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科研的实施

教育科研的实施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阶段。理论假设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发现已知的事实与已有的教育理论之间的矛盾,即新事物与旧理论之间的“失谐”所在。

第三节 教育科研的实施

一、理论假设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阶段。除了研究计划的制定和课题选择外,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还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出理论假设和选择研究对象;二是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一)理论假设概述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着许多疑难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原有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需要人们提出新的理论观点给予回答。但是,人们对于同样的教育事实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而谁是谁非一时还难以检验。

1.理论假设的涵义

所谓理论假设,又称科学假设,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因果性或规律性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是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和事实,对解决科学研究问题提出猜测性、尝试性方案的说明方式。简言之,理论假设是指科学的推测或设想。

2.理论假设的内容结构

理论假设具有比较复杂的内容结构。第一,一个假设必须说明它要解答的问题。假设的提出是用来回答特定的问题、解释一定的事实的。第二,理论假设必须说明自己尚未经过实证理论来解答问题,这是假设的核心部分。第三,理论假设必须广泛地解释其他的相关事实。对广泛的事实作出解释,这既是表现被设想的理论具有强大的实证能力,同时也是表明被设想的理论得到了大量事实的支持。不仅如此,一个假设还必须尽可能地预测未知的新事实。这既是表现被设想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大启发力,同时也是表明被设想的理论可以给予严格的检验。总之,理论假设的内容非常复杂,它包含有理论的陈述,又包含有事实的陈述,它既有真实性尚未判定的内容,又有比较确实的内容。

3.理论假设的基本特征

理论假设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科学性。假设不是随意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人们以原有的有关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为依据,以一定的确实可靠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并按照科学逻辑的方法推理而成。第二,推测性。假设是在不完全或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是还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是尚存在疑问的思想形态。因此,假设不得不带有一定成分的想象与推测。第三,抽象性与逻辑性。假设不是经验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辑体系。但是,假设的这种抽象性与逻辑性是不成熟的。第四,预见性。假设是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规律性的猜测和推断,已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当然这种预见性不一定准确。第五,多样性。科学研究中,对同一现象及其规律可以作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假设,以供比较研究。理论假设还具有可验证性,无法验证的,不能称为理论假设。

4.理论假设的作用

理论假设在教育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假设是探索教育科学真理的必经的桥梁,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和一般途径;第二,理论假设确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引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第三,不同理论假设之间的争论和争鸣,有助于教育科学的百花齐放,促进我们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5.理论假设的类型

按性质和复杂程度,理论假设可以划分为描述性、解释性和预测性三种类型。

描述性的假设是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假设形式。描述性的假设向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某些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比如,要进行一项关于“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影响”的研究。我们在开始进行研究之前,先提出一个描述性的假设,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以后,人口的出生率得到降低,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显然是教育发展的结果,教育发展又怎样会引起这些变化呢?这不是描述性假设的任务。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提出解释性的假设。

解释性的假设是比描述性假设更高一级的形式,是更复杂、更重要的一种假设。解释性假设与描述性假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提出现象的质的方面,说明事物的原因。如果我们使用解释性的假设来说明教育发展和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就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答案。这就是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愿意将育龄初期用于学习,他们对就业的要求较迫切,就业的机会亦较多。由于学习与就业的要求,势必晚婚。于是,就缩短了生育旺盛期,减少了生育机会。此外,个人的教育程度高,有利于接受人口教育,容易认识节育措施的科学原理,亦越能从传统中解放出来,提高节育的自觉性。像类似这样的解释性的假设就比较能够说明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用它来指导上述问题的研究,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预测性的假设,是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因为预测性的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这种推测没有对现实事物比较深入,比较全面的了解是提不出来的。比如,要对当前我们实行的计划生育、提倡独生子女政策对今后50年我国教育发展变化的影响这样一个课题提出科学预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求我们对当前的人口构成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教育发展水平非常了解。预测性假设主要是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某些综合性课题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理论假设必须符合一定的科学程序和要求。提出理论假设的依据主要是两条:第一,我们现有的理论和概念不足以令人信服地解释和说明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我们对要研究的事物所作的观察还不全面和不系统。除了应遵循上述两点外,一个正确的可靠的理论假设还需要在应用假设开展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同获得的实际材料、新的知识进行比较。如果研究的过程与假设的推测相符,特别是如果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假设的设想,无疑说明我们提出的假设是正确可靠的。但是,人们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研究中被证明了的假设,在以后的更深入的研究中可能会被部分纠正,甚至有被全部推翻的可能。

6.理论假设的形成过程

理论假设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发现已知的事实与已有的教育理论之间的矛盾,即新事物与旧理论之间的“失谐”所在。第二,为解决“失谐”现象,在尊重已有教育理论和已有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某种推测性设想,尽可能使新事实与旧理论协调起来。这一设想便构成假设的核心。第三,以这一设想为线索尽可能多地对已有理论和事实作论证和补充,使它更为完善和严谨。并从假设的基本命题,作出某种预见,去预见未知的事实,对事实、现象的规律或原因作出推测性的说明。因此,一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假设的核心部分;另一个是假设的推论部分。

(二)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这些对象可以是人,是物,也可以是文献记载或其他文字资料等;数量可以是一个、几个,也可以是成千上万个。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重要的不在于是何种属性或数量多少,而在于通过这些对象特征的研究所获取的研究资料,能够达到科学研究应具有的可能性要求。此外,研究还需考虑现实性和客观性,即实际研究是否可行,是否有对大多数对象进行研究的能力等。不同特点和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及不同的研究者,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上不完全相同。而确定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研究效率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精确性,所以研究对象的确定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确定对象的方法主要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其他还有个案研究等。

1.总体研究

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在统计学中指的是规定范围内一切按特定特征描述的人物或行为反应的集合体。它可以是学生、教师,也可以是学校、家庭等。这是所说的总体研究是指对研究范围中的全体进行的研究,区别于个别研究和抽样研究。我国在1982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就是典型的总体研究。某一地区对所有中小学生实施体检,调查中小学生患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及学校里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进行的视力普查,也都属于工作性总体研究。

