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有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建立有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更新课程设置和教材,开设选修课等,出台一系列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淘汰和奖励机制等。因此,要构建创新教育有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并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基本模块,细化、分列在每个专业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中。

建立有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陈兴文 白日霞 付 杰

(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中心,大连,116605)

[摘 要] 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高等院校必须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从树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优化教师队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立有效载体等几个方面对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

教育部2001年下发的教高[2001]4号文件中提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如综合知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向着开放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

高校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定位与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方式,以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目标,努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办出高校各自的特色,提高就业率,使高校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的客体,更在于学的主体;不仅在于课程之内,还在于课程之外;不仅在于校园之内,还在于校园之外;不仅在于教育的某一时段,而在于教育的全过程。[1]创新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立体工程,涉及育人环节的方方面面,必须实施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科学素养。高校必须探索有效途径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保障和推进创新教育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1 树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

(1)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与社会和人的价值关系的认识。现代的、全面的教育价值观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也重视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它要求全面考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导,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创造型人才。

(2)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观是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质量。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习惯于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掌握专业知识的多少与深浅作为评价标准。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已成为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因此,现代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和谐统一,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强调能力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

(3)教育人才观。教育人才观是指对人才的衡量标准的认识。高素质人才既要有高科技知识和能力,又要有高水平的人文修养,还要有个性,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人才观既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发展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传统的社会发展观是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观。与之相适应,教育发展观是一种重当前功利、轻长远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效益、轻质量效益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到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发展观应是一种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并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2]

2 构建新的教师观,优化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它的建构和实施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完成,如果没有教师的广泛参与,没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教育教学方法的充分发挥,要想创新教育持久开展下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要成为能动口、会动手、能力强、水平高的引路人,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保证。现代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行,为人师表;富有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了解学科前沿,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富有奉献精神、民主作风,热心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计划,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只有形成一支具备国际知识和世界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相关领域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相应的人才。[3]

笔者在实践中得到的体会是,要抓好两支队伍的建设。第一支队伍是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不仅是第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力量,也是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主导力量,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课题就主要来源于专业教师提供或从专业教师课题中分解的子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各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第二支队伍是学生工作者队伍。要注重提高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工作者经常性地、直接地参与组织课外教育活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最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创新的意义,树立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观念;研究创新理论,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学习,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使他们成为创新型的课外教育专家。

3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在当前就业形势的大环境下要保证教育质量,加强“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努力构建科学合理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课堂教学、实验课、实习基地等具体实践环节入手,加快教育改革与创新步伐。加强“实践教学”必须软件、硬件并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更新课程设置和教材,开设选修课等,出台一系列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淘汰和奖励机制等。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要从“实践教学”这个最基础的工程做起。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时应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强化能力、适应需要”的原则,为以利于他们“提锅上灶”,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要构建创新教育有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并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基本模块,细化、分列在每个专业培养计划的各个环节中。强化实践教学,一要抓好教学计划内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侧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而创新能力则正是一般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升华和综合体现。二要抓好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进行科研立项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 建立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有效的创新教育活动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系列讲座、报告、培训等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机制来吸引学生参与,促使学生主动关心自身素质的提高,关心自身创新能力的发掘与提高,关心自己学习和生活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活动是开展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可以建立学生科研专项资金,以必要的财力支持学生科研立项工作,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让学生接受基本的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与科学精神。以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为龙头,通过组织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区域性的高校科技竞赛以及校内的科技节、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科技竞赛活动,探索适合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参加的竞赛模式,倡导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社团是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民间性、群众性的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创新骨干,而且可以扩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参与面。通过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外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了机会、搭建了舞台,推动了创新教育的开展。

实践是创新的根本,创新始于实践,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和思考,而学习和思考离不开实践。因此,要把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去拓展、去深化。通过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援助、勤工助学,尝试建立产学研“双向受益”机制,开辟产学研试验田,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的问题,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把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创新行动结合起来,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根据这一情况来塑造自己,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刘玉,张建新.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认识[J].长沙: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1):10-12.

[2]潘懋元.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J].沈阳: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4):8-11.

[3]白日霞.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6,(6):79-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