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大都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但学习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智力活动。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是他们积极进步、逐步成熟的重要表现,也是他们尽快成长的心理保证。大学生正处于智力水平提高发展时期。对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不良自我认知该如何调整?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李海峰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阶段;同时环境中存在着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比个体一生中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较低。

大学生在认识能力上均已达到成熟的水平,他们深切地关心自我的发展,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十分强烈;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认知是指人脑通过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心理过程。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如身高体重),心理自我(如思维活动,个性特征)和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

独生子女是指没有兄弟姐妹,父母生养的唯一子女,其所在家庭的结构一般为“父母——子女”的模式。

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的方面

(一)学习上的自我认知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大都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但学习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进入大学后,独生子女大学生感觉学习压力过大,而学习压力越大,个人表现需要越强,越不利于培养积极的学习需要,也不利于他们的自我接纳。独生子女大学生要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智力自我开发意识,变被动的、无动机的盲目学习为主动、有良好动机的学习。

(二)人格上的自我认知

《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关于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攻击性需要比较强烈,主要表现在好主动出击,不喜欢批评他们,拒绝和自己不和的人交往,易为小事发怒等,具有很大的消极性。独生子女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没有兄弟姐妹仿效的同时,他们无可奈何的承受了父母亲的焦急心态,作为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个体的心理与言行无不与家庭的氛围息息相关,相对于以往的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的家庭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粗暴、攀比、放纵、期望过高等,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走进大学校园后,很容易产生心理疾患,甚至产生人格扭曲。

(三)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认知

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反映了交往双方寻求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好坏与否反映着人们心理距离的大小。与大学生相关人际关系主要有三种:①亲人关系。其又分为三类,A.迁就自主型,父母对子女在思想观念上的变迁和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偏离,在正面教育收效甚微之后,从不满意到容忍,以至迁就。B.强制抵抗型,父母给子女施加压力,要子女按照他们设计的求学阶段的目标去行动。C.放任放纵型,这是由于子女对生活采取放纵态度,置父母的希望要求不顾,父母也因此难以管教。②师生关系。高校是个大舞台,教师和学生都扮演着多种角色。高校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规范交往基础上的,即教师有教的需要,在教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成功感、成就感等心理满足;学生有学的需要,在学习中满足自己的求知欲。③朋友关系。大学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是当代青年群体重视交往和友谊的典型。这种人际关系不仅受学习活动的调节,主要还受彼此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人格和人际关系反映性质的调节,具有自身特性。

二、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特点

(一)自觉性和经常性

进入大学的校门后,新的环境迫使大学生需要进行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独生子女大学生更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及老师作比较来评价自己;他们对照典型人物检查自己,调整自己的言行,试图把理想人格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自觉地经常地进行,而且不断提高和完善。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是他们积极进步、逐步成熟的重要表现,也是他们尽快成长的心理保证。

(二)丰富性

大学生正处于智力水平提高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求知欲望强烈。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习,对社会知识、社会活动、社会态势、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及世界动态发展都积极学习和探讨,有些活动还会踊跃参加。正是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和锻炼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不断增强自我评价的自觉性。由于思考的内容多,参加活动的范围大,就决定了自我评价具有丰富性的特点。

(三)两极性

自我评价的性质和水平,是由现实的生活条件和自我意识的思想所决定。现实生活条件引起个体满意与不满意,同情与不同情的体验,引起理性上的对与错、真与假、正义与邪恶的判断。这就决定了自我评价的两极性,概括地表现为过度地自我接纳和过度地自我拒绝。

由于自我意识的确立,是在自我明显分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两个“我”,也就是“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分化。这种分化意味着青年期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客体我”与“主体我”的矛盾斗争。“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一旦激化,将使青年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就无法形成自我概念,从而引起情感急剧波动,导致青年一时难以自我接纳。青年期的许多心理不适由此而来。对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不良自我认知该如何调整?

