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类型与规律

类型与规律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这一期间,新教师被要求参加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岗位培训。他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学员处于“生存关注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模仿都是技术层面的,可以说是低层次的,欲成为专家型的教师的,还需要第三个层次,即“高级模仿”。课堂模仿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即使是到了第三阶段的高级模仿和模仿创新,它也有跟随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归根结蒂,最后还应该有自己原创的东西,也就是说,需要有一种“研究型模仿”。

第二节 课堂模仿的对象、类型与规律

课堂模仿的对象一般是教师中的佼佼者,是专家型教师(expert teachers)。这些人既所谓的“师傅”(master),或成为“领导教师”(lead-teacher)。他们优秀的教学实践成为其他教师的榜样,带动所有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就有助于优秀的教学经验的传播。

课堂模仿从最基本的实质来看,它也就是一种“看中学”(learning-bywatching)、“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行为。初级教师通过对专家型教师的课堂观察、知识技能与风格的选择、借鉴和模仿,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识和蕴含于其教学行动中的缄默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渐进拥有教学知识和教育智慧。这是一条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生活,掌握教学技能,使新教师尽快成长为熟练教师甚至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初级的课堂模仿表现为学习中的教师重视专家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行为与过程,动作姿态、外部表情等,进一步的模仿表现为关注对象的教育价值观,思考和处理教育问题的方式、教师的情感态度等。相对于模仿者的年龄和层次来说有,一般的课堂模仿有三个层次:

一、操作型模仿

按照教育专家叶澜的说法,新任教师一般都处在教学活动的“模仿期”,时间多为1~3年。[5]这一期间,新教师被要求参加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岗位培训。多数新教师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特定的工作环境,完成分内的教育教学任务,首先会进行最基本的常规课堂操作。往往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徒弟”的地位,以优秀教师、有经验的教师为模仿对象,对具体工作环境中所接触到的规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选择和评价,较多地移用他人的成功经验。这一阶段从教的体验和获得的评价,对学员个体专业情感态度的发展和今后专业发展目标的确立有重大影响。

二、内化型模仿

傅道春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中,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每一阶段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对后续阶段都有很大的影响。他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学员处于“生存关注阶段”。这个阶段,教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急于找到更有效的教学知识和能力,他们努力维持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动机、处理学生个别差异、评价学生作业、与家长建立关系。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他们又感到缺乏有效的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能力,他们需要求助于有经验的教师,同时自己也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补充这些知识。

三、创造型模仿

维持课堂纪律、激发学生动机、处理学生个别差异、评价学生作业、与家长建立关系等等,通过课堂情景观察和仿效其他有经验的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改进自身技能和学会新技能……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模仿都是技术层面的,可以说是低层次的,欲成为专家型的教师的,还需要第三个层次,即“高级模仿”。

19世纪的法国社会学家G.塔尔德提出了“模仿规律”。他认为,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是社会的同化,即模仿。[6]另一方面是个人的创造,即发明。高级的课堂模仿,就应该有个人创造的成分——这时候的模仿已重在关注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表面上看,他是在模仿对象,包括声音、措辞、表达方式、体态语言等等,但实际上他已经有这样的需要和能力,即将这些东西内化,经过咀嚼、反刍、发酵,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而固化、外显,成为自己的风格,已经有了创造的特点。我们都知道,自主创新是指创新个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中知识、技术或制度等方面的关键性突破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的,但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个体通过合适的手段消化吸收别人的创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模仿创新并不是原样仿造,而是在原有范式内涵得以保存的前提下有所发展,有所改善。

四、研究型模仿

课堂模仿,让新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一起工作和学习,一方面从他们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则获得大量的不可言说的缄默知识和教育实践智慧,这种形式,有利于初任教师的成长。课堂模仿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即使是到了第三阶段的高级模仿和模仿创新,它也有跟随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归根结蒂,最后还应该有自己原创的东西,也就是说,需要有一种“研究型模仿”。宋代姜夔在《白石诗话》中说:“一家之言,自有一家风味……模仿者语虽似之,韵则亡矣。”欧阳修也在《学书自成家说》:“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这些“诗”、“书”虽然与教育艺术有别,但它们在许多地方时共通的,我们也当引以为鉴。另外,对于课堂模仿中的“被模仿者”,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认识,比如,他们的经验固然丰富,有许多可学之处,但旧的应试教育在他们的身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的“权威”背景,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暗示:有经验的教师讲的、做的,都是正确的,这就容易使人良莠不分,对一些陈旧、过时的东西,也全盘照搬,这些也当引起注意、研究和辨析的。

图7.1为课堂模仿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型。

img64

图7.1 课堂模仿与教师专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