总体研究应根据课题的要求与限定,把总体的范围定出来,即把属于总体的对象和不属于总体对象的界限清楚地划分。例如,对某市中小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某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是属于总体的对象,与非总体的对象的界限是明确的。但是如果某学校要研究初二年级成绩差的学生,则可以用分数线把研究对象界限划定出来。

总体研究虽然具有许多优点,诸如能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获取资料的精确度高;容易得到研究对象的协助等。但是,相对地说,在教育研究中,总体研究特别是大范围中的总体研究,运用还是不多的。这是因为总体研究在研究对象数量很大时,研究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往往无法达到,获得资料的手段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的深度。事实上,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借助教育统计方法,有许多研究没有必要运用总体研究,而可以进行抽样研究。

2.抽样研究

在统计学上,抽样就是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研究的样本。样本指的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的组合。抽样研究就是指研究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所抽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对有关总体的认识的研究。

抽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科学地挑选总体的部分作为代表,以便通过对这局部的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的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的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因此,当总体研究不能实施,或者能够用抽样研究替代总体研究时,就应运用抽样研究。此外,抽样研究还可以用来检查总体研究的正确程度。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比如省力、省钱和省物;能及时汇总研究资料,及时利用研究结果;研究对象数量有限,获取资料的手段灵活多样,因而较适用于研究对象分散的课题。

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因为在抽样研究中只取总体中的一部分作为直接研究的对象,然后根据样本结果去推算总体的一般情况,则这样的推算与总体的实际有着偏差,这种偏差称为抽样误差。要使样本在性质上对总体最有代表性,抽样时就需要遵循随机化原则。

二、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

(一)教育科研资料的作用和类型

1.教育科研资料的作用

教育科研资料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研究者了解有关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发展历史、当前研究动态,可以帮助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还可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能启发研究者的思维、激发灵感。总之,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一直到终结都离不开教育科研资料。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对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新的过程。

2.教育科研资料的类型

由于教育研究成果的记载和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因此教育科研资料的类型也就多种多样。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书籍

这里所说的书籍,是指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教科书、论著、资料性与参考性工具书、科普性著作和通俗著作。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所参考的书籍以前三种为主。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一般性教育论著是对教育的某一领域进行广泛讨论的著作。二者大体上相似,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较好地概括了这门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但由于学术的稳定性和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慢等原因,一般说教材和一般性教育论著的内容偏向于反映学术界普遍同意或较为流行的见解,因而往往不能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而专著则不同,它是针对教育科学中某个专题进行系统、深入讨论的著作,大都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其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材料,因此其参考价值大于教科书和一般性论著。教育理论研究所参考的书籍,多数为专著。

(2)报纸

报纸是以刊登新闻报导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一般是每天出版,由于出版迅速,所以情报报导及时。对研究者来说是重要的科研资料来源。目前我国出版发行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专业性报纸有几十种。如: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教育导报、教师报、教育周报、上海教育报、江苏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新疆教育报、湖北教育报、湖南教育报等。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一些报纸还定期刊登教育专栏。这些报纸荟萃了国内外各类教育信息,反映了教改动态和教育科研动态,对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期刊

期刊是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月刊、季刊等。由于期刊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量大、影响面广,反映了学术界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所以,它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4)学术会议文献

学术会议是当代学术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学术会议过程中和会前、会后散发的有关论文、会议报告、纪要等,就是会议文献。学术会议文献往往反映了一门学科某一领域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外的最新学术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界正处在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下设的几十个分会,几乎每年都定期召开有关学术研讨会、年会等。这些教育学术会议所提供的文献是教育科研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以上是教育科研资料的主要类型。此外,某些研究者未发表的文稿。硕士生或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情报等,也是我们搜集教育科研资料时不能忽视的。

(二)搜集教育科研资料的渠道

搜集资料是指按照教育科研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搜集反映有关问题和情况的材料。这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复杂工作,必须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主要渠道一般是借助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资料室的图书目录、学术专著、报纸、期刊,各种学术会议的论文、报告以及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等。搜集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各种方法可以配合应用。这里着重介绍通过个别交流、学术会议、图书馆搜集资料的几种渠道。

1.通过个别交流来搜集

在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同本专本业的学者、专家、同行进行个别交流很重要。因为在个别接触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自然而然地获得有关研究的情报,而且思想能受到启发,学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例如研究者在与同行学者进行个人交往和信件联系中,能较快地获得文献资料中难以得到的情报,而且比查找散见于成千上万种报刊的论文容易的多,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同行之间的对话、交谈、辩论,能使原来模糊的问题得到澄清,错误的思想得到及时修正。因此,教育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加强与同行的广泛联系。

2.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来搜集

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是搜集教育科研资料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学术会议上学者们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教育科研的新成果、新进展或新课题,因而可以使人们获得在报刊文献中得不到的新信息。特别是在学术会议上同本专业的学者交流和倾听他们的讨论发言,不但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他们正在研究什么,如何研究,而且还可以发现自己的缺陷,从而使自己得到启发。这不仅能使我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还能提高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业务素质。同时学术会议也为我们提供了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的机会。

3.通过图书馆搜集资料

图书馆是汇集百科知识的宝库,是搜集各种文献与情报资料最主要、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料,研究者应该熟悉图书馆中的检索系统,掌握具体的检索知识与技能。此外一定要学会熟练地使用工具书。因为工具书能帮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较迅速地搜集到所需要的资料。这些工具书按其用途可分为检索性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性工具书两类。有关教育方面的检索性工具书主要有:

