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又称师德原则,是一定阶级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同时,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基本职责的概括,指出了教书育人是为师从教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向世人表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可见,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由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职责所决定的。

第三节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又称师德原则,是一定阶级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规则。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道德原则,也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原则,它是教师这一职业中所特有的。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反映出不少社会公共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如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等),但其原则并不是对社会公共道德原则原样不动地加以体现,而是把这些与教师职业特有的问题相结合,表现出它特有的面貌。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和其他职业道德相区别的根本所在,表现了它对教师职业所特有的最一般的道德要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教师工作的特点,通常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书育人原则

所谓教书育人,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要努力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知识,又要培育学生成人成才,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教书育人表明了教师这一行业的本质特征,指出了教师这一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根本区别,它昭告人们,教师这一行业是教书育人的行业。同时,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基本职责的概括,指出了教书育人是为师从教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向世人表明,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只要为师从教,就有这个职责,不认真履行这一职责或不履行这一职责,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或根本就不配做一个教师。可见,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由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职责所决定的。

如何搞好教书育人,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但从搞好教书育人应处理好的基本问题上看,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书作为人类文化、价值观念、生活经验、科学知识的载体,除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审美知识、生活知识外,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道德性、伦理性。正因为如此,教书成为学校教育中教师培养人才的主要工作特点,并被习惯表述为教师教书。教师虽为教书之人,但其目的并不是教书,这就是如同说农民种地,而种地不是目的一样。农民种地,意在收获粮食,教师教书,意在培养人才。书之所教,可以惠养育人。书中蕴涵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现实观念、历史传统等等。授之于学生,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获得一些为人的道理和行为,形成做人的志向。

教书虽有如此之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书都能够发挥出如此作用的。因为,书之所教,只重记诵识读。只重推演形式,只重搬弄文辞,不引领略书中为人做事之道,不引领略行立天地做人的能力和品行,就难以培养出有益于社会之人,以能力善行贡献社会之人和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某种条件下,教书会出现不育人的问题,教书不等于育人。在这里,教书育人或不育人,关键在于教师对教书工作目的的认识,这也如同农民对为农的目的认识一样,如果他种地不追求丰收,认为种地就是目的,那他就不怎么关心收获,疏于田地管理,最后也可能空于收获,教书育人也形同此理。因此,作为教师,在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要始终明确,教书和育人,育人是目的,是根本,教书是工作形式,是达到育人的经常化手段。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但又不能等同。

第二,正确理解育人之含义,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

教书育人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这是为师从教应当明确的。对这一问题认识不同,所育之人也会有很大差别,这实质上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通常有些人以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它却是不完全的。因为在教书中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虽然重要,可这不是唯一的。教书所培养的人,是一个能在多方面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那种把育人单纯理解为对“人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应当注意修正的。一个人的良好品德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未来社会中,他不会认知,不会做事,不会交往,没有很好的生存能力,也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教书所育之人,应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仅有某一方面素质的人。坚持这样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作为一个教师应有这样的育人意识。

第三,从多方面着手,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

例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钻研教育规律,科学施教;精通业务,传授透彻;灵活施教,善于启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等。

二、乐教勤业原则

所谓乐教勤业原则,是指教师要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勤奋地工作。这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

教师乐教勤业,是由社会价值的内在需要和教育实现自身效益决定的。任何一种职业的存在,不仅是人们生计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一个行业在努力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职业活动效率和效益的追求,从而唤起从业人员对本职业的敬重感,使之乐于从事此业。勤奋工作是获得行业活动质量效益的根本保证,教育也是如此。它的育人特点和自身效益、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内在地决定了它的从业者能够乐于从教、勤奋工作。

乐教勤业,也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做好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乐教才能勤业,勤业能强化乐教。乐教是勤业的内在动因,是勤业的动力和能源;勤业是乐教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乐教需要的基本途径。是否乐教,影响着是否能够做到勤业;是否勤业,反映着一个教师是否乐教。可见乐教勤业是制约教师教育工作成效的主要内在因素。只有乐教勤业,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教师要有乐教勤业精神。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没有乐于从教和勤奋工作的毅力,是很难在育人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在当前,坚持乐教勤业,有利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形成良好的行业风尚。

乐教勤业原则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热爱教育,乐于从事教育事业。

何以能够乐教?一是要不断深化对教育价值的多方面认识,来增强自身的教育责任感。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就能够乐于从事教育事业。二是要不断深化教师社会作用的认识,从社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发展中,领会自己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崇高使命,增强教师工作的荣誉感。三是要善于从复杂的育人工作中,去体验艰巨劳动中的欢乐,强化乐于从教的情感体验。教书育人虽十分艰苦,但却“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会越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你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这里不也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1]四是要不断增强热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明天全在于他们,这种富有责任的教育之爱也会促使教师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即愿意从事教育,乐于从事教育,以育人为乐。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努力,强化自身修养,不断深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也会更加乐于从教,达到以育人为乐的境地。

