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构”阳光课堂

“三构”阳光课堂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教学目标的人本化。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生命成长过程。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

二、“三构”阳光课堂

1.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向

迎着世纪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将着重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六方面作全面的、根本的转变。因此,势必引起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诸多方面的变革。

一是教学目标的人本化。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一个质的飞跃。传统教学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以人为本的生命成长过程。

二是教学内容基础化。面向21世纪的竞争,学习者不是一次性接受教育,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否能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并授予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基础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因而,基础教育的内容要尽量精选为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加强双基,拓宽知识面,通过知识广度求深度。同时,新课程还重新拾起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素养都将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三是学习方式的主体化。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教学过程变成是一个探索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学方式也由此引起了重大的变革。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探究过程。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和组织者。

四是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此次课程改革,进一步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了人的发展:一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二是关注儿童亲身经历与体验的介入;三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方法、情感与态度都得到熏陶;四是关注学生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让每个学生能够抬起头学习。如语文课程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既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独特体验。

五是学科学习综合化。根据新课程精神,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综合课程不是简单地把学科内容删减或拼凑,而是改变过去以单纯的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形成一个包括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内的新课程体系。综合课程的实施使学科知识的学习走向综合化。首先,这意味着必须重视各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的知识要有一个综合整体的认识。其次,必须重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既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获得,也要注意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形成,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的素质等形成。这对学生来讲将是终身受益的素质。

六是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新课程明确提出,21世纪的新型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并为此设计、组织相应地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环境。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前一个模式的第一个“人”是教师,主要教学手段是“口授”,即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后一个模式的“人”,指学生和教师,“环境”不仅指的是教室、教科书、教具,而且包含信息技术的运用带来的教学环境的重大革新。即媒体与人的互动联系,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场所。由此,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去参与教学,构建一个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图式,是此次新课标改革的新命题。

七是课程资源的弹性化。新课程强调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学校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校本课程的实施,为广大师生开发利用有效的课外资源,丰富学校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归纳起来,校本课程资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这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使学校的课程更有特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当看到,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崭新的挑战性问题。今后的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特征,也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中充分展现出来。

八是评价的促进化。此次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反映学习成绩,又要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新课程提倡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其目的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2.理想课堂是师生幸福地教与学

课堂是学校办学的主阵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活动的主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场所,是一种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双边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格品质。根据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八大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有了更明确的定义,指出教学过程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我们要说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历程,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幸福课堂,是落实育人为本的主阵地,是实施阳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聚高地。

3.传统教育课堂旧三中心的不足

传统课堂旧三中心指的是以教师为主体、教材为主源、课堂为主阵地。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成了一支知识的注射器,针尖有没有打到受体,药液能不能适应受体的需要,那是无人知晓。这就必然衍生出教育方法的弊端,弊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以教材为主源,忽视教材的拓展。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素质全面协调的发展。课堂教学进行的是一种以文本知识训练为本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情感、人格、品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久而久之,教学变成照本宣科,教学没有创意,课堂也失去活力。

(2)以课堂为中心,忽视教学的互动。

老师往往把课堂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由于教师课前的教学设定是为了教师所教而定,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落脚点一切是为了教。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把学生当作观众,忽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参与,学生与老师之间缺少交往互动,课堂如一潭死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生成的思维火花的点拨与碰撞。

(3)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被看成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看成是只能接受教师命令的工具,并没有把他们看成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当然,我们应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来看待传统课堂。传统课堂最凸现的是师本教育。正如郭思乐教授指出的:“从短期看,师本教育能有效地传授人类已有的结论性知识;但从中长期来看……限制了人的发展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同时,他还指出:“师本教育模式对教师来说,具有步骤明显,易于展示,方便评价,方便操作的优点。所以,教师追从它,并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因而我们认为,对于新时代的教育者应在课堂教学上取精去粕,去伪存真,边继承边发展,才不至于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触礁沉舟,才能扬帆冲浪破风前进。

4.“阳光课堂”新三中心论

给学生一缕阳光,让他们各自灿烂,发出耀眼的光芒。这是阳光教育在课堂的生动写照,也是阳光教育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独特魅力。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阳光课堂”凸现人本教育思想,以建构适合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模式为目标,强调“三主”意识。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生活为主源。阳光课堂首先给予人的第一感觉,课堂是一个温暖、愉快、有趣、幸福的学习过程,它把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里,民主、自主、快乐地学习探究,实现学识、情感和人品等综合要素的和谐发展”的理念有机整合为一体,其课堂主要特征——民主、主动、创新、有效。

所以“阳光课堂”是师生民主平等交往对话的课堂,是师生情感互动、互相关爱的人文课堂,是师生积极愉快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师生大胆地创新,激扬师生生命活力的幸福课堂。

5.“阳光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1)主体性。在“阳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认识、探索、学习、发展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读书、观察、操作、探索、思考、发现、归纳、自主理解、自主求知,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主导性。在“阳光课堂”教学中,教师“导”的主要方式,包括引导、指导、劝导、疏导、诱导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及情感,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形成主导与主体的有效互动。

(3)主源性。在“阳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材料。要把“教材”看成是教学的“材料”之一,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重整“材料”,补充、延伸和发展“教材”,使教材更富有时代性和具有“弹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4)创新性。在“阳光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以创新思维为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想象创造以及各种幻想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情感、思维、认知多维交互活动的桥梁。

(5)民主性。在“阳光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思维、情感、认知的多维互动,必须创造一个师生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只有在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中,人的灵感才能拨动,思想的火花才能够碰撞,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裁判员”的角色为“教练员”的角色,才能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6)活动性。在“阳光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何达到两者的和谐交互,必须通过有序、有效的活动给予完成,即师生、生生交往活动越充分,越和谐,质量就越高。主要指师生、生生的学习交往活动的和谐密度及内容思维的交替程度如何,它将成为衡量互动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6.“阳光课堂”的行动研究

让课堂充满阳光,光源无疑主要来自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首先,只有每位教师主动去理解,优化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机智地驾驭课堂,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主动、智慧、创新的阳光课堂。其次,每位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才能得到发展。如何建构一个民主、立体、综合、多维的阳光大课堂,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探究学习的互动舞台,成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的场所,成为探究知识的幸福殿堂呢?这成为开展阳光教育,落实课堂为主渠道的核心任务。

【用“四个把”播撒课堂幸福的阳光】

(1)把民主还给学生,播撒课堂民主尊重的阳光。

“把民主还给学生”是推行阳光课堂的第一教学策略,即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师“师者为尊、高高在上”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变成“以学为主,以生为本”。师生之间能够民主平等,宽容欣赏。教师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关爱他们、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能够做到教态亲切和善,语言生动幽默,阳光笑脸常在,给予孩子鼓励、信心和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勤学、乐学、敢问、多问”,使课堂充满师生互动的激情,涌动创新的灵感,让学生享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师爱的温馨和美丽,从而全身心愉快地投入学习。如有一位老师在他的教学随笔中写到,课堂是学生独特的生命经历,教师要学会用微笑和赞许的目光欣赏学生的发现和见解,包括错误的见解,才能真正做到民主和谐、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扬个性,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尊严的阳光普照。

林榕老师所撰写的小学语文第四册《北京亮起来了》的课堂叙事中,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的技巧令我们受益匪浅。

上课了,林榕老师让学生先品读课文,读一读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同学们踊跃发言,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描写王府井、西单商业街的段落,因为我想,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肯定非常漂亮,像放烟火一样好看。”说完,他就美美地把课文读了一遍。他刚读完,有一个女同学的手举得特别高,林榕老师请她起来读。她却这样说:“老师,我不喜欢这一段,我不同意课文中所说的(把繁华的大街装扮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林榕老师听了一愣,回过神来问:“为什么?”她说:“我去过北京,我看过白天的北京。白天有阳光,我认为有阳光的北京比夜晚更美,特别是广场。白天的美是一种自然美,夜晚的美是人造的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自然的美。”她刚说完,班里响起来一阵热烈的掌声。虽然这位同学打断了林榕老师的思路,打破了她原来的上课计划,但林榕老师不在意这些,反而从心底里赞赏她大胆质疑的精神,赞赏她不惧权威,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勇气,这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更是一种人本化的阳光教学展现。

(2)把课堂交给学生,播撒课堂主动学习的阳光。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推行阳光课堂的第二教学策略,即要求教师把“教”的角色定位在为学而教,主动将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小主人”。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各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出现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学习方式,变传授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与教师一起交流情感、相互探讨,碰撞思维,共同思考,有效地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焕发了课堂师生的生命活力,放飞了学生创造的翅膀,让寂寞课堂的天空充满活力四射的阳光。

案例:《地震中的父与子》

——创设情境,预构学习。

上课伊始,欧老师在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呈现地震来临时的情景——威力大、损伤大,真可怕,让人心有余悸!紧接着,欧老师巧妙地运用下面的过渡语:“是啊,地震是如此的可怕,但文中的这对父子却在这样的环境中用爱创造了奇迹。同学们,你们是否发现在整个故事中有一句话,有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着这对父子,你们知道是哪一句话吗?因为课前有布置预习,所以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出了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精读课文,导构学习。

老师相机板书,并自然引出这节课学习探究的内容:“这样一句话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写上旁注。”学生们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找句子、写旁注、有感情朗读,互相探讨,举手交流汇报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既领悟了作者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体会了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教学重点),又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教学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欧老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句子感情朗读的指导,如怎样读出父亲“绝望、悲伤”、“坚定”、“欣喜若狂”、“幸福”等语气。欧老师还不忘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正是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使这对父子的形象如此丰满,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灵。

——生活拓展,自构学习。

欧老师还通过“以文引文”的形式,精心引进了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后与《地震中的父与子》进行对比,从而明白课文中阿曼达父亲的爱是一种强烈的爱,是一种外显的爱,而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是一种平凡的爱,是一种深沉的爱。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回报父母以及所有关心我们健康成长的人。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情绪高涨,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之中,相互欣赏、互相评价,充满乐趣与活力,真正体现师生合作共赢、共鸣、共生的阳光课堂的魅力。

(3)把生活引进教材,播撒课堂五彩生活的阳光。

“把生活引进教材”是推行阳光课堂的第三教学策略,即要善于把活生生的生活引进固定不变的课本教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封闭式的学习为开放式的学习。如语文科把制作小报、广告牌、电子报、改编课本剧、续编童话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引进课堂的拓展学习;数学科把写数学日记、编数学海报、数学寓言等学习方式引进课堂的拓展学习;英语科把录音朗读、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等学习方式引进课堂的学习。逐步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运用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既激活了教材,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步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创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请看下面几个学生的创作成果。

案例1:数学日记

两 顶 四

603班 林玉珠

8月13日 星期五 晴

暑假里的一天,我去住在农村的叔叔家玩。一进门就看见叔叔自言自语地说:“这可怎么办?”我好奇地问怎么回事。叔叔为难地说:“我打算用芦席囤饲料,可是只买到了3张席子。这3张席子围3个囤,只能装600千克饲料,而家里有800千克饲料要囤,这可怎么办?”