(1)书目。书目是将各种图书按内容或按学科分类所编的目录。它不但可以帮助读者选购、检索图书,还可以指点读书门径。书目的种类较多,有图书馆的目录卡片、各大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全国图书目录、各出版社图书目录、各年份出版图书目录、国际出版图书目录、专业图书目录等。例如《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社科新书目》、《解放前出版的教育图书目录》等,这些都是我们检索、了解教育科学及相关学科著作的重要工具书。

(2)文摘。文摘就是论文、文章摘要的意思。它除题录外,还概括地介绍了原文的主要内容。文摘是论文、文章的浓缩形式、是检索教育科学文献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某一课题的文献概貌,并可据此判断是否有阅读原文的必要。因此,我们对文摘的利用是从事某一课题研究之前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例如《新华文摘》、《国内外教育文摘》、《教育文摘报》、《教育信息报》等,都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有关方面的情报信息。

(3)索引。索引又叫引得,它是将书籍或报刊中的内容或题目摘录下来,分门别类地编成简括的条目,并注明该书籍、报刊的出处、时间、期数、页码等;然后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供人查检。所以它是一种指示寻找资料的途径或线索的工具书。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内容资料索引》、《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教育论文索引》等,是我们寻找教育科研资料线索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教育科研者除掌握检索工具书外,还要了解掌握参考资料性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有关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性工具书主要有:

(1)教育字典与教育辞典。在教育科研中常用的教育字典与辞典有:《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教育学辞典》(北京出版社)、《简明教育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西方教育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英俄日汉教育词典》(东北师大出版社)等。这些辞典对我们检索有关教育的名词术语很方便,有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百科全书是汇集各门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知识的大型工具书,它概述了教育科学各主要学科领域迄今为止取得的进展。例如:《中国改革全书》(教育改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等都是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专业性工具书。教育科研工作者无论想从事哪一方面的研究,都可由全书循途而入,得窥全貌。

(3)年鉴和手册。年鉴是系统记载一年内发生的大事和汇集一年间的有关统计资料的工具书。手册是某一方面需要经常查阅的文献资料或专业知识的工具书。目前,我国已经出版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年鉴和手册有《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中国教育大事典》、《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等,这些工具书对我们了解我国某个时期的教育概况,如教育方针、制度、经费,各类教育计划指标等都有特殊意义。

(三)实验资料的分类

实验资料分类是材料加工的重要工作,搜集起来的杂乱无章的材料经过分类处理才能系统化。材料的分类系统,一般可按方便科研的使用系统和材料自身的逻辑系统去排列。但这两方面并不是割裂的,应尽可能使两方面结合起来,使材料既符合自身的逻辑系统又符合研究工作的使用系统。

材料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在材料搜集之前就动手安排。先是制订出一份“分类系统化方案”,“方案”应包括:研究课题需要哪些主题材料、材料的逻辑顺序、使用顺序、出处、使用价值、哪些为纲、哪些为目等。“方案”订出后,就要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按“方案”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并将分类和系统化了的材料科学地保管起来,以备应用。

实验资料可分为以下六类:①计划性资料。包括总体实验设想,设计实验方案及研究性实施计划。②基础性资料。实验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居住地址、家庭成员、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等。③过程性资料。主要是按计划开展研究的阶段性实验记录,如实验课教案、典型实验课记实,教师实验研究的观察记录、随笔,以及社会、家长反映等。④专题性资料。即根据实验进展的需要举行的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研究资料。⑤效果性资料。包括个案变化及群体变化的资料。如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试题、答案、试卷及有价值的学生作业、制作、作品等成果。⑥总结性资料。包括各学期、学年或专题的研究总结、论文、报告等。

(四)搜集资料的原则

搜集资料是科研过程的主体。方法繁多、资料面广、内容庞杂、出处多、时间长、观点不一、价值各异,甚至有不少糟粕。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搜集资料时要特别注意掌握一些原则,以做到事半功倍。

1.选择性原则

科研工作要求尽量多的搜集资料,但多搜集不等于多用,而是要精选精用。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搜集掌握资料时,必须对自己加以限制,把自己的材料选择工作限在课题所必须的范围内。只有如此,才能把科研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有用之外,并获得所必需的资料。

2.直接性原则

搜集资料是为了自己应用这些资料,这就要求搜集到的资料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科研人员应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而不能搜集转手资料,以求去伪存真。

3.逆时性原则

搜集材料时首先要重视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越是近期的、现时的材料,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大。为此,搜集材料要采用逆时性原则,即在时间上使用倒查法。这样就会使你在材料的浩瀚的大海中沿着时间的航标,较容易地找到你需要的材料,而且还会使你获得最新的信息与最新的资料,可靠性也大。

4.比较性原则

搜集资料要重点搜集那些为自己课题所需要的观点与事实的材料,但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思路,特别要了解和掌握那些观点不一致的或与自己构思相对立的资料。只有如此,才能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对照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或比自己构思更加先进的结论。

(五)搜集资料的方法

搜集资料是按照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性质及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搜集反映有关问题和情况的材料。这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不能泛泛地进行,必须按照自己的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主要渠道是借助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资料室的图书目录、学术专著、报纸、期刊、党和政府文件、调查报告、科技报告和各种学术会议的论文、学术报告、行政会议的总结、报告、计划、决议、规章制度等文件,从这些资料中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搜集的方法有:

1.通过检索性工具书

古今中外书籍、报刊浩如烟海,无从下手,查找所需的资料,必须靠使用检索性工具书的办法。运用这一办法,我们可以通过书目、文献和索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2.通过参考性与资料性工具书

在资料中,参考性工具书与资料性工具书包括的范围较广。在所有的工具书中,除书目索引和文摘外均属此类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历表、年表、地图、图谱等。

3.通过文献与情报资料

文献与情报资料是所需材料的重要来源,搜集资料要特别重视这一渠道。查找的办法,一般有追溯查找法、检索工具查找法和分段查找法。

三、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分析

(一)教育科研资料的整理

1.资料整理的概念

整理也就是要分门别类,并以某一种或几种方法表示出来,以便于下一步的分析。资料的整理工作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研究结论最终是从观察、调查、测量中获得的事实资料中分析并推论出来的,被整理的事实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准确,将直接影响到结论是否正确、可靠,所以说,做好资料的整理是作出科学结论的前提。

