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教育与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与能力培养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几年来,大连民族学院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不断实施教育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的创新教育途径,并取得丰硕成果。大连民族学院是我国13所民族院校中唯一建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院校。结合民族地区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教育创新、创新教育与能力培养

黎树斌 白日霞 马春东 刘 锐 陈兴文

(大连民族学院,大连,116600)

[摘 要] 全面介绍了学校实施教育创新的模式、创新教育平台的构建以及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取得的成果,为民族院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 能力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几年来,大连民族学院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不断实施教育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的创新教育途径,并取得丰硕成果。

1 全面实施教育创新

1.1 办学模式创新

大连民族学院是我国13所民族院校中唯一建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工科为主的民族院校。相对于其他建在民族地区或以人文学科为主的民族院校来说,沿海发达地区、工科民族院校的建立是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学校生源来自26省区;45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学生占65%,来自西部和民族地区的学生占81.26%;生源个体差异较大,入学分数从260分到600分不等。

正是这种生源不平衡的差异性以及文化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大连民族学院的建立更具有战略意义,成为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培养应用型高科技人才的教育创新基地。这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与现代高新技术科学的融合,在高等民族教育中具有示范和先导作用。

1.2 教学模式创新

几年来,学院实施了系列教育创新。通过“渗透式”双语教学方式,拓宽了理论课程体系;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拓宽了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创新模块课程的开设,拓宽了素质教育体系。通过理论课、实验课、素质教育三支课程体系的拓宽,实现了拓宽专业、拓宽课程和拓宽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通过实施宽基础、宽口径、宽能力、综合课程性和企业、社会、工程参与课内人才培养等方式,延伸了培养目标,形成“宽基础、宽口径、宽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管理模式创新

1995年起先后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二级学院改革和实验中心体制改革;1999年起先后成立创新教育中心、人才引进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2004年起成立实践与创新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双语教学等研究中心,积极稳妥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学校教育创新的需要。

2 全面实施创新教育

2.1 构建认知创新平台

根据少数民族学生不是只用中文知识进行思维,而是用少数民族语言和中文知识互补方式进行思维的特点,在理论课教学中采取拓宽、深化思维和多语言与科学结合的文理渗透教育教学方式,用多元思维进行系统综合认知,使文化思维弱势转变为独特的文化思维强势。

2.2 构建基础创新平台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程,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三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内容跨度拓宽为本专业类宽度。强化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创新能力。

2.3 构建系统创新平台

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和“宽思维”的认知特点,学校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开出了一系列“工程+艺术”设计、跨多学科(3~7个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工程性的创新模块课程。如:系统设计、房地产开发设计、产品设计、数学建模设计、电子设计、景观设计机械设计、影视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生物化学品开发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并建立了相应的创新工作室。

创新模块课不是以专业为特点,而是以社会需求为特点。它可使学生理解现代实践工程的人文性、综合性、一体性的深刻内涵,以实践的方式学习和了解西方美学、文学欣赏、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美学艺术等知识。

创新模块课程内容不是传统意义的课程组合,而是能集中反映社会需求的各种实践活动的组合(含规划、设计、实施工艺、产品制作等)。创新模块课程的内容宽泛综合,是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通过联想、综合来实现设计与开发。

内容的综合性需要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组成团队,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在解决一个较为综合的实际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了解所学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关系。如:《城市临时住宅设计》课题,就涉及了社会需求(管理类学生)、房屋结构设计(土建类)、污水处理(生化类)、电力供给(信息类)、外形设计(设计类)等多个专业。

运用独特的“课题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企业中或在创新工作室中进行开发和设计,在公司情景中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专业知识,而且学会剖析公司发展态势;学会尊重、沟通、合作;体会经济核算、税收;体会驾驭社会综合性事物;体验专业在社会中的层面、作用以及与社会的连接。在实践中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其萌发了创业思想。在实施的创新模块课程中,学科跨度最大的是7个专业的学生同做一个课题。

2.4 构建科研训练平台

学校面向全院本科生设立“太阳鸟”项目,资助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论文写作、发表专著。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工作室、科研经费、论文发表途径、产品鉴定和课题验收等,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广泛的课外实践活动

多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学科竞赛,如国际国内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赛、电子竞赛、机械竞赛、英文戏剧大赛、系统设计竞赛等。连续7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建立社会实践基地10余个,有80%的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2.6 “引进企业群式”产学研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为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处发达地区的民族院校有责任用最先进的理念、知识、技术、工程和艺术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在大连高新园区和企业建立3 6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以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创业人才。有十几个国内外公司企业进入基地,学生在每个公司里按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进行上课、实践,体验创业过程。

2.7 民族地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结合民族地区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学校在内蒙莫利达瓦旗、安图民族地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等民族地区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实践、考察。

3 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效果

3.1 学生就业形势喜人

学校连续4年学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生能在民族地区就业,也能参与发达地区人才市场的竞争,有许多学生到高科技企业就业,如:深圳华为、北京联想、香港华福集团等。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是:既能埋头苦干,又能开拓创新。

3.2 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几年来,学生在国内外各种学科竞赛中频频获奖,如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电子竞赛辽宁省一等奖;机械设计竞赛辽宁省一等奖;挑战杯辽宁省特等奖;英日语竞赛大连市一等奖等。我校连续4年在辽宁省高校毕业设计抽查中位列前三名,在全国民族院校计算机上机抽测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学生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1部,专利7项,社科基金结题1项,近千人获得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证书。

创新教育提高了学生人文艺术与工程实践融合的能力,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在深层次有机结合,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加强。

3.3 教师水平不断提高

几年来,教师出版教材30多部,发表教改论文200余篇,取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0余项。教师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3.4 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2005年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教学改革项目《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