我想了一下就对叔叔说:“我看只要两张就够了。”说着,我让叔叔把两张芦席缝在一起,围成了一个大囤子。结果,还真把800千克饲料全部装进去了。叔叔连声称赞我聪明,为他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但叔叔还是疑惑不解,便问我为什么这样做。于是,我耐心地回答他说:“把两张芦席缝在一起,囤子底面圆的周长就增大到两倍,面积就扩大4倍。在等高的情况下,大囤子的容积就等于4张芦席单独围的小囤子的容积。它们的高是相等的,所以容积等于单张芦席围的小囤子的4倍。3个单张芦席围的小囤子可以装600千克饲料,即每个小囤子可以装200千克,因此两张缝起来的芦席围成的大囤子正好可以装800千克。”听我说完,叔叔才恍然大悟,微笑着点了点头。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原来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是那么广泛,想起以前没有学好数学,真是十分懊悔,以后,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好它。

案例2:数学日记《1+1=?》(摘录学生日记)

1+1=2,你们一定会这样认为。但我认为1+1=未知数:1+1=1,因为一堆苹果加上一堆苹果等于一大堆苹果。1+1=3,因为一个妈妈和一个爸爸在一起会多一个可爱、幸福的宝宝;1+1=很多,因为商店里售货员阿姨的一份真诚就等于很多的顾客;1+1=友谊,因为一颗心加上一份真诚就等于更加美好的沟通,1+1=安全,1+1=快乐,1+1=理解……

轻轻地告诉你——

从以上的学生习作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郭思乐教授所讲的“儿童天生是学习创造的天才”的深刻含义。犹如牧羊,教师不是“养牧”,而是“放牧”,是带着羊群到水草茂盛之地,让羊群自己啃食自己喜欢的鲜嫩青草,自主成长,才是牧出肥羊的好办法。

(4)把活动引进课程,播撒课堂实践的创新。

“把活动引进课程”是实施阳光课堂的第四教学策略,即在各学科设计“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此冲破狭窄封闭的课堂围墙,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因此,我们组织教师精心设计学科“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创设一个无穷无尽的展示舞台,让学生成为创造的小主人。如数学科的“生活中的数学趣事”、“数学成长树”;语文科的“口语交际课”、“课本剧表演”、“我读书我快乐”、“唱唱、读读、创创”古诗词音乐记忆学习活动;美术科的“广告设计课”、科学学科的“我与自然、奇妙的动物世界”等单元综合活动课的创设学习,为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品质提供了平台,拓宽了渠道。学生在多姿缤纷的活动中,用童心关注世界、用童眼打开世界,用思考、创新装扮世界,充分展现了学生“自我发现、主动创新”的探究乐趣,激活了学生探索科学、探索未来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案例:下面是一则由郑雪莲老师设计的一堂五年级语文《丰富的课余生活汇报会》单元综合活动课,细读之后,确实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丰富的课余生活汇报会》活动过程:(实录)

A.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课余生活吗?好,我们这节课就来上一堂题为“课余生活汇报会”的语文活动课。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地参加活动,运用观察和描写的知识谈一谈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次难忘的课余生活,畅所欲言说一说那激动人心的活动场面。

B.展示学生拍摄到的课余生活的照片。

让班长一边用投影仪把这些照片一一展示出来,一边对照片作简单的介绍。

C.分组汇报课余生活。

a.教师宣布汇报要求和评分标准。(注:主持人为学生)

从班长刚才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确实是丰富多彩。接下来我们就运用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来进行课余生活汇报。同学们先自由组合成4人或5人小组,然后在各自的组上汇报自己经历过的一次难忘的课余生活。要求汇报时送上一张活动时的照片,并能抓住照片上的活动场面把经过介绍清楚,具体的评分标准请大家看幻灯投影屏幕并齐读,明确要求。下面,小组自由汇报开始,请大家抓紧时间。5分钟后,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附:评分标准(制成幻灯片)

b.分小组汇报,主持人巡视。(略)

c.各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

步骤:

(a)各代表先汇报并送上一张活动时的照片。

(b)请同学按评分标准评议,教师给予小结,并酌情给评议的同学一个分,以资鼓励。

(c)评委打分、亮分,算出各组代表的最后得分(4个分数的平均分)。(略)

A.分组编辑“瞧,我们的课余生活多欢快!”的手抄报。

a.教师宣布活动方法和评分细则。

附:评分细则(制成幻灯片)

b.发手抄报,放歌曲《哦,十分钟》,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进行排版实践,教师巡视。

c.各组代表结合评分细则介绍,评议自己组上的小手抄报。(如排版是否恰当、得体、美观;采用哪些插图,线条,使版面图文并茂,整版手抄报的构思如何,采用了哪些反映课余生活的照片,使全版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等。)

B.总结与奖励。

轻轻地告诉你——

郑老师设计的《丰富的课余生活汇报会》活动课,充分体现了阳光课堂以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主源以及以师生共同主持活动的特色,该堂活动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

一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因受局限,学生无法直接社会实践,只能间接获取知识与经验。而活动课的特点、性质,决定了必须完成学生获取直接经验这一任务,郑老师做到了。首先,郑老师让学生准备好把一次自己难忘的课余生活,亲手拍摄照片,加上简要文字说明,再到课堂上交流、汇报,最后又群策群力,动脑、动手、编辑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从活动的全过程看,学生把语文这一学科学到的知识,经过迁移,被吸收、内化,已成为能力。

二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能力。郑老师能重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情绪因素,因势点拨,促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自觉、富有兴趣地参与活动,而且活动效果较好,如分组编报活动。评价《瞧,我们的课余生活多欢快!》这份报时,同学除能评出照片主题鲜明,排版合理,内容丰富等优点外,更能直率地阐明自己的看法,把题目中,“瞧”字改为英文字母“LOOK”,这样题目更为醒目。这一案例证明了学生不但能把语文课学到的知识活用,而且能把英语科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这次活动课中来,创造能力得到施展。

【用“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建构阳光课堂】

(1)关于“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

为了落实我校阳光教育,让课堂成为民主、创新、活力、有效的阳光幸福课堂,我校把传统的“给予”式教育发展为“获取”式教育,把课堂传授式教学变革为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的学习过程,让师生在学习探索中,体验探索的快乐和收获的幸福。经过多年的校本研究,我们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教材”与“环境”等要素进行有机的优化整合,建构了以生为本的“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法,力求教与学双边的有机和谐互动,激活课堂活力,实现有效教学。

“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教学空间进行建构。“三构式”是它的教学纵向面,指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由预构、导构和自构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预构指的是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阶段;导构指的是在教师主导下,探究新知,建构新知阶段;自构指的是通过自我的学习训练,拓展实践,巩固新知,形成自我认知阶段,它是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来构筑的教学流程结构。“多维互动”是它的教学横切面,指的是每个教学流程的横面教学互动要素,主要由“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构成,通过教学双边的多维互动,实现师生与生生情感、思维、认知的交互与建构。“阳光课堂”是“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所产生的民主、立体、活力、有效的教学效果。它让师生在“三构式多维互动”整合教学中,享受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让课堂学习充满阳光,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幸福!

(2)“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的理论建构。

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基本观点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②新基础教育观:新基础教育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充分调动教师整合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③互动教育主义认为:教学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它倡导合作文化,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

④从系统科学整合论看,教学过程以学生、教师、教材为三大要素构成。把学生、教师、教材各要素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去研究它们的个性各自去整体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

(3)“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研究的理论价值。

[关于三构式]“三构式”是根据布鲁纳心理认知规律来建构的教学流程。把这一观点引到学科的教学结构中,预构学习是温习旧知的过程或预设学习的情景,为建构新知铺垫;导构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大量的信息环境中由学生的探究,发现新知的密码和规律,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自构是对已初步建构的新知概念,进一步地进行独立训练和思考,实现完整的自我建构。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性,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既体现了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建构,又体现了对新知识自我意义建构。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儿童心理认知的心理结构规律。

[关于多维互动]“多维互动”具体涵盖如下几个层面:

①从教学过程结构看,有“教”与“学”两大主体的互动,主要是“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的有机协作与对话的互动。

②从教学资源看,指的是“教资”(包括教材、网络、环境、技术运用等要素)与“学资”(包括作业、实践、活动、课余生活、网络学习等要素)的有机整合与互补。

③从实现目标看,教学过程的互动,还有“知识、情感、方法、技能、过程”等多元目标的实施互动。

只有让这些教学要素积极参与,并有序、有效地互动,才能实现最佳、最优的教学效果。所以“多维互动”是形成立体、综合、活力阳光课堂的必然手段。

因此,“三构式多维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呈现,“阳光课堂”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活力的内在激活。“三构式多维互动”是实现阳光课堂的载体,是激活教学生命,焕发活力的关键。没有课堂中预构、导构及自构的学习活动,没有师与生、教材与生活等要素的和谐互动,就不能实现活力的阳光课堂!