2.资料分类

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是资料分类。要进行资料分类首先解决按什么标志分类,而分类标志就是资料分类所依据的特征。它有两条原则:第一,应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来确定分类标志。例如,进行中小学辍学率的研究,可以按年级、年龄、学习成绩、性别等标志进行分类,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目的去确定选取其中哪一个或哪几个分类标志。第二,应选择能反映研究的事物的本质的分类标志。对被研究的事物有本质意义的分类标志要通过分析提出。例如,进行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英文打字技能的研究,应以中小学生接受训练方式、次数或时间长短为分类标准。

经过核查选取的资料常包含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非数量资料是对研究问题有关的定性描述资料,如各种理论阐述、观点、研究对象的形态或感受等。这些资料一般都是用语言形式表达的。数量资料也就是各种数据,它们又可以按数据是否具有连续性分为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两种类型。借助于测量或一定的测量标准得到的数据,一般都是连续变化的量,如身高、体重、学习成绩等,都称为计量数据。计数数据指计算个数的数据,它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一属性对研究对象进行计数统计所得的数据。在这一属性上,每个研究对象间只有质的不同,没有量的差别,如男生数、女生数、学校数等,都属于计数资料,它们一般取整数形式。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的统计处理方法也将不同。

其次,是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类和数量分类。按研究对象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类为质量分类。例如,学生的数学成绩调查,可以按性别、年级或学校类型等品质标志去分类。对非数量的定性描述资料,都只能采取质量分类。按研究对象的数量标志进行分类为数量分类。在研究中可能只有质量或只有数量分类,但是在既需要质量分类又需要数量分类的研究中,数量分类常常是在质量分类后进行的。例如,学生的体质调查,先定出的是质量分类的品质标志(性别、年级等),然后再决定出按身高、体重、胸围、脉博等数值的大小为标志的数量分类。

资料分类时,还要注意把反映人们主观意见、感受的资料和反映客观事实的资料分开,把反映特殊情况的资料和具有总体特征的资料区分开。

3.材料整理办法

材料的加工整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的辅助工作。在科学研究中,为了便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来的片断的、零乱的材料按不同的研究任务和材料的不同性质,采用核对考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办法进行加工整理,是特别需要的。

(1)核对考据。核对考据就是把搜集起来的材料进行核实、鉴定,了解它的真实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比性等,从而对材料做出全面的评价。首先要了解材料的来源、搜集人的条件、搜集的时间、地点、采用的方法、当时的条件和情况等。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关于材料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的线索。其次,从逻辑上分析,找出材料彼此间的矛盾和不合情理的地方。第三,用有关的材料比较、分析、鉴别真伪、有无差误,最后对材料作出十分可靠的评价。

(2)挑选淘汰。挑选淘汰就是对搜集起来的材料经过处理把所需要的材料选择出来。选择材料要重视四条原则:首先,要鉴别材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其次,要注意材料的有效性;第三,要注意材料的代表性;最后,要注意抽样选取的正确性。总之,应当正确地选择典型的材料留作重点分析研究的对象。

(3)汇总统计加工。汇总统计加工就是把搜集起来的大量分散的、零乱的、片断的同类原材料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系统的、一目了然的统一体,以便对材料进一步研究分析。这是对搜集起来的材料进行粗加工的重要步骤。加工方法,由不同性质的研究任务和不同性质的材料而选定。有的需做汇总统计,如透过各种数字现象分析判断事务的本质;有的则不需汇总统计,只需把从各角度、各来源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加以综合就可以。最后,对于加工整理起来的材料,要分门别类地登记保管。对于一些汇总统计,分析整理出来的数据,还要设计出相应的图表,一一填写进去,以备研究应用。

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②注意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③注意建立课题档案的科学性、适用性。

(二)教育科研资料的分析

1.资料分析的概念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从表面上杂乱无章的现象中,通过偶然的、零乱的现象去看清事物的面貌。发掘和研究被掩盖了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对经过整理的丰富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当前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因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处在统一的连续体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

定性分析是指对资料的质的规定性做(整体的)分析,除了要运用一些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解释学等外,主要使用诸如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同时还要求对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观度等可靠性指标进行检验和评价。

定量分析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收集到的资料已经是一些数据,我们只需根据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下文介绍)进行处理和分析便可;另一种就是对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可能就需要数量化处理。

3.分析研究材料常用方法

分析研究所积累的材料,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教育科学研究不仅要搜集足够的资料,而且还必须应用理论思维方法,对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应用结论指导研究。

分析与研究材料同搜集与整理材料的方法是相关而不相同的。搜集与整理材料是在人们的感性中实现的,而分析与研究材料是研究人员通过理论思维活动进行的。它可以使搜集整理出来的材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的理论直观描述,逐渐过渡到一些规律性的概括,使认识从经验层次深入到理论层次,从而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研究材料的过程是多种理论思维方法的辩证统一的运用过程。一般可用逻辑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这要视材料内容不同而作出选择。

(1)逻辑分析方法。主要是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思维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这是一种理论的认识过程,得出的是动态规律性。逻辑分析主要是通过下列手段进行的:①分析与综合。分析即是把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分成各个简单的组成部分或抽出它的各种特征来,以便单独地考察它们,认识每个组成因素固有的性质和特征。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再把事物或现象作为统一的整体来全面认识。这才是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②抽象与概括。抽象就是从某种事物属性和特征的总和中抽出其中一种或几种最本质的东西,摒除一切表面的、非本质的内容。在教育科研中,常用这种抽象思想方法,把复杂的现象暂时加以简化,使我们能抓住本质。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中各因素的本质属性抽出来,归纳、概括为一个普遍的、事物共有的本质和属性。抽象和概括是统一不可分割的过程。抽象给概括作准备,概括是抽象的继续和完成。③归纳与演绎。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通过归纳法进行概括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事物和现象的数量有限,可以根据全部同类事物作出一般性结论,这是完全归纳法;另一种是事物和现象的数量是无限的,只能根据一部分事实作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是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是切实的,这是它的特点。不完全归纳法的特点是根据对有限数量的同类事实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同类无限数量的事实的规律性结论。为了论证某一属性是某类事物所必然具有的,我们还必须借助于演绎法。所以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

