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基于组织实际需要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构建基于组织实际需要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目前我国250多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社会需求旺盛。因此,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应该改革,以适应组织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三能”为目标,即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并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构建基于组织实际需要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比如省属财经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其定位应该是技能型人才。

胡孝德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目前我国250多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社会需求旺盛。但是,社会反映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力不足,学生自己也反映在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有较大差距。因此,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应该改革,以适应组织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三能”为目标,即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三能”

一、问题的提出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而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则是高校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和以人为本管理时代的需求,针对各类组织普遍缺乏相关管理人员的现状而新设立的专业。

就目前已经毕业的学生(主要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普遍就业率不错。但是与组织的实际期望还有一定差距,这就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组织实际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从某种角度讲,高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只是“半成品”。因而,构建基于组织实际需要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

二、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劳动经济学”专业发展而来的。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并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高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试探性地在“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劳动人事管理”专业。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真正得到认可则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的事情(虽然1993年国家教委决定将“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直到1997年,部分高校仍以“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名义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这十几年,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于1998年已被正式列入大学本科专业目录,目前全国有178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认同,正成为高校专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各类组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社团组织纷纷成立,其中不但有若干全国性的研究会,还有许多地方性协会,这些民间组织强化了社会各界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题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革。

但是,表面热闹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定位失当

宏观层面上的整体专业定位主要是从国家整体的角度明确专业的市场需求,也就是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的一般要求;微观层面上的学校专业定位主要是指各高校在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确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由于受传统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变革时期,所以对未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预期十分模糊。结果是:一方面,在“劳动人事管理”老路上行走的国有企业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却“强卖硬塞”;另一方面,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需要大量该类人才,但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却与之要求相去甚远。微观层面上,各高校对本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对自身的目标市场缺乏准确定位。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或参照其他高校的做法而使教学计划趋同;或根据本校教师队伍专业结构而随意开设课程,导致课程体系不完整。

2.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明确

目前,我国各高校教学计划中对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规定都较为笼统,没有体现自身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究竟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还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是强调管理理念的培养,还是突出操作技能的教育?是满足组织的现实需求,还是满足组织的未来需要?对这些具体问题的把握各高校虽然有所侧重,但不十分明确。

3.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高校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设置。

4.师资数量短缺,素质参差不齐

近些年,尽管通过“转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短缺的状况有所缓解,但专业素养却难尽人意。

三、构建基于组织实际需要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本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构建基于组织实际需要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是:

1.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是大学生素质结构要求的指向,而大学生素质结构要求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的基础。

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一般理论、重要操作原理与方法,具备一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素质,能够在各类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从事中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在上述一般目标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根据目标市场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培养目标。比如省属财经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其定位应该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指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各项专门技术并能在他人指导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人才。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根据上述目标,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包括五个方面:基本素质有身体状况、思想修养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核心素质就是业务能力;潜力素质就是发展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结构既要有一般管理者所具备的管理“通才”素质,又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要求的管理“专才”素质。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就国外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结构而言,有三种典型的模式。

第一种是“事业模式”(Institutional Approach),即按照各种特定行业(即专业)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内容以专业技能和工作方法为主,用于培养某一行业的基层管理干部。

第二种是“职能模式”(Functional Approach),即按照各管理职能所需要的技能或知识来制定课程结构,其主要以职能(如组织、财务、营销等)管理的基础课程为主,用于培养毕业生从事某一具体职能管理的工作能力及方法。

第三种是“整合模式”(Integrating Idea Approach),即按照高层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观念意识等制定课程结构,其主要内容以培养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为主。其重点是培养毕业生分析经营环境,识别核心问题,制定战略目标,研讨可行方案,把握发展方向等综合而高层次的管理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属性和特征。进而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选拔获取、保留开发、高速与激励,以充分挖掘各类人员的潜能创造力,更好地实现组织我国实际需要与本科教育的特点,不能忽视职能管理和摈弃事务性管理。相应地,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情况与目标市场,采用不同的课程结构设计“模式”。一般的情况应是在注重“整合模式”的同时,辅之以“职能模式”与“事业模式”。即课程内容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理念及基本方法为主,突出有关人力资源规划、协调、开发与激励等方面的内容,以体现该专业管理的特色。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按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程与人文素质课程6类加以设计(见表2)。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与目标市场,调整各类课程的比重或增删相关课程。

表2 人力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续 表

四、结束语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各开设本专业的高校应在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导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与目标市场,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和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结构,而不能盲目照搬其他院校或西方国家学校的做法。当然,培养目标的达成,还应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一系列优秀适用的配套教材与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胡君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案例精选[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石金涛.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4]林泽炎.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