(4)“三构式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目标。

我校建构的“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其内涵是假设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处于多维的课堂教学空间的中心位置,是如何在教师主导下,纵向以三构式即预构、导构和自构为主要教学流程,通过横向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策略,让师生教与学主体与课程教材、环境手段等要素发生多元的、和谐的互动联系,形成师生、生生,课内与课外,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评价等多层面、多渠道的互动整合效应,实现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学生的创新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全面地阳光发展。

img18

img19

(5)“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教学流程。

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必须提供一个较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流程,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雏形,让教学有章可循,有模可仿,才不至于产生“自由泛滥”的负面影响,达到放得开,收得拢。我们根据“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的基本理念,结合传统教学的优点,确定了“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img20

课前的自主预习:主要指三构式教学过程的课前准备,学生必须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课前独立地阅读、观察、思考、理解,并且整理出有疑问的知识点。

课内的预构学习:主要指三构式课堂教学流程的第一部分。预构指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经验情况,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或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课内的导构学习:主要指三构式课堂教学流程的第二部分。导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解答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课内的自构学习:主要指三构式课堂教学的第三部分。自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一定的自我习得,即巩固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达到自我理解新知和建立新知概念和经验图像。

课后的实践运用:是三构式互动教学过程课后的拓展实践。主要是对所学的知识归类和练习提高。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练习课,它不是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题目的操练上,而是努力地挖掘所学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的运用点的结合部,指导学生在实际中巩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以上所设计的“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教学流程,其主要特点:一是从课堂空间看,“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多维的立体教学空间进行建构。即有纵向三构式教学结构的研究,又有横向教学互动层面的研究,同时,还有纵、横面交集点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是一个立体多维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二是在横面上,强调通过多维互动策略,把教材与生活通过重组、补充、延伸,形成内容的互动;把课型通过预习、实践操作,形成过程的互动;把学生个人与群体,通过合作交往,形成群体互动;学生与老师通过研讨学习、提疑解答,形成思维的互动;知识与能力通过实际运用,形成动脑与动手的互动。

(6)“三构式多维互动”主要教学方式。

为落实阳光课堂“以人为本,凸现三主”的教学理念,结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是教师主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互动过程”的观点,以及《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结构、课程资源、教材、教学过程、方式手段、教学评价”等理念,我们认为要建构一个民主、立体、活力、有效的阳光教学模式,需要重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如何多维多向地整合,并有序地重构课堂教学要素的内在互动关系,才能形成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①探究“主导”与“主体”的互动关系,构建导学教学方式。

新课程实验视课堂为师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有机交融的双边活动。因此,在“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里,师生双边必然追求有序、有机互动的生成展现。如果没有教师个人课堂教学创造性的设计,如创设情景,以景抒情;巧设问题,以疑激学;预设参与,以身悟法;精设练习,以习获得等,学生如何有主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只有教师单边的主动创造,没有学生的身心感官的体验与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必然停留在囫囵吞枣灌注式的状态,学习程度处于积累知识的水准上。所以要实现课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新型教学,让课堂成为教师传播知识,学生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阳光课堂。显然,探究“主导”与“主体”的有机互动关系,能有效实现以学为本的阳光魅力。

我们认为“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的具体教学模块有如下几种:

*情境—陶冶互动式

这种教学模块,突破传统教学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以创设情景,随境学习为特色,教师主导作用重在如何创设情景、设置悬疑,让学生能入境迁学、以境触思。学生的“主体”能动体现在是否披文入境、随景而思等学习效应的表现。如小学三年级《思品与生活》的《南国美食》,教师创设“你知道的南国美食”—“品尝南国美食”—“赞美南国美食”—“设计南国美食”等教学程序,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的南国美食”的王国中,让学生在此景此情中,感受南国美食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img21

*导学—探究互动式

这种教学模块突出教师对知识传播、点拨与学生参与建构知识并重的特色,一般比较适合于授新课。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对知识点的设计、讲解、点拨和练习设计的准确、完整,在知识上不给学生留盲点、漏点。学生“主体”体现在能积极参与、主动提问、善于思考、有效掌握。如《圆的认识》这节课,传统的教法是画圆→认识圆的特征,即老师先示范用圆规画几个圆,再介绍圆各部分名称。这样学生也学会了画圆,也认识了圆,但学生学到的是生吞活剥的“圆”,是数学结果的呈现,没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我们通过设计“操作发现”,即把圆多次对折,发现:每条折痕相交于一点即圆心,每条折痕即直径。最后设计验证与交流:发现同一个圆里,直径都相等,半径都相等的规律。这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操作、观察、发现、验证的过程,学会了自主建构“圆”的知识,进而说出“心中”的“圆”→画出“脑”中的“圆”→“创”出圆的多种画法。把传统灌输式的学习变为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导学”——探究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发挥与发展。

img22

②探究主体与主体生生互动关系,建构自构教学方式。

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实验的一个崭新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的研究,不仅关注主体与主导的互动,而且也关注生生的互助互学的分享,通过探索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方式,促进课堂教学中生生相互间的学习互动,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式。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指导下,分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的任务是辅导,布置小组学习讨论问题,观察、检查小组学习的参与和效率情况,及时排解各小组的学习障碍等。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对问题讨论的深刻性,参与的广泛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成效性。如教学语文第二册《我们成功了》生字词的学习,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先提出小组学习要求:A.划出不懂的字、词自学。B.小组交流互帮互助,然后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C.教师点拨、指导。

img23

*自学——交流互动式。其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平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然后组织个体学习体验的交流碰撞,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达到巩固运用知识的目的。一般适合练习运用课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自学要求,创设浓烈的互动、互助交流平台,并能善于随机点拨指导。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采用了学生自学的学习方式,教师先提出自学要求:A.思考“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B.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C.“圆柱体”能否像“圆”一样分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D.能否利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答案,然后相互交流,教师抓住时机进行点拨、总结。最后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

img24

③探究“人”与“机”的互动关系,建构网络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借助人、物、环境等资源要素进行资源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人与人的互动,有人与文本的互动,还包括人与环境的互动。这里所指的环境,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环境,如一本书、一块黑板,而且还包括信息技术手段介入所形成的网络环境,人与机的互动学习方式。“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的课题探究,其第三个层面的研究就是从“人”与“机”的互动入手,去建构网络式教学方式。

*专题网站助学互动式

这种互动学习,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网站式课件,通过虚拟因特网或直接链接到学校网站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学生服务。与因特网上的良莠不分的资源相比,这种经过整合的“绿色”资源同样丰富了教材内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网络化学习提供了重要资源。

*网络资源拓展型互动式

这种互动式主要在接通因特网的计算机教室环境中展开。例如:上《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计算机网络中浏览、收集、查阅,然后讨论,最后汇报,说一说你所认识的“伟大的先人”、“我国的国宝”、“我们的国粹”。接受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很多相关资源,并通过商讨、争辩,达成共识。就这样,学生通过对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不断的加工、提炼、总结,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学科教学设计中,根据需要,把集中授课和学生利用因特网获取资源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大大拓展学习视野,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的备课策略。

假如我们把教学改革,仅仅停留在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是远远不够,那只能是成为教改的“语言大师”。我们还必须成为教改的播种者、耕耘者,成为教改的“行动大师”。如何播种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呢?我们的实践认为:转变传统的备课观念,规范教师的备课行为是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备课的着眼点是教材,只要把“教材、教参”啃熟、啃透,便可以例行公事,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个性创造很难充分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对互动教学的备课着重提出了以下五条要求,力求从备课上的创意,去实现课堂上的创新。

①备学生。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身心素质、品德修养等要做到胸有成竹。在备课时,对学生进行分类,并分别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优、良、及格三个档次。

②备教材。对所教的教材,要认真研究,正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尤其要把握准对学生终身素质有影响的知识点,进行扩充、发展和延伸,达到既教书又育人。一般要求教师做到能够重组教材和补充、发展、吸收相应的课外教材,在教材上形成课内与课外的互补。

③备教法。要求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意识和成功意识;研究什么时候讲授,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点评总结效果最佳;研究采用什么形式进行,能达到生生、师生互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研究运用什么教学媒体如语言交流、动作演示、神情表示、教具操作或电教直观等手段,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感知觉的活动,从而进入认知的思维过程。

④备学法。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如基础知识的、心理因素的、学习方法的等方面的障碍,做到能够对症下药,分类进行学法指导、循循善诱和授法解惑,积极为每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发挥智慧与才能创造条件和机会。

⑤备情感。要求教师应研究教学过程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协调统一,保证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特别是如何创设情景,激活师生、生生情感深层的沟通,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师生和谐、融洽、活跃的课堂气氛。

为达到以上这几点要求,我们对教师的备课专门设计了“三构式多维互动”教案模式,以规范全体教师备课思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变革。

附“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执教者: 陈苹

img25

img26

(续表)

img27

(续表)

img28

(续表)

img29

(续表)

img30

“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对称图形(二年级上册) 蔡洁

img31

img32

(续表)

img33

(续表)

img34

轻轻地告诉你——

有方才能成圆,我们就是用这种校本开发的“三构式多维互动”的备课教案设计模块,规范教师的备课,让老师在教育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上,去做彻底的变革,从而让“三构式多维互动”教学理念入脑、入口、入手、入课。

(8)“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小学“三构式多维互动”阳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img35

(续表)

img36

【提高阳光课堂有效性】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从宏观看,它泛指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给课堂带来的新思想、新变革和新收获,皆可以认为有效。从狭义看,“有效教学”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气氛和谐,教学三维目标及任务最优化地完成与提高。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的教法就是最有效的教法,这是最永恒的规律。譬如,如何让课堂生动起来?不同教师就有不同的做法。下面的案例相信对大家启发很大,请听:

案例:一位美国小学老师来我国访问。一天,他向一所小学的校长提出由他来上一堂课。这可难住了这位校长:这位美国教师一句汉语都不会说,我们的学生一句英语也听不懂,如何交流?这位美国老师表示不需要说话,也不需要翻译。于是,课便开始了。

老师走进教室后,示意同学们先离开教室,然后每四个同学为一组,每组放了一只蜗牛,一盘牛肉,一盘粮食,一盘蔬菜和青草,一杯带盖的热水,一杯带盖的凉水。做好准备后,他示意同学们进来。同学们走进教室,惊喜地发现桌上的东西和讲台上站着的外国老师。他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然后做示范:先把蜗牛放在热水杯的盖子上,蜗牛爬来爬去,烦躁不安。再把蜗牛放在凉水杯的盖子上,蜗牛一动不动,静静地趴着。不用说话,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蜗牛在温度过高的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它需要一个适当的温度。然后,把蜗牛放在有肉的盘子里,蜗牛不吃。放在有粮食的盘子里,蜗牛也不吃。放在有蔬菜和青草的盘子里,蜗牛慢慢地小心地吃了起来。同样不用说话,同学们也已经知道了蜗牛吃的食物是蔬菜和青草。一堂课没有说一句话,同学们明白了蜗牛生存需要的温度和蜗牛所吃的食物,而且是在活泼愉快、亲自参与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