第二,勤于功业,勤奋工作。

勤业体现着好学上进、主动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何以能够勤业?乐教是根本,敬业进取是动力。勤业,一是要勤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开阔视野。二是要勤于钻研,掌握从教规律。钻研,要注意发现问题价值,要抓住关键性问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勇于创新。三是要勤于岗位,精于业务,精心做事,忠于职守,不敷衍塞责,要认真对待日常工作。

三、人格示范原则

所谓人格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应当遵守的基本的师德原则,人格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它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凝结和升华。教师人格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资格,它集心理人格和道德人格于一身。从伦理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构成的。其中,教师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职业人格的内部心理,是内在的。教师的道德行为是教师职业人格的外部行为特征,是师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人格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乌申斯基认为: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注:指人格),教师的个性对年轻的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决定着儿童对教师的进一步关系的建立的,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

教师良好的人格是一种对学生有着直接影响的教育因素。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斯宾塞认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种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2]

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所谓“向师性”是指学生尊重、崇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和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热情而认真负责地教育自己的特点。对幼儿和初入小学的儿童来说,这种向师性表现为对教师的情感依赖,之后逐渐发展为对满足求知欲和人格完善的需要。因此,教师的世界观,教师的品行,教师的生活,教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深深影响着全体学生。“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师应当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来教育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形象。

人格示范原则要求教师做到:

第一,教育者先受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3]“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袁采:《袁氏世范》,卷二)因此,教师进行人格示范,必须先具有高尚的人格,加强人格冶炼修养,即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教师要不断冶炼自己的职业人格,使之达到“慎独”的境界。《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当他独自一人时也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是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教师职业人格冶炼的高要求。

第二,在实践中努力锻炼和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搞好人格示范,教师要努力锻炼和形成良好的人格:如对人生有透彻而圆熟的了解;对学生严格而不苛求,温和而不随便;思想开明,不以个人好恶影响学生的看法;学识广博足以使学生心悦诚服;有民主性,不滥用教师权威;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言出必行,说到做到,言行一致;随时留心学生反应,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讲话中保持轻松,多鼓励而少训诫;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讲课条理清晰善用实例,活泼生动;不装腔作势,不自以为是;经常协助学生解决困难;对每个学生表示关怀和体贴;处事公平而无偏私。这些都会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第三,要有良好的仪态。

教师的仪态是人格属性的一部分,是人格的表面活动,受制于内在的道德品质。教师的仪容体态对学生行为有一定影响。内心高雅、品质高尚的人,其仪容必然端庄典雅,举止必然文明优雅,态度必然和蔼可亲,必然会深深吸引着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人格示范。教师应具备的仪态是:健康的体格、整洁的仪表、安详的举止、流利的语言、适当的礼节、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风度。

本章主要结论和启示

1.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的职业行为和社会文明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

2.教师职业道德存在和发展,不仅源于社会和教育自身的需要,而且还对社会和教育自身有着广泛的影响,蕴含和体现着多方面的价值。他所蕴含的基本价值包括:教育价值、伦理价值和文化价值,正是这些价值的蕴含和体现,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社会及教育发展的文明因子、精神能源,并越来越显示他的重要意义。

3.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独特的道德领域,不仅蕴含和体现一定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而且还蕴含独特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调节和评价道德行为的根本要求,是建立和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依据。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书育人、乐教勤业、人格示范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分别体现了对教师工作目的、态度和基本方式的根本要求。

复习思考题

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功能有哪些?

2.简述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工作的动力功能。

3.为什么说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4.简要分析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引导功能。

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价值。

6.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价值。

情境训练

【教育情境】

为什么读书

有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就向老师请教。

学生:“老师,您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老师:“你读书干什么?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挣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应当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一个学生从读学前班到读大学,要花很大一笔投资,这应当得到回报。所以说读书为国家,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傻瓜。”

学生:“啊?”

【训练思考】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什么,这是广大青少年面对的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也是他们追求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的问题。对这位教师有关学生学习目的及理想信念的看法,应当怎样看待呢?

1.学生从上学前班到上大学,家庭是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学生大学毕业后工作了,要不要得到相应回报?为什么?它与按劳分配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获得相应的回报与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读书的目的存在着为国家、为别人和为自己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正确关系应当是怎样的?说学生读书为国家是傻瓜,对不对?为什么?应当怎样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来说明这个问题?

4.该教师上述看法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上存在有多种所有制、多种利益主体、多种价值观的条件下,有一定的代表性。你认为上述看法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与正确的社会理想和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生活理想和信念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如果您的学生有这种看法,您应当怎样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理想和信念在师德修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您认为教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为什么?

