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研究方法之比较研究法考题

教育研究方法之比较研究法考题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大类。这里主要就这些最为常见、使用频繁的教育研究方法作些简单的介绍和讨论。调查研究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以分析教育现状或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它可能是教育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必须根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任务,明确调查的目的和问题。为此,研究者应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方法。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如前所述,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大类。虽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它们自己的特征,但在教育研究的运用中,它们的连续性多于它们的两分性。各种教育研究方法都可以被置放于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连续体之中:最典型的定量研究是实验研究,其次是准实验研究,介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的是调查研究,然后是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最典型的定性研究是实地研究或人种学研究。这里主要就这些最为常见、使用频繁的教育研究方法作些简单的介绍和讨论。

(一)实验研究

实验是一种研究情境,在此情境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受到研究者的精心处理或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教育研究被称为实验的研究,那它至少有一个变量是由研究者人为地改变的,研究者操纵着实验变量及其变化范围,以便确定它是否对因变量有影响,以及它是如何影响因变量的。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让人信服地说明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的参与者在实验处理中应是随机指定的,实验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要求。

实验研究有其独特的优点:第一,在控制无关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方面,实验法是最佳的;第二,它可以使我们能够得到自然条件下遇不到的或不易遇到的情况,这样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第三,它可以重复验证;第四,实验使研究者有可能准确地、精细地、分别地研究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比较容易观察某种特定因素的效果;第五,进行实验时,可以有计划地控制现象和环境,创造便于精确测量和准确记录的条件,使研究更为精密。

但是实验研究也有缺点:它需要较多的人力,有时往往受到实验设置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它控制现象和环境比较困难,因为教育实验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它对参加实验研究人员的要求较高;有的实验还需要有关单位、学校的配合和协助方能进行等。正是由于这些缺点,实验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不如其他研究方法广泛。

(二)准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中被试是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但是,尽管研究者也非常希望做到随机分配,但现实中常常不能做到这一点,这种情况在学校环境中尤其常见。在进行教育研究时,被试的挑选和综合不可能总是随机的,有许多被试是既定的,如由一个班级里的学生自然而完整地形成被试群体。当一个实验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时,此实验便为准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和实验研究非常相似,它们基本遵从相同的程序,除了一点,即出于某种原因,准实验研究中的研究者不能随机地选择被试,并将它们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中去。

因为教育实验的情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它难以满足一般科学实验的规范要求,许多时候实验对象是处于正常的自然状态下接受实验的,所以教育实验大多属于准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虽然相对于实验研究来说有着控制不严的缺陷,但相对于日常进行的教育实践来说,它又是有控制的,通过准实验研究获得的认识比从经验中获得的认识更具客观依据。此外,准实验研究还可以成为作出实验假设和设计的准备性研究的方法;它花费的经费较少,操作较简单,易于推广。这些都构成了准实验研究存在的理由。

准实验研究用于被试不是随机挑选和安排的设计中。当考虑到准实验研究的效度问题时,应该对它的缺陷有清楚的认识:随机性的缺乏潜在地影响着实验的效度。任何因素都会对原始的或自然形成的被试组起作用,同时也无法证明它们是否属于较大样本的随机样本,这就存在着被试挑选的偏差损害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的可能。为了实验的可推广性,研究者必须对试验组的典型性加以论证,对试验组间的对等性予以确定,在进行研究设计和解释实验结果时必须对缺少随机性予以特别的注意。

(三)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以分析教育现状或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方法,既可以用于现状的考察,也可以用于确定和解释社会的或心理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它可能是教育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中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只在自然过程中采用书面材料分析、召开调查会、问卷、访谈等方式,间接地搜集反映实况的材料。通过调查,研究者可以收集关于以往发生的事情的材料,了解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研究对象内心深处的观念及想法。通过调查,研究者能够搜集到有关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并为可能进一步实施的实验研究提供资料。通过调查,研究者还可以从中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或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实施调查研究应遵循以下要求。(1)明确调查目的。研究者必须根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任务,明确调查的目的和问题。根据调查目的提出的调查问题必须有确切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还要集中,不要涉及毫不相干的问题,以免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2)弄清调查对象。研究者必须根据研究的性质和目的、任务,限定调查对象的总体,确定总体的定义,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群体或组别。调查总体的界限必须适合调查的目的,从中抽取样本既应考虑合理地使用人力和物力,也要有足够的容量,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3)搜集反映客观事实的材料。研究者采用的调查方法和手段,应保证能准确反映客观情况,有利于搜集到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和说明调查现象的材料,以有助于探寻、确定和阐明有关调查情况的原因、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为此,研究者应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方法。(4)采用标准化的调查手段。为了使调查材料具有最大限度的精确性,调查中所要求的标准必须保持一致,对于凡有可能进行量化调查的材料,应经过统一标准的准确测量。(5)遵循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调查中不能以任何成见或偏见先入为主,不能先有结论然后进行调查。研究者要注意到由于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所提供的材料难免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成分,必须认真辨别每一件材料的真实性。研究者对于所得结果,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的愿望,都应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