此时的无声胜有声,因为教师智慧地运用演示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感悟,学生在有意义的观察中思考和建构了新知。所以,语言已不成为这节课的障碍。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得到两点启发:

①有效教学不是简单的说教,更是教师灵活机智的创造过程。

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就是适合学生的教法,就是最有效的教法。

(2)有效教学的研究维度。

——看是否有效果

指预期目标与结果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和出现。教师教的行为,是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的重要支撑。有效的教学行为其观察点是教师的教学行动是否引起学生有效的学习行动。譬如,你向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学生思考了没有,有没有起来响应你,回答你的问题。如果学生思考了,回答你,说明你的行为是有效的。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打开课本,朗读课文。这时,老师发出指令:“一、二”,同学们就回应“坐端正”,老师再发出“三、四”,学生再回应“手尖指”,最后老师发出“五、六”,学生马上回应“美美读”。于是,全班同学摇头摆脑,大声齐读课文。

从以上这个课堂片段,我们可以说教师的“一二;三四;五六”对口令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因为在老师的指导引领下,学生从听讲,迅速转入朗读课文,并且读得津津有味,读准字音,不落字。反之,如果学生无动于衷,根本没有反应,你教的行为是无效的。

——看是否有效率

①自构学习的时间值。

从经济学上,效率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以此类推,在教学中,最大投入是时间的投入,时间是衡量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认为教学效率=学生智力学习时间/教学花费时间的比值。

从这个分子的比值看,有效教学首先指向学生学习主体的活动,它突出体现了“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服务的。这样,衡量教学效率,主要看学生是否获得了合理的智力活动时间,是否获得具体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学得好不好,而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教得认不认真,讲得精不精彩。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两种教学案例对比:

*传统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上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切入重点段句,体会父爱及父子之情

★品父亲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C.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读儿子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中这对父与子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是作者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如此丰满,如此打动我们的心灵,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要注意运用。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学习课文的写法,把父亲关爱自己的事例写下来。

*现代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二、研读感悟,体会父爱及父子之情

1.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中找出打动你内心的句子,用“——”画出来,并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写下来。

2.学生分四人小组自学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品读以下几句重点句子。

★品父亲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C.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读儿子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联系实际,读写训练

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在平日的生活中,父亲为我们做了哪些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的事呢?(适当用上本课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1.小组讨论,写下感人的细节。

2.班上交流,分享幸福的父爱。

生1:有一天傍晚我放学时,下起了大雨。我爸爸只拿着一把伞来接我。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让我自己打着,我怕爸爸淋湿了,就推给他,可爸爸又推给了我。到家后,爸爸全身都湿透了。第二天还感冒了。

感悟——父亲的爱就是一把伞,随时为我们遮挡风雨。

生2:放寒假时,爸爸带我到青岛动物园玩。一路上爸爸总是牵着我的手,遇上凶狠的动物他就护着我说:“离远点!”

感悟——父亲的爱是温暖的手,处处呵护着我们。

四、总结升华赞父爱

父亲的爱是清凉的风,丝丝拂过我们的心田。父亲的爱己融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它也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甚至是冲你痴痴地傻笑,给你一个满怀的拥抱,却流露出不尽的爱。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地享受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并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去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老师,爱我们的同学,爱我们周围的一切吧!

五、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在危险的处境中,同学们要学会沉着、冷静,自我保护;在生活中,要懂得感恩,懂得关爱身边的人,向阿曼达学习。如果你们遇到突发的事件,应该怎么做,请想一想,说一说。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顺口溜,谨记在心。

遇地震 别慌张 到小间 暂躲藏

火灾起 怕烟熏 捂住鼻 快撤离

洪水猛 高处行 防漂走 待救援

出车祸 得镇静 护头部 少伤亡

六、布置作业

1.写一写:把生活中所感悟的亲情故事写下来。

2.说一说: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3.创一创:做一张感恩卡片送给父亲。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一节课,前者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是教案的执行者,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弱。而后者是教师引导着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读懂父爱的伟大,然后,又回到学生的身边,联系生活中的经历,谈父爱的身边事,从中升华父爱,让父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学堂,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课堂气氛更活跃,所以,我们认为后者设计是有效的。

②促进学生心智活动的时间值。

教学效率还要看教学时间是否用在刀刃上,即用在培养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教学活动有效,必须真正地促进学生心智水平的提高。有效教学是触动心灵,增进智慧的教学活动。

案例:

识别美丑

上课伊始,老师首先挂出一张色彩鲜艳、黑白分明的熊猫图,一边指着图指导学生观察,一边描述:这是上海杂技团的大熊猫伟伟,它会玩球、骑车,还会吃西餐……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觉?

生:啊!真美,真可爱!

接着老师又挂出一张图,一个小笼子,里面装着一个小灰鼠,绿豆眼,尖尖嘴……

师:你说它好看吗?

生:不好看,它太丑了。耗子不只长得不好看,它还偷吃我们的粮食,咬我们的衣服,它是一个坏蛋。所以人们常说:“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师:同学们,熊猫和耗子是两种不同的动物,给我们的感受分别是什么?

生:一个是美,一个是丑。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不同事物,它们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那么如何看待这些动物呢?这就是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板书“识别美丑”)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用两张彩色挂图作对比引出课题,使抽象的课题变得具体了。)

师:如何看待美和丑?(板书)

生:好的,好看的,就是美的。坏的,难看的,就是丑的。

师:我们先说对美的看法。我们在上学期讲过《热爱祖国》一课,讲到祖国的锦绣河山千姿百态,景色动人,哪位同学把这景色描绘一下?

生: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白云环绕的黄山奇景,壮观的泰山日出,都是祖国山河优美的自然景色。

师:还有呢?

生:天下闻名的桂林山水。

师:对,“桂林山水甲天下”嘛。还有呢?

生: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都是很美的。

师:对,不是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么。这些地方同学们都去过吗?

生:没有!

师:将来有机会,咱们一块儿去旅游,饱览祖国的山水之美。这些美景,我们称作大自然的美。

板书:自然美。

纵观以上的教学片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教师如何去触动学生的心,点燃他们的心中之火,唤起他们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呢?这就是教学艺术。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所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位老师提问的艺术之可贵,大概就在于此。他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启发诱导,让学生联想到朗读脍炙人口的诗句,进行美的教育,引出自然美,再从自然美引导学生认识文学美、仪表美、行为美,逐步引导到心灵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井然有序,充分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灵气。

③看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一堂有效的教学课堂,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关注师与生,生与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它追求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更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一句话,就是要关注上、中、下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需求,发展需要。

④看课堂是否有阳光。

这里的阳光主要指“四缕”阳光,一是播撒民主平等的尊重阳光。具体指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自尊与个性,让学生都能平等自由地分享老师的关怀,感受老师的可亲可爱,有安全感。二是播撒自主建构的学习阳光。具体指教师能智慧地创造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新知,建构新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与探究的快乐情绪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的人文精神,心中拥有学习的阳光动力,以学习为乐、以探究为快。三是播撒求异思维的创新阳光。具体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允许课堂有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思维与见解,让课堂成为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灵动的课堂。四是播撒文明修养的人文阳光。具体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整个生命主体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如在课堂中要学会认真倾听、文明互动、分享学习成果,以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纪律习惯,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学会探究,还提升人的文明素养。

(3)教师怎样让课堂教学有效。

①教师要有真情与激情。

首先,教师要有真情与激情。因为教师的教学是教师个人魅力与智慧的高度整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磁场去育化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真情实感去感化人、启迪人,才能真正撼动学生,感化学生。只有把教学当成自我生命和智慧的绽放历程,老师才能有足够的真情投入教学,有了真情,教学才有激情,有了激情,课堂里教师才会有热情、微笑和活力,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学习乐趣。所以,有效的课堂,是用真情感动真情,用生命撼动生命的课堂。尤其,语文是一门语言教学,需要用语言美、语感美和情感美去感动学生的心灵,让人与文,情与文水乳交融,披情入文,文意入心。因此,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依靠丰富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语气和表情讲述课文是提高有效课堂的第一元素。

如,我校邱喆珊老师上的《伯牙绝弦》一文,由于是一篇文言文,远离生活,学生平时接触少,诵读和理解难度大。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她通过饱含深情的范读,读出文言文语言的凝练美、古典美和节奏美,激活了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形象有效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②教师要有重整创新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实验明确指出,教学不是教书。所谓的教书指的是教教材,照本宣科,出发点是传授知识,强调把书本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活动。而教学是用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那么如何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使用教材是教师的本事。除此,怎样利用教材以外的和其他的教学资源,都是现代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案例:邱琳老师上的《去年的树》,为了引导学生在读中发挥联想,体会鸟儿两次“看”灯火的心理活动,理解鸟儿对那棵树的情谊,在学习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设计了如下的创新拓展练习说话。

第三自然段——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鸟儿如约而至,来找他的好朋友树,然而,树不见了。为了寻找到去年的那棵树,鸟儿从森林飞到山谷,从山谷飞到森林,鸟儿不停地寻找,现在,他停在了油灯前,油灯里是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睁大眼睛,唱起去年唱的歌儿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同学们,想象一下,看着灯火,鸟儿在想些什么呢?先跟同桌交流。

2.如果你是那只鸟儿,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呢?你要走了,却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

生1:我第一次看表示:树啊,我终于找到你了。第二次看表示:树啊,我知道当你燃烧的时候,这就是你生命的尽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唱歌了。

生2:第一次看,你可要认真听,等到化为灰烬的时候,你就什么也听不见了。第二次看,树啊,我唱的好吗?这可是你最后一次听我唱歌了,我唱得好吗?我们就要永别了。(掌声)

生3: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树啊,我们又见面了,我们要遵守咱们的诺言,接着我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唱完了歌,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唱歌了,我就飞走了。虽然我们见不着面了,但是我能遵守诺言,我很高兴。

课后还拓展延伸:

1.设计了如下的小练笔:

我想对伐木工人说: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

2.阅读充满友情的文章,《鹿树》、《风的故事》,写下你的读后感受。

这两项有源头的教学拓展设计,既充实了课本教材内容,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理性思维和课外阅读,既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又把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机整合,有效地彰显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智慧的创新延伸,实现了把生活引进教材。