(2)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经过统计学的处理,通过比较和对照,找出研究现象中的矛盾及其内在联系,了解运动的趋势,揭露事物发展的规律。比较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只有将反映事实的统计资料进行对比,事实的意义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通过对比,才可以发现事物间的差别、矛盾、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使用如下几种方法:①绝对数和相对数分析法。绝对数表现现象的规模和水平;相对数表现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二种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科研中所要得到的现象。②平均数分析法。科研中,通常用平均数据去概括描述同类现象的状况和特征,它可以反映事物总体的典型水平和规模。③动态数列分析法。世间的事物和各种现象永远在发展、变化。因此,科学研究必须从事物的动态上去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动态数列分析的作用就在于此。它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出来的,可按指标性质分为绝对数、相对数的平均数的动态数列。④表格法和图示法。这二种方法通常是用来表述现象的常用办法,它可使表达的现象形象地、清晰扼要地表露出来。图示与表格有一定的联系,表格为图示作准备,图示以图形将表格内容进一步反映出来。图示有三种表现形式:动态曲线图、分配曲线图和依存曲线图。⑤平行数列对比法。它是查明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把统计处理的资料以平行排列的形式在表格上进行对比,表现现象的发展情况,揭示事物发展原因。⑥相关法。教育现象是复杂的,又是相关的,通过相关分析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四、教育资料的利用

(一)选题过程中的资料利用

任何科学研究都首先从选题开始。从宏观上讲,现代科学研究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有长远的规划和阶段性计划。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目的,是制定科研规划和计划的依据。而方向、目的、规划和计划等都是根据客观需要,在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微观上来讲,具体的科研课题,一般的都是有计划进行的。特别是一些重大的课题,更不能草率从事和盲目进行。在承担科研任务进行选题时,除了考虑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客观条件外,关键的问题是占有详细的资料并进行分析,这是制定课题计划的依据,又是第二阶段分析研究的基础。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科学劳动,它是在前人创新的成果和他人提供的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的探索、发明和创新。所以,搜集和掌握原有的知识和成果,了解同行们科研进展的情况,就成了选题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命题之所以有重大突破,也正是从搜集资料资料开始的。他说:“我必须查外国资料的全部总和,消化前人的知识尽可能不缺的全部成果,而后我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解答(1+2)这样的命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仅用30年时间就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采取“拿来主义”,千方百计地搜集和利用外国的科技资料“为我所用”,从而促进了本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日本很快摆脱了贫困。古今中外的任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都无一例外的首先从搜集资料开始的。

搜集资料固然是选题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这不是唯一的,还必须对资料进行分析,要了解其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和现状,包括前人科研中的经验教训及近期同行们的科研动向,以避免课题重复。造成重复研究的主要原因是对资料搜集不全,掌握不够,分析不定。重复他人的研究课题,将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据估计,在我国有些科研部门的研究项目有40%左右与外国同类部门相重复。因此在选题过程中,搜集和分析动态资料是不可避免的重要步骤。

为减少科研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重复研究,恰当地选题,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研究的计划性;另一方面,各级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科研工作者要加强纵向、横向联系,采取多种渠道进行资料交流,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资料资源。此外,科研工作者应增强资料意识,掌握资料知识,提高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详细占有和认真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选准课题,并制定具体的科研实施计划。如果离开了资料,选题便无从谈起,更谈不到科研的进行。可见,资料和科研从选题开始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二)分析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利用

在确定科研课题和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后,第二阶段则是实施课题计划,进行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一阶段中,同样需要进一步搜集和利用资料,特别是动态资料。因为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创新性的科学活动。原有的知识和成果,仅仅是从事科研的基础,而利用它们创新新知识和新成果,则是科研目的之所在。因而,在分析研究阶段,不仅要利用原来获得的资料,而且还要继续搜集进行中的资料。如搜集相关的科研动态,及时了解科学期刊、杂志中的最新成果,尤其要重视重要学术会议的快报、科技报告等信息,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来源,它们对于实施科研计划、促进科学研究都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对动态资料进行正确的分析尤其重要。如我国教育经费短缺,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造成的。这一论点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并不完全准确,不足以服人。针对这种观点,千家驹先生检索出我国历代教育经费的统计数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看出,我国教育经费不仅绝对数字少,而且在国家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小。由此证明,教育经费不足不仅是经济上的原因,其中对教育重视不够是一个主要原因。这一结论符合实际,很有说服力。可见,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搜集有关资料,而且还要正确地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恰当的分析,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在分析研究阶段不仅要占有资料,更重要的是分析资料。若仅仅占有资料,但思想、方法不对、也不会有正确的分析,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导致研究的失败。

在科研进行中,是否全面、有效地利用资料,将对科研产生直接影响。如我国某部的一个研究所,为了研制透平冷冻机系列,花费了三年时间毫无结果,后来参考和利用了该部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后,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将其中典型产品的设计时间缩短了11倍。

就科研自身而言,也在不断产生新的资料。特别是一项重大课题,往往包括若干子课题,而子课题或先期科研的成果,则为总课题或后期科研提供了新的资料。如我国学者张颖清从研究“针刺麻醉”理论开始,而后发现“全息生物学”。这一生物学中新的分支学科,就是以张颖清自己的前期科研成果为基础和条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反复的研究而诞生的。

