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一心理过程就是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将其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维纳将这四种主要原因按控制点(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稳定性(在性质上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可控性(可否由自己控制)这三个维度进行归类(见表7-1)。
表7-1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四因素分析
维纳认为,个体的归因倾向会影响其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结为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原因(如努力程度),那么,他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坚持努力,并相信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显然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相反,如果把失败归结为稳定和不可控制的原因(如能力),那么他就不会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现状,也就不会再努力学习了,这是一种消极的归因。由于努力程度可受个人意志的控制,因此当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就会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形成这种积极的归因。
研究发现,稳定性这一维度似乎与人们对今后的期待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像能力或任务难度这样稳定的因素,那么他们可能会对今后类似的任务作出成功(或失败)的估计;如果他们将结果归因于努力、运气这类不稳定的因素,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的任务时,就可能会预期结果将有所改变。
可控性这一维度似乎与自信心和对前途的期待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这一可控制的因素,他们就会信心百倍,并预期今后会再次获胜;如果他们把成功归因于像运气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感激之情,并希望今后仍能碰到好的运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这种不可控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放弃努力,听任失败的到来,在学习上表现出冷漠、悲观、退缩、颓废、自暴自弃,丧失动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没有成功的能力,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愿去学习,去尝试,更进一步就是使学生陷入“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心理学家通常称之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LH)。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人的行为积极性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认知出现障碍,学习困难,情绪失调,冷淡,悲观,抑郁。
总之,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引起个体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并进而对后继行为有促动作用。
维纳的归因理论明确地阐述了学生对自己行为成败的认知和归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这对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地认识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栏阅读
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指将失败归于一些不能控制而又稳定的因素,从而放弃或回避任务的心理现象。最早由塞里格曼通过动物实验提出。塞里格曼以狗为被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狗固定置于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对其施予电击,电流强度以能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伤害其身体为限。电击引起狗的惊叫与挣扎,但它无法摆脱电击。第二阶段,将狗置于中间立有隔板的房间中,隔板的一边有电击设备,另一边则无电击设备。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的。将经过第一阶段实验的狗放入有电击的一边,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内惊恐一阵之外,一直卧倒在地板上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条件,它们连试也不去试一下。而控制组的狗,不经过第一阶段的实验,直接从第二阶段开始,结果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无电击的另一边。
后来这一现象在人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希罗物发现,让大学生被试经历一连串不可解决的猜字谜问题后,随后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他们也放弃尝试。而控制组被试则能轻易地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这说明不断的挫折与失败的打击易使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纵使轻易成功的机会摆在面前也鼓不起尝试的勇气。
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表现。
第一,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第二,认知出现障碍:形成任务或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
第三,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沮丧,陷入抑郁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