再如,英语学科谢学敏老师,在教五年级教学内容P29的“Let'stalk”这个较为简单的对话外,还结合“Magic4BUnit4HealthyFood”有关健康饮食的单元目标,补充了如下两段阅读材料:

1.设计一段有关明星×××的三餐安排的对话,要求学生听录音后完成表格,并给出健康饮食的建议。

2.设计一段有关明星肥猫的饮食段落,要求学生听录音后完成表格,并给出健康饮食的建议。

这两项有较于教材的拓展补充,既充实了课本教材内容,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理性健康思维,而且还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彰显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智慧的补充延伸,实现了把生活引进教材。

③教师要有独特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还是引领学生体验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生命成长历程。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传授知识,它是不断地启迪和引领学生,打开自己的知识翅膀,去遨游知识海洋,去探索知识真理的过程。正如著名的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说过一段话:教学不是教“。”,而是教“?”,严格地说是教“、、、、、、”。如果你告诉学生“5×3=15”,你是在教知识;如果你问学生“5×3”等于多少,你是在教结果;如果你大胆地假设“5×3=16”对不对,为什么?请说出理由来。学生一定被你激活了,你是运用质疑的悬念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这才是教学的本质,这才是教师教学的智慧。显然,有效教学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教材的活用以及对教学的开拓创新精神,才能称为有效课堂,成为活力课堂。

下面,二年级的唐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和重组,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巧妙和独到的创新用意:

二年级《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为了让孩子们自己领悟蚜虫——叶子——小葫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点学生不好体会,老师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唐老师先让孩子们看文中的两幅插图,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引导学生思考:叶子长了蚜虫为什么种葫芦的人不治?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自主探究葫芦与叶子的联系,从中明白叶子是给葫芦输送营养的,叶子长得不好,葫芦自然就黄了的缘由,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道理。具体教学设计:

唐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先出示两幅插图,请学生找出有什么不同?引出第一自然段,再请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葫芦的可爱;在学完这一自然段课文后,接着指导学生联系课文看第二幅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谁能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呢?”发现问题、探索秘密是学生对下面的学习的有效驱动力。这一问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在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找到答案。唐老师紧接着就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进行品析词句,让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所以,他最后没有收成。

④教师要善于激疑设置悬念。提问和设置教学悬念是有效教学和成功课堂的关键。有人说,好的提问等于成功的一半。提问设疑,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根本途径。牛顿有句名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案例:六年级《大自然的语言》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学习、生活,都要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靠的是什么呢?

生:语言。

师:对,靠的是语言。语言有有声的,还有无声的。但不管它是何种形式,都是我们人类的交际工具。那么,是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呢?大自然又是靠什么将它的四季变化告诉人们的呢?人们为什么要了解、研究大自然的变化?这种研究有什么意义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板书题目)

在这里教师提出一连串思考题,实际是以设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提出疑问导入的方法,可以促进师生的双边思维活动,还可以起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必要时,既可以让学习好的同学回答,也可以让精神不集中的甚至在下边小声说话,或看其他书籍的同学回答,以促其集中精神回归课堂。

⑤要善于因势利导。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反映和课堂所生成的内容、闪光点,及时加以利用和引导,机智地拓宽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内涵,提高教学的感召力。例如:

案例1:

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教《金色的鱼钩》这课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①“我”端起陶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了,很快体会到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才送不到嘴边。分析到这,许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情感得到了升华,心灵受到震撼,与文本产生了共鸣,②此时,老师又紧接着提问,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呢?学生很快感悟到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伟绩,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暗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案例2:

有一位老师在教生字“聪”的时候,问学生:“你们看这个字是什么结构?我们要怎么记住它?”按照教师本意是希望孩子们作知识性的回答:“用加一加的方法,左边是‘耳’字,右边是‘总’字。”可是,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字告诉我们要做聪明的孩子就得学会用耳朵,用眼睛,用口,用心。”边说还边跑到黑板前比画起来,“这是眼睛。”他用粉笔给老师板书的“聪”字上两点画上了小圆圈,乍一看,还真像一对眼睛。

课堂上,老师没有责怪他跑上讲台,也没有指责他圈画板书,而是和蔼地摸摸他那可爱的小平头,微笑着对他说:“你的办法真好!”然后,面对全体学生,说:“刚才,小陈除了告诉我们如何记住‘聪’字,还告诉我们一个秘诀:如何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哪位同学来重复一下他讲的这个秘诀?”孩子们活跃地高举小手,有的迫不及待在下面就嚷开了:“要用耳朵认真听,用眼睛认真看,用口来回答,用心记知识。”

(4)怎样让课堂充满阳光活力。

①多元互动激活学习主体活力。

阳光课堂要焕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关键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实现多层面、多角度的互动,才能激发主导与主体的积极性,释放能量,让教学充满活力!

——情景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如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思维互动——在学习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中,把学、思、疑、问联结在一起,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获。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

——生生互动——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化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各抒己见、相互研讨、资源共享、共同学习与提高。

——激励互动——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能给予积极充分肯定,又要总结出方法,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体会到激励的快乐,不断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参与互动——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专题材料,为学生创造动手参与的机会,以身心体验获得感悟,提高认知水平。

②播撒阳光激活课堂活力。

——用微笑激励播撒民主的阳光,激活情感。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权威的人,他们总喜欢受到教师的表扬、肯定、鼓励,可以说教师的爱与鼓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克服胆怯与紧张的心理障碍,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假如,教师能都给同学们致以微笑和表扬,会让这位同学大胆放开思维的阀门,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往往儿童的创造性就是在这种解放学生的手、口、脑的环境下给激活的。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并处理好课堂中,每一个涉及师生关系的细节。如提问一位甲学生时,可以采用乙学生向甲学生请教“我想向你请教这个问题”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激活甲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当甲学生回答完毕后,又让乙学生说声“很高兴分享你的回答”。长期训练,必定能营造出一种师生交往的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

——运用质疑讨论播撒探索的阳光,激活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射,有了这个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着力把质疑、解疑、交流、讨论学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以思促学。例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沙漠里的船》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先播放“沙漠风光”的录像,让学生在感性、直观认识沙漠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谈谈自己对沙漠的认识。有的学生说:“沙漠十分辽阔,像大海一样望不到边,所以人们称它为‘沙海’”;有的说:“沙漠风很大,随时都可能移来整座沙丘,在沙漠中行走十分危险。不过,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想亲自到那里去探险,因为据说‘海市蜃楼’这一美丽的奇观就是发生在沙漠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讨论交流,大家得出沙漠的八大特点,为下文学习、理解沙漠与骆驼之间的关系作铺垫。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沙漠与骆驼成长有什么密切的联系?”这个问题涉及动物与环境的生态知识。假如没有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学生是很难发现这个疑问。紧接着,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环境中的经历,设计“探索神秘动物之谜”的有趣活动环节,引导学生科学探索。如有的提出为什么青蛙的皮肤是绿色的?有的挑战为什么企鹅会不怕冷?有的质疑为什么恐龙会灭绝?通过这样的不断提疑质问、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思维达到同频运作,思维十分活跃,脑海里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大胆冒出,从而推进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实现情感、思维的互动,达到真正意义激活课堂。

——运用生生互动播撒分享的阳光,激活学习方式。

根据少年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易太长,喜于动、好于奇的心理特点,在设计阳光课堂的教学过程,一定要充分利用生生互动学习的资源,进行分享学习,激活学习热情。我们把生生互动学习方式分为三大模块:一般自学辅导课,采用图1四个流程进行分享学习;研探课,采用图2等四个流程进行分享学习;拓展课采用图3等四个流程进行分享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img37

——教给方法播撒自学的阳光,激活教与学。

在课堂中教师的活力,不仅来源于教师自身,还来自于学生互动的激活。当学生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能不断提出各自的心中疑问,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机智性往往容易被调动起来。正如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是一个道理。那么,要实现这种教与学的活力互动效应,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教与学的活力互动。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学会预习,并为学生设计学科预习手册,把读不明白的、需要请教的问题一一带到课堂,一起学习讨论,从而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最佳教学互动。在此基础上,再“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进行“悟法”。因为自学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掌握了学法,就等于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只有引导学生悟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提高技能、主动发展思维,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如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授予学生阅读六读法:一读懂字词句,二读明大意,三读理层次,四读品精段,五读练感情,六读明学法。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必然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③活化教材激活课堂。

新课程实验明确提出“教科书”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文本。师生要成为学习、开发、发展教材的主动者、开发者和建设者。研究“文本”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丰富学习资源,更是激活课堂的基本要求。由于现行教科书的教材是固定不变的内容,随着时空迁移,教材内容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不足。把“生活引进教材,重整教材”成为活化教材内容,激活课堂的重要法宝。

——活页式。即要求每位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用“活页教材”形式,补充与“文本”教材相关的乡土教材或学习内容。如教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一课时,教师课前印发了“长江、长城、黄河、五岳”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补充教材,然后让学生作为辅助学习材料进行互动交流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加了文化积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收集式。即要求学生参与教材的重组和拓展的活动。通过课前进行收集与文本相关的图片、资料方式,以达到拓宽文本,丰富学习资源。如教学《动物尾巴》时,要求学生自主去收集文本之外其他动物的尾巴资料,并以“我喜欢××××尾巴”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样,既达到训练口语对话能力,又有效地延伸了文本学习,拓展丰富了动物尾巴的学习资源。

——拓展式。即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及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训练点,设计“拓展练习”,实现与文本的互动,丰富学习内容。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风》,根据课文是以“自由诗”的形式,表达了风的特征,教师设计了我心中的“风”的一则对话训练,让学生能自由自主地抒发对风的感怀之情:“起风了,风吹弯了小树,风藏有细细的雨丝,风转动着风车,风撩开了衣襟,风抚摸着我的小脸……”学生把风说得栩栩如生,婀娜多姿,不仅感受了“风”的形态美,而且拓展了文本的学习内容及表达方式,使学生不仅学文,还超越文本的学习。

——作业式。活化教材的创新,不仅表现在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后的“阳光作业”做文章,把拓展作业有机地整合。如语文和英语科,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编写童话故事,把自己喜欢的优美文段或自编的故事录制成磁带。在录制的过程中,读、说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理科拓展作业,可以让学生写小调查报告,自选研究专题项目,运用信息资源发表小论文,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激活教材。

(5)正确处理阳光课堂四个有效关系。

①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有效关系。

在阳光课堂里,我们重新确认了教学过程的意义: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与“学”共同探讨、研究和发现的交互学习发展过程。从而,确立了“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师生对话中的另一个主体,“学生”从传统教学被动角色中脱颖而出。学生是学习主体或生命体,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或工具。课堂不再是“教堂”,而是“学堂”。因此,教师的角色因此也发生了变革,由原来绝对的权威变为学生的服务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话也不敢讲,学生错了也不敢纠正,造成了“课堂”是学生自由的“论堂”,教师的主导作用严重地被弱化,课堂教学的效能受到了冲击和挑战。面对阳光课堂实验带来的学生由“被动”变成了“自由主动”,教师由“主动”变成了“有意被动”的新问题,我们用辩证的态度去思考和探究,组织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观摩和调研,用事实和对比让实验教师认识到只有“教”与“学”两个主体有效地和谐互动,才能真正实现焕发课堂生命力和生成创造为目的。那么,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和谐互动,提高阳光课堂的有效性?