案例与案例分析

【案例】

教育观念更新给师生带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陕西省槐芽中学是一所地处农村的普通高中。1997年以前,该校是一个典型的“应试教育”学校,从校长到教师,都把抓高考升学率当作第一位的工作。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学校实行了练习量考核制度,规定每科每周一套考练题,并严格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除此之外还有平时多种形式的考核,如阶段测验、临时测验,月段、期中、期末测验和考试,形成了考测不断的习惯性循环。这种考——练式教育教学模式长期实施的结果,有意无意地迫使教师不得不延长教学时间,实施题海战术。于是,按大纲每周4课时的英语课增加成了6~7节,晚自习也由两节延长至3~4节,双休日变成了单休日。渐渐地,毕业班的早操也不上了,连续几年学校里没有开过运动会,校园里没有了歌声、笑声。校长和教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用在了抓升学率上。教师疲于考试,丧失了许多发展的兴趣和机会,甚至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有手无心”现象,即大量的练习题使学生的手做得很疲惫,但却顾不上用心去思考,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1998年,校领导把教育观念的更新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了使教育观念的更新符合国内外教育发展新走向,使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工作。

(一)聘请陕西师范大学等有关方面的教育学专家,给全体教师和领导开设教育观问题的专题讲座,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外地的示范学校考察,学习先进学校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现、学生观和教育观的经验和做法,做到学有榜样。

(二)为了把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行动,学校成立了教育教学发展研究室,每学期学校都要进行一次教育观念大讨论,并组织一次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对在教育观念大讨论中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较强的科学性、操作性和较高推广价值的优秀教育教学论文,给予重奖。这些做法,使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全校教师中入耳入脑,并自觉地付诸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三)用新的教育观念评课,实施教育改革的正确导向。学校领导班子实施周三、周五听课、评课制度,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符合新教育观念的改革予以及时肯定和分析,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仍然反映陈旧教育观念的做法,通过“教学改革评说会”等形式予以分析和纠正。在这种明确的评课导向下,全校教师逐渐摒弃了填鸭式、满堂灌和靠延长学习时间、大量机械重复训练的错误做法。许多教师通过教学体验和总结,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问辩式”、“小组讨论式”和“案例分析式”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并涌现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10名,教学能手24名。

(四)建立“协作互励”的师生关系。该校在实施国家“九五”规划项目《跨世纪人才中华美德培养研究》课题过程中,课题组设计了利用本班、本校和周边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不同范围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组成教育与发展协作小组,相互协作互励。学校倡导和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以班为单位、所有任课教师均参加的师生“恳谈会”,师生双方和生生之间相互展示、交流思想感情及成功的学习与成才经验,互相碰撞、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在协作互励的过程中,在促发和提升学生的同时,也促发和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使师生双方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课题任务。

(五)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积极创设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如开设体育班、美术班、音乐班、学科优秀学生培养班、创造教育班、飞行员培养班、学生干部培训班等。学校还创办了广播室和《槐中日报》,编辑、记者均由学生担任。除了每学期一次的体育运动会以外,每逢重大节日学校开展相应的竞赛、展览、演讲、文艺演出等活动。学校确保每个学生每天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这一切都使学校形成了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多层次、立体化育人格局。

围绕更新教育观念所开展的上述一系列探索,使教师确立了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学校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优化,教育教学的重点由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科学性、艺术性、发展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减轻了,校园里充满了歌声、笑声和活力。

【案例分析】

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槐芽中学在传统教育观念和相应的教育模式下运转,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很重,教学效果却事与愿违。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改革,这所普通学校充满了活力,一跃成为享誉西部三秦大地的知名中学。对于槐芽中学的变化,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确定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规格,是更新教育观念的核心。槐芽中学在学校领导和组织下,教师把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发展、鼓励发展学生个性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追求,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核心层面已经得到更新。

2.勇于面对自己过去的不足与落后,反思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充满自信心的表示,是更新教育观念的心理基础。槐芽中学之所以能够实现转型,就在于他们能够面对过去的不足与错误。

3.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针对性,以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该校对“应试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问题,通过细致的调研,找到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教育观念的更新提供了实践基础。教学改革取得实效之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也就更自觉了。

4.重视理论先导,避免改革的盲目性,是实现教育观念更新的重要前提。该校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参加课题研究,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5.有较强烈的开放意识,注意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因素。

6.找到更新教育观念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方法保证。该校的经验显示,更新教育观念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借助于已有的先进教育观念,一种是在教师集体的相互交流、讨论和论辩中生成。这两种途径,都要通过教师参与讨论来实现。

【注释】

[1]徐特立:《徐老和青年学生谈报考师范问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斯宾塞:《教育论》,引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2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卢棱:《爱弥儿》,上卷,9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