三、大学生不良认知调整的原则

1.自我激励原则。自我激励是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及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自我激励能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活,有利于健康认知的形成。

2.实践性原则。健康的认知观念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能产生正确、合理的认知,因此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他人接触,倾听不同的意见,多方面寻求信息,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3.比较性原则。“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能建立和培养正确的认识观念,大学生要采取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比较,要与自己相当的人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将自我期望和社会期望相比较。

4.社会决定性原则。个体在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中,总要受到社会的制约,与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是社会网络的一个节点,他不但有从社会那里获取个性发展条件的权利,而且有为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义务,自我有无能力去获取权利、承担义务,以及所能达到的水平如何,这是个人认识的基础核心。个体不仅自己评价自己,而且需要其他个体或群体。特别是为自己所重视的他人或群体的关注和反映,也就是说,要常常借助社会和他人评价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大学生应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际中时才能自己和他人相比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自我评价。

四、调整方法

1.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证。即采用科学的逻辑和方式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以动摇原来的信念。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关键是找出不合理的信念,只有找到了不合理的信念才能有的放矢。

2.语义分析法。主要用以克服大学生自身的一些错误观念。学会把自己分解为一些特定的客体或行为,对自己进行客观地评价,就事论事,而不是简单地以偏概全。

3.归因法。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为什么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归因法能帮助我们克服归因的单一性和偏全性,学会全面,客观的归因方法,消除因把挫折归因于自己而产生的自卑、自责、自惭,学会如何面对现实。采取更为理智的切实可行的行为。

4.真实性体验。针对自己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设计一个严格的真实性检验程序,自我进行实际调整,以达到改变认识的目的。

五、全面、深刻的自我认知的培养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我是消除自我认知障碍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智力、人格以及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能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人无完人,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身的优点,忽视或故意掩饰自身的缺点;也不能只看到自身的弱点,回避或拒绝发现自身的长处。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经常把自己作为观察和思考的对象,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反省自己,敢于批评自己,当然也要敢于肯定自己,这样才不至于自以为是或自暴自弃,才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次,要正确运用比较。比较是自我认知的一种方法,有的人往往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或是与各方面都劣于自己的人相比较,结果越比越自傲;而有的人往往以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或是与各方面都优于自己的人相比较,结果越比越自卑。正确的比较应是双向比较,既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也与比自己差或相似的人比。比较时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某一时、某一事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应进行全方位的比较。

(二)正确地对待自我

一个人恰当的自我态势,是正确对待自我的基础。自傲的人常常自我炫耀,以居人之上而压倒别人,这很容易使人反感,成为“众矢之的”。自卑的人常常怀疑自我,不敢积极主动地面向别人,容易使人感到懦弱,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恰当的自我态势应是谦虚。谦虚者在评价自身时,虽不炫耀自己,但因有较强的自信心支持,也不怀疑自己。有了自信心,大学生才不至于一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时又“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怎么也飞不高”。

(三)有效地控制自我

自我控制是消除自我认知障碍的主要手段。屠格涅夫曾说过:“劝那些刚愎自用的人,说话前要多想,在舌头上多绕几圈。”自傲、虚荣的人如果总是以位高自居、以貌美自赏、以才多自炫,对别人尖酸刻薄、出言不逊,自然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自卑的人应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你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你不也是人吗?”如果你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活动,事先不过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信心。

维护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健康的自我认知观念,只有拥有了健康合理的认知观念,才能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正确合理地看待自我,正确合理地看待他人和社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由个人的“小我”走向社会的“大我”,不断的否定昨日的旧我,重塑今天的新我,追求更高更好的自我,做一个“自如、独特的、最好的自我”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为他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高玉祥.个性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 孙守成,李印.当代大学生心理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

[4] 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 章志光,金盛华.个性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 林崇德.个性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 吴远,缪志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9]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 李强,李昌,唐素萍.管理心理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注释】

[1]李小宁.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4

[2]张正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与展望”学术论坛,2009-04:1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