A.承认主导地位,正确把握“主导”新内涵。

实验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是正确理解其内涵,围绕新课标强调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交互学习的过程”进行大辩论,不断地引导教师准确地认识到新课标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是建立在“教师主导下”的背景中进行,其实质就是肯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的理解。只是在新课标下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创”、“点”和“评”。

“创”指的是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产生过程,自己掌握知识。

案例:下面是“三角形认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img38

“点”指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发现和归纳知识过程中,要善于指点迷津和协助学生归纳知识以及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使其探索发现知识更加完整。

案例:学了整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后,出现了这样一道简算题:357÷img39,有的同学不假思索地利用了乘法分配律按以下错误的方法进行计算:

img40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受乘法分配律简算题目的定势思维的影响而产生计算方法的相互混淆而造成的。但用常规方法计算又相当麻烦,所以点拨学生用如下方法进行简算:

img41

这样既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认识,又使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乘法分配律及分数除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评”指的是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对课堂不断生成的知识要善于点评,达到调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案例:有位老师在上“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什么叫百分数。

生: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师板书定义)

生:百分数也可以说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且比的后项是100,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

(学生板书自己的定义)

师:(老师激动地说)同学们,书上有这种说法吗?好好思考一下,可不可以这样定义呢?我们的同学真是太有创造性了!我们称这样的定义叫做“同学定义”好吗?(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恰到好处的点评,使得师生间精神交融,预设和生成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张扬了学生个性,激发了兴趣,把学习推上了高潮。

B.协调两主关系,寻求导学平衡。

事实证明,教学过程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习主体(学生)不断交流对话、回应和生成的复杂发展学习过程,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确定两主体的关系。在阳光课堂中,我们发现要实现“导”与“学”的有效互动,平衡发展,只有把“导”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实现两主体的和谐发展。

一是要构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激励学生,学会宽容学生,用欣赏和兼容的心理去承认每位学生,对待每位学生的差异,帮助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要先学后教、顺学而导。要想力求“导”与“学”的结合及平衡,无论什么学科教学,都要允许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或质疑提问,产生求知欲望时,才能因势利导,进行教学服务、关怀指导,此时就能达到求知若渴、炉火纯青的教学效果。

案例:四年级的语文课《白鹅》一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白鹅”那种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的高傲,抓住了文章中描写“白鹅”出场时,像京剧中的“净角”大模大样,先是让学生说说“净角”是什么?并放一段京剧净角出场的片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净角”的自大、自信及高傲的样子。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为什么要用“净角”出场的样子来形容“白鹅”呢?由于让学生先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我感悟和体验学习,学生纷纷说:因为“白鹅”太高傲,自以为是,所以才用“净角”去比喻它,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实现先学后导,顺学而导的教学效果。

三是先教给学习的方法,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古语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而今又有人提出:“教之以渔,不如自己学渔”,各有其道理,但说的是同一点,就是教学重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也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查阅工具书,二是勤做笔记,三是收集、整理和积累资料,四是课外阅读,五是关注、参与、体验和感悟人生,六是思考、分析与质疑。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自学能力训练,现在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掌握了正确的“听说读写之法”,自己学渔,有了较高的自学能力,课堂成了师生与学生交流的阳光学堂。

②正确处理“双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效关系。

在阳光课堂里,我们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但并没有放弃发展学生的“双基”与技能。只是要求教师以全新的概念去审视教师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双基”与技能。根据新课程实验中提出的双基与技能的概念,双基与技能指的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人的交往、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当然还包括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教师认识片面、模糊,在课堂教学里,为了追求让学生能亲自体验、动手操作和个性化的创新对答,往往抢占了对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时空,造成了“双基”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互抵触,互为内耗。为此,我们在构建阳光课堂教学时,必须关注双基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步发展。

A.“双基”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双基的迁移。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但个性化的学习和创新精神是离不开扎实的双基知识和训练作积淀和支撑。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还处在一个学习积累和成长的初期,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积淀,那么创新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犹如山间竹笋头重脚轻,虚而不实。由此,在阳光课堂教学实施中,务必以“双基”为基本,以关注个性和创新精神为运用拓展知识的手段,虚功实在,实中有活、活中有实,稳步拓进,才能达到“双基”和“创新”两不误。

B.从四个切入,落实“双基”与创新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双基”知识和创新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和谐发展,既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又有效地打好“双基”,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四个切入的对策:

一是目标的切入。要求在确定阳光课堂教学目标,做到既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以及个性化学习目标的渗透。如“识字教学”目标,不仅强调学生借助个人的生活体验自主识字,又要求对每个字的学习掌握目标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认、会写、会用,达到个性学习和统一要求的整合。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切入。要求阳光课堂教学环节,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准确掌握知识和巩固运用知识。其中重视练习,精心设计课堂的练习不乏是巩固双基最佳的手段。如数学课,我校要求每堂新课规定必须有10~15分钟“笔头训练”和“口头训练”,“笔头训练”重在练习习题,“口头训练”重在解答做题构思,以此训练双基与创意的有效发展。

三是从作业设计切入。要求阳光课堂教学的作业设计,不仅要挖掘文本中的知识点进行精心设计练习,而且还要把该知识点延伸到生活中的训练点,找到文本知识与生活技能的最佳结合点有机地整合,设计有利于巩固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拓展作业”。例如:数学拓展作业有:数学日记、数学童话和数学漫画;语文拓展作业:寓言故事续编、课本剧、语文小抄报、童话新编等都是融知识实践和创新为一体的综合作业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达到“知、行、创”三位一体的训练目标。

四是从活动的切入。要求各学科教学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或学科周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把活动融入课程,实现知识技能与创新活动的有机整合。如美术学科开展为课文、诗歌配插图,数学学科开展“创作学画”等学科周活动,目的是通过设计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自然的综合性活动,达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书本知识,同时又提高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③正确处理形式与实效的关系。

在阳光课堂实践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个体生活经验的介入,特别是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知识产生的过程。为此,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脱颖而出。如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学习方式,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从形式多样化的教学角度看,这些模式的出现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单一封闭的“灌输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束缚,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命力,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由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容易造成课堂的轰轰烈烈,可基础知识半生不熟,课堂教学效果不高。由此,处理形式多样化与目标效果高度统一,实现有效的教学成了阳光课堂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故必须在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上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A.明确教学手段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理念。

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为了实现这些多维目标,特别强调阳光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化,倡导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合作中、探索中学习和感悟,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是好的,但对一些深层次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并不是能在简单的活动中达到效果的。譬如阅读教学中由于强调自读自悟,学生的语感训练好了,可对读书的方法、词语句型和归纳概括段意、文本内容等基本功训练就弱化了,造成了阅读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各有纷说,事实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品质及学习学法并没有真正落实。因此,我们必须毫无疑问地提出,一切形式手段都必须服务教学,不能仅追求形式变化。设计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它的有效性,把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与目标有机地结合,还要深入研究掌握活动组织的艺术性,确保活动的实效。如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讨论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问题应有发散性。

案例: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老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好办法赢齐威王,而田忌想不出来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合作学习,读书探索。这样的设计,既激发学习兴趣,又目标明确,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这样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堪称为有效合作探究学习。

B.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服务于知识的建构。

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学过程要体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阳光课堂倡导采用“活动途径、体验参与”的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自主去发现知识,了解知识产生与构造的过程。但无论是活动式还是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终究不是简单停留在发现问题这一层面,都必须上升到解决问题,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层面才是实现方法过程与目标的真正统一。

案例:数学课《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为了让学生发现和建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先设计让学生把一个圆切割分成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乃至六十四份,然后再把切割的纸片贴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让学生观察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切割得越多份拼起来的图形越近似于长方形,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获得“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长”正好是圆周长的一半img42即“πr”,“宽”正好是半径“r”,所以“圆”的面积是“πr2”。这个案例就是通过学生的切割操作,图形对比,从中发现规律,再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出“圆”形的面积公式,基本就达到了过程与方法是服务于学生建构新知的理念,实现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

C.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是服务于认知的需要。

在阳光课堂里,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运用更加广泛和全方位渗透,形成了信息环境下多种教学方式。如:演示式教学、资料整理式教学和交流对话式的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发挥了一定效能。但从教学实践看,也产生了不少误区,如有些阅读教学,过多的演示型课件,影响学生解读理解文本内容,有些过多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提供的信息资料,以致学生不知看什么好,造成“信息迷航”;有些班内师生、生生的交流“舍近求远”,强调在网络中交流,缺少人际交流的真实性。因此,并不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万金油”,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地使用。一般用在师生用语言交流和思想碰撞交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事物的形象化,平面东西的立体化等关键上,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案例: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为了让学生体验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军战士为了解放全中国,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教学中先设计播放一段董存瑞冲向暗堡的电影片段进行欣赏,让学生亲身目睹感受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那种艰苦卓绝和生命危在旦夕的特殊背景,为了取得革命胜利只有选择舍身炸暗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董存瑞是一个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名垂千史。

④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关系。

评价是检验课改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确保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关注知识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阳光课堂里,如何突破传统教学只关注学业成绩评价和教师单向评价的局限,做到既多元评价且简便易行,又能把“过程”与“结果”两者协同,实现评价的全面性、发展性和实效性呢?