(三)总结成果过程中的资料利用

科研的最后阶段是总结科研成果,形成书面材料。科研成果是新的科学知识,其最终产品是体现为出版物,如论文、报告、专著等。总结科研成果时,首先是对前一阶段分析研究所取得的各种资料、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鉴定,最后再形成完整的书面资料。在这一阶段,除了继续利用前两个阶段的资料外,还特别需要相关的手册、图表、年鉴、规范一类带有规则、指标、数据等性能的资料资料,用来对课题进行核查、比较、对照和鉴定,使所形成的成果材料完整、充实、可靠。

在新的科研成果中,既包括原有的知识(产生的新资料)。这样才能有充分的事实、准确的数据为依据,才能产生超越原有成果的新思想、新论点、新创新,这才称其为科研成果。新的科研成果,一方面是继承原来的宝贵遗产,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它是一种新的科学成就和知识。从资料学的角度来讲,则是一种新的科学资料,它将是其他科学研究搜集和利用的对象。

由于某些原因,有时新的科研成果不一定马上发表或公布于世,或者首先以非文献形式报道,如在学术会议上透露、在电台中广播、在展览会上展出、公开或秘密的实验或演习等,都是没有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选题过程、分析研究过程、总结成果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对情报的搜集、利用和分析,不仅对具体科研项目如此,而且就科学研究工作性质和特点来讲,也从来离不开对情报的支持,否则科学研究便无法进行。平时,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都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法捕捉情报、搜集信息、了解动态、为科学研究做好准备,为总结成果积累资料。

五、编制方案

(一)教育科研方案

即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的实施计划,也是一项课题研究的具体设计、全面规划。它为课题研究提供论证和评价的依据,并为课题实施提供全面的、系统工作程序。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

1.课题的表述

方案中的课题表述,主要是揭示课题并揭示课题的论点,力图形成一个课题目标,以指导研究过程。课题名称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力求题目能同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适应,在确立题目名称时,还要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和课题的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恰当的题目名称,可以揭示课题,也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课题名称必须简单、具体、明确。

2.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方案阐释课题的意义与目的,在于揭示课题的价值和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提示成果目标,使科研方案自始至终在其导向下实施,不偏离方向。

3.课题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项科研课题的实施必须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指导下进行。我国教育科研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设计方案时,还要根据不同课题类型设计不同的科研方案,确立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比较具体的指导思想和应当遵循的一些具体原则。

4.课题的研究范围

从实际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课题的研究范围,即是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采用资料等方面的计划范围。只有明确研究范围,才能使课题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才能使课题研究有的放矢。一般说,课题研究越精深,课题研究范围会越小。

5.课题主要材料来源

材料(资料和事实)是课题研究不可缺少的依据。所以,在设计方案时,应当明确规定主要材料的来源,并占有充分的材料,才能使课题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6.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

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安排,不简单是个工作安排问题,而是一项创新性的整、分、合劳动,是确保科研方案顺利实施的保证。

7.课题研究成果用其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科研成果,若科研成果及其表现形式以及成果的检测、评价手段等不在方案中明确,就会使研究工作进入盲目状态,并使成果的检测、评价无从进行,于是,整个研究工作就会落空。

8.课题研究组织与管理

课题研究任务是要科研人员去完成的,这就需要一定的组织与管理。这种组织形式与管理形式,不是一般的科研方法与科研人员的简单分工问题,它自身即是一项科研课题。当前,教育科研一般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形式大体有三种:一是统一课题集体研究。即,组建统一的课题组,科研人员集中研究。二是统一课题分散研究。即,组建统一的课题组,科研人员有所分工,按分工分散研究。三是自选课题,自行研究。即,科研人员按需要自己选定课题,经领导部门批准后,自行研究。

(二)教育科研方案设计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探索性工程,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所以,教育科研方案的设计,是教育科研过程的重要一步。教育科研方案设计,就是对一项教育科研工程绘制科学的施工蓝图。通常要在课题确立之后进行。

一项教育科研方案的设计是否准确、有效,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成熟。主要的准备工作是:①查阅文献,掌握理论,熟悉前人的成就;②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摸清问题的底细;③计划科研方法。切实做好方案结构的设计工作。教育科研方案的基本结构主要有:教育科研工作的主导思想、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课题的提出与构想、科学依据与论证、课题目标、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主要材料来源、实施步骤、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成果形式与检测、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与管理以及条件与经费安排等。科研方案应列入的内容大体如此。方案的表述形式以表格为好,表格可以一目了然,并便于实施后的检查。但是教育科研方案的设计不应强求一律,确立一种固定的统一模式,要按课题研究的不同类型、不同要求,从实际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三)教育观察方案设计

教育观察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应用的一种科研方法。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它是观察那些对研究任务有科学意义或实践意义的东西,是为了深入地掌握一个中心问题的实验情况而进行的。所以,在观察之前,对于观察什么、在哪观察、怎样观察、观察时间、通过观察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等,都要作详尽的、周密的安排。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在进行观察研究之前,要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观察方案。一般的观察方案应包括:

1.确立观察研究的题目

观察研究的题目即是要进行观察研究的课题名称。通过题目阐明想要探索和解决什么问题。题目要符合课题的需要,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更不能离开课题。应当是,让人家一看到题目,便知道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

2.确定观察对象

观察必然有对象,所谓观察对象是指观察的事件、过程、现象、实物、环境和人,它们往往是互相包含的。要在方案中说明,根据观察的任务与目的以及观察现象的性质与特点,确定什么样的观察对象、怎样的范围、怎样选取、怎样保持常态等,使确定的观察对象能完全符合课题的需要。确定观察对象后,科研人员还要对观察对象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的观察,以便掌握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为观察研究提供可靠的根据。

3.明确观察目的、中心和范围

根据观察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明确规定:需要什么材料、弄清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目的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会深入。要观察得深入,必须确立一个观察中心,使全部观察都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并且还要明确这个中心的范围,不能使观察范围太广。如果课题需要有几个观察中心,则可以采用分组观察的办法,搞分工合作。