(四)文献研究

文献是记录已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和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所有资料,既包括图书、报刊、学位论文、档案、科研报告等书面印刷品,也包括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幻灯片、电子形态的数据资料等。文献研究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参与和接触具体活动,属于非接触性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不限于历史研究领域,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他研究领域,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而贯穿于教育研究过程的始终,从课题论证一直到研究报告的撰写都离不开有关文献的利用。文献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选定课题,为研究者研究教育问题提供观察的角度和科学的依据,可以避免重复性的无效劳动。同时,文献研究是重构过去发生的事件和解释事件意义的系统过程,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理论阐释和比较分析,帮助研究者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寻教育现象的规律性。

文献研究可分解为四个相互衔接、紧密结合的环节和实施步骤,即确定研究问题并拟定研究计划、收集和评价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文献内容、形成结论。文献研究是对已结束和已发生事情的处理,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调查研究,因其非接触性和间接性而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第一,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研究者对那些无法或难以亲自接近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第二,方便自由,费用低,只要查找到文献,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不受研究对象、研究场地和研究情境等因素的限制。第三,相对于访谈和问卷调查,文献的坦白程度较高,真实性较强。第四,文献研究过程无对象的反应性干扰,可用较大的样本,从而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文献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存在偏见。文献记录者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可能使文献带有偏见,如自传之类的个人文献很有可能会出现某些夸大、偏袒甚至捏造。二是信息缺损。对于缺乏有关背景知识的研究者来说,从文献中难以获得完整的信息,因为对很多重要事件的描写是从当事人的经验背景出发的。还有许多领域无文献可以利用,或虽有记录,却是保密的或被破坏了的。三是抽样偏差。文献资料的遗留与否取决于文化程度的高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写文献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若仅依据现存文献可能只能了解社会某一阶层的情况,文献抽样缺乏代表性。四是限于语言。文献所提供的多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行为的直接信息。

(五)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的普遍规律或特殊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而且具有极高的价值。其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能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比较研究有单向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质的比较与量的比较四大类别。比较研究法的运用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仍有一个基本的实施程序或操作步骤。就我国的教育研究实践来看,运用比较研究法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确定比较的问题;确定比较的标准;收集和整理资料;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教育研究实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运用,必须符合如下条件。一是同一性,即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型的事物。二是双边或多边性,即比较的对象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三是可比性。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为此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满足了这些条件,比较研究就可以开展,但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观性。供比较研究的资料必须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最好是第一手资料,还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反映普遍的情况和事物的本质。解释资料时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运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全面分析,而不能带有个人的偏见。其次,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比较。最后,既要比较事物的现象,更要比较事物的本质。比较研究不能仅仅抓住表象而忽视本质,要通过大量的典型材料分析事物的内在关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六)人种学研究

人种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描述性研究方法,主要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概括地说,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认识人种学研究。①目的:描述或解释群体社会生活中,与教育相关的某个侧面或片段;②假设和问题:开始阶段宽泛地提出研究目标,在数据日益丰富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更加明确的研究目标;③资料:特定研究情境中,对人、人与人的交往、环境、事物和现象进行的文字描述;④资料的来源:观察到的人、环境以及相关事物;⑤资料收集:包括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参与观察[5]、访谈、录像等;⑥资料处理和分析:提供文字性描述,并(或)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以便归纳出典型模式和共同点。

人种学研究关注自然情境下的社会行为,其资料收集和分析及其结论都极具情境性,它用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角看问题,其观察和解释都要立足于对人类交往情境的整体把握。所以,它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的流行。长期以来,教育研究只关注教育活动或个人行为的微观方面,脱离了被研究者所处的真实的生活环境,由此而得出的研究结论显得孤立、不切实际,而使教育实践者难以接受。人种学研究则通过向教育者提供群体行为的现实图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常常让教育者感到他们能够从这些现实的描绘中获得更好的视野,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但在进行人种学研究时,有一些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收集资料的信度和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其中的主要问题是,通常只有一个观察者对描述性资料进行记录,这就带来了大量的疑问,如是否考虑了专家的意见、研究的一致性、研究者的偏见等。即便是有两个或更多的观察者来共同收集资料,以便检查和相互对照,但要解除这些担心也是困难的。二是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无数的案例已经清楚地表明,人种学研究所得到的结论能阐释并说明所研究的群体,但不能因此而将它们应用到其他群体或环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