A.对“终结性评价”探索重在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

在新课程评价理念的冲击下,一部分教师自觉与不自觉地轻视了对终结性评价的研究。事实上,强调了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并不是不要终结性评价,而是要求我们重点做好终结性评价的扬弃工作。对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中的精华要发扬。如重视“双基”的检查评价、用分数准确地评价学生对双基方面知识掌握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对于只重考测书本知识和简单地用分数评定学生的素质高低就要改进。如语文学科考试分“笔试”和“面试”,数学学科分“笔试”和“实践”,都是融形成与结果两者兼顾的有益的评价探索。

B.对形成性评价探索重在即时简易,而不是繁、杂、空。

我们在实践中认为,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关键是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环节,做到即时即地进行评价:

a.课前预习侧重于评价学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如何检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我们选择课前预习评价卡(如图所示)的学习活动评价为突破口,既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评价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结果,还要关注学习的态度、方法与习惯要求。

预习评价卡

img43

通过以上预习评价卡活动,一方面是检阅了学生的预习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预习、主动发现问题和师生探索问题的学习方法。

b.课堂学习侧重于评价思维学习品质。

课堂学习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学习和品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譬如学生的听课能力、记录能力、思考讨论及发言等学习品德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和提高学习效能的重要过程和品质。于是,我们为了提高阳光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设计了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能的评价表,如表所示:

阳光课堂学习效能检测表

img44

通过阳光课堂学习效能的检测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课堂学习能力,力求找到学习障碍的根源,以此提高学习效能,融知识学习和提高学习方法为一体。

c.作业设计侧重评价教学效果。

作业练习是检查学生学习结果的一项重要的手段,也是检阅教师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评价作业成为了让师生了解自主学习效果的良好途径。于是我们设计了如下作业互评表(如表所示),力求师生形成对话,提高作业效率,巩固知识和掌握知识。

作业互评表

img45

d.“成长足迹”侧重与评价综合素质。

如何检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呢?我们选择了从“成长足迹”入手去检测。我们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档案袋”,里面分别设有:成绩卡、爱心卡、活动实践卡、获奖卡和特长卡,以此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同课异构”焕发阳光课堂的创新活力】

(1)什么是“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以同一主题为核心,以行动研究为基础,比较研究为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即以相同内容的教学素材为参照,由教师个体、群体在不同的理念、智慧背景下,进行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以此,实现由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由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重在教师自主建构,真正体现的是教师的个性和风格,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

(2)“同课异构”的研究价值。

追求彰显教师的智慧教学和个性风格,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为教师个性和风格化的形成,不仅是教师专业成熟、成名的标志,也是一所学校教学民主、教学多样化、教学智慧化的标志。所以,“同课异构”的研究价值,首先是追求教师教学风格,倡导智慧教学,做幸福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幸福教学。事实上,很多教师教学的成功,都在于他能够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案例:邱琳老师参加的省赛课三年级《掌声》,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她能够挖掘文本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智慧和创造,进行有效的整合设计,使课的设计形成独特创意而取胜。主要体现在:

1.以“掌声”为主体,构建了“感受掌声—研读掌声—拓展掌声—升华掌声”四个完整严谨的教学链条,主题鲜明,层次分明,梯次推进。

2.以“读、悟”为手段,深入感悟两次掌声的不同内涵,学习第一次掌声响起的部分,邱老师先让同学们交流带着“一摇一晃”的两个句子,借助“犹豫、低下头、眼圈红了、慢吞吞”等词组,体会英子掌声前的犹豫,自卑的心理,然后再深挖教材,采用让学生转换角色思考,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次掌声表达的是一种鼓励和力量,它让忧郁的英子变得自信。学习第二次掌声响起,则是抓住配乐有感情朗读英子的来信,感受掌声的力量。最后再创设前后两次掌声的对比,加深理解。第一次掌声代表________它让英子________;第二次掌声代表________,它让英子________。

3.创一创,升华掌声的内涵。掌声是钥匙,开启了英子人生的美丽心灵。掌声是春雨,滋润了英子自信的心田。掌声是阳光,。掌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

邱老师通过这种智慧地创编短句训练,既升华掌声的主题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的研究价值,还在于通过对相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设计,可比性强,有助于教师观察细节教学,思考细节成功,学会从教学细节中去捕抓成功教学的点滴精彩和细节创意。从中感悟有效教学不仅依赖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创新,还要关注细节创新,才能实现最佳的课堂效果。

案例:

小学语文第九册《桥》,写的是一位共产党员村支书老汉,在一次山洪突发,桥断了,乡村们面临生命危机,他挺身而出,临危不惧,组织共产党员搭起生命之桥,妥善地转移村民,村民得救了,可老汉和他唯一的儿子却永远地离开了村民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为了让同学们深刻地领悟老汉这个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教师经过深入分析教材,理清故事情节,把老汉在面对洪水突发时,两次对儿子不同态度和做法的细节描写提炼出来,进行细节创意比较,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让学生透过文本,走进老汉复杂的内心世界。

师问:为什么前面描写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喊道:“是党员的站出来!”说完,把小伙子(老汉的儿子)从人群中揪到队伍的后面?后来,又描写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揪”和一“推”前后是不是矛盾?表现老汉的什么情感?

生1:我认为不矛盾。因为当时村民要过桥,老汉把村民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所以他才把儿子揪到队伍后面。而后面,村民都安全转移了,只剩下父子俩,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所以,用力把儿子推上桥。

生2:我也认为不矛盾。“揪”是严厉的父爱。父亲是村书记,为教育儿子身为共产党员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前位,所以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来,表示以身作则。“推”表达深深的父爱,想把生的希望让给儿子。

通过一“揪”一“推”的细节创意对比,让我们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更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这就是细节异构的成功之处。

(3)同课异构的研究目标。

①以架构“同课异构”教研范式为切入点,形成一套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校本教研中的“同课异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

②基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教学方式,构建科学有效的“同课异构”实施与评价体系,开发典型的活动方案和案例。

③以提升教育教学品质为目的,探索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4)“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①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成长提高是一个自我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是一个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选择外在的信息,重构新知的过程。其建构过程不是任意的,它是具有目的,并富有多向性、交互性、磋商性,并能及时自我调整和修改。“同课异构”强调的就是教师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积极创新,实现自我建构,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魅力,以打破千课一面、千人一书的旧教学模式。

②符合校本研修理念。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成为了研究者。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在这种状况下,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方向成了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课程,我校一贯坚持把教师成长与校本研修之路,“同课异构”是最高效的研究方法手段,它的目标是学校教师通过个体,群体合作研究,合作创新,形成强大的研究共同体,实现校本研究由单一的个体研究,向群体合作研究的智慧创新。

(5)“同课异构”的两大原则。

①以学定教。“同课异构”强调教师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情,以及自身对教材的多元理解,进行有机的巧妙设计与施教。其关键词是因材施教,指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驱,他强调“听其言,观其行”,在此基础上才进行施教,就是最好的以学定教的典范。

案例:学完《翠鸟》的一、二两自然段,准备开始学第三自然段,这时,于老师发现小庆先是打了个哈欠,继而又与同桌小声说话。

于老师把他叫起来,十分认真地说:“小庆,请你去逮一只翠鸟。”

小庆茫然不知所措。于老师再次认真地说:“你一定要去逮一只翠鸟,请不要推辞。”

“到哪儿逮呀?”他可怜巴巴,紧皱眉头,不知如何是好,其他同学也都神色惘然。

“你看书嘛!大家都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到哪儿去逮,看出来以后,告诉小庆。”

大家忙低头看书,还没等别人发言,小庆就抢着说:“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又深。”而这,正是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无疑,小庆已读懂了。

于老师哈哈大笑,问:“知道为什么让你去捉鸟吗?”

小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因为我和同学说话。”其他学生都笑了,于老师说:“是不是还有点犯困?逮翠鸟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你虽然没有完成,却帮助同学读懂了第三自然段,功不可没!同学们,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的正是翠鸟的住处……”

于老师不愧是教育大家!面对课堂上犯困、和同桌说话的学生,他没有批评指责,而是一本正经地让他去逮翠鸟,借助这样一个幽默的举措,既帮助大家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疲劳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可谓一箭双雕。

②以学论教。同课异构最终的目的是追求“有效”。无论你如何异构,如何精彩,“异构”的落脚点是有效。有效就是指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并且获取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意志态度、情感认知得到同步的提升。所以,以学论教,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态度、学习激情、学习效果、学习方法等多角度去思考和判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实现以学为本的最佳教学方法和策略。

(6)“同课异构”的“同”与“异”的思考。

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指内容相同,如选择同一个课题进行设计;“异构”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风格进行不同方法手段的教学设计。它是教师个性与创新的体现,是个性、是差异、是创新。而不同的教师由于知识、经验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差异,因此,呈现了五彩缤纷的教学结果。所以,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特质”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

那么,如何理解“同”与“异”?