4.明确观察应遵循的原则

①客观性与常态性原则;②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③一贯性与渗透性原则;④可观察性原则;⑤典型性原则。

5.确定观察过程与要求

对于一项观察研究,必须对其全过程进行整体安排,如对观察次数、观察密度、观察延续时间等,都要做出明确的安排。与此同时,还要选择好相宜的观察方法,并做好观察的各项准备。如,制定观察记录表格、规定观察的统一标准、逐段拟定观察提纲、安排观察条件(含仪器)等。

6.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

教育观察是项复杂而细微的科学研究,必须有相应的工作制度和科研纪律作保证,不能随意乱来。必要的制度如:学习制度,汇报小结制度,研讨、论证制度,材料搜集、记录、整理、分析制度,成果鉴定制度等。

7.组建课题领导机构,作好人员分工

按观察任务要求,组建相应的课题领导机构,并作好观察人员的分工。根据观察任务的需要,还可以聘请必需的兼职人员协作。对参与的人员应按课题需要作好培训,使其对观察对象的情况有必要的认识,对观察的事物有相当的知识,并能掌握有关理论。否则,虽安排了较多的人力,也很难完成观察任务。

(四)教育调查方案设计

教育调查是一项有计划、有程序的系统的科研工程。实施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做通盘的考虑、周密的安排。所以,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调查研究方案是调查研究工作能否成功的良好开端。一般的调查研究方案内容应包括:

1.课题题目

调查研究的题目是调查课题内容的高度概括。一个准确的调查题目,可以揭示课题,可以反映调查价值、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题目应体现“实(现实性)、小(可行性)、准(科学性)、新(独创性)”的要求精神。

2.课题的提出

“方案”要说明课题提出的背景、现状、立题的意义与依据等,为确立调查研究任务、目的提供依据。

3.调查目的

“方案”要明确调查任务,即为什么要进行调查研究,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只有明确以上问题,才可确定调查范围,从而订出具体的调查目的,也即是通过这项调查研究要达到什么的。目的要明确、具体,并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效益性。

4.调查对象

教育调查对象就是调查中的教育现象。教育调查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调查研究,探索教育规律,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所以,怎样选择、确立恰当的调查对象是教育调查能否达到目的的前提。确立调查研究对象,首先要根据调查任务、性质、类型、方式确定,并考虑运用怎样的方法、确定多少人数等。同时还要尽量掌握调查对象的有关材料,摘要地记在“方案”上。如,调查对象已经形成的特点、新产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趋势等。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根据对象的动态发展,揭示对象的特点和规律。

5.调查范围

调查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指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的研究工作,不限定一定范围,就会使调查工作陷入大海捞针,无从下手。因而,“方案”必须说明在哪一个范围内、哪一些对象中调查,并且还要规定调查内容的范围,以使调查内容有重点、有条理。

6.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调查人员必须无条件地尊重事实,对调查对象不抱任何成见,搜集材料不带主观倾向。调查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记录,如实分析,一切尊重客观事实。第二,整体性原则。调查某一问题,必须获得与调查问题有关的各方面材料,调查面尽可能宽些,调查内容尽可能体现全面与代表性。“方案”设计也应体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整体精神。第三,发展性原则。一切事物都在发展、运动中。因此,设计“方案”时,不仅要注意已形成的各方面情况,还应预计发展、变化的趋势,这样才能使调查规划适应教育现象的变化。

7.调查手段与方法

设计调查方案时,选择与确定调查手段与方法十分重要。要在“方案”中说明选取哪一种方法为主、哪一种方法为辅,并同时说明选用哪一种手段为主、哪种手段为辅。还要把问卷表、谈话计划、登记表、评价量表、统计报表、调查提纲等一并制订出来,附在“方案”后面。如果是几种方法、手段综合运用,还要说明各种方法、手段综合运用,还要说明各种方法与手段的协调用与综合安排。

8.调查步骤与时间安排

“方案”要说明调查过程和时间安排。如,调查分几步进行,每一步骤的具体内容、具体要求、各阶段时间分配、起讫日期和工作完成期限等。

9.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

调查研究是一项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时间性强的工作,必须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做保证。通常要建立的制度有:学习制度。通过学习方针、政策、理论、原则、经验、信息和科研方法等武装头脑,提高科研水平。还要建立会议制度、汇报制度、材料制度、研讨、论证、检测、验收等制度。

10.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

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是调查研究任务能否完成的组织保证。所以,在设计“方案”时,必须做好组织和人员安排。首先要建立课题组,负责调查研究的组织与协调。其次要按调查研究的专业需要安排好科研人员,并明确承担人与协作人,做好专题分工,搞好合作。为了提高科研水平,还要对科研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尤其对承担某方面专业的科研人员,除了做一般培训,还要做专业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

(五)教育实验方案设计

科研人员在确定了实验课题,规定了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之后,就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最佳的实验方法、途径和手段,设计最佳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是对实验的总体规划,是参加实验的所有人员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本依据,是把实验工作落到实处的计划保证。设计“实验方案”时,先要在头脑中通盘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实验试图发现或解决什么问题,有几种可能的假设,运用什么类型的实验方法,怎样选择实验对象,采用哪几个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采用什么仪器设备,实验中哪些干扰因素应设法排除,哪些次要因素要暂时撤开,可能会有哪些偶然因素发生,这些因素会对实验效应产生什么影响,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假如某些因素改变了,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此外,在设计“方案”时,还要特别重视下面三个问题:第一,对比问题。对比就是设计与实验班条件相似的对比班,在比较过程中使实验结果得到充分显示。这一问题处理不当,将无法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实验将失去意义。第二,控制问题。通过对控制班全面地严格控制,排除一切无关因素的影响,让实验措施所起的作用,在实验对象身上充分反映出来。第三,重复实验。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实验误差,确保实验结果的正确,应该事先做好重复实验的准备。

