

第五节 运动处方实施的基本要素

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每一次干预课的安排、运动量的监控及医务监督。每一次训练课都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准备活动部分、基本部分和整理活动部分。

一、干预课组成

(一)准备活动部分

准备活动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使身体逐渐从安静状态进入到工作(运动)状态,逐渐适应运动强度较大的训练部分的运动,避免出现心血管、呼吸等内脏器官系统突然承受较大运动负荷而引起的意外,避免肌肉、韧带、关节等运动器官的损伤。

在运动处方的实施中,准备活动部分常采用运动强度小的有氧运动和伸展性体操,如:步行、慢跑、徒手操、太极拳等。

准备活动部分的时间,可根据不同的锻炼阶段有所变化。在开始锻炼的早期阶段,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为10—15分钟;在锻炼的中后期准备活动的时间可减少为5—10分钟。

(二)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是达到康复或健身目的的主要途径。运动处方基本部分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应按照具体运动处方的规定实施。

(三)整理活动部分

每一次按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时,都应安排一定内容和时间的整理活动。整理活动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出现因突然停止运动而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晕、恶心、重力性休克等。

常用的整理活动有:散步、放松体操、自我按摩等,整理活动的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

二、运动量大小要素

决定运动量的因素有:负荷强度(所加负荷的重量)、持续时间(完成一次练习所用时间)、每组重复次数、完成组数、次或组间隔以及每日或每周练习次数。在这些因素中,负荷强度是影响锻炼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不同种类的练习,确定负荷强度的方法不同,静止性练习按所能持续的时间决定负荷强度(重量),动力性练习以每组所能重复的次数决定负荷强度。

三、运动量大小监控

无论是健身锻炼还是运动训练,都存在一个合理安排运动量的问题。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中,锻炼效果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如果运动量过小,无法充分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这样就达不到提高内脏器官功能的目的,锻炼的效果甚微。运动量过大,就会超过人体生理负荷的极限,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对锻炼者的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怎样安排运动量才算是合适呢?一般可以用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和锻炼者的主观感觉来分析,便可知道运动量安排是否合适。

(一)客观指标测定法

即用仪表监测有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根据监测所得各项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及时评定并调控运动量。目前常用指标包括锻炼前后及安静时的脉搏血压、体重、肺活量心电图、尿蛋白和血色素等指标。

1.测量脉搏。

测量脉搏是最简单易行,且最能反映机体情况的一个指标。

(1)用锻炼结束后的心率评定,每次锻炼结束5—10分钟立即测脉搏,并与安静心率比较。高出安静心率6次/分钟以上,说明机体反应不佳,如无疾病或其他原因,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该予以调整;在2—5次/分钟之间,说明运动量适度;若基本恢复安静心率状态,说明运动量偏小。

(2)用晨脉评定,每次锻炼后,次日早晨醒来后安静躺1—3分钟,自测脉搏并与安静心率比较。高出6次/分钟以上,说明运动量过大;2—5次/分钟之间,说明运动量适度;若基本恢复安静心率状态,说明运动量偏小。

2.运动后血压恢复时间。

(1)用锻炼后血压的恢复状况评定。

如果血压在运动后3—5分钟内即可恢复到安静水平,说明运动量较小;中等运动量训练后,血压需要30—40分钟才能恢复正常;而大运动量训练后,血压恢复正常需要24小时。

(2)用晨压评定。

起床前的血压变化可以反映肌体对前一天运动量的适应情况。当清晨血压比往常高20%以上或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时,往往说明机体有病或前一天的训练还没有恢复,运动量偏大。

3.体重的变化。

正常训练中,成年人的体重应该保持在基本恒定的水平。一次大运动量训练后可以出现较明显的体重下降,但一般经过一到两天就可以恢复。如果训练期间出现体重持续减轻,且减轻幅度超过正常体重的1/30时,说明运动量有可能安排不当或机体有生病的可能,要引起注意。儿童、少年运动员的体重长期保持不变甚至下降都是不正常现象。

4.尿蛋白。

正常人体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但在剧烈运动后,尿中会出现蛋白质。可以连续地测定运动后次日清晨的尿蛋白的量,如果训练的开始阶段增加,而后逐渐减少,这说明锻炼者对运动量从不适应到适应,是一个好现象。如果开始时增加,而后数量不仅不减少,反而逐渐增加,恢复也慢,这说明身体不适应,所安排的运动量,尤其是运动强度应予以及时调整。

5.心电图。

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后,心电图往往表现出某些特征,譬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这是由于迷走神经作用加强,心脏产生适应的结果。但是,在运动量过大,训练过度,心脏功能不良时也会出现上述相类似的心电图改变。所以,应当结合其他征象进行仔细地分析判断:尤其是当心电图出现显著窦性心律不齐、早搏、长期存在的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以及ST段降低,T波倒置等极异常改变时,更要密切注意,因为上述情况很可能是过度训练、心功能不良的表现,

(二)自我感知法

又叫自我监督或自我身体检查,它是根据参加运动的人在锻炼过程中和锻炼结束后3—12小时(甚至24小时)内的主观感觉进行判断,其内容包括身心对疲劳程度的自我感受、睡眠、食欲、锻炼欲望等。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判断。

1.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后,如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焕发,有再运动一会的要求,说明运动量适度。相反,如果运动结束后4—12小时内,有吃不香、睡不实、对再运动持冷漠态度或者运动后次日早晨醒来自感很疲劳、全身乏力、萎靡不振甚至头晕等,说明运动量过大。有上述反应要适当调整运动量。

2.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后,稍有疲劳感,肌肉略有酸胀,但不影响学习、工作和睡眠,且肌肉酸胀在1—3小时内自然消除,说明运动量适度。但是,如果局部肌肉有酸痛,痛点区扩大并加剧时,可能是肌肉或肌腱有隐性炎症,也可能是练习手段安排不当所致。当肌肉有不同程度发紧或麻木感时,也说明运动量过大。如有上述反应都应调整或降低强度,甚至停止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