“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相同;二是教学目标相同,即要按新课程实验提出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进行设计;三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调动起来。

“异”主要表现三方面:一是教学理念的不同,展现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二是对教材的处理与运用的不同,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与驾驭;三是教学方法、手段运用的不同,展现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变术。但切要明确,无论如何“异构”,目标是相同的,落脚点必须落在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殊途同归,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同课异构的辩证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是差异,同是目标。

(7)“同课异构”的比较法。

“同课异构”研究,主要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比较和评价。可以说,比较法是“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法”指的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分析,以提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表现,从而推动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同课异构”中,我们要充分应用这种比较法,明确比较的主题,关注同课之中的异构在何处,各种异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效果,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找准切入口,仔细观察,科学分析。

同课异构课例观察分析一览表(2011年11月18日)

img46

(续表)

img47

(续表)

img48

(续表)

img49

(续表)

img50

下面以《秋雨》和《识字7》为例子,具体介绍同课异构“同”与“异”的比较法:

①“同”的比较。相同的教材内容就不再说明,重点说相同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定位比较。

相同目标的比较关键抓住三维目标进行科学论断。

img51

(续表)

img52

重、难点的比较:关键看是否准确定位。

如,二年级《识字七》一文教学重点:A.读准字音,掌握生字和新词。B.通过品读品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热爱动物的保护意识。

每节课难点也要准确把握。如我们刚举例的二年级《识字七》的教学难点:在比较品读中,提高识字能力,培养语感和鉴赏能力。

②“异”的比较:

A.从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教学结构和思维方法策略设计的不同。譬如,二年级教学内容《识字七》,其中一位邱老师,是以传统、现代媒体和以生为本的多元教学理念统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学得实而活,学得快而乐。

邱老师是这样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a.播放课件,引出课题。先通过融音、形、色为一体的课件,展示一群即将认识的可爱的小动物,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课题。点明这是一首有关动物的拍手歌。

b.出示卡片,学习词语“动物”。这个环节设计从主题入手,目的完成集中识字。但邱老师不是简单地集中识字,而是巧妙地设计动物宴会“邀请卡”,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接受哪种动物的邀请。在特设的“邀请”活动中,认识动物名称,学习动物名称的生字,然后交流怎样记住生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顺学而导的教学智慧。

c.再设计了动物朋友想请教识字小明星的环节,用反串的学习形式,扫清了文中其他的生字。再次,体现了教师的潜心设计,处处皆学问的教学思考。不愧是一节传统教学和新课程实验有机整合的有效教学设计。

另一位洪老师,她则从现代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本身的语言要素理念出发,本着原本、自然、朴素的设计理念,通过设计随文识字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创设在文本的学习环境之中,通过引导学生看图书,听故事,回答问题,复述故事,以及拓展相关的听力训练,为我们展现了充满自然元素、朴实真实,巧夺天工的“语文生态”教学本色。

洪老师从情境出发,设计如下随文识字:

首先用课件呈现整篇课文,让学生汇报自己喜欢哪一句,再随机完成句子中的生字教学。然后,采用了“开火车”的游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并利用课后题深化“加一加”的识字方法,最后再回归到整篇课文的朗读指导。整节课让我们体会到教学事实是最原始的加工,这是从课本到学生的有机创造延伸,它需要的是教师全身心地理解教材,活用教材,创造教材的超人智慧与创造。

B.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不同。指的是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及对策进行有效地教学。在这个环节,重点要研究每位教师的方法策略有什么不同,它将产生什么的教学效果。

案例: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上,通常倡导采用多样化的识字教学策略,常规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随文识字,但随着放飞教师教学创新的翅膀,激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创新,反义词、同义词识字,游戏识字、猜谜识字,儿歌识字等识字学习法在识字课堂中一一呈现。那么究竟采取哪一种方法,关键要看对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影响和效应。如,有教师用反义词学习法,如:开—关;倒—立;或同义词教学法:行—走,表扬—称赞。这种教学法,事实上不仅对于识字,而且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也能起到同步的训练。再如,有的教师在学习课文之前,采用自主预习生字新词法,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划出不懂得字、词,然后让学生借助《新华字典》,自主拼读和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自我建构学习生字和新词的方法。为学生今后自主阅读活动奠定了可持续的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也体现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C.教学媒体使用的不同。这个环节的比较关键抓住是否能创设更加有趣的学习氛围,是否辅助相关的教学目标完成和突破重难点。切忌把媒体简单地当成一种现代化元素的介入,只做摆设,不重实效。如五年级陈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设计,把现实生活中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造成的楼房倒塌,山崩地裂,废墟瓦砾,满目疮痍的情景照片再现出来,较好地渲染了学习氛围,创设了学习理解地震中父爱伟大形象的语言情景,达到借媒体激活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这种媒体使用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和辅助。

D.拓展训练、作业设计的不同。该环节重点要关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深度、广度,还要关注学科知识技能训练点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确定。

案例:六年级丁御贤老师在执教《月光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把握实在事物与联想结合的描写方法,使学习生动、有趣。老师设计了闭上眼睛,听一段广东民乐《步步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和体会。像这样的作业拓展设计与训练,既体现了文本的训练意图,又把身边的生活趣事引进课堂,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感,乐趣融融,展现了教师高超的设计智慧。

(8)“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步骤。

①选择内容:文科要选择故事情节典型,景物特点鲜明,可比度强的体裁。理科要选择解题思路不一、算法不一的内容进行异构,才能够有效突出“异构”。

②确定目标:目标一般从知识技能、方法手段和情感态度等三维目标去确定,同时确定重难点。

③设计异构:“异构”要抓住“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细节、教学拓展”等方面进行异构,以实现“同中求异,同中求新,同中求创”的目的。

④彰显亮点:每节课不仅要有有效成功,还要善于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质与魅力,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创新。

⑤写出反思:实践后,还要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在反思中成长进步。

(9)“同课异构”的实施注意事项。

我们认为,同课异构必须以“有效教学”和“教师智慧教学”为终极目标展开研究,因此,在实施过程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

①以“有效教学”为基准,处理好“异构”与“有效”的关系。

我们知道同课异构是在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异构,以此,追求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与策略,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有效教学是最终的归宿,在求异时,切忌为了彰显个性放弃目标和有效。

②以“个性风格”为特质,处理好“共性”与“个性”。

同课异构强调教师的个人风格和教学智慧。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善于围绕目标,根据教材特征、学生实际和自己的特长进行深思熟虑、整合运用,从中提取精华,形成自己的个性,切忌面面俱到而没有特点和亮点。

③以“创新超越”为亮点,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同课异构,异出精彩。异的本质在于创新和超越,有利于激励教师在阳光课堂里,主动用新的方法去尝试新突破,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加省时高效,去体会每位教师智慧创造的价值与意义,人人敢于超越,乐于创新。

【阳光课堂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在阳光课堂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并不是指在教学科目中增添一门信息技术课,也不是为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而是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特性,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赋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新的涵义,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催生课堂活力。

①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真实。

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书本、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师生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封闭空间的禁锢,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绕着书本转。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片、程序以及互联网等多种资源引进了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课堂教学内容展现,不再只是文字书面的呈现,媒体让课堂教内容实现了多维度、多层次地有效呈现,媒体还把时空拉近,让古今中外的事件情景能在瞬间历历在目地展现,课堂教学内容变活了,变成能穿越时空,与学生面对面地对话和沟通,与生活接轨。

②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有效。

阳光课堂里,强调巧用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画龙点睛。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分析,选择相适应的多媒体资源制作成教学课件,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刺激,瞬间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每一门学科随着对信息技术的不同应用,会产生不同的课型,每一节课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新的知识及新的多媒体感知充满了期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强了教学效果。

③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在阳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地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基本学习效率(读、写、算)的提高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它还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式学习,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他人合作交流研究。

④师生互动方式更加深度交互。

传统的师生互动是在课堂上、教室里,教师面对的是一整班的学生。他们的互动方式是师生、生生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交流。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其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个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交互,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更可以实现远程的师生交互,将教育教学延伸到了学校之外。同时,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也提高了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⑤实现了学科综合的拓展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仅体现在课内,也体现在课外。利用学科知识学习的多样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兼容性,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改变了以往单一枯燥的书面作业形式,形成了动手操作与社会调研等综合性实践作业。学生能主动参与,在实践中,既完成作业,又锻炼了信息技能的应用能力,有效提升的综合素养。如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及时解疑;作业的完成也不一定在练习本上,学生可以通过上老师指定的学习网站完成相关练习,或者通过E-mail提交老师;让学生梳理知识,制作各学科的电子报,或者搜集资料,协助老师制作内容丰富的学习网站,既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能的学习能力,又拓宽了学科综合学习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化教学资源。

①课件应用于教学,点金化石。

目前小学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FrontPage等。它是教师利用一定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及影片整合资源制作而成的演示课件。它主要任务是协作老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演示和模拟,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较真实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语文课上,理解“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句话;或者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及圆周的关系,这些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通过想象来理解,这时候如果制作一段影片或者动画进行演示,学生马上就能够获得直观的感知,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

②应用软件用于教学,优化个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的操作也越来越简单化,这就为我们将之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可能。这种应用软件在课堂上的应用任务主要是协助学生,通过对相关的应用软件的学习运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了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又为学生提供了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空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而又最能体现自我个性的有趣的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利用金山词霸等中英文软件学习英语,用Windows自带的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甚至函数运算,用金山画王、Windows画图甚至专业级的Photoshop进行美术创作,还可以运用作曲软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此外还有几何画板、物理演示等较复杂的专门模拟学习软件,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③自建学习网站,拓宽空间。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网上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站和论坛的交互功能和瞬时反馈功能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既可以在课堂之内,也可以在课堂之外。通过教师或者网络上教育专家甚至学生自己的精心设计及资源收集,一门学科、一篇课文甚至一个知识点就可以组建网站或者论坛,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通过浏览网站、登录论坛,很方便就可以获得学科知识的大量信息,自主进行选择;可以完成网站或论坛设计的练习,提交答案,及时得到反馈;同时还可以用实时聊天或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自己见解,与他人交流,互相促进。

(3)拓展信息化学习形式,促进创新学习。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运用,为阳光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泛的时空。我们打破传统教学中课堂是唯一的学习阵地的界线,紧紧地把握住这一新的学习变革,把研究目光拓展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活动中,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创新课外拓展作业。各科在课外拓展作业中,要求学生利用Word、WPS、Photoshop等常用软件,自己当主编,每学期将自己得意的文章、有趣的练习题以及绘画、摄影作品自编成习作集、习题集、小画册等,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学生既逐步学会了常见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又巩固了学科知识,更满足了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热情高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②创新自编校本活页教材。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专题,指导每个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搜索资源、绘画、编辑各科专题学习材料。教师定期评选优秀,举办展览,并在学生中推广,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收集、利用有效的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语文科分别选取了“我是小画师”、“爱我家园”、“祖国在我心中”、“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潮州”、“美好的回忆”、“我的得意作品”、“走进童话世界”等主题,学生在活动中热情高涨,积极撰写文稿,精心设计,一本本图文并茂、精彩鲜活的“小册子”,让人惊叹学生创造潜能的巨大。

③创新网际分享学习。学校教师建立起相关学科的学习网站,让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在家上网查阅到课程的有关知识,从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不受地域的限制。德育网站收集名人事迹,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网上公布学校里的好人好事,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得到启发,产生向上的动力。学校专题论坛更是学生交际和表现的自由空间。学生们可以在论坛上提出问题,寻求老师或同学的解答;也可以在论坛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作交流,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还可以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有效地促进了阳光课堂的探索,为阳光课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丰富了“多维互动”教学过程的内涵和渠道,正如“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师生在阳光课堂里大展信息技术的现代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