“实验方案”内容一般应包括:

1.实验题目。题目名称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力求题目能同研究内容和课题任务相符合。在确立题目名称时,要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和课题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题目名称既不要太长,也不能太笼统、太概念化。一个恰当的题目名称可以揭示课题的方向,也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

2.问题的提出与构想(提出假说)。一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是随着假说建立起来的。实验的假说就是实验的设想、实验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对解决的问题提出的预想的答案。它是确立课题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的依据。所以,研究人员必须在设计方案时,对假说的建立,予以特别重视,经过反复地、科学地论证后,准确无误地写在“方案”中,为研究任务和实验目的的确立提供依据。

3.实验目的与操作定义。“方案”中要明确、具体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目的、任务与操作定义。首先要说明实验准备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其次要明确操作定义,使研究人员思路具体、明确,防止概念不清,引起无原则的争论,使研究工作人员始终在不偏离实验目的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研究。

4.实验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一项科学实验必须用正确的指导思想作导向,并使实验自始至终在正确的原则控制下进行。如:一项“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确立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指导,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宗旨,以加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和整体性、有序性、可行性等原则,力求实验的科学性和高效度。”教育实验不仅要运用一般原则,还要选用课题实验特殊需要的一些特殊原则。如,一项“小学美乐教育实验”,采用的特殊原则有:环境陶冶原则、情感转化原则、和谐奇异原则和教育期望原则等。

5.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必须说明实验对象,既要说明所选的是怎样的对象、人数多少;又要说明对象是用什么方式抽取的;还要说明被试如何分组,如何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以及怎样施控等情况。

6.实验方法和主要措施。实验形式与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验性质、任务、类型和条件来确定。首先要说明实验形式,是采用单组实验、等组实验或轮组实验?还要说明确定反映研究对象特点的指标,在实验过程中,怎样揭示这些指标,结果分析时又怎样处理这些指标。确定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有效性与指标的多样性,接着要说明实验的处理程序和具体内容以及实验中准备控制的因素等,都要一一列出。最后还要说明实验结果用什么方法测量,在什么时候测量等。

7.实验测查统计与评价。实验测查与评价是检验、分析实验结果的重要手段。“方案”中要说明用什么方式测量、统计和评价,在什么时候测量、评价等。测量与评价实验结果,既要作定量分析,也要作定性分析;既要有精确的量的表达,又要有质的描述。此外,还要对减少可能产生的误差予以特别的注意。

8.建立必要的制度。课题实验是一项计划性极强的科研工作,科研人员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工作制度。所以,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就必须按实验工作的需要,订出必要的工作制度。如实验操作制度、材料制度、控制制度、检测评价制度、分析论证制度、鉴定验收制度以及必要的会议学习制度等。

9.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教育实验是一个复杂的科研过程,必须加强对这一过程的组织领导工作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a.建立实验领导机构;b.选择实验教师;c.组建实验指导机构;d.培训实验人员。

(六)教育总结方案设计

教育总结方案是关于整个教育总结过程的构想,是总结工作进行的总体设计、系统安排。方案内容应包括:

1.总结题目

总结题目是总结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总结内容的重点说明。一个恰当的总结题目,在教育总结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个城区,组织人力对社区教育进行总结研究,拟定了总结题目是:“从我区社区教育的开展,看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功能”。

2.总结研究任务的提出

“方案”要明确总结研究任务提出的背景,即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教育总结,要总结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要摆出总结的必要性和根据。

3.总结目的

根据教育总结的构想,“方案”要明确提出总结研究的方向。即通过对某种教育现象的总结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程度、使之起到什么作用。使科研人员在总结研究中,始终把总结的方向和在总结的目的上,能够有的放矢进行工作。

4.总结对象

选择、确立总结对象,是总结研究是否具有价值,能否达到总结研究目的的重要前提。教育总结,不仅要选取先进的、典型的教育现象做为总结研究的对象,为了全面地考察事物的发展过程,还要通过对反面现象、后进的现象的总结分析,来帮助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育总结中,反面的教训也是可贵的。因为只有通过正反二个方面的经验,才能使我们对事物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5.搜集材料、分析材料

教育总结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通过对教育现象的分析、概括,使教育现象上升为理论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对于教育现象的一些有关的事实材料的搜集和对于研究对象有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便成为总结研究的基础。因此,必须在总结课题确定之后,围绕总结课题的中心内容、总结目的、任务与要求,安排好搜集哪些文件、数据和理论文章,借以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安排好与总结课题有关的国内外信息资料。掌握了以上资料,才算找到研究这一课题的根据,避免走弯路。在安排好搜集哪些资料的同进,还应明确资料搜集的途径与方法。

6.指导思想与原则

①客观求实性原则;②全面性原则;③科学性原则;④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性原则。

7.步骤与时间安排

教育总结接触群众面大,涉及内容广,时间性强。在设计方案时,必须做出总体规划和阶段的具体安排,特别要切实做好时间和阶段任务、内容、层次以及具体工作方法等安排。最好要订出阶段的具体实施计划,以使总结工作能够纵向衔接、逐渐深化,有序而不乱。教育总结大体可划为三大段。准备阶段:确定方向、搜集材料、制订计划、编写总结提纲、培训人员等。实施阶段:调查摸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材料、搞好论证等。总结验收阶段:总结、验收、推广经验。

8.组织领导与人员分工

教育总结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想要按期完成任务,必须根据课题任务量大小以及时间安排要求,组建课题的领导机构和安排相宜的工作人员,明确分工,开展工作。如果综合性总结或某一专业性强的总结,还要聘请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参与。为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对参与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方案”应对培训做好安排。

9.建立制度,强化纪律

科研制度与科研纪律是完成科研任务的必要的组织保证。主要制度应有:学习制度、请示汇报制度、会议制度、民主集中制度、材料制度、保密制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